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水经注卷九 沁水

  【原文】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靡谷,三源奇注,径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谷远县,王莽之谷近也。沁水又南径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冀州,治此也。沁水又南历陭氏关,又南与水合,水出东北巨骏山,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沁水又南与秦川水合,水出巨骏山东,带引众溪,积以成川,又西南径端氏县故城东。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又南过阳阿县东,沁水南径阳阿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径濩泽。《墨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径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者也。其水际城东注,又东合清渊水,水出其县北,东南径濩泽城东,又南入于泽水。泽水又东得阳泉口,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其水东径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六年,封卞訢为侯国。水历嶕峣山东,下与黑岭水合,水出西北黑岭下,即开瞪也。其水东南流径北乡亭下,又东南径阳陵城东,南注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注濩泽水。泽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水导源西北辅山,东径铜于崖南,历析城山北,山在濩泽南,《禹贡》所谓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径建兴郡西,又东南流径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毂转,西南流入于沁水。沁水又南五十余里,沿流上下,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茏茂密,奇为翳荟也。

  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沁水甫径石门,谓之沁口。《魏土地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径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郎将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余枚。臣以为累方石为门,若天旸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诏书听许。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故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亩之数,间二岁月之功,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沁水又径沁本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晋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东径沁水亭北,世谓之小沁城。沁水又东,右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淳渊,南流为台淳水,东南入沁水。沁水又东,倍涧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又东过野王县北,沁水又东,邗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异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险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使吾暴乱,则伐我难矣。君子以为能持满。高诱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上党关。《诗》所谓徒殆野王道,倾盖上党关。即此由矣。其水南流径邗城西,故邗国也。城南有邗台,《春秋》值公二十四年,王将伐郑,富辰谏曰:邗,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邗城,邗台是也。今故城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汉武帝封李寿为侯国。邗水又东南径孔子庙东。庙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字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抬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闻杀鸣铎,遂旋车而反,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岭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处也。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是矣。盖孔氏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邗水东南径邗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邗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南流注于沁,沁水东径野工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绝而韩之野王降。始皇拔魏东地,置东郡,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即此县也。汉高帝无年,为殷国,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之后队,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皇都迁洛,省州复郡。水北有华岳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诸,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怀州刺史顿丘李洪之之所经构也。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具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绝水。《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故《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径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史记》曰:秦使左庶长王齕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后遣马服君之子赵括代之。秦密使武安君白起攻之,括四十万众降起,起坑之于此。《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绝水。绝水又东南流径泫氏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绝水东南与泫水会,水导源县西北该谷,东流径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径泫氏县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径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流巨输,渊深不测,濒藻茭芹,竟川含绿,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百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径鄈城西。城在山际,俗谓之期城,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山阳有鄈城。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出焉。丹水又西径苑乡城北,南屈东转,径其城南,东南流注子沁,谓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击。即此水也。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人沁水。沁水又东南流径成乡城北,又东径中都亭南,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又南径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州县北,县,故州也。《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周以赐郑公孙段。韩宣子徙居之。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径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注于沁也。

  又东过怀县之北,《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也。县北有沁阳城,沁水径其甫而东注也。

  又东过武德县甫,又东南至荣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北,自枋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于野工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径野工城南,又屈径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自枝渠东南,径州城南,又东径怀城南,又东径殷城北.郭缘生《述征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印治之,非也。余案《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知非从印始。昔刘曜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径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内轵人,徒家莲勺,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骨,自治冢奎,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徒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于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东径隰城北.《春秋》值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怀县西南。又径殷城西,东南流入于陂,陂水又值武德县,南至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故班固及阚駰并言济水至武德入河。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译文】

  沁水发源于上党涅县渴庚山,沁水就是涅水。也有人说是发源于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有三个源头一同泻入深涧中。又南流,汇合了三条水,这些泉水涂涂地从左右近旁的山溪中流出,参差错落地从两边注入沁水。往南流过谷远县东边,又往南流过隋氏县东边,

