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5章 粉卷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1)

  菩萨蛮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①。旧事逐寒潮②,啼鹃恨未消③。

  【注解】

  ①松花:此处的“松花”指松花江,是黑龙江支流。隔:遮断,挡住。

  ②旧事:曾经的、过去的事情。

  ③啼鹃:啼,鸣叫;鹃,杜鹃。杜鹃又称子规鸟,,身体主要有黑白灰三种色。常在初夏季节鸣叫。名为子规,亦有思归之意。

  【典评】

  对于这首词的解释,一般有两种:一是同词人的写作环境和家世有关。认为其在怀念曾祖金台什。史书记载,在明历四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海西女真族叶赫部的贝勒金台什败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后被清太祖缢死,叶赫部落因此而亡。金台石便是纳兰的曾祖。纳兰东巡路过祖籍旧地,当时叶赫之亡刚过六十余年,往事种种,涌上心头,因此心生感慨。二是从这首词的前后整体来考虑,情感的过渡和当时的政治背景,词人均不会吟诵“啼鹃恨未消”这样有反动意味的诗句。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了全词意境的差别。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解读。

  “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栾月。”那时,正直暮春时节,入夜,词人独上松花江畔,在微凉的风中,落花飘于水面,随波浮于银色的月光中,向远处缓缓流去。仰望星空,一轮残月遥挂天幕。异乡,故地,怎能令词人不想起悲伤往事?当年战场的厮杀,淋漓的鲜血,人群败退奔逃的场面,纵然自己不曾经历,也因在亲人的讲述和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中再起思绪。遥想当年曾祖父那段壮烈而惨痛的往事,禁不住感慨万分,睹物思人啊!一年之中,又能有几次团圆之夜,这伤感时分,又非月圆之夜。“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这两句是整首词的佳句,在古时,这种名式也常常被诗人们所用。沈约的《杂诗·春咏》一诗,有“杨柳乱如丝,绮罗不自持”之句。温庭筠的《菩萨蛮》一词中,有“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之句。但这三句“杨柳”,纳兰的最佳。其关键之处在于一个“乍”字,“乍”字的运用胜过了“乱”和“又”,其意也更为丰富和宽阔。“乍”字有很多种用法,做副词用,有“刚、起初、忽然”的意思,这是一个同时间有关的字。季节在转换,转瞬间,刚刚被冬季的冰雪凝固的枝条便在春风的吹拂下,抽出了翠绿的幼叶,如飘散的丝般柔软。其下半句的“故园春尽时”,不免流露难掩的伤怀之情。

  在下片中,其意和怀念曾祖父这一主题较为贴近。“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也可以是词人把再不能同曾祖父相见,而移情于一去不复返的春季。“两桨松花隔”中的“两桨”一词同古乐府莫愁乐相似:“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松花”就是“松花江”之意,江水发源于长白山,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此句中前半句可同“两桨松花隔。”相联系,后半句含义较广,也容易引起质疑。因为在当时,纳兰正在为康熙当差做事,如果重提前朝旧事遗恨,并且付诸于文字,便不太现实。当然,也不能排除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一主题之下,这首词便有了更高的思想境界,诗中所叙述的时空也被拉长扩大,在历史与人生的表述中,背后的情感也显得更深刻动人。

  另一种对诗句的理解较为不同,是指作者与家人的离别之苦痛。身处异乡,孤独带来的伤感时时包围着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用时空的转换来进行理解。上片中,词人从家人的角度和感情出发,用自己的口吻来抒发家人内心的离别之思、之情。“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栾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经常奔走于外面,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杨柳如丝、群花凋落,暮春时节的情景引起家人对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念之情。在下片的“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中,又以自己的角度来对上片的提问作出回答。“虽然时刻想着家,但却被这时光般的江水隔于两岸,真是身不由已啊!想起曾经美好日子,内心的忧恨无法消除。虽然这样的理解降低了整首词的思想境,但也更为合理通顺。

  这两种不同的理解,都有可取之处。词人立于曾祖父曾经拼杀过的战场,看着水中的月亮,想着往日的战事,对家人的思念也愈加深切。或许,这两种感情都曾涌上词人的心头。如果将这两有所区别的观点相结合,可能更为准确。

