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5章 孙子兵法 (4)

  刘邦(前256—前195),因起兵于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他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

  中原的汉中,却偏偏要跑到彭城;他把自己亲近的人、喜爱的人都封为了王侯,这样又违背了义帝当时和天下诸侯的约定。诸侯们都觉得他这样做非常自私,私下都很愤怒。更让人愤怒的是,项羽还把义帝驱赶到了江南一带。另外,凡是有项羽军队踏过的城池,就没有不被他们蹂躏得残破不堪的。所以天下人也非常愤恨他,老百姓打心眼儿里不愿意拥护他,只是被他的淫威所逼罢了。他现在名义上是天下领袖,实际上早就失去了民心。他现在就是看着强大,日后必定会衰落。”刘邦点头。

  “当初汉王您从东方带兵进入秦的武关,一点也没有损害到秦国的老百姓,而且还废除了秦朝严酷的刑罚,并且和士兵约法三章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秦国的老百姓都拥戴您,没有一个不希望您在秦国做王的。现在大王起兵向东,三秦王的属地,只要您送一封文告,就可以收复了!”韩信最后说道。

  刘邦觉得韩信分析得有理有据,于是在此基础上调兵遣将,最终开创了大汉王朝。

  当然,仅仅是战前分析还不够,还需要借助天时、地利来完成自己的谋划。古往今来,知道借助天时、地利的能人不少,而诸葛亮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国时期,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后,南下进攻东吴,而此时的东吴与刘备结成了孙刘联盟。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吴的都督周瑜和诸葛亮的明争暗斗也开始了。周瑜始终对诸葛亮怀有戒心,并想为难诸葛亮,于是他提出了让诸葛亮十天内制造出十万支箭矢的要求。

  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表示,只需要给他三天的时间,他就可以完成使命。周瑜一听顿时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不管怎么样在三天内也不可能打造出十万支箭的,所以,诸葛亮这次是必死无疑了。诸葛亮走后,周瑜就派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结果第一、二天诸葛亮都没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诸葛亮将鲁肃请到船上。

  鲁肃也不知道诸葛亮在搞什么名堂。只见诸葛亮命令士兵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船上都用青布遮盖,船舷两边竖立着密密麻麻的草靶。随后船起锚向曹军大营进发。五更天的时候,船队离曹操的大营已经没有多远了。这时,诸葛亮命令士卒将船头向西船尾向东,船尾向西,而且击鼓呐喊之势不减。等到天要破晓,雾气散尽后,船上已经扎满了密密麻麻的箭。此时,诸葛亮让人调转船头返回,并且命令所有的士卒对着曹营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他想派兵去追的时候,诸葛亮的船已经走了很远,根本来不及了。

  船队返回后,士兵们取下船上的箭,大约有十万支。诸葛亮真的只用了三天就“制造”了十万支箭,周瑜也拿他无可奈何。

  《孙子兵法》不仅仅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大放异彩,在近现代国内外的许多战争中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曾将《孙子兵法》中的计谋巧妙地运用到对抗蒋介石军队的战斗中。其中,平津战役中的诸多布置就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驻守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部也被吓坏了。傅作义率领着60万大军驻守平津地区,面对军心的动摇和孤立无援的境地,他苦思着出路。

  当时,摆在傅作义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与共产党死战到底,捍卫自己的信仰,做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二是与共产党议和,向共产党投诚,背离蒋介石,可以还平津地区和平;第三,弃平津地区,回山西的老窝去。

  但细想这三条路,第一条战,当时已经不可能。因为共产党的总兵力已经远胜于他的兵力,打是一定打不赢的。第三条回山西,那也不可能。因为平津地区向西有解放军华北军区的主力部队,随时可以切断他西逃的道路。而向南逃就是向蒋介喊,摆出一副要击鼓进兵的架势。

  当时江面大雾弥漫,看不到对面的具体情况。

  曹操听说诸葛亮带着船队而来,怕遭遇埋伏,不敢轻易出战。为了防止诸葛亮的船队发起攻击,他急调弓弩手六千人,外加水军射手,一共大约一万人,一齐对着诸葛亮的船队射去。一时间,万箭齐发,但大都射在了那二十艘船的草靶和布幔上。过了不久,诸葛亮又让士兵把船掉头,船头向东,船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石靠拢,这并不是傅作义心中所想的。要知道,当时国民党内派系斗争严重,傅作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跟随蒋介石的话,说不准就被蒋介石给吞并了。那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讲和的路了。但问题是,自己这么多年来与共产党作对,还执行过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共产党会不会接受自己提出的和平条件,同时,去到共产党的阵营后,别说目前的高官厚禄了,说不定连自己的部队都没了,假以时日,自己不就成了韩信第二了?处于这种矛盾心态中的傅作义举棋不定,在第二和第三条路的十字路口摇摆。

  对于当时傅作义的矛盾心态,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十分清楚。辽沈战役胜利后,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指挥着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全局的毛泽东,以高屋建瓴的眼光,清楚地认识到和平解放北平城的重要意义。

  试想一下,北平是一个古都,城里有着那么多的古迹,一旦炮火燃起,古城就可能被毁于一旦,承载了几千年文明的古城就再也看不见了。从为后代人考虑的角度看,战争的罪过就大了。

  而毛泽东看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他认识到,北平的和平解放,对人心的向背和以后战争态势的影响都是极其重要的。北平在中国,特别是在北方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它的和平解放能增强人民军队的信心,打击美蒋部队的士气,鼓舞广大人民。而傅作义如果能投诚,对于国民党将领的收编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毛泽东从傅、蒋之间的矛盾出发,从分析傅作义部的心理出发,为军委起草了《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确定了将敌抑留华北,分割包围后就地歼灭的战略思想。

