作者:

第95章 【送应氏二首】曹植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这首诗借送别的地点,真实地描绘了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对当时战乱的无限感慨和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登高望远,以遣幽愤。诗人登上北邙山,洛阳城周围的山峰尽收眼底,“何寂寞”是登临纵目的总体印象,也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诗人选择“宫室”、“垣墙”、“荆棘”三个典型景物,交汇成一幅荒凉残破的暗淡图画。“宫室尽烧焚”是指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付之一炬。“垣墙”、“荆棘”二句,因距洛阳被焚21年,所以有垣墙顿擗、荆棘参天的景象。物象是时代的折光,这种荒芜残破的景象正反映了建安这个时代长期战乱频仍、饥馑兵燹、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其笔调哀怨,语近情遥,诗人无限的感慨流露在字里行间。

  物既如此,人何以堪。诗人由静到动,由物到人,以人托事。在写人时分两个层面着墨。先写洛阳城中“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这一对偶再次点明了洛阳的荒凉残破。为什么昔日的老人销声匿迹?因为他们或葬身于战场,或服役在边防,或流落在他乡,是频繁的战乱才导演出这凄惨的悲剧。

  最后两句,用《古诗》“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之意,归结到送别的题旨上来。“我”,指应氏,是诗人代应氏兄弟设词。面对荒凉残破的洛阳,追忆昔日的繁华景象,眼看着“我友之朔方”,又联想到“嘉会不可常”,诗人自然不胜苦闷。以“气结不能言”作结,其哀愁之意力透纸背。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荒芜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黍离之叹和伤别之情。全诗情调悲凉中含着慷慨,慷慨中透着悲凉,艺术感染力极强,不愧为建安文学的精品。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道德经 史记全译本 三字经 楚辞 古文观止 贞观政要 品花宝鉴 如意君传 儒林外史 太平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