  菩萨蛮 为陈其年①题照

  《乌丝》曲倩红儿谱②,萧然半壁惊秋雨③。曲罢髻鬟偏,风姿真可怜④。

  须髯浑似戟⑤,时作簪花剧⑥。背立讶卿卿⑦,知卿无那情。

  【注解】

  ①陈其年:陈为姓,“其年”为字,本名陈维崧,号迦陵,清词人,生于江苏宜兴。

  ②《乌丝》:特指陈其年所作的《乌丝词》。陈维崧于顺治十三年至康熙七年间,于京华所填之词,后结为一集,名为《乌丝词》,为人们所赞美。虽然这部作品中也有早期的“旖旎语”,但陈维崧的词风已有改变,渐入豪迈之境。红儿:人名,指唐代名妓杜红儿,《全唐诗·罗虬序》中有文:“广明中,罗虬为李孝恭从事。籍中有善歌者杜红儿,虬令之歌,赠以彩。孝恭以红儿为副戎所盼,不令受。虬怒,手刃红儿。既而追其冤,作《比红儿》诗百首为一卷。”后人也有用“红儿”作为歌妓的通称。

  ③萧然:萧条,冷落,荒凉,空虚。清进十徐乾学曾云:当年“所居在城北,市廛库陋,才容膝,蒲帘上锉,摊柱其中而观之”,“时时匾乏困仆而已”

  《陈检讨维崧墓志铭》)。

  ④风姿:风度、姿态、仪态。

  ⑤须髯浑似戟:形容胡须硬而长,尤如兵器,指人的外貌很威武。《清史稿》所写:

  “维崧清多髯,海内称陈髯。”《南史·褚彦回传》中也有同样的形容:“公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须髯:指浓密的大胡子。

  ⑥簪花:插在帽子上的花。

  ⑦讶:惊讶,惊诧。卿卿,指男女间的爱称,表示很亲昵。

  【典评】

  纳兰看到陈其年的画像后,写的一首词。

  陈其年,清代词人,字其年,号迦陵,本名陈维崧,。出身于文学世家,家中非常讲究气节,其祖父陈于廷生于明朝,是当时东林党的中坚人物,其父名陈贞慧,反对“阉党”,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四公子”之一。

  陈其年对诗词文赋都有研究,是清初才子,为当时阳羡词派之首,并与朱彝尊齐名。少年时便文思敏捷,词作瑰伟,被当时名士吴伟业誉为“江左凤凰”。陈其年的诗词既有风格豪迈之作,又有清婉雅致之作,现存词集为《湖海楼词》。

  纳兰小陈其年三十岁,在年龄上虽然二人相去甚远,但他们却有很深的交情,康熙十七年,时值三月二十四日,陈其年在扬州的时侯,一位在广东著名的诗画僧人大汕,给他画了一幅肖像。当年秋天,陈其年入京参加博学鸿词的科试,便将画像带到了京城,当时有三十余位名人才子为他的画像题词咏诗。纳兰便写下了这首词。

  当时,陈其年的词集《乌丝词》已誉满天下,受众人赞赏,纳兰因此而戏称,自从有了《乌丝》集后,就算陈其年的居所“萧然半壁”,但他的才华气概,仍然会震惊于天下。

  在这首阕词的首句“《乌丝》曲倩红儿谱,萧然半壁惊秋雨”。“红儿”,就是唐代名妓杜红儿,在《全唐诗·罗虬序》中有记载:“广明中,罗虬为李孝恭从事。藉中有善歌者杜红儿,虬令之歌,赠以彩。孝恭以红儿为副戎所盼,不令受。虬怒,手力红儿。既而迫其冤,作《比红儿》诗百首为一卷。”在后来,有文人用红儿来代称歌伎,纳兰在词中用“杜红儿”来匹配陈其年的著名词作,也是用来暗喻陈其年的文风虽然有旖旎之处,却也不乏湖海之气,其气节可嘉。

  “萧然”二字指陈其年为人素朴,清贫正直。徐乾学在《陈检讨维崧墓志铭》中云:

  其年“所居在城北,市廛库陋,才容膝,蒲帘上锉,摊柱其中而观之”。此处,有震动和轰动之意。

  全词大意为:《乌丝》词作不同寻常,歌女谱曲唱了后,就传向了天南地北,真是轰动半壁江山啊!那种万人竞相传唱的不凡气势让人想到了李贺的名句“石破天惊逗秋雨”。你看那唱歌的佳人,已经头发凌乱,衣钗不振,那先前的优美姿态和现在的憔悴模样,真令人怜惜啊!