  谷远县就是王莽的谷近。沁水又往南流经崎氏县老城东边。刘聪任命詹事鲁蒜为冀州太守,治所就在这里。沁水又往南流过陆氏关,又往南与最晶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东北的巨骏山,从高处滚滚地奔泻而下,冲着岩石发出轰响,人们就是以水声取名的。水往西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又南流,与秦川水汇合,秦川水发源于巨骏山东麓,带引了许多山溪,积聚成一条川流。又往西南流经端氏县旧城东边。从前韩、赵、魏分割了晋国,把晋国的国君贬迁到端氏县就是此县。水往南流,注入沁水。

  又往南流过阳阿县东边,

  沁水往南流经阳阿县老城西边。《 魏土地记》 说:建兴郡的脚所在阳阿县。郡治西边四十里有沁水往南流。沁水又南流,与菠泽水汇合。菠泽水发源于菠泽城西的白涧岭下,往东流经覆泽。《 墨子》 说:舜在镬泽捕鱼。应肋说:菠泽在县城西北。又东流经菠泽县老城南面,县名就是因菠泽而来的。《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九年(前351 ) ,晋夺取玄武和菠泽。水傍城边往东奔流,又东流与清渊水汇合。清渊水发源于县北,往东南流经镬泽城东面,又往南流入泽水。镬泽水又东流,在阳泉口接纳了阳泉水。阳泉水出自鹿台山。山上有一乱泉水,渊深而不流动。水往东流经阳陵城南,也就是阳阿县的老城。汉高帝七年(前20 ),把这地方封给卞诉,立为侯国。水流过礁晓山东边,在山下与黑岭水汇合。黑岭水发源于西北的黑岭脚下,就是开瞪。水往东南流经北乡亭下,又往东南流经阳陵城东面,往南注入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流,注入菠泽水。泽水又经东南流,有上涧水注入。上涧水发源于西北的辅山,东经铜于崖南边,流过析城山北边。析城山在蓬泽南边,《 禹贡》 所谓砒柱、析城,直到王屋,就是指这座山。山极高峻,地面平坦,山下有两道泉水,东边那条浑浊,西边那条澄清,两岸草木不长,只在数十步外面才有许多细竹。水从山北往东注入攫泽水,镬泽水又往东南注入沁水。沁水又往东南流,阳阿水从东边注入。阳阿水发源于北方的阳阿川,往南流经建兴郡西边,又往东南流经午壁亭东面,然后往南流入山中。滚滚的水波冲着山石,沿着高达八丈的深涧发出轰隆隆的巨响,掀起卷着漩涡的怒涛,往西南流奔,注入沁水。沁水又往南流了五十余里,沿着水流上下一带,只有一条小径相通;山间水滨,翁翁郁郁的全是一行小竹细笋,长得非常茂密,绿荫沉沉,景色清奇。又往南流出山间,流过沁水县北边,沁水往南流经石门,人们也叫沁口,《 魏土地记》 说:河内郡野王县以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边流经沁水城西面,傍着城边往东南流。这道石门是晋朝安平献王司马孚在魏当野王县的典农中郎将时主持修建的。他呈递给朝廷的奏表中说:我秉承诏谕来兴修河内的水利。我一到了这里,就去沁水视察了一番。沁水源出铜鞍山,萦回曲折,水道长达九百里。太行、王屋二山岩峰层沓,极其高峻,从太行以西,王屋以东,每逢久雨季节,条条山谷就都山水横流,小石块纷纷被卷走,木制的水门年久朽坏,稻田泛滥淹水,一年的辛劳就得不到收成。我立即去巡察,发现离堰五里外,可以取得好几万块方石。我以为用方石砌成水门,如逢天时晴旱,可以增堰引水灌溉;如逢天时久雨,破塘湖泽都已水满,就关闸断水。那时切断上源的空渠,单凭排涝也足以成河了。这样云雨都可以由人力加以控制,实在是治国大计,一劳永逸,圣明君主应会赞许的。请陛下把我的奏表特别颁发下去,下令大司农府派给人工,不要拖延,以助成目前这件要事。朝廷下诏批准,于是在两岸砌筑成石门,以代替过去的木门杭,因有木杭,所以石门以前又有仿口之称。水门建成后灌溉田亩多少,在漫长的年月中历次重修的曲折经过,石门旁的碑刻上都有记载。水西有孔山,山上有石洞,洞口大开,洞内岩石上,有车辙印迹和牛的蹄痕。《 眷旧传》 说:这些都是天然形成,不是人工凿出的。水往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南分出,就是朱沟水。沁水又流经沁水县老城北面,该县就是以水来命名的。沁水就是《 春秋》 的少水。京相潘说:这里是晋国地方。又说:少水就是今天的沁水。沁水又东流,经沁水亭北,世人称之为小沁城。沁水又东流,在右边汇合了小沁水。小沁水发源于北山台停渊,南流就是台停水,往东南注入沁水。沁水又东流,倍涧水注入。倍涧水发源于北方的五行之山,南流注入沁水。

