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原文:

  宣秉字巨公,冯翊云阳人也。少修高节,显名三辅。哀、平际,见王氏据权

  专政,侵削宗室,有逆乱萌,遂隐遁深山,州郡连召,常称疾不仕。王莽为宰衡,

  辟命不应。及莽篡位,又遣使者征之,秉固称疾病。更始即位,征为侍中。建武

  元年,拜御史中丞。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

  京师号曰“三独坐”。明年,迁司隶校尉。务举大纲,简略苛细,百僚敬之。

  秉性节约,常服布被,蔬食瓦器。帝尝幸其府舍,见而叹曰:“楚国二龚,

  不如云阳宣巨公。”即赐布帛帐帷什物。四年,拜大司徒司直。所得禄奉,辄以

  收养亲族。其孤弱者,分与田地,自无担石之储。六年,卒于官,帝敏惜之,除

  子彪为郎。

  张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人也。矜严好礼,动止有则,居处幽室,必自修整,

  虽遇妻子,若严君焉。及在乡党,详言正色,三辅以为仪表。人或谓湛伪诈,湛

  闻而笑曰:“我诚诈也。人皆诈恶,我独诈善,不亦可乎?”

  成、哀间,为二千石。王莽时,历太守、都尉。

  建武初,为左冯翊,在郡修典礼,设条教,政化大行。后告归平陵,望寺门

  而步。主簿进曰:“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轻。”湛曰:“《礼》,下公门,轼

  辂马。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父母之国,所宜尽礼,何谓轻哉?”

  五年,拜光禄勋。光武临朝,或有惰容,湛辄陈谏其失。常乘白马,帝每见

  湛,辄言“白马生且复谏矣”。

  七年,以病乞身,拜光禄大夫,代王丹为太子太傅。及郭后废,因称疾不朝,

  拜太中大夫,居中东门候舍,故时人号曰中东门君。帝数存问赏赐。后大徒戴涉

  被诛,帝强起湛以代之。湛至朝堂,遗失溲便,因自陈疾笃,不能复任朝事,遂

  罢之。后数年,卒于家。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

  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

  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

  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

  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

  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

  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在领左冯翊,称

  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

  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丹子有同门生丧家,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

  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

  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

  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王良字仲子,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习《小夏侯尚书》。王莽时,寝病不

  仕,教授诸生千余人。

  建武二年,大司马吴汉辟,不应。三年,征拜谏议太夫,数有忠言,以礼进

  止,朝廷敬之。迁沛郡太守。至蕲县,称病不之府,官属皆随就之,良遂上疾笃,

  乞骸骨,征拜太中大夫。

  六年,代宣秉为大司徒司直。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时,司

  徒史鲍恢以事到东海,过候其家,而良妻布裙曳柴,从田中归。恢告曰:“我司

  徒史也,故来受书,欲见夫人。”妻曰:“妾是也。若掾,无书。”恢乃下拜,

  叹息而还,闻者莫不嘉之。

  后以病归,一岁复征,至荥阳,疾笃不任进道,乃过其友人。友人不肯见,

  曰:“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遂拒之。良惭,自后

  连征,辄称病。诏以玄纁聘之,遂不应。后光武幸兰陵,遣使者问良所苦疾,不

  能言对。诏复其子孙邑中徭役,卒于家。

  论曰:夫利仁者或借仁以从利,体义者不期体以合义。季文子妾不衣帛,鲁

  人以为美谈。公孙弘身服布被,汲黯讥其多诈。事实未殊而誉毁别议。何也?将

  体之与利之异乎?宣秉、王良处位优重,而秉甘疏薄,良妻荷薪,可谓行过乎俭。

  然当世咨其清,人君高其节,岂非临之以诚哉!语曰:“同言而信,则信在言前;

  同令而行,则诚在令外。”不其然乎!张湛不屑矜伪之诮,斯不伪矣。王丹难于

  交执之道,斯知交矣。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父邺,成、哀间为凉州刺史。林少好学沉深,

  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

  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

  “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

  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

  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

  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

  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

  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

  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

  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

  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河南郑兴、东海卫宏等,皆长于古学。兴尝师事刘歆,林既遇之,欣然言曰:

  “林得兴等固谐矣,使宏得林,且有以益之。”及宏见林,闇然而服。济南徐巡,

  始师事宏,后皆更受林学。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

  遭难困,握持不离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离兵乱,常恐斯经将绝。何意东海

  卫子、济南徐生复能传之,是道竟不坠于地也。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

  所学。”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

  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

  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

  宜因循。定从林议。

  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

  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

  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十四年,群臣上言:“古者肉刑严重,则人畏法令;今宪律轻薄,故奸轨不

  胜。宜增科禁,以防其源。”诏下公卿。林奏曰:“夫人情挫辱,则义节之风损,

  法防繁多,则敬免之行兴。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古之明王,深识远虑,动居其厚,不务多辟,周

  之五刑,不过三千。大汉初兴,详鉴失得,故破矩为圆,斫雕为朴,蠲除苛政,

  更立疏网,海内欢欣,人怀宽德。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

  果桃菜茹之馈,集以成臧,小事无妨于义,以为大戮,故国无廉士,家无完行。

  至于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为敝弥深。臣愚以为宜如旧制,不合翻移。”

  帝从之。

  后皇太子彊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

  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

  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

  明年,代丁恭为少府。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博

  雅多通,称为任职相。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诏曰:“公侯子

  孙,必复其始,贤者之后,宜宰城邑。其以乔为丹水长。”

