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5章 长江后浪推前浪(五代,辽、宋、夏、金、元)(4)

  第一,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富者有弥望之田,穷人无立锥之地。到了这种地步国家还不管,最后矛盾就指向了政府。

  第二,百姓被地主剥削得饥肠辘辘,就得造反。农民没得吃那行吗?他肯定反抗。

  第三,冗官,冗兵,冗费。冗官就是养的官太多。冗兵,北宋养兵的目的是为防止内患,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我养兵的目的就是让你别叛乱,有叛民而无叛兵。每逢荒年,政府都派人到灾区去募饥民当兵。部队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兵全是饥民构成的。过去有这么一个口号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我一竖旗就有人来吃粮,不是来保家卫国的。要吃不着粮,就哗变了。

  所以北宋的军队爱哗变,你想他能吃得着粮吗?长官怎么着都得克扣军饷吧。他看长官坐着奔驰600,他连自行车都没有,长官一顿饭鲍参翅肚,他煎饼果子都吃不起,于是这帮人就哗变了。岳家军为什么打仗那么棒?“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老百姓支持人民子弟兵嘛。别的北宋军队老百姓不支持,觉得他比辽军、金军还混蛋,就会抢老百姓。见着老百姓如狼似虎,见着敌人就耗子见猫那种感觉,御敌无方,扰民有术,这部队哪儿行?

  冗费就好理解了,80%的钱花在养官、养兵上,这就叫冗费。

  05.谁能理解我呢

  Δ王安石变法

  鉴于出现的社会危机,宋神宗就任用王安石变法。北宋一共九个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神宗是第六代皇帝。

  王安石变法有三方面内容。

  第一,理财措施。理财措施的核心就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要增加国家的收入。不打老百姓的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摆明了就是从有钱人身上动刀子。所以,他这个改革既属于调整阶级关系,也属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首先是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息20%还官,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相对于现在来说,20%利息太高了,现在都是千分之多少。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只能向高利贷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这样一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句话就把官僚地主搞惨了,这些人想盘剥百姓却没法盘剥了。

  其次是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这样一来,原来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钱的官僚地主,现在不服役就得交钱了。

  再次,农田水利法。这就不用解释了吧。

  复次,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土地的多少肥瘠收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农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最后,市易法,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市场,有个成语叫囤积居奇,本来是商人的敛财之道,现在等于政府在干这个事儿了。这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政府在夏季收购羽绒服二百块钱一件,免得你积压仓库,所以商人都把羽绒服卖给政府了。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块钱卖出,政府挣四百。但如果商人卖,可能卖八百、九百、一千。因此这样的结果是政府得了钱,老百姓物价也能便宜点儿,商人吃亏了。

  王安石变法的第二方面,是军事措施。

  首先是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后改为五家)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一家有两个男丁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战时编入军队抵御辽夏进攻,减少军队开支。这实际上就是民兵,是保卫本乡本土的,中国最适合这样的军队。因为有人说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打架勇敢着呢,你看我媳妇一眼我跟你没完。外敌入侵就胆小,异族打过来了,我躲着。中国人有强烈的乡土观念,一出国,你北京的我也北京的,你上海的我也上海的,没有说你中国我也中国的,组织的也是北京同乡会,不是中国同乡会,缺乏国家概念。所以民兵非常适合,你保卫的是你媳妇、你家乡。

  然后还有将兵法。禁军驻地固定,然后用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充实边防。

  变法的第三方面是教育措施。

  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明经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没用。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所以王安石的作用是通过变法,一定程度地扭转了社会危机。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更主要的原因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小时候砸缸的那个司马光当政,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废除了。

  Δ用人不当,变法失败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用人不当?

  王安石干这事儿压力很大呀。因为中国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而儒家的政治主张是法先王。要尊重先朝和先王的规矩,你要改革,一般就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所以王安石是顶着雷变法。他明确表示,变法是本着这么一个原则——“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变不足畏”,因为你王安石变法,你看地震了,7.9级,属于天变。王安石说,我不相信,我接着变,你给我弄个8.3级看看。

  “祖宗不足法”,祖宗之法以守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守何谈祖宗之法。

  “人言不足恤”,大家都埋怨你,他们越埋怨证明我越正确,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这三条宗旨,往好听里说是大无畏,一往无前,往难听里说就是这老哥太愣了。一个人应该常怀敬畏之心,孔圣人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王安石谁都不怕,天、祖宗、同僚,没人能降得住他,那他往往就容易走极端。这就奠定了用人不当的基础。

