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卷一 周语上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原文〕

  穆王将征犬戎①,祭公谋父谏曰②:“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 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③: ‘载櫜干戈, 载櫜弓矢④。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 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 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⑤。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 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⑥,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 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⑦,昭前 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⑧,庶民不 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⑨。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⑩,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 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 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 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 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 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 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11),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 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 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注释〕

  ①穆王:西周国君,名满,昭王之子。犬戎:亦称畎戎、昆夷等,当时活动于陕西泾渭流域的 一支少数民族,是殷、周西部边地的劲敌。②祭(zhài)公谋父:字谋父,周公的后代,当时在朝廷 中担任卿士。因封于祭(今河南荥阳东北),故称祭公。③周文公之颂:周文公指周公。此处所引诗 出于《诗•周颂•时迈》,此诗相传是周公为颂扬武王伐纣而作,故称周文公之颂。④櫜(gāo): 收藏弓箭的袋子。⑤后稷:上古时掌农事的官名,相传周王室的始祖曾长期担任此职。虞夏:古史传 说中商以前的两个朝代名。⑥不窋:周王室先祖,曾在夏朝末年任农官。⑦武王:即周武王,名发, 文王之子。他曾率诸侯灭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⑧商王帝辛:即殷商的末代国君纣王。⑨商牧: 指商都近郊的牧野(今河南淇县),商王朝军队曾与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在此决战。⑩甸服:据《书•禹 贡》记载,古代王畿外围的地方,以五百里为率依次分为五等,由王直辖的方圆千里区域为甸服;甸 服以外五百里为侯服,由王分封给诸侯;侯服以外的五百里为绥服(此处称宾服),是介于诸侯和边疆之间的区域;宾服之外为要服、荒服,是王朝影响能及的边地。(11)大毕、伯士:据韦昭注说,他 们是犬戎族的首领。    

  〔译文〕

  周穆王将去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能这样做。先王以道德昭 示天下而不炫耀武力。平时敛藏军队而在适当的时候动用,这样它才会显示 出威力,炫耀就会滥用,滥用便失去了威慑作用。所以周公的颂诗说:‘收 起干戈,藏好弓箭,我只求让美德遍及全国而发扬光大,相信我王定能长保 封疆。’先王对于百姓,鼓励他们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广开财路以满足需 求,使他们有称心的器物使用,明示利害所在,依靠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 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威严。所以先王能使自己的基 业世代相延并不断壮大。“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代担任农官而尽心为虞、夏做事。到夏朝衰落时废 去了农官而置农事于不顾,我们的先王不窋因此而失去官职,只好跑到与戎 狄接邻的地方居住下来,但他不敢荒废祖业,常常砥砺自己的德行,继承祖 先的业绩,维护他们的教导和典则,时刻勤勉有加,以敦厚自守,以忠信自 奉,在立德立业上比前人做得更出色。到了武王时,继续发扬光大先人光明 磊落的德行并又增以仁慈和善,敬奉神灵、保护百姓,神人无不欢欣喜悦。 而商王帝辛则为民众深恶痛绝,百姓无法忍受他的残暴统治,都乐于拥戴武 王,武王才出兵商郊牧野。可见先王并非崇尚武力,只是体恤百姓的忧患而 除去他们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在王畿内的是甸服,在王畿外的是侯服,侯服之外 的是宾服,夷蛮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属甸服的供日祭,属侯服的 供月祀,属宾服的供时享,属要服的供岁贡,属荒服的则有朝见天子的义务。 这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年一次的贡和一生一次 的朝见天子之礼都是先王定下的规诫。如果甸服有不履行日祭义务的,天子 就应内省自己的思想;侯服有不履行月祀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自己的号 令;宾服有不履行时享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法律规章;要服有不履行岁贡 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名号尊卑;荒服有不履行朝见天子义务的,天子就要 内省自己的德行,依次做了上述的内省检查后如还有不履行义务的才可以依 法处置。因此,才有惩罚不祭、攻伐不祀、征讨不享、谴责不贡、告谕不朝 的各种措施,才有惩罚的刑法、攻伐的军队、征讨的武备、谴责的严令、晓 谕的文辞。如果颁布了法令、文告后还有不履行义务的,那就再一次内省自 己的德行而不轻易劳民远征。正因为如此,近处的诸侯才没有不听从的,远 处的诸王也没有不信服的。     “如今,自从大毕、伯士去世以后,犬戎的君长一直按照荒服的职责来 朝见,而天子却说 ‘我将以不享的罪名去讨伐他们’,并以此向他们炫耀武 力。这难道不是废弃先王的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吗?我听说犬戎性情敦厚纯朴,能遵守先人的德行而专一不变,他们是有能力抵御我们的。” 周穆王不听劝告,去征讨犬戎,结果只得到了犬戎进贡的四只白狼、四 只白鹿回来,从此荒服地区的诸侯再也不来朝见了。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原文〕    

  恭王游于泾上①,密康公从②,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 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③。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 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 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注释〕    

  ①恭王:西周国君,名伊扈,穆王之子。泾:水名,源于今宁夏六盘山,东南流入古渭水,西 周国都镐京即在两水交汇处附近。②密:西周诸侯国名,姬姓,地在今河南密县。③粲 (càn):极 其美好。

  〔译文〕周恭王到泾水边游玩,密康公随从,有三个同姓的女子私自投奔密康 公。康公的母亲说:“必须把她们献给天子。三只兽在一起就是群,三个人 在一起就是众,三个女子在一起就是粲。天子不猎取群兽,诸侯对众人要谦 下行事,天子不选三个同族的女子为妃嫔。粲是美好的事物,人们把美好的 事物归之于你,你有什么德行来承受呢?天子尚且不能承受,何况你这种小 人物呢?小人物得到的东西太多,一定会灭亡。”康公不肯把女子献出去。 一年以后,恭王灭了密国。

