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孝至卷第十三

    故孝子之于齊,見父母之存也,是以祭不賓。

    李注:“夫齊者,交神明之至,故致齊三日,乃見其所謂齊者。”案:俞樾平議云:“‘祭'疑‘齊'字之誤。”其說是也。据李注,似亦作“齊”,“祭”涉下文“不祭”而誤。禮書七十六正引作“齊不賓”,當据訂。

    死生盡禮,可謂能子乎!

    案:上四字乃答詞,下五字乃或人問詞。

    無已泰乎?

    案:御覽八百四十九引“泰”作“太”,下同。

    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心矣。

    李注:“得養育之本,故能資生斯民也。得資生之業,是故系之一人也。一人之得統御天下者,以百姓之心為心。”案:李說迂曲,必增字而后通。以意揆之,此中三“得”字似均“中”字假文。周禮:“師氏掌國中失之事。”鄭注云:“故書‘中'作‘得'”呂氏春秋行論篇:“以中帝心。”高注云:“中猶得。”淮南齊俗訓:“天之圓也,不得規。”文子自然篇“得”作“中”。此均中、得互通之證。斯文作“得”,与周禮故書例同。天地之中斯民,即禮記禮運篇所謂人者天地之心也。斯民之中一人,又緇衣篇所謂民以君為心也。心矣之“心”,指君心言,李以百姓之心為釋,亦非。

    或問群言之長。

    案:文選文賦注引此文,又引宋衷曰:“群,非一也。”

    或問“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

    案:文選宋元后哀策文注引“泰”作“太”,七啟注、求自試表注亦引作“太”,“乎”作“也”。又七啟注引注文云“天下太和也”,求自試表注亦引“天下太和”四字,今本挩。

    珍膳宁餬。(世德堂本作“□”,注同。)

    李注云:“宁餬,餬其口也。”案:御覽八百四十九引作“曼餬”。(書鈔百四十二亦引作“宁”。)

    不亦享乎。

    李注:“嫌禮胡如此,太盛也。”案:平議云:“‘享'當作‘厚'。”其說是也。据李注,似亦作“厚”,故云“太盛”。御覽八百四十九正引作“厚”,當据訂。

    可不享。(世德堂本下有“乎”字。)李注:“言如此不可不以盛禮待之也。”案:御覽引作“不可不厚也”,當据訂。注云“盛禮”,似亦以盛訓厚。

    否則介鱗易我冠裳。

    案:后漢書楊終傳注引“介鱗”作“鱗介”。

    或問“勞功”。曰:“日一日勞,考載曰功。”

    李注:“日一,日猶日日也。考,成也。周而复始以成其歲,故曰功。”案:此節勞、功并文,正文“日勞”當作“曰勞”,与“曰功”對文。注文“日一日”當作“日一”,日一即日省言,故曰“猶日日”。今本“一”下衍“日”字,因誤正文為“日勞”,誤矣。

    漢興二百一十載而中天。

    案:此乃楊子自述其作書之歲也。以史考之,當為平帝三年。此書成于居攝前,故稱新莽為漢公。互相勘驗,厥證益昭。李注不察,以漢公為稱其前美之詞,并雜引新事緣飾楊書,以為慨寄微言,箴規深切。所謂本無其意,妄欲強合也。(或以重黎篇羲和為莽官。今考漢書平帝紀:“元始元年,置羲和官,秩二千石。”楊子所云,即屬此秩,非王莽所改大司農也。)

同类推荐 孟子 隋炀帝艳史 史记全译本 资治通鉴全译 说唐全传 徐霞客游记 浮生六记 后汉书 贞观政要 周易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