  论曰:夫威强以自御,力损则身危;饰诈以图己,诈穷则道屈;而忠信笃敬,

  蛮貊行焉者,诚以德之感物厚矣。故赵孟怀忠,匹夫成其仁;杜林行义,烈士假

  其命。《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诬矣。

  郭丹字少卿,南阳穰人也。父稚,成帝时为庐江太守,有清名。丹七岁而孤,

  小心孝顺,后母哀怜之,为鬻衣装,买产业。后从师长安,买符入函谷关,乃慨

  然叹曰:“丹不乘使者车,终不出关。”既至京师,常为都讲,诸儒咸敬重之。

  大司马严尤请丹,辞病不就。王莽又征之,遂与诸生逃于北地。更始二年,三公

  举丹贤能,征为谏议大夫,持节使归南阳,安集受降。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

  高车出关,如其志焉。

  更始败,诸将悉归光武,并获封爵;丹独保平氏不下,为更始发丧,衰绖尽

  哀。建武二年,遂潜逃去,敝衣间行,涉历险阻,求谒更始妻子,奉还节传,因

  归乡里。太守杜诗请为功曹,丹荐乡人长者自代而去。诗乃叹曰:“昔明王兴化,

  卿士让位,今功曹推贤,可谓至德。敕以丹事编署黄堂,以为后法。”

  十三年,大司马吴汉辟举高第,再迁并州牧,有清平称。转使匈奴中郎将,

  迁左冯翊。永平三年,代李为司徒。在朝廉直公正,与侯霸、杜林、张湛、郭

  伋齐名相善。明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事无所据,策免。五年,卒于家,时年

  八十七。以河南尹范迁有清行,代为司徒。

  迁字子庐,沛国人,初为渔阳太守,以智略安边,匈奴不敢入界。及在公辅,

  有宅数亩,田不过一顷,复推与兄子。其妻尝谓曰:“君有四子而无立锥之地,

  可余奉禄,以为后世业。”迁曰:“吾备位大臣而蓄财求利,何以示后世!”在

  位四年薨,家无担石焉。

  后显宗因朝会问群臣:“郭丹家今何如?”宗正刘匡对曰:“昔孙叔敖相楚,

  马不秣粟,妻不衣帛,子孙竟蒙寝丘之封。丹出典州郡,入为三公,而家无遗产,

  子孙困匮。”帝乃下南阳访求其嗣。长子宇,官至常山太守。少子济,赵相。

  吴良字大仪,齐国临淄人也。初为郡吏,岁旦与掾史入贺,门下掾王望举觞

  上寿,诌称太守功德。良于下坐勃然进曰:“望佞邪之人,欺诌无状,愿勿受其

  觞。”太守敛容而止。宴罢,转良为功曹;耻以言受进,终不肯谒。

  时,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署为西曹。苍甚相敬受,上疏荐良曰:

  “臣闻为国所重,必在得人;报恩之义,莫大荐士。窃见臣府西曹掾齐国吴良,

  资质敦固,公方廉恪,躬俭安贫,白首一节;又治《尚书》,学通师法,经任博

  士,行中表仪。宜备宿卫,以辅圣政。臣苍荣宠绝矣,忧责深大,私慕公叔同升

  之义,惧于臧文窃位之罪,敢秉愚瞽,犯冒严禁。”显宗以示公卿曰:“前以事

  见良,须发皓然,衣冠甚伟。夫荐贤助国,宰相之职,萧何举韩信,设坛而拜,

  不复考试。今以良为议郎。”

  永平中,车驾近出,而信阳侯阴就干突禁卫,车府令徐匡钩就车,收御者送

  狱。诏书谴匡,匡乃自系。良上言曰:“信阳侯就倚恃外戚,干犯乘舆,无人臣

  礼,为大不敬。匡执法守正,反下于理,臣恐圣化由是而弛。”帝虽赦匡,犹左

  转良为即丘长。后迁司徒长史。每处大议,辄据经典,不希旨偶俗,以徼时誉。

  后坐事免,复拜议郎,卒于官。

  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

  《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

  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遭天下丧乱,遂将诸生

  避地汉中,后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孰,人有认之者,宫不与计,

  推之而去,由是显名。三府更辟,皆不应。

  永平中,征诣公车。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陈

  政,论议切悫,朝臣惮其节,名播匈奴。时,北单于遣使求得见宫,显宗敕自整

  饰,宫对曰:“夷狄眩名,非识实者也。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有威容者。”

  帝乃以大鸿胪魏应代之。十七年,拜侍中祭酒。建初元年,卒,肃宗褒叹,赐以

  冢地。妻上书乞归葬乡里,复赐钱三十万。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少好黄、老书。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