  这首词的上片从表面上看来,纳兰借用裙钗声华来打趣陈其年的嗜好和生活,但实际上却是纳兰用这样的比喻和描述来突显陈其年富有个性的写作风格,以及其造成的广泛影响。纳兰是一个兰心芳质的男子,文思总较普通人总高一分,他的这首词作也是剑走偏锋,纳兰看似在打趣陈其年,实则在称赞。他将陈其年的生平所好和作文风格一一道来,却又不矫揉造作和乏味,这同两个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之间无所顾忌地畅谈何其相似。在打趣中直击“要害”,却又一点即止,知己之情如暗河般缓缓流淌在两人之间,连接彼此的心灵。

  纳兰与陈其年可谓忘年之交,其情之深切,从这首词中也可见一斑,也可以看出纳兰对陈其年是大为赞赏的。年纪上的差距并不能阻止两人的“知己”之情。对于陈其年的了解,可以从这首词的下片中看到。纳兰用随性之语,并且略微夸张却毫无造作文字对陈其年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从外貌上来看,“须髯浑似戟”,这是豪杰的脸谱,根据《清史稿》中所写:“维崧清多髯,海内称陈髯。”但样的豪壮的男儿却又带着些许柔情,人们对这样的模样很惊讶,我却明白你内心的无限情怀。“知卿无那情”一语的低回,将一片相知相惜之情表露于语言之中。李煜的《一斛珠》所写:“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陈其年也是刚柔并存之人。这种极有个性的特质使得纳兰如此赞赏。纳兰本就是一个极有个性之人。两人的相似,成就了一对美名流传的忘年之交。

  这首词既风趣别致,又暗藏玄机。从表面来看,是写陈其年自由的个人生活,从深层去理解,就可明白纳兰对陈其年的人格与创作上的肯定。上片是写陈其年的词被歌舞女谱唱,用歌女红儿的烈性来衬托陈其年文风的慷慨和与之并存的柔媚,这足已震惊世人,轰动半壁河山;在下片中,“须髯浑似戟,时作簪花剧。”一句便道出了陈其年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与个人作风。

  因此,这篇文章是借解词而称赞了陈其年其人其作。

  还有一词名为《陈其年填词图卷》,词中云:“乌丝词付红儿谱,洞箫按出霓裳舞。舞罢髻鬟偏,风姿最可怜。倾城与名士,千古风流事。低语属卿卿,卿卿无那情。”同本词相比可谓异曲同工。

  菩萨蛮 宿滦河①

  玉绳斜转疑清晓②,凄凄白月渔阳道③。星影漾寒沙,微茫织浪花。

  金笳鸣故垒④,唤起人难睡。无数紫鸳鸯,共嫌今夜凉。

  【注解】

  ①滦河:旧时称为濡水,另有称谓:上都河。是华北地区大河之一。发源于河北省北部,过内蒙古地区,又折向东南,流入渤海。

  ②玉绳:原意为北斗七星中的第五颗星,此处用以指代北斗星。

  ③白月:洁白的月光。渔阳:即现今的天津蓟县,在北京密云西南处。古时名为渔阳。

  ④故垒:古时用于战征防守的建筑物。也可指旧的堡垒。

  【典评】

  这是一首描写滦河秋冬景色和个人心境的词,是作者纳兰夜宿滦河时写下的作品。滦河在今天的河北省东北部地区,也是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途经之地。公元1682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一年时,纳兰分别于三月和八月两次去山海关,这首词的景色描写就来自于当年的秋冬。