  又往东流过野王县北边,沁水又东流,邢水注入。邪水发源于太行的阜山― 太行山是五行山的异名。《 淮南子》 说:武王想在五行之山建造宫室,周公说:五行形势险要而闭塞,如果我们修德可以保住它,那末天下来纳贡的道路却很曲折难行;如果我们有暴虐悖乱的行为,那末天下人要来讨伐我们又很困难了。有识之士认为周公很能保持成业。高诱说:五行之山就是今天的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的下党关。有诗说:在野王路上走得困倦不堪,到上党关喜逢知友畅叙衷肠。说的就是这座山。沁水往南流经邢城西面,就是旧时的邢国。城南有邪台,《 春秋》 :僖公二十四年(前636 ) ,周王打算讨伐郑国,富辰劝阻道:邢是武王的后代子孙。京相播说:现在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有旧邪城,就是邢台。现在老城坐落在太行南路上,道路就通过城中。汉武帝把这里封给李寿,立为侯国。邢水又往东南流经孔子庙东面。庙内庭院里有碑。魏太和元年( 477 ) ,孔灵度等鉴于旧殿宇破败零落,向上级申请修复。野王县县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向朝廷上表申请重修,在庙中立碑记载此事。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为孔子是大圣人,碑颂之类形式是不相称的,应该立个碑记才对。说:仲尼因大道得不到推行而伤感,想北上去投赵鞍,可是却听到他杀了鸣铎,就掉过车头往回走。到后来,晋人追思他,就在太行岭南为他立庙,这大概就是从前孔子往回走的地方。我按诸子书及史籍中都说仲尼临河叹息,说:我不能过河,大概也是命中注定的吧!并没有说在太行山掉转车头。碑文说:鲁国孔氏,在洛阳做官,居住在庙下,主持祭祀。这样说才对了。因孔氏迁居到山下,追思起先世的圣人,所以立庙维持祭祀。这也正像刘累迁移鲁地,就在山上建立尧祠一样,并不是说孔子在这里掉转车头。邪水往东南流经邪亭西边。京相蟠说:又有亭在台的西南三十里,但现在此亭在邢城东南七八里,那是京相瑶说得不对;或者还有别的亭,那就不清楚了。水又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往东流经野王县老城北面。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 ) ,白起攻打太行,切断了道路,于是韩国的野王投降了。秦始皇攻占魏国东部土地,设置了东郡。卫元君从淮阳迁移到野王,指的就是此县。汉高帝元年(前206 ) ,这里是殷国,二年是河内郡,王莽则称郡为后队,县叫平野,是魏怀州刺史的治所。皇都迁到洛阳后,又撤去了州,恢复河内郡。沁水北岸有华岳庙,庙旁柏树成丛,有数百株,面城临水,背依山冈,水岸上满眼一片青葱,是很可玩赏的美景。华岳庙是怀州刺史顿丘李洪之主持修建的。庙前有碑,是和平四年(463 )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所造,天安元年(466 ) 所立。沁水又东流,朱沟支流注入;又东流与丹水汇合。丹水发源于上党高都县老城东北的山冈下,俗称源源水。《 山海经》 说:沁水东边有一片树林,名叫丹林,丹水发源在这里。说的就是这条水。丹水从源头往东北流,又转弯东流,左边与绝水汇合。《 地理志》 说:高都县有莞谷,是丹水的发源地,往东南流入绝水。绝水发源于法氏县西北的杨谷,所以《 地理志》 说:杨谷,绝水发源在那里,往东南流,左边汇合了长平水。长平水发源于长平县西北的小山,往东南流经老县城,就是法氏的长平亭。