  邵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

  厉王虐①,国人谤王②。邵公告曰③:“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 ④,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似目。王喜,告召公曰:“吾 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 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 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⑤,瞽献曲⑥,史献书⑦,师箴⑧,瞍赋⑨, 蒙诵⑩,百工谏(11),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 艾修之(12),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 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13)。

  〔注释〕

  ①厉王:西周国君,名胡,周恭王的曾孙。②国人:当时对居于国都的人的通称。这些人一般 是自由民,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③邵公:亦作“召公”。西周初召公奭的后代,名虎,当时在朝 廷中担任卿士。因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④卫巫:卫地(今河南淇县一带)的巫师。 ⑤公卿:朝廷的高级官员。列士:朝廷的低级官员。⑥瞽(gǔ):乐官。⑦史:史官。⑧师:师氏的 简称。《周礼》以之为教国子之官。⑨瞍(sǒu):韦昭注谓“无眸子曰瞍”。⑩矇:韦昭注谓“有 眸子而无见曰蒙”。(11)百工:主管营建制造等事务的官职。(12)耆 (qí)、艾:指老年人、老臣。 (13)彘:地名,今山西霍县。据记载,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842年。

  〔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都指责他。召公报告说:“民众承受不了了。” 厉王很生气,找来卫地的巫师,派他监视指责天子的人,卫巫报告后便杀掉 他们。从此国人没有谁敢说话,路上遇见只用眼色来示意。厉王很高兴,对 召公说:“我能禁止诽谤了,这些人不敢讲了。”召公说:“这是你堵住了 他们的嘴巴。堵住民众的嘴巴,比堵塞河流还要可怕。河流若被堵住而决口, 伤害的人一定多,民众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道的人要排除堵塞,让水流畅 通,治理民众的人要引导百姓说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列卿列士献 呈民间诗歌,乐官献呈民间乐曲,史官献呈史书,师氏进箴言,瞍者朗诵, 蒙者吟咏,百工劝谏,平民的议论上达,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 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劝诫监督,然后天子再斟酌取舍,因此政事 才能施行而不与情理相违背。民众有嘴可以说话,好比土地上有山岭河流一 样,钱财开支就从这里产生出来;好比高低起伏的大地上有平川沃野一样, 衣服食物就从这里产生出来。能口出议论,政事的好与坏能借以反映,才可做好事而防止坏事,方能使财源旺盛、衣食富足。民众心里所考虑的在口头 上流露出来,这是很自然的行为,怎么可以强行阻止呢?如果堵住他们的嘴 巴,那末还能支撑多久呢?”厉王不听劝告,于是国都里没有人敢说话,过 了三年,国人便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原文〕    

  厉王说荣夷公①,芮良夫曰②:“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 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 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 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 之来也。故《颂》曰③:‘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大雅》曰④:‘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 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 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注释〕    

  ①荣夷公:封地在荣 (今陕西户县)的诸侯,“夷”是他死后的谥号,故称。②芮良夫:周大 夫,其封地在芮 (今陕西大荔)。③《颂》:下引诗句出自《诗•周颂•思文》,这是一首周人祭祀 其始祖后稷的乐歌。④《大雅》:下引诗句出自《诗•大雅•文王》,这是一首颂扬周文王业绩的诗 歌。    

  〔译文〕    

  周厉王喜欢荣夷公,芮良夫说:“王室将要衰落了!荣夷公只求独占财 利而不知道大难。利是由万物中产生出来的,是由天地所养育而成的,假如 要独占它,所带来的怨恨会很多。天地万物,人人都要取用,怎么可以独占 呢?触怒的人太多而不防备大难,用这些来引导陛下,陛下能长治久安吗? 治理天下的人,应该开通利途而分配给上上下下的人,使天神百姓和世间万 物无不得到它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尚且天天担忧,害怕招来怨恨。所以  《颂》诗说:‘文德郁盛的后稷啊,功堪比天;使百姓得以生存,无不受到 恩惠。’《大雅》说:‘广泛地施德,奠定了周朝。’这不正是布施恩惠仍 怀有戒惧之心吗?所以能开创王业并延续至今。现在陛下要效法独占财利, 这可以吗?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作为天子这样做的话,归附 王室的人就少了。荣夷公若被重用,周朝一定会败亡。”不久,荣夷公当上 了卿士,诸侯都不来朝见献享了,厉王被放逐到了彘地。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原文〕    

  彘之乱①,宣王在邵公之宫②。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骤谏王,王 不从,是以及此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怼, 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长而立之。    

  〔注释〕    

  ①彘之乱:公元前842年,国人起义,周厉王逃奔到彘。②宣王:西周国君,名靖(一作静), 厉王之子。厉王出逃后,他躲藏在大臣召公的家中。    

  〔译文〕    

  在周厉王逃奔彘的动乱中,他的儿子宣王在召公家避难,国人包围了召 公的住处。召公说:“过去我多次劝谏厉王,厉王不听,所以罹受如此的祸 难。现在假如太子被杀,厉王将以为我是因为怨愤而在发怒。事奉国君遇到 危险不埋怨,有怨气不发怒,何况事奉天子呢?”于是就用自己的儿子顶替 宣王去死。宣王长大后召公扶持他继承了王位。

  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    

  〔原文〕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①。虢文公谏曰②:“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 帝之粢盛于是乎出③,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 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④。古者, 太史顺时覛土⑤,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⑥,日月底于天庙⑦,土 乃脉发。 “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⑧,阳气俱蒸,土膏其动。 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 ⑨: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⑩,监农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 百吏、庶民(11),司空除坛于籍(12),命农大夫咸戒农用(13)。     “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14),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 王乃淳濯飨醴(15),及期,郁人荐鬯(16),牺人荐醴(17),王裸鬯(18),飨 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19),太史 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坺,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 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20)。毕,宰夫陈飨(21),膳宰监之(22)。膳夫赞 王,王歆太牢(23),班尝之,庶人终食。     “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24)。廪于籍东南(25),钟而藏之,而时布 之于农。稷则遍诚百姓纪农协功,曰: ‘阴阳分布(26),震雷出滞(27)。土 不备垦,辟在司寇(28)。’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 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29),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 九之(30),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 日服其镈(31),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     “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 讲武(32),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 时至而布施优裕也。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 用民?”    王不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33)。    