  止,不听。即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

  臧,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

  常称病家廷,不应州郡辟召。郡将欲必致之,使县令谲将诣门,既至,卒不能屈。

  均于是客于濮阳。

  建初三年,司徒鲍昱辟之,后举直言,并不诣。六年,公车特征。再迁尚书,

  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后以病乞骸骨,拜议郎,告归,因称病笃,帝赐以衣冠。

  元和元年,诏告庐江太守、东平相曰:“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

  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履逊让,比征

  辞病,淳洁之风,东州称仁。书不云乎:‘章厥有常,吉哉!’其赐均、义谷各

  千斛,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赐羊酒,显兹异行。”明年,帝东巡过任城,乃幸均

  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永元中,卒于家。

  赵典字仲经,蜀郡成都人也。父戒,为太尉,桓帝立,以定策封厨亭侯。典

  少笃行隐约,博学经书,弟子自远方至。建和初,四府表荐,征拜议郎,侍讲禁

  内,再迁为侍中。时,帝欲广开鸿池,典谏曰:“鸿池泛溉,已且百顷,犹复增

  而深之,非所以崇唐、虞之约己,遵孝之爱人也。”帝纳其言而止。

  父卒,袭封。出为弘农太守,转右扶风。公事去官,征拜城门校尉,转将作

  大匠,迁少府,又转大鸿胪。时,恩泽诸侯以无劳受封,群臣不悦而莫敢谏,典

  独奏曰:“夫无功而赏,劳者不劝,上忝下辱,乱象干度。且高祖之誓,非功臣

  不封。宜一切削免爵士,以存旧典。”帝不从。顷之,转太仆,迁太常。朝廷每

  有灾异疑议,辄咨问之。典据经正对,无所曲折。每得赏赐,辄分与诸生之贫者。

  后以谏争违旨,免官就国。

  会帝崩,时禁藩国诸侯不得奔吊,典慨然曰:“身从衣褐之中,致位上列。

  且鸟乌反哺报德,况于士邪!”遂解印绶符策付县,而驰到京师。州郡及大鸿胪

  并执处其罪,而公卿百寮嘉典之义,表请以租自赎,诏书许之。再迁长乐少府、

  卫尉。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会病卒,使者吊祠。窦太后复遣使兼赠

  印绶,谥曰献侯。

  典兄子谦,谦弟温,相继为三公。

  谦字产信,初平元年,代黄琬为太尉。献帝迁都长安,以谦行车骑将军,为

  前置。明年病罢。复为司隶校尉。车师王侍子为董卓所爱,数犯法,谦收杀之。

  卓大怒,杀都官从事,而素敬惮谦,故不加罪。转为前将军,遣击白波贼,有功,

  封郫侯。李傕杀司徒王允,复代允为司徒。数月病免,拜尚书令。是年卒,溢

  曰忠侯。

  温字子柔,初为京兆丞,叹曰:“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去。

  遭岁大饥,散家粮以振穷饿,所活万余人。献帝西迁都,为侍中,同舆辇至长安,

  封江南亭侯,代杨彪为司空,免,顷之,复为司徒,录尚书事。

  时,李傕与郭汜相攻,傕遂虏掠禁省,动帝幸北坞,外内隔绝。傕素

  疑温不与己同,乃内温于坞中,又欲移乘舆于黄白城。温与傕书曰:“公前托

  为董公报仇,然实屠陷王城,杀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见而户说也。今与郭汜争睚

  眦之隙,以成千钧之仇,人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悟,遂成祸乱。朝廷仍下

  明诏,欲令和解。上命不行,威泽日损。而复欲移转乘舆,更幸非所,此诚老夫

  所不达也。于《易》,一为过,再为涉,三而弗改,灭其顶,凶。不如早共和解,

  引军还屯,上安万乘,下全人民,岂不幸甚。”傕大怒,欲遣人杀温。李傕

  从弟应,温故掾也,谏之数日,乃获免。

  温从车驾都许。建安十三年,以辟司空曹操子丕为掾,操怒,奏温辟臣子弟,

  选举不实,免官。是岁卒,年七十二。

  赞曰:宣、郑、二王,奉身清方。杜林据古,张湛矜庄。典以义黜,宫由德

  扬。大仪鹄发,见表宪王。少卿志仕,终乘高箱。

  译文:

  宣秉,字巨公,是冯翊云阳人。

  年少时就注重高尚节操的修养,在三辅一带很有名气。

  哀帝、平帝时代,宣秉看到王莽把持朝政,侵害削弱皇帝宗室,有叛逆作乱的苗头,于是就躲进深山隐居,州郡官府连连征召,宣秉常推说有病不愿出仕。

  王莽加号宰衡即宰相,发出征召命令,宣秉没有应征。

  后来王莽篡夺了皇位,又派遣人征召,宣秉坚称病重不肯为官。

  更始帝即位,征入任侍中。

  建武元年,授御史中丞。

  光武帝特别诏令御吏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赐给专门座位,所以京城人号称“三独坐”。