《 史记》 说:秦国派左庶长王屹去攻打韩国,夺取了上党,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去。赵国驻军于长平,任廉颇为大将,后来又派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去替换他。秦国暗里派了武安君白起去进攻赵括,赵括的四十万军队都降了白起,白起就在这里把他们统统活埋了。《 上党记》 说:长平城在郡的南边,秦的营地在西边,两国军队都一起喝这条溪涧里的水,相距不过五里。秦军活埋了赵国兵众以后,又把他们的头颅收集起来在营地中筑起高台,高台利用山势而建,高高拔地而起,现在还叫它白起台。城的左右两边,沿着山边,横过低地,南北五十来里,东西二十余里的一带地方,全是秦赵的旧营垒,壁垒的遗址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将军卫青,立为侯国。水往东南流,注入绝水。绝水又往东南流经法氏县老城北面。《 竹书纪年》 说:晋烈公元年(前415 ) ,赵献子在法氏筑城。绝水往东南流,与法水汇合。法水发源于法氏县西北的法谷,往东流经一座老城南面,俗称都乡城。又往东南流经法氏县老城南面。世祖建武六年(30 ) ,把这里封给万普,立为侯国。法水又东流汇合于绝水,往东南乱流进入高都县、在右边注入丹水。《 上党记》 说:长平城在郡治南边山中。丹水发源于长平的北山,往南流。秦军活埋了赵国兵士,流的血把水都染红了,因而俗名为丹水,这真是胡说八道。丹水又往东南流注入丹谷,这就是刘越石《 扶风歌》 中所说的丹水。《 晋书。地道记》 说:县里有太行关,丹溪就是太行关的东谷,道路由这里通出去,就不再从关那边走了。丹水又流经两个石人北边,石人各在一山,前后相望,南面是河内,北面是上党。二郡就以两山为分界。丹水又往东南流过西岩下面,岩下有一股强劲的泉流,大如巨轮,汹涌而出,深不可测,整条河中,萍藻菱芹之类水草绿油油的一片,即虽是严寒的冬天,也还是生意欣欣,毫无改变。丹水又南流,白水注入。白水发源于高都县老城西面,就是所谓长平白水,经东南流过天并关。《 地理志》 说:高都县有天井关,蔡琶说:太行山上有个天井,关口就在天井北面,于是就以天井为名了。所以刘散《 遂初赋》 说:奔驰在险峻的太行山,进入那高高的天井关。太元十五年(390 ) ,晋朝征虏将军朱序在太行山大败慕容永,派兵到白水,离长子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流与天井溪水相汇合。溪水发源于天井关,北流注入白水,人们称为北流泉。白水又往东南流,注入丹水,汇流处称为白水交。丹水又往东南流出山间,流过郑城西面。癸肠城在山边,俗称期城,其实不对。司马彪《 郡国志》 说:山阳有鄂城。京相潘说: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鄂城。《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元年(前369 ) ,赵成侯僵、韩露侯若,进攻我国的葵,说的就是此城。丹水又向南弯,向西转,分出一条光沟水。丹水又往西流经苑乡城北面,向南弯又转回东边,流经城南,往东南注入沁水,汇流处称为丹口。《 竹书纪年》 说:晋出公五年(前470 ) ,丹水断流三日,幽公九年(前425 ) ,丹水涌出,互相冲激,说的就是这条水。沁水又东流,光沟水注入。光沟水上口承接丹水,往东南流,界沟水分支流出;又南流汇入沁水。沁水又往东南流经成乡城北面,又往东流往中都亭南面,在左边汇合了界沟水。界沟水上口承接光沟,往东南流,长明沟水分支流出,又往南流经中都亭西面,然后南流注入沁水。