  〔注释〕  

  ①籍:指籍田,即古代统治者在每年春季进行象征性耕田的仪式。千亩,天子耕籍田为千亩。 又地名千亩,在今山西介休南,当因周天子耕籍田得名。②虢(guó)文公:周文王弟弟虢叔的后代, 因其被封于虢(今河南荥阳,一说今陕西宝鸡),死后之谥为“文”,故名。③粢盛:供祭祀的谷物。 ④大官,汪远孙《国语发正》谓当为“天官”。⑤太史:掌管国家典籍、星历和祭祀的官员。⑥农祥: 指二十八宿中的房宿 (其代表星即天蝎座π星)。晨正:指房星在正月中晨出现于南天。古人以此作 为立春到来的标志。⑦天庙:指二十八宿中的室宿和壁宿,当时每到正月,日、月都出现在这一带。 ⑧初吉:农历每月的朔日(初一),一说指初一至初七、八。⑨阳官:指负责祭祀的官员。⑩祓(fú): 除灾祈福的仪式。(11)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官员。(12)司空:掌管工程营造的官员。(13) 农用:农耕用具。(14)斋宫:举行祭祀仪式前斋戒的场所。(15)醴:甜酒。(16)郁人:掌管酒器的官 员。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17)牺人:负责供应酒醴的官员。(18)裸 (guàn):酌酒灌地的祭 礼。(19)膳夫:负责供应王饮食的官员。(20)太师:负责军事的高级武官,一说是辅弼国君的高级官 员。(21)宰夫:负责调制食品的官员。(22)膳宰:掌管膳食的长官。(23)太牢:牛、羊、猪三牲具备 的祭品、宴品。(24)风土:韦昭注谓“风土,以音律省土风,风气和则土气养也。”(25)廪:粮仓。 东南:古人以东南方为生长的方位,所以把粮仓建于此。(26)阴阳分布:指日夜等长,即后来二十四 节气中的春分。(27)出滞: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即据此命名。(28)司寇: 负责刑法的官员。(29)太保:辅弼国君的高级官员。(30)宗伯:掌管礼仪的官员。(31)镈 (bó):翻 土的农具。(32)三时:指春、夏、秋三季。下文的“一时”,指冬季。(33)姜氏之戎:当时活动于周 西部边地的少数民族之一。    

  〔译文〕    

  周宣王即位后,不去行天子耕籍田一千亩之礼。虢文公劝谏说:“不能 这样。民众的大事在于农耕,天帝的祭品靠它出产,民众的繁衍靠它生养, 国事的供应靠它保障,和睦的局面由此形成,财务的增长由此奠基,强大的 国力由此维持,因此稷是很重要的官职。古时候,太史按时令察看土情,当 阳气积聚充足,土气开始活动,房星在中晨见于南天,日月都出现于营室, 这时土地便可耕耘了。     “开耕前九天,太史告诉稷说:‘从现在到月朔,阳气全部上升,土地 润泽萌动。若没有动静、没有变化,那就是地脉郁结错乱,作物便不能生长。’ 稷据此上报天子说: ‘太史带领农官通知我的下属说:开耕还有九天,土地 都已润动。请陛下恭行祓仪,督促农务不致荒废。’于是天子派司徒一一告 诫公卿、百吏和庶民百姓,司空在籍田上修治土台,并命令农大夫准备好农 具。     “开耕前五天,乐师报告有当令的和风吹来,天子莅临斋宫,百官各有 其职,都一齐斋戒三天。天子还要沐浴饮醴酒,届时,郁人进献香酒,牺人 进献甜酒,天子以酒灌地行礼,然后饮醴酒,众吏、庶民都随从参加。到籍 田时,稷负责监察,膳夫、农正安排籍礼,太史在前引导,天子恭敬地跟在 后面。天子耕一下,百官依次每人耕三下,轮到庶民就耕完了整片籍田。然 后由稷检查质量,太师负责监察;司徒检查民众的耕土,太师负责监察。结 束之后,宰夫陈设宴席,膳宰负责监察。膳夫在前引导,天子享用牛羊猪三 牲具备的祭品,百官依次品尝,庶民最后进食。     “这一天,乐师带领他的属官审听土风。粮仓建于籍田东南,作物集中 收藏在里面,按时令分发作种子。稷就一一告诫百姓要协力耕耘,说: ‘日 夜均等,春雷惊动了蛰伏的虫豸。田地不全部翻遍,将由司寇治罪。’于是 命令众人道: ‘开始干。’农师第一,农正第二,后稷第三,司空第四,司 徒第五,太保第六,太师第七,太史第八,宗伯第九,然后天子履行亲耕仪 式。收获时也如此。农具都动用起来了,大家都勤奋地从事耕作,整治田界, 天天拿着锄具,不错过农时,国家的财物因此而不缺乏,百姓因此而和睦相 处。     “当时,天子的事务只注重于农耕,从不要求自己的官员干别的事而妨 碍农务,春、夏、秋三季务农而在冬季演习武功,因此征伐则有斗志、守备 则有财力。像这样,才能取悦于神灵而得到民众拥戴,祭祀能按时供应而国 家用度充裕。     “现在陛下打算继承先王的事业而废弃那最重要的事情,使供神的祭品 匮乏而阻塞民众的财路,以后靠什么向神祈福、役使民众呢?”    宣王不听劝谏。三十九年后,在千亩发生战争,王室的军队被姜氏之戎 打败。

  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原文〕    

  鲁武公以括与戏见王①,王立戏,樊仲山父谏曰②:“不可立也!不顺 必犯,犯王命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 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也。今天子立诸侯而建其少,是教 逆也。若鲁从之而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不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 是事也,诛亦失,不诛亦失,天子其图之!”王卒立之。鲁侯归而卒,及鲁 人杀懿公而立伯御。    

