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章 总论(2)

  的官僚嘉庆帝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制度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着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他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道光二十年,大清帝国终于为英国的坚船利炮所破,道光帝成为第一个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清帝。清朝的外交政策从此由自主转向妥协投降,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帝仍没吸取教训,没有创意改革。要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南京条约》签订后,实行五口通商,清政府不得不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闭关自守政策再也没法坚守下去了。道光帝秉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务,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

  文宗咸丰帝、穆宗同治帝、德宗光绪帝和宣统帝是清王朝最后四个皇帝。他们在位期间,主要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大事。首先是列强频频侵略中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战争(1900年)。其次是王朝内部斗争和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进行的改革。内部斗争有北京政变(1861年)、恭亲王奕与全体军机大臣被慈禧太后逐出军机处(1884年);改革有同光时期的洋务运动,戊戌政变(1898年)和新政(1901~191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闭关自守政策被迫取消,大量举用汉人督抚。再次是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年)、捻军起义(1851~1888年)、义和团运动(1899~1900年)和辛亥革命(1911~1912年)接连不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推翻了清王朝。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勾结列强,镇压了太平天国。但接踵而来的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圆明园被毁,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

  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颓废起来,贪恋女色,戕害了身体。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制,忧虑终生。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等一系列农民起义。为挽救清朝灭亡,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发动了新政,最后还实行了宪政改革。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建设,新政对中国的政治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亡羊补牢,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宪政改革促进了中国法制的进步,使中国民主建设开了步,但“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宪政改革最后破产,立宪派从拥戴朝廷走到了它的对立面,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作为一个皇帝,确实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2年后,他死于天花。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有振兴大志,“不甘作亡国之君”,支持康有为戊戌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首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携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在位3年的宣统帝还是孩子,晚清实权长期为慈禧太后篡夺,最后三四年则落在载沣和隆裕太后手里。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不可逆转,清廷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俘,溥仪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比较而言,清朝十二帝中,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和前期的乾隆帝,是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之帝。他们有气魄、有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制定的政策多数比较适合国情,促进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使清王朝从地方政权发展为全国性的政权,并使王朝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但是从顺治帝开始,因为死守自然经济和长期坚持闭关自守政策,限制了中国的发展。自乾隆朝晚期起吏治逐步败坏,而皇帝或纵情挥霍,或株守平庸,或贪恋女色,或只作偶像而已。

  清朝的兴亡,除与十二帝有关外,应当说还与慈禧太后有关。咸丰帝死后,慈禧发动政变,诛杀肃顺,终于实现了“垂帘听政”。在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独断朝纲。在此期间,地球上的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改良,而中国却被这样一个充满权力欲的女人把持着,死气沉沉,发展迟缓。为了一己私利,她施展阴谋,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她死后3年清王朝国破家亡,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此外,清朝的兴亡还与其他因素有关。明朝的腐朽为其兴起开了绿灯;李自成推翻明朝为其入关并建立全国性政权排除了障碍;吏治腐败、闭关自守、封建制度的腐朽则使它衰落;外国侵略和农民起义使它丧尽元气;辛亥革命则直接导致了它的垮台。

  总之,大清王朝的兴衰荣辱,令人荡气回肠。在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兴衰隆替。大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显露出一个帝国的沧桑。

  注释:

  ①高阳《清朝的皇帝》解释清朝皇帝年号大意如下:顺治,入关之初,天下未定,愿顺民意,以求大治。康熙,天下已定,与民休息,安居乐业。雍正,雍为雍亲王,正为正位。乾隆,乾卦象征君王,乾隆者,乾运兴隆。嘉庆,此号为乾隆内禅时所定,嘉是对嗣君的嘉勉,庆表示祝贺。道光,广大道统。咸丰,当时国势衰颓,财用不足,为求富足,因称咸丰。同治,表示愿与大臣亲贵共同治理国家。光绪,光是光大,绪表示兄终弟及的先后次序。宣统,明白宣告,溥仪入继为穆宗之子,兼祧(tiāo)德宗。

  ②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后金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其文曰: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欲修好,设碑勒誓:“凡满、汉人等,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故纵,殃及纵者。”

  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踰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挟取十人,杀之边境,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陵侮,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党之,挟我以还其国。已而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

  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何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初扈伦诸国,合兵侵我,故天厌扈伦启衅,惟我是眷。今明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恨七也。欺陵实甚,情所难堪。

  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征之。

  现代文解释七大恨:一、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二、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三、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疆域,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四、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五、叶赫由于得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六、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七、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七大恨反映了满族对明朝的愤恨,成为讨明檄文。

  ③参见葛剑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又柳诒徵《中国文化史》概括了拓广疆土的过程:“清起满洲,抚有东胡及内蒙诸部。入关后,奄有明代两直隶十三布政司之地。康熙二十二年,收台湾。三十六年,平外蒙古。乾隆二十二年,平准部。

  二十四年,平回部,遂合为新疆省。而青海、蒙古、西藏喇嘛,亦于康、雍间,先后用兵平之,其幅员之辽阔,远非宋、明所及,故清代诸帝恒以此自诩。”

  ④葛剑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

  ⑤根据仲伟民《康乾盛世》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郭康成《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把康乾盛世定在康熙二十三年到嘉庆四年之间。

  ⑥崔述《无闻集》卷一。

  ⑦《近代史思辩录·农民起义与人口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乾隆皇帝 康熙大帝 明朝那些事儿 光荣与梦想 雍正皇帝 不辞冰雪为卿热 张居正 上官婉儿 大秦帝国 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