  第二年,升任司隶校尉。

  宣秉注重抓大事,简省琐细小事,部下都很敬佩他。

  宣秉生性节约,穿平常衣服盖布被,吃蔬菜用瓦器。

  皇帝曾经去过他家,见到他简朴的生活情景就赞叹道:“楚国有以清苦立节著名的龚胜、龚舍,可这雨人都不如云阳宣巨公。”当即赐给丝帛帐帷等生活用品。

  四年,授大司徒司直。

  所得俸禄,经常用来收养亲戚族人。

  对孤苦贫弱的人,就分给田地,宣秉自己却役有一石粮食的积蓄。

  建武六年,死在官任上。

  皇帝怜惜他,任用他的儿子宣彪为郎。

  张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人。

  端庄严肃崇尚礼节,一举一动都有定规,深居家中,必定修饰仪容,即使遇见妻儿,也像严肃的父母。

  遇到乡亲,言谈谨慎表情庄重,三辅一带的人都认为他是榜样。

  有人说张湛虚伪做作,张湛听到以后笑着说:“我确实是在做作,但别人都是为了干坏事而做作,祇有我是为了行善而做作,难道不可以吗?”成帝、哀帝时代,张湛是二千石。

  王莽当政时,历任太守、都尉。

  建武初年,担任左冯翊。

  在郡中建立制度礼仪,设立教令,政治教化得到普遍推行。

  后来请假回平陵,望见县府大门就下马步行。

  主簿劝他:“您地位尊贵德高塱重,不应该自轻。”张湛说:“《礼记》上说,下公门,轼辖马。

  孔子在乡亲们面前,也总是恭敬和顺的。

  在家乡,应该尽到礼敷,怎么能说自轻呢?”建武五年,任光禄勋。

  光武帝上朝时,有时面露倦容,张湛经常指出他的过失。

  张湛常骑白马,皇帝每次见到张湛,就说:“白马生又要进谏了。”建武七年,因病请求退休,授光梂大夫,代替王丹为太子太傅。

  等到郭皇后被废,张湛就推说病重不能上朝,授太中大夫,住在中东门馆舍,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中东门君。

  皇帝多次慰问赏赐他。

  后来大司徒戴涉被杀,皇帝强令起用张湛来取代戴涉。

  张湛来到朝堂,小便失禁,就自己陈述病情严重,不能再担任朝廷政务,皇帝也就只好作罢。

  后来又遇了几年,张湛死于家中。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部人。

  哀帝、平帝时代,在州郡做官。

  王莽当政时,接连征召都没有去。

  家里积拨了很多钱财,隐居家中修养心志,喜好施舍救急。

  每年农忙时节,经常带着酒菜去田问,等候勤劳者经过就慰劳他们。

  那些懒惰的人,因焉得不到王丹的赏识而感到羞耻,都加倍努力自我发奋。

  因此邻近的村落一个个的相互影响,达到十分富裕。

  对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王丹经常晓谕他们的父兄,让他们严加管教。

  对死去的人王丹就提供丧事所需财物,并且亲自操办。

  所以死了人的家庭,常常等着王丹来办丧事,乡邻都习以为常了。

  这样做了十多年后,教化大为普及,风俗也因此诚笃了。

  王丹天性正直纯洁,痛恨豪强。

  当时河南太守同乡陈遵,是关西的大侠。

  他的朋友死了父亲,陈遵为他办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

  王丹抱了一匹缣帛,放在主人面前,说:“我王丹的这匹缣帛,出白机杼。”陈遵听了面有羞惭之色。

  他自以为名气大,想跟王丹结交,王丹拒绝了没有答应。

  后来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匮乏,王丹带领宗族送去二千斛麦子。

  邓禹上表举荐王丹任左冯翊,王丹推说有病不到职工作,被罢免官职回家。

  后来征入为太子少傅。

  当时大司徒侯霸想跟王丹交朋友,等到王丹被征入朝时,派儿子侯昱在路上迎候。

  侯昱在车下迎接下拜,王丹下车答谢。

  侯昱说:“家父想跟您结交,您焉什么拜谢我?”王丹说:“君房说过这话,但我没有答应他呀。”至丹的儿子有一位同学死了父亲,他家住在中山,王丹的儿子跟王丹说要去吊唁。

  找了伴儿正要出发,王丹生气地打了他,让他寄些缣帛表示吊唁之意。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王丹说:“交朋友的难处,不容易讲清楚啊!世人都称说管仲、鲍叔牙,其次则是王吉、贡禹。

  但张耳、陈余最后兵刃相见,萧育、朱博后来也反目为仇,有始有终的好朋友实在不多见啊!”当时的人都信服他的话。

  起初有门客向王丹推荐了一位士人,王丹就向朝廷举荐,后来被举荐者犯了罪,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去官职。

  那位门客又羞惭又害怕地跟王丹绝交,而王丹一直泼说什么。

  不久王丹又被征入朝为太子太傅,他把门客叫来对他说:“你自己跟我绝交,焉什么把我王舟看得那么薄情呀?”不给他安排饭菜作为处罚,然后就跟原来一样对待他。

  王丹后来就退休了,死于家中。

  王良,字仲子,束海兰陵人。

  年少时爱好学习,专攻《小夏侯尚书》。

  王莽时代,推说有病不肯出仕,在家教授学生一千多人。

  建武二年,大司马昊汉征召王良,王良没有答应。

  建武三年,征入朝授谏议大夫,多次向皇上进忠言,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朝廷大臣都尊敬他。

  后来任沛郡太守。

  来到薪县,推说有病不愿去太守府,部属官员都到他的住地来,王良于是上书说病重,请求退休,又被征入授太中大夫。

  建武六年,代替宣秉任大司徒司直。

  在任上恭谨节俭,妻子儿女不进入官舍,盖布被用瓦器。

  当时司徒史鲍恢有事到柬海,经过王良的家并在他家等候,王良的妻子穿着布裙拖着柴草,从田裹回来。

  鲍恢对她说:“我是司徒史,特意来取书信,要见您家夫人.”王妻说:“我就是。

  苦于劳作,没有书信。”鲍恢就下拜行礼,遗憾地回去了,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王良的。