  〔注释〕  

  ①鲁武公:鲁国的国君,名敖,公元前825至前816年在位。据《史记•鲁世家》,他带括、 戏朝见周王在公元前817年。括:武公的长子,亦即后文的“伯御”。据《史记》记载,他于公元前 806年被鲁人拥立为君,至公元前796年被周王诛杀。戏:括的弟弟,武公去世后他继位为鲁君,即 懿公 (前815—前807年)。王:此指周宣王,名静,公元前827至前782年在位。②樊仲山父:周 大臣,因其封地在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故以樊为氏。“父”是当时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亦作“甫”;  “仲”是他的排行(次子)。    

  〔译文〕    

  鲁武公带着长子括与次子戏朝见周宣王,宣王立戏为鲁太子。樊仲山父 劝谏说:“不能立戏为太子!不合情理的命令必然被违犯,违犯王命必定要 治罪,所以发布命令不可以不合情理。命令得不到执行,政事就无法治理, 勉强施行而不合情理,民众将抛弃统治者。位卑者事奉位高者,年少者事奉 年长者,就因为这样做是合乎情理的。现在陛下立诸侯而却封少子为太子, 是教人去做违反情理的事。如果鲁君服从命令立少子,而诸侯们也仿效的 话,那么先王立长子的遗训将得不到执行;如果鲁君不服从命令而被治罪, 这样陛下就自己破坏了先王的遗训。这件事,治罪也不恰当,不治罪也不恰 当,请陛下慎重处置!”宣王还是将戏立为鲁太子。鲁武公回国后去世,到 后来鲁人果然杀了懿公拥立伯御。

  穆仲论鲁侯孝    

  〔原文〕    

  三十二年春①,宣王伐鲁,立孝公②,诸侯从是而不睦。宣王欲得国子 之能导训诸侯者③,樊穆仲曰④:“鲁侯孝。”王曰:“何以知之?”对曰:  “肃恭明神而敬事耈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不干所问,不犯 所咨。”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命鲁孝公于夷宫⑤。    

  〔注释〕    

  ①三十二年:指周宣王三十二年(前796年)。②孝公:鲁国君,名称,鲁武公的儿子、括(伯 御)的弟弟。公元前796至前769年在位。③国子:韦昭注云“国子,同姓诸姬也,凡王子弟谓之国 子”。导训诸侯,指担任诸侯的伯主 (亦称“霸”)。从有关记载来看,伯主负有督率各诸侯遵奉王 室、讨伐不服从王命之诸侯的责任和权力。王室势力衰微后,伯主由力量强的诸侯自任,性质与意义 都有所不同。④樊穆仲:即前一篇的樊仲山父,“穆”是他死后的谥。⑤夷宫:韦昭注云:“夷宫者, 宣王祖父夷王之庙。古者,爵命必于祖庙。”     〔译文〕  

  三十二年春天,宣王讨伐鲁国,立鲁孝公,诸侯从此与宣王不亲近了。 宣王想找个能为表率的诸侯来充当伯主,樊穆仲说:“鲁君有恭顺的德行。” 宣王说:“你怎么知道的呢?”樊穆仲回答说:“他诚信聪明而敬奉长老, 颁令行罚必定请教先王的遗训并查询过去的成例,使它不触犯遗训,不违背 成例。”宣王说:“这样他便能教导和治理自己的民众了。”于是在夷宫任 命了鲁孝公。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原文〕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①,乃料民于太原②。仲山父谏曰③:“民不可料也! 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④,司商协民姓⑤,司徒协旅,司寇 协奸,牧协职⑥,工协革⑦,场协入⑧,廪协出⑨,是则少多、死生、出入、 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蒐于农隙⑩,耨获亦于 籍,狝于既烝(11),狩于毕时(12),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不谓其少 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 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废 灭(13)。    

  〔注释〕    

  ①丧南国之师:据韦昭注,这是指周宣王与“姜氏之戎”作战时,被消灭了从南方(指今江、 汉流域)征调来的军队。②料民:清点统计百姓户口数。其用意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检查民户, 以加强控制”;有的认为是改革赋税制度,增加王室收入等。太原:指今甘肃西部地区,当时是周与 西北少数民族接壤的边地。③仲山父:即前面篇章中的“樊仲山父”。④司民:据韦昭注,是“掌登 万民之数”的官员。⑤司商:韦昭注云“掌赐族受姓之官”。⑥牧:掌管畜牧的官员。⑦工:掌管手 工业工匠的官员。⑧场:韦昭注云“场人掌场圃,委积珍物,敛而藏之也”。⑨廪:韦昭注云“廪人 掌九谷出用之数也”。⑩蒐(sōu):春季田猎。(11)狝(xiǎn):秋季田猎。既烝(zhēng):指秋 收。(12)狩:冬季田猎。(13)幽王:西周国君,名宫涅,宣王之子。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废 灭:指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攻灭。    

  〔译文〕  

  周宣王丧失了南方的军队后,就在太原查点百姓。仲山父劝谏说:“百 姓是不能查点的!古时候不查点就能知道百姓有多少,司民核计年老病死 者,司商核计出生受姓者,司徒掌握能征调的兵员,司寇掌握受惩的罪犯, 牧人管理从事畜牧的民数,百工之官管理从事手艺的人数,场人敛藏收获的 谷物,廪人出纳需用的物资,因此百姓的多少、死生、出入、往来都可知道。 同时又在日常政务中审察,天子在藉田上督促农耕,春闲时田猎,锄草、收 割时仍去藉田督促,秋收和冬季农事完毕后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狩猎,这些都 是在熟悉了解百姓数目,何必还要查点呢?不说百姓少,却去大事查点,正 显示了百姓减少、政事败坏。掌管国政而百姓减少,诸侯就会躲避疏远;治 理民众而政事败坏,法令就无法推行。况且无故查点百姓,是上天所憎厌的, 既危害政事又不利于子孙后代。”宣王最终还是查点了百姓,到幽王时西周 便灭亡了。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原文〕    