  很多人并不见得赞成新法,但是因为王相公坚持要用新法,所以我就假装支持。我为了求官假装赞同新法,因为那时候支持王安石的人很少,所以我一下子就当官了。当官后,我把这新法作为敛财的手段。明明青苗法应该是收20%的利息吧,我收30%。“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应该是老百姓需要借钱,我才借给他们,现在是我逼着老百姓,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如果借了还不上,富户为穷人作担保。你们村有地主吧,有地主就给所有的农民作担保,还不上我找你要。最后村里不但农民跑干净了,连地主都跑了。

  孔圣人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君子,逐利的是小人。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居四民之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逐利。《琵琶行》里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人家不轻别离没法养活你,白居易很瞧不起人家,商人重利轻别离,而王安石整天琢磨的也是这个。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你整天逐利吧,你就是小人,小人怎么能治国呢?

  中国古代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官不与民争利。你当官了,不能做买卖跟老百姓争利。其实今天很多国家都是这样,我当了市长,我们家人要开公司,你能竞争得过我吗?你一点儿辙都没有。所以官不能干这个,不能与民争利。而王安石干的这些事就是与民争利,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那些地主难道不算民?你这就算与民争利了。这些就成了保守派攻击他的口实。很多保守派讲王安石变法有种种弊端,并不是人家凭空编的,确实存在这些问题。

  王安石变法之后,朝中的大臣分成了新党和旧党。新党上来就打压旧党,旧党上来打新党,党同伐异。这样的结果使得北宋大臣间的党争越来越激烈,也是造成后来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王安石在很多地方都是被写入奸臣传的。历史对他的评价不是很高,天下骚然,党同伐异,党争势如水火。原来朝廷的矛盾没这么厉害,现在一下子各种矛盾都被王安石激发出来。所以他的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甚至有人说北宋灭亡都是王安石惹的祸。

  06.宋辽同台大PK

  Δ辽的崛起

  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同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的辽、女真的金、党项的西夏。

  契丹是一个游牧渔猎民族。唐末势力开始发展,汉族农民迁到长城以北,契丹人学会了种植、建城、农耕。

  公元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接受汉族文化。耶律阿保机明显是契丹语,他建国之后改名叫耶律亿,名字也改成汉族的了。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契丹国,定都上京,他就是辽太祖。少数民族的领袖都有各自的称呼,匈奴叫单于,突厥叫可汗,吐蕃叫赞普,他们只有入主中原之后才会建立帝号。像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也是入主中原才建立帝号。而契丹人在草原上就建国称帝,一切都跟中原一样。

  辽有五个首都,整个民族和他们的皇帝就在五个首都转着住,上京是临潢府,也就是今天内蒙古的巴林左旗。

  契丹人创制了契丹文。它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立的,但比汉字复杂得多。

  契丹文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死文字,没有人会读了。契丹文常用的是3000多个字,我们现在能够认出来的是500多字。因为辽朝书禁甚严,跟北宋的往来全是汉文,所以连北宋人都不认得契丹文。

  汉字是单音节字,契丹语是多音节,所以用汉字记述是很不方便的。比如说天,咱们写出来就是个天,念作tiān。契丹人要念成腾格里(音),写出来也非常麻烦。一个字念仨音很别扭,所以等辽一灭亡,契丹文也就随着辽的灭亡退出了历史舞台。电视剧《天龙八部》里萧峰他爹被人误杀了,临死前在峭壁上刻字。香港拍的剧,萧峰他爹刻的是蒙古文,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但我还是很佩服导演,没让他刻英文。大陆拍的,刻的就是契丹文。

  耶律德光时期契丹得到了燕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

  耶律德光就是辽太宗,辽的第二代皇帝,德光这名字已经完全是汉字了。燕云十六州的幽州就是北京,今天的宣武、丰台两区。辽不是五个首都嘛,南京叫析津府,就是北京;辽的西京是云州,就是山西大同;东京是辽阳,在今天辽宁;中京大定,就是内蒙古宁城,出宁城老窖那地方。他们的五个首都,俩在燕云十六州,这是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的。他让辽帮他灭后唐,他就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然后45岁的他拜36岁的耶律德光为义父,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辽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受益匪浅。

  Δ一城两制很和谐

  燕云十六州在长城以南,农耕发达。

  原来少数民族打不过中原王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不行。游牧经济,那玩意儿没谱,一场大雪灾就能造成你举族灭亡。现在,游牧民族也会种地了,而且我在长城以南。过去修长城就是为了挡住这些少数民族,现在这些少数民族都在长城以南,长城天险尽失。骑兵从北京出发,骑着马往南跑全是平原,就中间黄河挡了一下,别的无险可挡。宋辽的边境在雄州、霸州,就是北京往南300里而已,这个优势对辽有重要作用,却要了中原王朝的命。