  后来王良因病回乡。

  一年后又被征召,来到荣阳,病重不能继续前进,就到朋友家去。

  朋友不肯见他,说:“没有忠言奇谋而得到高官,为什么来来往往不怕麻烦啊?”于是就拒绝接待王良。

  王良很惭愧,自那以后接连受征召,王良总是称病不出。

  皇帝又下诏以尊贵的黑色币帛礼物来聘请他,王良就不再回应。

  后来光武帝驾幸兰陵,派使者问王良的病情,王良无言以对。

  皇帝诏令免除王良的子孙在乡邑中的劳役,后来王良死于家中。

  论曰:利用仁义者藉仁义来求得利益,体合仁义者不期望体合却自然合乎仁义。

  季文子的妾不穿帛衣,鲁人传为佳话。

  公孙弘身穿布衣,汲黯讥笑他太虚伪。

  事情没有区别而议论有称赞和毁谤之分,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体合仁义与利用仁义的不同呢?宣秉、王良身处高位,而宣秉自愿节俭,王良之妻背柴,可以说行为遇于俭朴。

  然而世人赞叹他们的清廉,皇上推崇他们的节操,难道不是以诚信来对待他们吗?古书上说:“雨人说同样的话而真心话得到人们的信任,那信任在说话前就已存在;同样的命令,有的被执行,这说明诚信也在命令之外。”这话不是很有道理吗?张湛不介意有人讥笑他虚伪,他就真的不虚伪。

  王丹认为交友之道很难,他就真的懂得交友之道了。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

  父亲杜鄹,成帝、哀帝期间担任凉州刺史。

  杜林少年时好学深沉,家中有很多藏书,加上外祖父家张竦父子喜好文采,杜林跟随张竦研究学问,学识渊博,时人称他为通儒。

  起初杜林做过郡中小官。

  王莽失败后,盗贼四起,杜林与弟弟杜成以及同乡范逡、孟冀等人带着家眷一起到河西客居。

  路上遇到几千个贼人,这些贼人抢掠他们的财物,强脱他们的衣服,拔刀指向杜林等人想要杀死他们。

  孟冀仰起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将军知道天理神明吗?赤眉军有百万之众,所向无敌,但因为残害民众不行天道,最后走向灭亡。

  如今将军凭借几千人,就打算称霸天下,不施行仁义反而重蹈赤眉军的覆辙,难道不怕天谴吗?”贼人于是就放了他们,都免于一死。

  隗嚣一向听说杜林的志向和节操,非常尊敬他,任用他为治书侍御史。

  后来杜林因病请求离去,辞还了官职。

  隗嚣又想强令他任职,杜林就推说病重。

  隗嚣心中虽然不满意,但又想宽容他,就下令说:“杜伯山这个人天子无法使他臣服,诸侯也不能跟他交朋友,大概他是像伯夷、叔齐一样以吃周的粮食为耻辱。

  如今暂且把他当作老师或朋友来看待,等道路打通了,再让他去愿意去的地方。”杜林虽然被隗嚣软禁,但一直没有屈服。

  建武六年,弟弟杜成去世,隗嚣纔同意杜秫护送杜成的灵柩回乡。

  杜林走了以后隗嚣又后悔了,又命令刺客杨贤在陇坻截杀杜林。

  杨贤看到杜林亲自推着小车,把弟弟的灵柩运送回去,就叹息道:“如今的世道,还有谁能像杜林一样实行仁义之道?我虽然是个势利小人,但怎么忍心杀害义士?”于是就逃亡离去。

  光武帝听说杜林已回到三辅,就征入任侍御史,亲自接见他,向他请教经书故交以及西州的事情,对他非常满意,赐给车马衣被等物。

  朝中百官知道杜林是凭借着名望和美德受到重用,都很尊敬和惧怕他。

  京城里的士大夫们都推崇杜林学识渊博。

  迩南郑兴、柬海卫宏等人,皆擅长古学。

  郑兴曾经师从刘歆,杜林遇到郑兴以后,欣然说道:“杜林我能遇到郑兴等人固然很投缘,如果卫宏见到我,我将对他有所帮助。”后来卫宏见到杜林,心中暗自佩服。

  济南徐巡,原来师从卫宏,后来都改而师从杜林。

  杜林早些时候在西州得到一卷用漆书写的《古文尚书》,非常珍爱它,虽然遭遇艰难困苦,总是随身带着它。

  杜林把书拿给卫宏等人看,说:“我在兵荒马乱中颠沛流离,经常担心这本经书将要失传。

  没想到束海卫子、济南徐生又能传授它,这门学问不至于湮没了。

  古文虽然不合于时务,但我希望你们不要后悔所学的东西。”卫宏、徐巡更加看重它,于是古文就流行于世。

  第二年,朝廷广泛议论郊祀制,多数人以为周朝祭祀后稷,汉朝应当祭祀尧。

  诏令再让公卿们商议,大家的意见都相同,皇帝也同意。

  只有杜林一人认为周的兴盛,是托了后稷的福,而汉朝的崛起,却并不是绿于尧的功劳。

  祖宗旧事,应该有所继承。

  最后决定采纳杜林的意见。

  后来代替王良担任大司徒司直。

  杜林推荐同乡范逡、趟秉、申屠刚以及陇西牛邯等人,都被提拔重用,天下贤士都归附杜林。

  建武十一年,词直的官职被废除,让杜林代替郭宪担任光禄勋。

  在宫内负责值宿警卫,在宫外总管左右中郎将及五官中郎将,周到严密恭谨小心,推举贤才被认为公正无偏。

  郎官中有喜好学问的人,经常得到杜林的教诲指点,从早到晚杜林家裹经常坐满了好学之士。

  建武十四年,大臣们对皇上说:“古代肉刑严厉,所以人们敬畏法令;如今法律过松过少,所以犯罪的情况越来越多。

  应该增加法规禁令,来堵住犯罪的源头。”诏令交给公卿商议。

  杜林上奏说:“人的情感受到折辱,仁义节操的风尚就会受损;法规繁多,那么只图苟且免罪的行为就会发生。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使民众齐整,那么民众就会免于犯罪而不知羞耻。