  幽王二年①,西周三川皆震②。伯阳父曰③:“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 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 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 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 而夏亡④,河竭而商亡⑤。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 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 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⑥。十一年,幽 王乃灭,周乃东迁⑦。    

  〔注释〕    

  ①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②三川:韦昭注云“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也。”这三条 河流是当时关中地区的主要水道。③伯阳父:周大臣。④伊、洛:韦昭注云“伊出熊耳,洛出冢岭。 禹都阳城,伊、洛所近”。这二条河流即今河南境内的洛河和伊河。⑤河:指黄河,韦昭注云“商人 都卫,河水所经”。⑥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⑦东迁:西周于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攻灭后,幽 王之子宜臼在大臣和诸侯的拥立下继位(即周平王,公元前770至前720年在位),并将国都东迁洛 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译文〕    

  周幽王二年,泾水、渭水、洛水域都发生地震。伯阳父说:“周朝将要 灭亡了。天地之气,不能错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错乱了应有的位置,民众就 会大乱。阳气滞留在内不能出来,阴气受到压制不能散发,于是便会发生地 震。现在三条河流都发生了地震,就是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而压制了阴气。 阳气失位而处于阴气的位置,河流的源头一定会阻塞,水源被堵塞,国家必 定灭亡。水流畅通、土地湿润才能生长万物为民取用。水流不畅、土地干枯, 百姓就缺乏财用,国家不灭亡还能怎的?过去伊水、洛水枯竭而夏朝灭亡, 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现在周的国运如同夏、商二代的末世,而河川的源头 又被堵塞,源头堵塞水流必定枯竭。立国一定要依靠山川,山崩水竭,这是 败亡的征兆。河流枯竭,山岭一定会崩塌。这样的国家不超过十年便会灭亡, 这是数的极限。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极限的。”这一年,泾 水、洛水、渭水流枯竭,岐山崩塌。十一年,幽王被杀,周都因而东迁。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原文〕    

  惠王三年①,边伯、石速、国出王而立子颓②。王处于郑三年③。王 子颓饮三大夫酒,子国为客,乐及遍儛④。郑厉公见虢叔⑤,曰:“吾闻之, 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今吾闻子颓歌舞不息,乐祸也。夫 出王而代其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是谓乐祸。祸必及之,盍纳王乎?” 虢叔许诺。郑伯将王自圉门入⑥,虢叔自北门入,杀子颓及三大夫,王乃入 也。    

  〔注释〕  

  ①惠王:东周国君,名阆 (一作毋凉),公元前676至前652年在位。②边伯、石速、国: 周大臣。其中,国曾担任过子颓的师(辅弼国子的官员),后文的“子国”亦指他。子颓:亦作“子 ”,惠王的叔父。据《左传•庄公十九年》记载,惠王即位后,先后侵夺了大臣国的园圃,边伯 的住宅,子禽、祝跪、詹父的土地以及石速的秩禄。惠王二年(前675年),国等人联合大夫苏氏 驱逐惠王而拥戴子颓。③郑: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是春秋初年的强国。④遍儛:指黄帝、尧、舜、 禹、殷、周六代的乐舞。韦昭注云“一曰诸侯、大夫遍儛。”⑤郑厉公:郑国君,名突 (前700—前 697年),公元前679—前673年在位。虢叔:据韦昭注,此指周大臣虢林父。⑥圉 (yǔ)门:南门。    

  〔译文〕    

  周惠王三年,边伯、石速,国驱逐惠王立子颓为天子。惠王客居于郑 三年。王子颓设酒宴招待边伯、石速、国三位大夫,国为上客,奏乐时 遍及了黄帝、尧、舜、禹、商、周六代的舞乐。郑厉公见到虢叔说:“我听 说司寇行刑,国君为之停止娱乐,更何况敢以祸为乐呢!现在我听说子颓歌 舞不息,这是以祸为乐啊。驱逐君主而取代其位,还有比这更大的灾祸吗。 临祸忘忧,这就叫以祸为乐。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们头上,何不把惠王送进 宫去复位呢?”虢叔同意了。郑伯送惠王从南门入城,虢叔从北门入城,杀 了子颓及边伯、石速、国三个大夫,惠王于是恢复了王位。

  内史过论神    

  〔原文〕    

  十五年①,有神降于莘②。王问于内史过曰③:“是何故?固有之乎?” 对曰:“有之。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 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 均布福焉。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其政腥 臊,馨香不登;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而民有远志,民神怨痛,无 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慝而降之祸。是以或见神以兴,亦或以亡。昔 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④;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⑤。商之兴也,梼杌次于 丕山⑥;其亡也,夷羊在牧⑦。周之兴也,鸣于岐山⑧;其衰也,杜伯 射王于鄗⑨。是皆明神之志者也。”    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⑩,曰房后,实有爽德, 协于丹朱(11),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实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 夫神壹不远徙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王曰:“其谁受之?”对 曰:“在虢土。”王曰:“然则何为?”对曰:“臣闻之:道而得神,是谓 逢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今虢少荒,其亡乎?”王曰:“吾其若之何?” 对曰:“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12),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 也。”    王曰:“虢其几何?”对曰:“昔尧临民以五(13),今其胄见,神之见 也,不过其物。若由是观之,不过五年。”王使太宰忌父帅傅氏及祝、史奉 牺牲、玉鬯往献焉(14)。内史过从至虢,虢公亦使祝、史请土焉。内史过归, 以告王曰:“虢必亡矣,不禋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不亲于民而求用焉。 人必违之。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 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十九年(15),普取虢。    