  这样一来,辽就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主要是对新扩充的地盘,新增加的人口,怎么进行管理。中原王朝有这么一个认识——胡虏无百年之运。但是,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胡虏无百年之运”吗?辽一共210年,只换了9个皇帝,每个皇帝在位的时间都很长。五代53年却换了14个皇帝。相比之下,辽很生猛吧。

  辽能这么生猛,是因为一国两制,实行藩汉分治,设立南面官、北面官。南面官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天龙八部》里,萧峰就是南院大王。

  辽的上京临潢府已经被金人毁掉了,但因为在蒙古草原上,遗址保存得非常好。在遗址里,明显能看到上京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南部叫汉城,北部叫宫城。南部汉城有街道、房屋遗址,有坊有市,跟隋唐时的长安非常相似;北部是契丹人住的地方,除了宫殿什么都没有,说明契丹人住的还是帐篷。不能让汉族人住帐篷,契丹人又不习惯住房子,最后的协调结果是不协调,汉族人住房子,契丹人进城还搭帐篷。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一城两制。

  Δ这仗打得真郁闷

  契丹建立之后,跟北宋接壤了,两者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

  宋太宗统一中原和南方后,为了夺取燕云十六州,向辽进攻。公元979年,高梁河激战,宋军大败。高梁河就在现在的北京紫竹院公园附近。10万宋军在这个地方同辽军激战,辽国名将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9000铁骑把10万宋军打得全军覆没。耶律休哥所带人马不多,又赶上是傍晚,太阳落山了。耶律休哥就下令,属下的骑兵、步兵,每个人都双手各拿一把火炬,边走边挥舞手中的火炬。因为天黑,宋军看不清有多少辽兵,看见那么多火把以为有很多辽兵,都很害怕。

  很快,耶律休哥就与随后赶来的耶律斜轸会师,一左一右,两翼包抄,向宋军杀奔过来。在夜色中作战,辽军精骑手中钢刀飞舞,火炬乱飞,宋军从心理上就害怕了,而辽军却越杀越猛。在辽军的猛烈攻势下,宋军大败。第二天黎明时,宋太宗赵光义也在混战中腿上中了两箭,一看已经打不过辽军了,于是急急忙忙自己先逃到涿州,又因为腿上箭伤没办法骑马,最后只好狼狈地换乘驴车继续向南狂逃。而宋军因为失去主帅,皇帝自己都坐驴车跑了,而且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于是军心大乱,为了保命也四处溃逃。此次高梁河大战,宋兵被斩首的就有一万多,而辽军则获得“匹敌兵仗、符印、粮馈、货币不可胜计”,得到的战利品非常丰富。

  赵光义被追赶到涿州时,当时宋军的败兵还没回来。已是惊弓之鸟的宋太宗怕辽军继续追捕他,又绕过涿州城,直奔到金台屯。等到了金台屯,听说辽军已经北撤了,不会再追过来了,这才敢停住“车驾”(其实就是一辆驴车)观望。太宗皇帝的箭伤年年复发,最后就是死于这个箭伤,其实他真正的死因可能是死于心病。高梁河一战在他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阴影,10万宋军被9000辽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天天想着都来气。

  北宋这次可是挟灭北汉之余威来攻辽,结果惨成这样。四年以后,辽景宗耶律贤病逝,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年仅12岁。他的母亲萧绰就是萧太后,开始执政。宋朝趁着人家主少国疑,于是,雍熙三年春天,宋太宗又一次亲征北伐。他任命平定江南的大将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骑水陆都部署,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任命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率军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今河北涞源)。同时,宋太宗又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帅,率领云、英、朔诸州宋军出雁门伐辽。

  杨业就是评书演义里常说的杨老令公。辽朝听说宋朝发兵北上并不惊慌,决定利用骑兵和平坦广阔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消灭宋东路军,再逐个击破,于是便下令让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军迎曹彬,以耶律斜轸为都统,率兵迎击潘美、杨业的宋军。萧太后还带着自己的儿子辽圣宗亲征,驻跸于驼罗口(今北京南口)。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同类推荐 康熙大帝 雍正皇帝 三国 李自成 万历朝鲜战争 最后一个匈奴 宫女谈往录 中国人史纲 大秦帝国 红拂夜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