  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义来使民众齐整,那么民众就会有羞惭之心而行为端正。

  ’古代的明君,见识深思虑远,举动本着仁厚之心,不实行苛繁刑法,周朝的五刑,不过三千条。

  汉朝新建的时候,仔细观察前朝得失,所以废除严刑峻法,弃浮华而尚质朴,废除苛政,改立宽大刑法,举国欢欣,人人都怀有宽厚之德。

  到了后来,法规逐渐增多,官吏吹毛求疵,无限上纲。

  水果菜蔬之类的赠品,也收集起来作为赃物,小事不影响大义,却加以重刑,所以国中没有廉洁之士,家家缺少完美品行。

  直至法律不能制约,命令不能禁止,上下互相回避,造成的危害实在深重。

  我认为应该保持原有法律,不应变动。”皇帝同意了。

  后来皇太子刘强自己请求退位,封为柬海王,所以加派官员部属,任用杜林为王傅。

  随从皇上南巡。

  当时几位王傅数次被皇上宣召,有的因为交游广泛,不能前去应诏;惟独杜林忠于职守,有召必至。

  其它王傅虽然没有受到批评,而惟有杜林受到赏赐,他又推辞不敢接受,皇帝越发器重他。

  第二年,代替丁恭任少府。

  建武二十二年,又担任光禄勋。

  不久,代替朱浮担任大司空。

  学识渊博,被称为称职的宰相。

  第二年去世,皇帝亲自参加葬礼为他送葬,任用其子杜乔为郎官。

  诏书说:“公侯的子孙,一定要再做公侯,贤者的后代,应该做城邑的长官。

  任命杜乔焉丹水县令。”论曰:靠强力来自保,力亏就自危;凭狡诈来图私利,奸计被揭穿就行不通了;而忠信诚笃之士,在蛮貊之邦也畅通无阻,是因为道德感人至深啊。

  所以赵孟忠心耿耿,刺客成全他的仁德;杜林躬行道义,杀手放过他的性命。

  《易经》上说”人们乐意帮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说得真不错。

  郭丹,字少卿,南阳穰县人。

  父亲郭稚,成帝时担任庐江太守,有清廉的名声。

  郭丹七岁就死了父亲,恭敬孝顺,继母可怜他,卖掉自己的衣服,为他买产业。

  后来到长安读书,买了通行证进了函谷关,他慨叹道:“郭丹我不坐使者车,决不出关。”到了京师以后,经常做学舍的主讲人,儒生们都敬重他。

  大司马严尤聘请郭丹,郭丹推说有病不去。

  王莽又征召他,他就跟一些儒生一起逃到北地。

  更始二年,三公推举郭丹有才能,征入任谏议大夫,派他手持符节出使南阳,安抚百姓接受投降。

  郭丹离开家乡已有十二年,终于乘着高车出关,实现了他的心愿。

  更始帝失败以后,众墙都归顺了光武帝,都获得封地和爵位;郭丹独力守卫平氏未被攻破,为更始帝办丧事,身披丧服尽心哀悼。

  建武二年,偷偷逃出城去,穿破衣走小路,跋山涉水历经险阻,寻找谒见更始帝的妻小,奉还符节,然后回归故乡。

  太守杜诗聘请他去当功曹,郭丹举荐同乡长者代替自己并离去。

  杜诗赞叹道:“从前明君推行教化,卿士互相推让职位,如今功曹推举贤士,可以说是最高尚的道德。”下令把郭丹的事迹题写在太守大堂上,让后人效法。

  建武十三年,在大司马昊汉的征召选举中名列前茅,又升任并州州牧,有清廉公正的美名。

  后又改任使匈奴中郎将,再升任左冯翊。

  永平三年,代替李欣担任司徒。

  在朝廷中清廉公正,与侯霸、杜林、张湛、郭伋齐名而且关系很好。

  第二年,因查办陇西太守邓融罪案没有证据而获罪,被免去官职。

  永平五年,死于家中,时年八十七岁。

  因为河南尹范迁有清正品行,代替他做了司徒。

  范迁,字子庐,沛国人,起初担任渔阳太守,凭借智慧谋略安定边境,匈奴不敢入侵边境。

  到京城任高官时,家里有宅地数亩,田不到一顷,都送给了兄长的儿子0他的妻子曾对他说:“您有四个儿子却没有立锥之地,可以把俸禄积攒下来,留给后代作为家产。”范迁说:“我作为大臣而蓄积财富谋求私利,拿什么给后人看?”任司徒四年以后去世,家中没有一石余粮。

  后来显宗在上朝时向群臣询问郭丹家里近况如何?宗正刘匡回答说:“从前孙叔敖做楚国的宰相,马不喂粟米,妻子不穿帛衣,他的子孙最后得到了寝丘的封地。

  郭丹在外管理州郡,在内担任三公官职,可是家无遣产,子孙生活困难。”皇帝就派人去南阳寻找郭丹的后代。

  长子郭宇,后来当了常山太守。

  小儿子郭济,做了赵的相。

  呈良,字大仪,齐国临淄人。

  起初是郡吏,过年时跟掾史到太守家贺年,门下掾王望举杯祝贺,用夸大的言词称颂太守的功德。

  昊良从未席生气地上前说:“王望是奸佞的小人,尽说些谄媚奉承的假话,希望太守不要接受他敬的酒。”太守表情严肃地放下酒杯。

  宴会散了以后,提升昊良为功曹;昊良觉得凭说一句话受到提拔是不光彩的,一直不肯去接受委任。

  当时骠骑将军束平王刘苍听说后就征召昊良,派他任西曹。

  刘苍非常喜爱昊良,上疏荐举昊良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求得贤人;报答圣恩的要义,没有比荐举贤士更重要的了。