  同时,毛泽东根据当时傅作义的军队由于受到辽沈战役的惊吓,将士皆成惊弓之鸟的特点,决定要把这些惊弓之鸟变成笼中之鸟,于是决定采用“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法,将敌军分割包围于几个孤立的城镇,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就地歼灭。

  1948年11月18日,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去电报,要求他们立刻停止休整,提前入关,发起平津战役,且目标直指唐山、塘沽、天津。11月29日,平津战役的第一枪打响,首先开战的就是西线。而西线正是傅作义心目中第三条路的通道,于是他连忙派兵增援西线。结果傅作义顾了西面,就忽略了南面。紧接着北平和天津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天津和塘沽之间的联系也被割断。傅作义西逃和南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

  义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跟随蒋介石的话,说不准就被蒋介石给吞并了。那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讲和的路了。但问题是,自己这么多年来与共产党作对,还执行过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共产党会不会接受自己提出的和平条件,同时,去到共产党的阵营后,别说目前的高官厚禄了,说不定连自己的部队都没了,假以时日,自己不就成了韩信第二了?处于这种矛盾心态中的傅作义举棋不定,在第二和第三条路的十字路口摇摆。

  对于当时傅作义的矛盾心态,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十分清楚。辽沈战役胜利后,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指挥着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全局的毛泽东,以高屋建瓴的眼光,清楚地认识到和平解放北平城的重要意义。

  试想一下,北平是一个古都,城里有着那么多的古迹,一旦炮火燃起,古城就可能被毁于一旦,承载了几千年文明的古城就再也看不见了。从为后代人考虑的角度看,战争的罪过就大了。

  而毛泽东看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他认识到,北平的和平解放,对人心的向背和以后战争态势的影响都是极其重要的。北平在中国,特别是在北方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它的和平解放能增强人民军队的信心,打击美蒋部队的士气,鼓舞广大人民。而傅作义如果能投诚,对于国民党将领的收编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毛泽东从傅、蒋之间的矛盾出发,从分析傅作义部的心理出发,为军委起草了《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确定了将敌抑留华北,分割包围后就地歼灭的战略思想。

  同时,毛泽东根据当时傅作义的军队由于受到辽沈战役的惊吓,将士皆成惊弓之鸟的特点,决定要把这些惊弓之鸟变成笼中之鸟,于是决定采用“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法,将敌军分割包围于几个孤立的城镇,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就地歼灭。

  1948年11月18日,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去电报,要求他们立刻停止休整,提前入关,发起平津战役,且目标直指唐山、塘沽、天津。11月29日,平津战役的第一枪打响,首先开战的就是西线。而西线正是傅作义心目中第三条路的通道,于是他连忙派兵增援西线。结果傅作义顾了西面,就忽略了南面。紧接着北平和天津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天津和塘沽之间的联系也被割断。傅作义西逃和南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

  逃的路全被堵死了,等待他的,只有第二条路了。

  北平地下党奉中央的命令,开始了对傅作义的劝降工作。最直接的策略便是攻心。而攻心策略的执行者就选定了傅冬菊。作为傅作义的女儿,也是中共党员,傅冬菊向傅作义转达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议。傅作义虽然大体上同意,但还有些不甘心,想谈谈条件,想和共产党讨价还价。这时,共产党为了敲山震虎,仅用29个小时就打下了天津,全歼天津守军。

  这么一来,在内外夹击下,傅作义终于决定和谈。在解放军打下天津的第二天,傅作义就接受了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同意把他的部队带出北平城,接受和平改编。

  在整个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先后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关门打狗”“攻心为上”“敲山震虎”等计策,可谓是对《孙子兵法》最高层次的运用。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远征军在汉尼拔的带领下进入意大利作战,在特拉西美诺湖取得了胜利。此次胜利为汉尼拔进攻罗马城创造了条件,在他面前敞开了一条没有设防的通向罗马的大道。特拉西美诺湖之战带给自傲的罗马人的是非常深刻的教训,罗马人的信心被严重挫伤了。继任的罗马执政官和罗马统帅甚至对与汉尼拔正面交锋失去了信心。危急时刻,森图里亚大会任命费边为独裁官。

  稳健而又精明老练的费边在受命之后,率领四个军团追赶汉尼拔。在追赶上汉尼拔后,费边命令军队不可与汉尼拔正面交锋,而是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骚扰和拖住汉尼拔的军队。这就是令费边闻名史册的拖延战略。

  汉尼拔的军队当时在罗马简直是支无敌之师,罗马军队中的将领无人能及汉尼拔的指挥才能,而汉尼拔的军队,特别是骑兵,更是大大优于罗马军队。罗马军队根本就难以抵御汉尼拔军的正面进攻。然而汉尼拔的军队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孤军深入,远离本土,补给困难。反观罗马军的优势则在于本土作战,人员和给养的补充都较容易。由此来看,当时罗马应对汉尼拔的最好的战略措施可能就是拖延战略了。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人最好的选择就是打持久战,贸然同汉尼拔决战,必然会重蹈覆辙。但如果能一步步地消耗汉尼拔的力量,最后择时一战定能致其于死地。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易经 孙子兵法 红楼梦 山海经 后汉书 警世通言 纳兰词全集 王守仁全集 三国演义 史记(史记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