  〔注释〕    

  ①十五年:周惠王十五年(前662年)。②莘(shēn):在今河南陈留东北。当时在虢的境内。 ③内史过:韦昭注云“内史,周大夫,过,其名也,掌爵禄废置及策命诸侯、孤、卿、大夫也”。④ 融:祝融,相传是黄帝的后裔,与夏人同族。古人将之尊为南方的神祇。崇山:即嵩山。⑤回禄:火 神。信:古时作战或田猎,临时住两宿为信,两宿以上为次,此处都是停留的意思。耹隧:地名。据  《墨子•非攻下》,汤伐夏时有天火降于“夏之城间西北隅”。聆隧当在夏都附近。⑥梼杌(táowù): 据韦昭注,此处的梼杌是指禹的父亲梼。但据《左传•文公十八年》,梼杌是上古颛顼氏的“不才子”,   ⑦     ⑧ 丕山:地名,韦昭注云“丕山在河东也”。 夷羊,韦昭注云“夷羊,神兽”。               (yuèzhuó):凤的    ⑨ 别名。 杜伯:周大夫,其封地在杜(今陕西西安东南),故名。韦昭注云“陶唐氏之后也”。鄗(hào): 即西周国都镐京 (今陕西西安以西)。韦昭注云:周宣王曾错杀杜伯,据说,杜伯的鬼魂以“朱弓、 朱矢”射宣王,宣王因而去世。⑩昭王:西周国君,名瑕,周康王之子。房:国名,都邑在今河南遂 平。(11)丹朱:相传是上古时尧的不肖子。(12)太宰:韦昭注云“太宰,王卿也,掌祭祀之式、玉币 之事”。祝:韦昭注云“太祝也,掌祈福祥”。狸姓:丹朱的后代,亦即后文的“傅氏”。(13)尧: 传说中原始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亦称陶唐氏、唐尧。(14)忌父:周公的后代。(15)十九年:周惠王 十九年(前658年)。    

  〔译文〕    

  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临在莘。惠王问内史过:“是什么原因?曾有过 这类事吗?”内史过答道:“有过。国家将要兴旺,其国君明察一切、中正 无邪、精诚廉洁、仁爱谦和,他的德政足以上达神灵,他的恩惠足以团结民 众。神灵受礼、民众信从,民神都没有怨恨。因此神灵降临,观察他的德政 而布施福祉。国家将要败亡,其国君贪图财利、邪僻不正、纵欲放荡、荒疏 怠政,愚秽暴虐,他的政务腐朽败坏无法上达神灵,他的刑法纵恶惩善而使 民众涣散。因此神灵不佑、民众离心,民神都怨恨厌恶,无所归依,因此神 灵也要降临,观察他的暴虐邪恶而降下灾祸。所以有时出现神灵而国家兴 旺,有时则国家败亡。过去夏朝兴起时,祝融降临在崇山;灭亡时,回禄出 现于聆隧。商朝兴起时,梼杌降临在丕山;灭亡时,夷羊出现于牧野。周朝 兴起时,凤鸟在岐山鸣叫;衰落时,杜伯在镐京射死了宣王。这都是神灵降 临的记载。    惠王问:“现在降临的是什么神呢?”内史过答道:“过去昭王娶了房 的女子,称为房后,德行有缺,与丹朱相好,丹朱附身与她相配而生了穆王。 这是降临于周室子孙而主宰他们祸福的神。神一心依附于人就不会远迁,若 以此看来,大概是丹朱之神降临了吧。”惠王问:“那将由谁来承担呢?” 内史过答道:“神降临在虢国的土地上。”惠王问:“那究竟是祸还是福?” 内史过答道:“我听说正直而遇到神,叫做迎福;淫邪而遇到神,叫做遭祸。 如今虢政逐渐荒淫,恐怕要亡了吧?”惠王说:“我将怎么办呢?”内史过 答道:“命太宰率太祝、太史带领丹朱的后裔,捧着牲畜、谷物、玉帛等祭 品去献给神灵,不要有所祈求。”    惠王问:“虢国还能存在多久?”内史过回答说:“过去尧帝每五年到 各地巡查一次,现在他的后代出现,那末神灵显现不会超过这个数字。若依 此来看,虢国的灭亡不会超过五年。”惠王派太宰忌父带领丹朱的后裔傅氏 和太祝、太史捧着祭品去献给神灵。内史过跟着到了虢国,虢君也派了太祝、 太史去请求土地。内史过回来,把这件事告诉王说:“虢国一定要灭亡了, 不诚心祭祀而向神求福,神一定会降祸;不对民亲而使用民力,民众一定会 背离他。诚心诚意地祭神,是禋;仁慈和惠地佑护民众,是亲。现在虢君过 度动用民力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离弃民众、激怒神灵却想祈求得利,不是太 难了吗!”惠王十九年,晋吞并了虢国。

  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原文〕  

  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①,吕甥、郤芮相晋侯不敬②,晋侯 执玉卑③,拜不稽首④。    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晋不亡,其君必无后,且吕、郤将不免。”王 曰:“何故?”对曰:“《夏书》有之曰⑤:‘众非元后⑥’何戴?后非众, 无与守邦。’在《汤誓》曰⑦:‘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 一人。’在《盘庚》曰⑧:‘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 是有逸罚。’如是则长众使民,不可不慎也。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 之必以众济也,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考中度衷以莅之,昭明物则以训之, 制义庶孚以行之。祓除其心,精也;考中度衷,忠也;昭明物则,礼也;制 义庶孚,信也。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礼不顺,非信 不行。今晋侯即位而背外内之赂⑨,虐 其处者,弃其信也;不敬王命,弃 其礼也;施其所恶,弃其忠也;以恶实心,弃其精也。四者皆弃,则远不至 而近不和矣,将何以守国?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 夕月以教民事君⑩。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 官(11),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犹恐其有坠失也,故为车服、旗 章以旌之(12),为贽币、瑞节以镇之(13),为班爵、贵贱以列之,为令闻嘉 誉以声之。犹有散、迁、懈慢而著在刑辟、流在裔土,于是乎有蛮夷之国(14), 有斧钺、刀墨之民(15),而况可以淫纵其身乎?     “夫晋侯非嗣也(16),而得其位,亹亹怵惕,保任戒惧,犹曰未也。若 将广其心而远其邻,陵其民而卑其上,将何以固守?     “夫执玉卑,替其贽也;拜不稽首,诬其王也。替贽无镇,诬王无民。 夫天事恒象,任重享大者必速及。故晋侯诬王,人亦将诬之;欲替其镇,人 亦将替之。大臣享其禄,弗谏而阿之,亦必及焉。”    襄王三年而立晋侯,八年而陨于韩(17),十六年而晋人杀怀公(18)。怀 公无胄,秦人杀子金、子公。    