  我认为我府中的西曹掾齐国昊良,资质敦厚,公正廉洁,生活俭朴安于清贫,年老而不改节操;又专攻《尚书》,学问精通师傅学说,知识渊博可任博士,行为举止符合礼节。

  应该安排到皇上身边当近臣,辅佐圣上管理国家。

  我的荣耀和宠信已经无以复加了,自知责任重大,我私下里仰慕公叔荐举家臣的义举,恐怕犯下臧文那样窃位不荐贤良的罪过,所以不顾自己愚昧无知,冒死推荐昊良。”显宗把奏疏拿给公卿看并说:“前些天因事见过昊良,须发洁白,衣冠楚楚。

  举荐贤能辅助园家,是宰相的职责,萧何荐举韩信,设立高台就拜将,不再考试。

  现在聘任昊良为议郎。”丞平年间,皇上坐车在京城附近出游,信阳侯阴就的车子冲撞了皇帝卫队,车府令徐匡扣押了阴就的车,把赶车的人送进监狱。

  皇上下诏责备徐匡,徐匡就把自己囚禁起来。

  昊良上奏说:“信阳侯阴就倚仗自己是皇上的亲戚,冲撞皇上的车驾,没有作为臣子的礼节,犯了大不敬的罪。

  徐匡执法公正,反而被关进监狱,我担心圣上的教化因此而败坏。”皇帝虽然赦免了徐匡,还是把昊良贬为即丘县长。

  后来又升任司徒长史。

  每到讨论重大事情时,昊良总是引经据典,不迎合皇上的旨意及附和时俗,来求得一时的名声。

  棱来受牵连被免职。

  又拜授议郎,死在官任上。

  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八岁时为人家放猎。

  家乡有一个叫徐子盛的人,用《春秋经》教授几百名学生。

  承官路过在小屋旁休息,喜欢他教的书,于是前去听讲,然后就请求留在学舍,替学生们拾柴。

  劳累了几年,勤奋学习不知疲倦。

  经典学明白了,就回家教书。

  遇到天下大乱,于是率领学生们逃难到汉中,后来带着妻儿到蒙阴山,努力耕种。

  庄稼将要成熟了,有人说那些庄稼是他的,承宫不跟他计较,把庄稼让给他就离开了,因此出了名。

  三府接连征召,承宫都没应征。

  丞平年问,应征进京到官署公交车接受举荐。

  皇帝亲临辟雍,召来承宫授为博士,又升任左中郎将。

  几次进献忠言,陈述政事,意见坦诚,朝臣惧怕他的气节,威名传播到匈奴。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求见承宫,显宗敕令修饰仪容,承官说:“夷狄只对名声感兴趣,并不识别真实的人。

  我容貌丑陋,不可以让远方的客人看,应该挑选容貌端庄威严的人去见他。”皇帝就让大鸿胪魏应代他去见使者。

  永平十七年,授侍中祭酒。

  建初元年,去世,肃宗赞赏哀悼他,赐给墓地。

  承宫的妻子上书请求回乡安葬,皇帝又赏赐三十万钱。

  郑均,字仲虞,束平任城人。

  年轻时爱读黄老之学。

  兄长在绵里当小官,经常收受礼物,郑均多次劝阻,兄长不听。

  郑均就离家外出打零工,遇了一年多,赚了些钱帛,回来交给兄长。

  对兄长说:“钱花完了可以再挣,当官犯了贪脏,可就一辈子都完了。”兄长被他的话打动,于是廉洁奉公。

  郑均忠厚朴实爱帮助人,供养守寡的嫂子及其孩子,十分尽心。

  郑均常推说身体有病住在家中,不接受州郡官府的征召。

  郡中守将一定要请他去,让县令把他骗去,郑均去了以后,到底不肯屈服。

  后来郑均客居濮阳。

  建初三年,司徒鲍昱聘任他,后来又被推荐焉直言,郑均都没有去。

  建初六年,官署公交车特别征召他,两次升迁担任了尚书,多次进献忠言,肃宗尊敬器重他。

  后来因病请求退休,授议郎,告老回乡,然后就推说病重,皇帝赏赐了衣帽等物。

  丞和元年,皇上下诏通告庐江太守、柬平相说:“议郎郑均,严格自律安于清贫,恭谨俭省守节修整,原来在朝中任职,因病退休,固守正道,到老不变。

  另有前安邑县令毛义,亲身实行谦让美德,接连征召都以病推辞,敦厚高洁的品行,受到束州人的称颂。

  《书经》中不是说了吗:‘表彰有恒德的人,那就是为政之善。

  ’赏赐郑均、毛义谷米各一千斛,每年八月派长吏慰问,赐给羊和酒,以此来表彰他们杰出的品行。”第二年,皇帝束巡经过任城,亲临郑均家,诏令赐给尚书的一级俸禄直至去世,所以当时的人把郑均叫作“白衣尚书”。