  又往东流过州县北边,

  州县就是旧时的州。《 春秋左传》 :隐公十一年(前712 ) ,周王把州赐给郑国。“… 昭公三年,晋以州田赐公孙段。后来韩宣子迁居到这里。有白马沟水注入。白马沟上口承接白马湖,白马湖又名朱管破,破湖仁口承接长明沟,湖水往东南流经金亭西边,分成二条:一条往东分出,叫蔡沟;一条往南注入沁水。又往东流过怀县北边,

  《 韩诗外传》 说:武王讨伐封王,到了邢丘,把邢丘改名为怀。春秋时,赤翟攻晋包围了怀。王莽改为河内,是旧河内郡的治所。从前属三河地方。韦昭说:河南、河东、河内合称三河。县北有沁阳城,沁水流经城南往东流去。

  又往东流过武德县南边,又往东南流到荣阳县北边,东流注人河水。

  沁水在县南积聚成为破塘,把好几个湖泊都连结在一起,有朱沟水注入。朱沟水上流在沁水县西北承接沁水,从仿口往东南流,从右岸分支流出的是奉沟水;又往东南流,从右岸分支流出的是沙沟水。水又往东南流,在野王城西面,有支渠从左岸分出,以灌溉城边一带土地‘支渠东流经野王城南面,又转弯流经城东,然后北流注入沁水。朱沟水从支渠往东南流经州城南面,又往东流经怀城南面,又往东流经殷城北面。郭缘生《 述征记》 说:河水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有人说楚汉对峙的时候,殷王司马印的治所就设在这里,其实不是。我按《 竹书纪年》 说:秦军攻打郑国,驻扎于怀,在殷筑城,指的就是此城。那末殷这地名由来已久,可知不是司马印开始的。从前刘耀指派郭默为殷州刺史,负责督察沿河各部队的事务,治所就设在这里。朱沟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湖中。湖水在西边接纳了沙沟水。沙沟水分出朱沟南支,往东南流经安昌城西边。汉成帝河平四年(前25 )把安昌封给承相张禹,立为侯国。现在城的东南有一座古墓,人们称为张禹墓。我按《 汉书》 ,张禹是河内积县人,一家人迁移到莲勺。鸿嘉元年(前20 ) ,张禹年老,申请退休回家养老。他亲自营建坟墓,在平陵的肥牛亭修建祠堂,那地方与延陵相邻近。他向朝廷提出申请,皇帝下诏为他把亭移走。哀帝建平二年(前5 ) ,张禹亡故,于是就葬在那里。那末这里就不是他的坟墓了。沙沟水又往东流经瞩城北面。《 春秋》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 ) ,在温逮捕了大叔,就在瞩城杀了他。京相潘说:限城在怀县西南。沙沟水又流经殷城西面,往东南流入破塘,破水又一直流过武德县,往南流到荣阳县北边,往东南流,注入河水。从前学者也都说这条沟就是济渠,所以班固和阐姻也都说济水到武德注入河水。因为济水分出一条条的支流所到之处各有名称,也就兼有丹水的名目了。

。Txt小./说天堂w w w. xiaos huotxt .net

同类推荐 醒世恒言 世说新语 菜根谭 金瓶梅传奇 大学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 如意君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品花宝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