  〔注释〕    

  ①襄王:东周国君,名郑,公元前651至前619年在位。邵公过:周大臣,即西周厉王时大臣 邵公的后裔,名过。晋惠公:晋国君,名夷吾,公元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命:韦昭注云“命,瑞 命也。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以为瑞节也。”②吕甥:亦作“吕省”,晋大夫。后文的“子金”亦 指他,郤 (xì)芮:亦作“冀芮”,晋大夫。后文的“子公”亦指他。其祖辈的封地在郤(今山西沁水下 ③ 游一带),而本人的封地在冀 (今山西稷山),故名。相:此指随从晋君参加受命礼仪。执玉卑:  ④ 玉指诸候行礼时所执的玉圭。卑是低下的意思,据当时礼节,执礼器应平正适中。 稽首:跪拜时头  ⑤ 触地,这是古人最尊敬的礼节。  《夏书》:它与后文引述的《汤誓》、《盘庚》等都是古代的政府 文书,其中一部分被后人编为《尚书》,后来列为儒家经典。此处所引的《夏书》不见于今本《尚书》。 ⑥后:指君王。⑦ 《汤誓》:商王成汤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辞。⑧《盘庚》:商王盘庚迁都时对官员、 百姓的训辞。⑨晋侯即位而背外内之赂:晋献公 (前676—前651年)宠爱幼子奚齐,将太子申生杀 死,另外两个儿子夷吾 (即晋惠公)、重耳(即晋文公)逃奔他国。献公去世后,夷吾贿赂晋大夫里 克、丕郑以为内应,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复位,继位后却背弃了原先答应给予秦国土地的诺言,并杀死 了里克、丕郑(下文的“虐其处者”亦指此事)。参见本书《晋语》有关篇章。⑩朝日、夕月:早晨 祭祀日,晚上祭祀月。(11)位著:韦昭注云“中廷之左右曰位,门屏之间曰著也。”(12)为车服、旗 章以旌之:在车辆、服饰和旗帜上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13)贽币、瑞节:贽币是古人见面时所送礼 物,瑞节是有官爵者所执的礼器,这两种东西对于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各有区别。(14)蛮夷之国:泛指 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周边的邻国。古人以中央之国自居,认为边远地区的民族和国家都是“化外之 地”,文明程度低于中原。(15)斧钺(yuè)、刀墨:泛指古代用以罚罪的刑罚,如大辟(斩首)、 墨刑(用刀刻划皮肤涂黑)等。(16)非嗣:重耳比晋惠公年长,根据古人“无嫡立长”的原则,在献 公去世、太子申生被杀后,应该由重耳继任国君。(17)八年而陨于韩:指晋惠公在公元前645年秦晋 韩原之战中战败被秦军俘虏。(18)十六年而晋人杀怀公:晋惠公去世后,由其子子圉继位(即怀公), 晋人杀死怀公迎纳重耳归国继位。    

  〔译文〕 周襄王派召公过与内史过向晋惠公颁赐任命,吕甥、郤芮随从晋惠公行 礼时不恭敬,晋惠公把礼器拿得很低,跪拜时头不触地。    内史过回来,把这件事告诉襄王说:“若晋国不亡,他的国君一定会绝 后,而且吕甥、郤芮将不能免祸。”襄王问:“为什么呢?”内史过答道:  “《夏书》上说:‘民众没有好君王,拥戴谁?君王没有民众,就没有人一 起保守基业。’ 《汤誓》中说:‘我君王有罪,不连累百姓;百姓有罪,责 任在我君主。’ 《盘庚》则说:‘国家好,全是大家的功劳。国家不好,只 是我一人的过失,罪当在我。’据此,做万民之主、役使百姓时,不能不谨 慎。民众所关心的是祭祀、战争之类的大事,先王懂得这样的大事必须靠民 众才能办到,因此清除心中的邪念来团结民众,将心比心地来处理政务,以 明确的准则来教诲他们,施行众人拥护的事情。清除邪念,是精;将心比心, 是忠;明确准则,是礼;众人拥护,是信。如此,做万民之主、役使百姓的 关键在于:不清除邪念不能团结民众,不将心比心不能处理政务,准则不明 确就行不通,众人不拥护就无法行事。现在晋侯刚继位就违背了对与国、大 臣许下的诺言,杀害与自己共事的人,是背离了信;不尊重王命,是背离了 礼;把自己所厌恶的事施加于人,是背离了忠;心中充满了邪念,是背离了 精。这四条都违背了,关系远的就不来交往,关系近的也不相和睦,将凭什 么来保全国家?     “古时候,先王得了天下,又尊崇上帝、神灵而敬奉他们,于是有祭祀 日、月这样的仪式来教导民众事奉君王。诸侯在春、秋两季受命于天子来治 理百姓,大夫、士天天在自己的官位上小心供职,庶人、工、商各守其业来 为君王效劳。尚且担心有所疏漏,所以制定了舆服、旗帜来区分标志,规定 了贽币、瑞节来强调等级,定下了爵位、贵贱来确立秩序,设下了美名、荣 誉来表彰功臣。但仍然有散慢、失职、懈怠、懒惰而受到刑法惩处、流放到 边地的人,于是就有了蛮、夷这样的国家,有了受到刑罚制裁的罪民,而作 为诸侯,自己又怎么可以过分放纵呢?     “晋侯本不该继位而得以当上了国君,勤勉地任事、小心地供职,还怕 不行呢。假如放纵自己,疏远邻国,欺压人民,不敬天子,将怎么确保基业?     “礼器拿得低,是废弃执贽之礼,跪拜不稽首,是欺诓君王。废弃执贽 就无法制约,欺诓君王就会失去百姓。行事往往象征了上天降下的吉凶,责 任重大而贪图享受必定很快遭到报应。所以晋侯欺诓君王,别人也将欺诓 他;想废弃制约,别人也将废弃他。大臣享受君王的俸禄,不劝谏反而附从, 也一定会遭到报应。”    周襄王三年晋侯即位,襄王八年就在韩原被俘虏,襄王十六年晋人杀了 他的儿子怀公。晋怀公没有后代,秦人杀死了吕甥和郤芮。