  在上片中,主要写了夜中的景色。这个孤独的夜晚里,天空斗转星移,黑暗和明亮在自动转换,原以为是天色破晓之时,没想到竟是凄凉的白月光洒在了渔阳道上。夜色带来朦胧的感觉,点点的星光在寒冷的沙石上闪耀,仿佛水面上翻动的浪花,真是一派凄清之境。这四句是对外部环境的描写,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在下片中,作者通过胡笳这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来引入内心的思乡之情。那高扬而又凄凉的“茄”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而表现力也是非常不凡。正所谓“刚柔待用,五音迭进”,这种乐器是在汉代时传入了中原地区,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同胡文化有联系的文化符号。在金笳悠远的悲鸣声中,独自宿于故垒之旁,这样的凄凉之境令人难以入眠。就连结伴的鸳鸯也怕冷。作者从侧面描写了环境的恶劣。

  作者把满怀的情感寓于到这些姜凉的风景中。词中所写景物都暗含着作者的情感。以情入景,以景抒情,这种艺术的描写技巧既巧妙又成熟。从主要的风格上看,是用素描的手法来写景。北斗的斜转,渔阳古道上月色微白,星光闪烁,河水泛着微波,等等,都是用点来影响整个层面的呈现。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有一首名作,题为《天净沙·秋思》,全词有短短几句,却成为传世经典:“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纳兰现在的这首词有相同之处,亦有明显的不同。都是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纳兰的词中,并没有直接写自己当时生活中的无奈和抑郁,他没有写周遭景色是多么的荒凉,也没有写内心的思乡是多么的浓烈。只是用一种凄美的景致来衬托哀情,就算是在很恶劣的环境中,词人也可以写得如此之美。这是一种来自于内心的想象和寄托。

  “星影漾寒沙,微茫织浪花。”星空愈是明亮,内心愈是茫然,“无数紫鸳鸯,共嫌今夜凉。”家乡的夜晚也有冰凉的时刻,但相比身在他乡,却更觉家的温暖。纳兰性德长期在外,已经充满了对远行的厌倦与无奈。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他时时刻刻的苦闷心情。

  菩萨蛮

  荒鸡再咽天难晓①,星榆落尽秋将老②。毡幕绕牛羊③,敲冰饮酪浆④。

  山程兼水宿,漏点清钲续⑤。正足梦回时,拥衾无限思⑥。

  【注解】

  ①荒鸡:古时,认为鸡在三更前啼叫乃恶声,甚为不祥。故荒鸡鸣叫则战乱丛生。

  ②星榆:这里指白色的榆树。

  ③毡幕:就是用毡做的帐幕。

  ④酪浆:酷是指牛羊等动物的乳汁;浆是指酒类等液体。合称为奶酒。

  ⑤钲:古代一种可以发出声音的工具,一般用来作行军或歌舞时用来指挥行动的乐器。

  ⑥拥衾:衾是衣被,拥衾就是抱着被子。

  【典评】

  “边塞”在诗词史中除了指地域,更多的是通个这个特定的名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纳兰的这一首短小的边塞词,就是代表。一般来说,提到边塞,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苍凉与豪放。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如此。但纳兰的边塞作品有不同的气质,反刚健与豪迈而充满了温婉柔美。在情景的交融方面,更加巧妙和平滑。没有丝毫生涩之感。由豪迈转向凄凉,这是角度的转换,也是心境的提升。

  《菩萨蛮》所描绘的是边塞的生活和对家园的思念。大漠茫茫,不辨天日,而战事又丛生。,三更天后,鸡鸣开始转向沉寂,蒙蒙的天空并没有破晓之光,天上密布的星星也已在这晚秋时节摇落于天际,“荒鸡”的鸣叫加深了人们心里上的阴影。亲人和朋友都不在身边,这荒凉的塞外使纳兰对家人的思念更加深切。

  可以想得到:这荒凉的天地,这零星分散的牧族绒毡,这四顾觅食的牛羊,这把乳浆冻结的晚秋,无不透露出旷野的苍茫。如果去细品纳兰的词句,总能在豪放外发现风骨,在忧伤中寻到精魂。因此,纳兰词中的边塞景致也为他缱绻的感情和细腻的思绪做了宏大而悠远的背景铺垫。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纳兰词全编笺注 文心雕龙 菜根谭 楞严经 牡丹亭 梦溪笔谈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 神农本草经 徐霞客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