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6章 一个监狱看守 (1)

  关于东林党的覆灭,许多史书上的说法比较类似:一群有道德的君子,在无比黑暗的********中,输给了一群毫无道德的小人,最终失败。

  我认为,这个说法,那是相当的胡扯。

  事实上,应该是一群精明的人,在无比黑暗的********中,输给了另一群更为精明的人,最终失败。

  许多年来,东林党的失败之所以很难说清楚,是由于东林党的成功没说清楚。

  而东林党的成功之所以没说清楚,是由于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

  这不是顺口溜,其实一直以来,在东林党的兴亡之中,都隐藏着一些不足为人道的玄机,很多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不说。

  凑巧的是,我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对于某些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不足为人道的玄机,有着很难说清楚,不足为人道的兴趣。

  于是,在查阅分析了许多史籍资料后,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

  东林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强大,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过于强大。

  万历四十八年(1620),在杨涟、左光斗以及一系列东林党人的努力下,朱常洛顺利即位,成为了明光宗。

  虽然这位仁兄命短,只活了一个月,但东林党人再接再厉,经历千辛万苦,又把他的儿子推了上去,并最终控制了朝廷政权。

  用正面的话说,这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意志顽强,坚持到底。

  用反面的话说,这是赌一把,运气好,找对了人,打对了架。

  无论正面反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东林党能够掌控天下,全靠明光宗死后那几天里,杨涟的拼死一搏,以及继任皇帝的感恩图报。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绝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一般而言,只要皇帝说话,什么事都好办,什么事都能办,可是明朝实在太不一般。

  明朝的皇帝,从来不是说了就算的,且不论张居正、刘瑾、魏忠贤之类的牛人,光是那帮六七品的小御史、给事中,天天上书骂人,想干啥都不让,能把人活活烦死。

  比如明武宗,就想出去转转,换换空气,麻烦马上就来,上百人跪在门口痛哭流涕,示威请愿,午觉都不让睡。闹得你死我活,最后也没去成。

  换句话说,皇帝大人连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定,你让他帮东林党控制朝政,那是不太现实的,充其量能帮个忙而已。

  东林党掌控朝廷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打败了朝廷中所有的对手,具体说,是齐、楚、浙三党。

  众所周知,东林党中的许多成员是没有什么博爱精神的,经常耍二杆子性格,非我族类就是其心必异,什么人都敢惹,搞了几十年斗争,仇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三党,前仆后继,前人退休,后人接班,一代代接茬上,斗得不亦乐乎。

  这两方的矛盾,那叫一个苦大仇深。什么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只要是个机会,能借着打击对手,就绝不放过,且从万历十几年就开始闹,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就实力而言,东林党势头大,人多,占据优势,而三党迫于压力,形成了联盟,共同对付东林党,所以多年以来此消彼长,什么京察、偷信,全往死里整。可由于双方实力差距不大,这么多年了,谁也没能整死谁。

  万历末年,一个人来到了京城,不久之后,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他加入了其中一方。

  他加入的是东林党,于是,三党被整死了。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然而,正是这个小人物的到来,打破了几十年的僵局,这个人名叫汪文言。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那是正常的,如果你了解,那是不正常的。

  甚至很多熟读明清历史的人,也只知道这个名字,而不清楚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的东西。

  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事实上,为查这位仁兄的生平,我吃了很大苦头,翻了很多书,还专门去查了历史文献检索,竟然都没能摸清他的底。

  在几乎所有的史籍中,对于此人的描述都只有只言片语,应该说,这是奇怪的现象。

  对于一个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而言,介绍如此之少,是很不正常的,但从某个角度讲,又是很正常的。

  因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物,往往喜欢隐藏于幕后。

  汪文言,安徽人,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不是秀才,他没有进过考场,没有当过官,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对于这位老百姓,后世曾有一个评价: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

  汪布衣小时候情况如何不太清楚,从目前的材料看,是个很能混的人,他虽然不考科举,却还是当上了公务员——县吏。

  事实上,明代的公务员,并非都是政府官员,它分为两种:官与吏。

  参加科举考试,考入政府成为公务员的,是官员。就算层次最低、底子最差的举人,至少也能混个县教育局长。

  可问题在于,明朝的官员编制是很少的,按规定,一个县里有品级,吃皇粮的,只有知县、县丞几个人而已。

  而没有品级,也吃皇粮的,比如教谕、驿丞,大都由举人担任,人数也不多。

  在一个县里,只有以上人员算是国家公务员,换句话说,他们是领国家工资的。

  然而一个县只靠这些人是不行的,县长大人日理万机,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手下还要有跑腿的,偷奸耍滑的,老实办事的,端茶倒水的。

  这些被找来干活的人,就叫吏。

  吏没有官职、没有编制,国家也不给他们发工资,所有收入和办公费用都由县里解决,换句话说,这帮人国家是不管的。

  虽然国家不管,没有正式身份,也不给钱,但这份职业还是相当热门,每年都有无数热血青年前来报考,没关系还当不上,也着实吸引了许多杰出人才,比如阳谷县的都头武松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榜样。

  这是因为在吏的手中,掌握着一件最为重要的东西——权力。

  一般说来,县太爷都是上级派下来的,没有根基,也没有班底,而吏大都是地头蛇,熟悉业务,有权在手,熟门熟路,擅长贪污受贿,黑吃黑,除去个把像海瑞那种软硬不吃的极品知县外,谁都拿这帮编外公务员没办法。

  汪文言,就是编外公务员中,最狡猾,最会来事,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汪文言的官场生涯,是从监狱开始的,那时候,他是监狱的看守。

  作为一名优秀的看守,他忠实履行了守护监狱,训斥犯人,收取贿赂、拿黑钱的职责。

  由于业务干得相当不错,在上级和同僚的一致推荐下,他进入了县衙,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开展自己的光辉事业。

  值得表扬的是,此人虽然长期和流氓地痞打交道,不光彩的事情也没少干,但为人还是很不错的,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朋友。但凡认识他的,就算走投无路,只要找上门来,他都能帮人一把,江湖朋友纷纷前来蹭饭,被誉为当代宋江。

  就这样,汪文言名头越来越响,关系越来越野,越来越能办事,连知县搞不定的事情,都要找他帮忙。家里跟宋江一样,经常宾客盈门,什么人都有,即有晁盖之类的江洋大盗,又有李逵之流的亡命之徒,上门的礼仪也差不多,总是“叩头就拜”,酒足饭饱拿钱之后,就甘心做小弟,四处传扬汪先生的优秀品格。

  在无数志愿宣传员的帮助下,汪先生逐渐威名远播,终于打出县城,走向全省,波及全国。

  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只是一个县衙的小人物,直到有一天,他的名声传到了一个人的耳中。

  这个人叫于与立,时任刑部郎中。

  这位于郎中官职不算太高,但想法不低,经常四处串门拉关系,他听说汪文言的名声后,便主动找上门去,特聘汪先生到京城,发挥特长,为他打探消息。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芈月传 中国大历史 少年天子 易中天品三国 汉代风云人物 神鞭 雍正皇帝 康熙大帝 光荣与梦想 大唐万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