  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原文〕  

  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①,上卿逆于境,晋候郊劳②,馆 诸宗庙③,馈九牢④,设庭燎⑤。及期,命于武宫⑥,设桑主⑦,布几筵, 太宰莅之,晋侯端委以入⑧。太宰以王命命冕服,内史赞之,三命而后即冕 服⑨。既毕,宾、飨、赠、饯如公命侯伯之礼而加之以宴好。内史兴归,以 告王曰:“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礼义成。敬王命,顺之 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且礼所以观忠、信、 仁、义也,忠所以分也,仁所以行也,信所以守也,义所以节也。忠分则均, 仁行则报,信守则固,义节则度。分均无怨,行报无匮,守固不偷,节度不 携。若民不怨而财不匮,令不偷而动不携,其何事不济!中能应外,忠也; 施三服义,仁也;守节不淫,信也;行礼不疚,义也。臣入晋境,四者不失, 臣故曰晋侯其能礼矣,王其善之。树于有礼,艾人必丰。”王从之,使于晋 者道相逮也。及惠后之难⑩,王出在郑,晋侯纳之。    襄王十六年立晋文公(11),二十一年以诸侯朝王于衡雍且献楚捷(12), 遂为践土之盟(13),于是乎始霸。    

  〔注释〕    

  ①太宰文公:韦昭注云“王卿士王子虎也。”②郊劳:到郊外迎接慰劳。③宗庙:国君祭祀祖 先的地方。韦昭注云“舍于宗庙,尊王命也。”④九牢:韦昭注云“牛羊豕为一牢,上公饔饩九牢。” ⑤庭燎,厅堂上照明的大火把。这是当时表示隆重的礼节之一, 《周礼•秋官•司烜氏》:“凡邦之 大事,共坟烛、庭燎。”⑥武官:韦昭注云“文公之祖武公庙也。”武公亦称曲沃武公,公元前716 至前677年在位,是晋献公的父亲。⑦桑主:桑木做的神主牌位,古代用于死者已葬之后的祭祀。韦 昭注云:“主,献公之主也。练主用栗,虞主用桑。礼,既葬而虞,虞而作主,天子于是爵命世子, 世子即位,受命服也。献公死已久,于此设之者,文公不欲继惠、怀也。故立献公之主,自以子继父 之位,行未踰年之礼也。”⑧端委:玄色的礼服(端)、礼帽(委)。这是当时无爵位的士人所穿的 服饰,晋文公因未受天子的任命,所以穿戴这样的服饰来接受王命。⑨三命:韦昭注云“三以王命命 文公,文公三让而就也。”冕服:有爵位者的礼服。⑩惠后之难:参见下一篇“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 及以狄女为后”。(11)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12)二十一年,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年)。 衡雍:在今河南原阳以西。楚捷:指晋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13)践土: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南。    

  〔译文〕    周襄王派太宰文公与内史兴向晋文公颁赐任命,晋国的上大夫在边境上 迎接,晋文公到郊外慰劳,住处安排在宗庙,用九牢的宴席来招待,厅堂上 安设了照明的大火把。到了吉日,在祖庙武宫接受任命,设立了晋献公的神 主,安排了筵席,由太宰主持仪式,晋文公穿戴着端委进入。太宰代表周王 赐给晋文公冕服,内史兴赞唱礼仪,晋文公经三次辞让后接受了冕服。礼毕 后,对太宰和内史的酬谢、飨食、馈赠、郊送等礼仪都按诸侯的等级进行, 态度相当谦和融洽。内史兴回来,把这件事告诉襄王说:“晋国是不能不善 待的,它的国君一定会称霸诸侯。他们接受王命恭敬,执行礼仪得当。尊敬 王命,是讲究上下之分的做法;行礼得当,是具有德行的表现。以德行来作 为诸侯的表率,诸侯一定会归附他。而且礼仪就是用来观察忠、信、仁、义 的,忠是用于判断,仁是用于施行,信是用于维护,义是用于节制。以忠判 断才公正,以仁施行才生效,以信维护才稳固,以义节制才适度。判断公正 就没有怨恨,施行生效就没有困乏,维护稳固就不会走样,节制适度就不会 离心。如果民众没有怨恨而财用不困乏,命令不走样而执行没有离心,那什 么事办不成呢!表里相应,是忠;辞让受命,是仁;守节不越,是信;行礼 无误,是义。臣进入晋国,这四项都不见疏漏,所以臣认为晋侯是知礼的, 陛下要善待他。立了知礼者,他的报答一定丰厚。”襄王接受了建议,派往 晋国的使者接连不断。到了惠后之难时,襄王出奔郑国,晋文公接纳了襄王。    周襄王十六年任命了晋文公,襄王二十一年文公率诸侯在衡雍朝见周天 子并呈献所得的楚国战利品,接着主持了践土的会盟,从此开始称霸诸侯。

t,xt,小\说 天\堂www.XIAOshuotxt。NET

同类推荐 儒林外史 东周列国志 史记(史记白话文) 吕氏春秋全译 桃花扇 鬼谷子 三字经 贞观政要 楚辞 增广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