  永元年间,死于家中。

  趟典,字仲经,蜀郡成都人。

  父亲赵戒,担任太尉,桓帝登基,赵戒拥立皇帝有功被封为厨亭侯。

  赵典年轻时为人淳厚沉静节俭,广泛研习经书,学生从速方来拜他为师。

  建和初年,官府四个部门上表举荐,征入任议郎,在皇官内给皇帝讲学,二次升迁任侍中。

  当时皇帝打算迄一步开拓鸿池,趟典进谏说:“鸿池的面积,已接近一百顷,还要加宽加深它,这不是崇尚唐尧虞舜的克制自己,遵循孝文的爱护百姓的做法。”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打消了开拓鸿池的想法。

  父亲去世后,赵典继承了他的封号。

  出任弘农太守,改任右扶风。

  因公事被免除官职,征入任城门校尉,改任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又改任大鸿胪。

  当时恩泽诸侯无功受封,群臣心中不满却没有人敢进谏,祇有趟典独自进言:“没有功劳却得到封赏,那么劳苦功高的人就得不到劝勉,君臣上下都蒙受耻辱,混乱现象干扰了法度。

  再说高祖曾有誓约,不是功臣不得封侯。

  应该削除恩泽诸侯的封地和爵号,保持原先的制度。”皇帝没有同意。

  不久,改任太仆,升任太常。

  朝廷中每次遇到灾异现象疑难问题,都询问趟典的意见。

  趟典依据经典直言相告,决不曲意顺从。

  每次得到赏赐,总是分给儒生中的贫困者。

  后来因为谏诤连逆皇上旨意,罢官回到封国。

  遇上皇帝去世,当时禁令藩国诸侯不能进京吊唁,趟典感慨地说:“我从平民百姓之中,靠皇上提拔纔做了高官。

  并且鸟雀都知道反哺报恩,何况我这个士大夫呢?”于是解下印绶符策交给县府,赶赴京师。

  州郡和人鸿胪共同审理他的罪,公卿百官嘉许趟典的义气,上表请求让赵典用田赋赎罪,皇上下诏允许。

  二次升任长乐少府、卫尉。

  公卿们又上表荐举趟典学问深厚知识渊博,应该聘为国师。

  恰逢赵典因病去世,派使者吊唁。

  窦太后又派使者加赠印绶,封给他献侯的谧号。

  趟典兄长的儿子趟谦,赵谦的弟弟赵温,相继当了三公。

  赵谦,字彦信,初平元年,代黄琬任太尉。

  献帝迁都长安,让赵谦兼任车骑将军,负责先行安置。

  第二年因病免除官职。

  复职任司隶校尉。

  车师王的儿子在朝中陪侍天子,得到董卓的宠爱,多次犯法,赵谦把他抓来杀了。

  董卓大怒,杀了都官从事,但一向敬畏赵谦,所以没有问他的罪。

  改任前将军,被派去攻打白波贼军,有功,封为郫侯。

  李雇杀了司徒王允,赵谦又代王允当了司徒,过了几个月因病免除官职,授尚书令。

  这一年去世,封给忠侯的谧号。

  趟温,字子柔,起初任京兆丞,叹息道:“大丈夫应当像雄鸟一样高飞,怎能像雌乌一样趴着!”于是放弃官职走了。

  遇到大荒年,分发自家粮食救助穷困者,救活了一万多人。

  献帝向西迁都,赵温任侍中,跟皇上同乘一辆车来到长安,封为江南亭侯,代杨彪任司空,后来免职,不久,又任司徒,录尚书事。

  当时李雇与郭汜互相攻打,李催就抢劫了皇宫,把皇帝劫持到北坞,隔绝了皇帝与外界的联系。

  李催一向怀疑趟温不跟自己同心,就把赵温软禁在坞中,又想把皇帝转移到黄白城。

  赵温给李雇写信说:“你以前假托为董公报仇,可是实际却血洗京师,杀戮大臣,全国的不满家喻户晓。

  如今你又与郭汜为了小小的不和,演变成深仇大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如果不翻然改悟,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灾难。

  皇上下了圣明诏书,想让你们和解。

  皇上的命令却得不到执行,威望和恩德日益受损。

  而你又想转移皇上到不合适的地方去,这都是我弄不懂的。

  按照《易经》的说法,第一次做错事是过失,第二次就严重一些,第三次仍做错并且不改,那就造成灭顶之灾,很危险了。

  木如早日跟郭汜和解,领兵回营,对上安定皇上,对下保全人民,这样做不是很好吗?”李雇大怒,想派人杀死趟温,李雇的堂弟李应,是赵温的老部下,接连几天劝谏,趟温纔免于一死。

  赵温跟随皇上建都于许。

  建安十三年,任用司空曹操的儿子曹丕为掾史,曹操很生气,向皇上说赵温任用臣的子弟,安排不当,赵温被罢免官职。

  这一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赞曰:宣秉、郑均、王丹和王良,为人清廉方正。

  杜林恪遵古训,张湛端庄持重。

  趟典因仁义罢官,承宫凭善德扬名。

  昊良白发苍苍,受到宪王的举荐。

  郭丹有志于仕途,终于如愿以偿乘坐了高车。

T?xt_小_说天\堂WWw。xiaoshuotxt.neT

同类推荐 后汉书 庄子 纳兰词全集 灯草和尚 长生殿 周易全解 醒世恒言 曾文正公全集 鬼谷子 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