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95章 内忧外困的苦命天子——清文宗咸丰帝(1)

  帝王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奕

  属相:兔(1831年)

  年号:咸丰

  在位:1850~1861年

  享年:31岁(1831~1861年)

  庙号:文宗

  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陵寝:定陵(清东陵)

  配偶:16人,皇后钮祜禄氏等

  子女:2子,1女

  继位人:载淳(同治)

  帝王小传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1831~1861年),道光帝四子。奕是清朝入关后第7位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道光皇帝于三十年(1851年)二月二十九日病故,奕继承皇位,是为咸丰帝。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年号咸丰,“咸”是所有普遍的意思,“丰”是丰盈充足的意思,“咸丰”

  是天下所有人都丰衣足食的意思。但是他在位期间,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人称苦命天子。

  咸丰帝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道光朝任军机大臣20余年、贪位妨贤的穆彰阿,处决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的投降派官员耆英。他还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的扩张。但是,在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时而令军队抵抗,时而令军队撤退,时而主战,时而主和,优柔寡断,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

  青史语录

  “文宗遭阳九之运,躬明夷之会。外强要盟,内孽竞作,奄忽一纪,遂无一日之安。

  而能任贤擢材,洞观肆应。”

  ——《清史稿·文宗本纪》

  奕即位

  处心积虑得皇位

  道光皇帝对于他的继承人考虑慎重,多年以来始终内心犹豫,举棋不定。鸦片战争结束那年,他已经过了60岁。国事的操劳,洋人的骚扰己经使他精疲力尽。他认为选择皇位继承人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了。道光帝有9个儿子。由于长子奕纬23岁已经死了,皇二子奕纲和皇三子奕继幼年就死了,立储只有在皇四子奕、五子奕、六子奕、皇七子奕之间选择。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五日,正当传统的新春佳节余兴未消的时候,65岁的道光皇帝突然降旨,宣布将皇五子奕过继给惇亲王绵恺为嗣子。这个决定,等于取消了他的皇位继承权。原来,道光认为皇五子奕言行浮躁不能担大事,不能考虑做继承人。从年龄来看,奕比奕的生日只差6天,同是16岁。这是接近成年的年龄。在这个关键时刻宣布奕退出建储圈之外,无疑对他是个不小的政治打击。后来,奕一生愤世,嘲弄朝廷,放言无忌与此事不能说没有关系。

  当时,皇七子奕方7岁。他的两个同母弟奕3岁、奕2岁,不仅在年龄上不占优势,而且他们的母亲庄顺皇贵妃地位较低,由常在进琳贵人,又进琳贵妃。她与奕的母亲孝全皇后,奕的母亲静皇贵妃相比较,占不了上风。奕兄弟三人在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

  继承人只能在皇四子奕和皇六子奕两人中选择。诸位皇子中,奕与奕从小在一起读书习武,关系最为密切。兄弟俩不仅成长为熟读经史、兼通诗文、擅长骑射的少年才俊,还共同研创出枪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这使得道光皇帝十分欣慰,特意将枪法赐名为“棣华协力”,刀法赐名为“宝锷宣威”,比喻兄弟二人协力同心。

  奕10岁时,他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突然死去,他便由奕的生母静贵妃抚养,兄弟两人感情更深一层,如同一母同胞。兄弟俩感情很好,但是,皇帝既称“寡人”,皇位只有一个,究竟谁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呢?

  从实际情况看,奕的条件比较优越。奕的生母静皇贵妃在道光皇帝的后妃中居第二位,仅次于皇后。而且,当时孝全皇后已去世,静皇贵妃摄六宫事,又担起抚育奕的担子,很得道光皇帝信赖。这对于奕来说是“得天独厚”了。奕的劣势也十分明显。

  他不是皇后的儿子,在正统观念占主导的时代里,嫡庶之别是严格的界限,突破传统观念困难很大,道光皇帝不能不有所顾忌。奕在年龄上又比奕小一岁。他虽然善于骑射,但少功于心计,不如奕。其实奕的心计不是自己的本事,而是老师杜受田的主意。

  在道光晚年的一个春天,他命皇子们随驾到南苑围猎。围猎是清朝推崇尚武传统的活动,通常也是检验皇子骑射才干的考试。奕果然武艺超群,在围猎中获得猎物最多。而奕却只是站在一旁,不发一箭。原来,奕知道自己骑射不如奕,于是事前请他的老师杜受田给他出了个高招。杜受田告诫奕说:阿哥到了围场,千万别发一枪一箭,而且要约束手下人不得捕捉一只动物。皇上如果问及原因,你便说现在正值春天鸟兽万物孕育的时候,不忍心伤害它们,也不愿用这样的方式与弟弟们竞争。奕照计而行,果然,道光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赞叹道:这真是具有帝王心胸的人说的话啊!开始有了把皇位传给他的打算。

  又有一次,道光皇帝传旨召奕和奕入对问策,就是要问问他们对国事政务的看法。

  二人接旨后分别请教自己的老师。奕的老师卓秉恬有才气,少年得志,办事认真,为人耿直,他告诉奕:皇上如果问你的话,“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杜受田却告诫奕:

  如果谈国事政务,阿哥是比不过六爷奕的。这时只有一条计策,只要皇上说自己快死了,不等他问国家交给你该怎么办时,你就只管趴在地上哭。奕对老师言听计从,他的一番表现,使道光皇帝深感这个孩子仁孝,铁心让奕做皇位继承人。

  道光三十年,被内忧外患困扰多年的道光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奕和奕的皇位之争也有了结果。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匣,宣示建储朱谕:“皇四子奕着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同时宣示了两份交代身后应办事项的遗旨。一份包封上写有“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公同手启”,并贴有封条,上有签名。另一份包封上贴有封条,盖有“道光之宝”戳记和“封”字。此外,匣中还有朱谕一份:“皇四子奕着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这份朱谕是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临死前在圆明园慎德堂亲笔书写的,字写得很潦草。

  道光皇帝的一纸朱谕,决定了奕和奕的地位,从此奕黄袍加身,成为咸丰皇帝,而奕作为亲王俯首称臣。兄弟俩的地位改变了,但斗争却并未结束。

  借母丧治政敌

  奕当上皇帝以后,恭亲王奕小心谨慎,曾一度得到咸丰皇帝的信任,出任领班军机大臣。但是到了咸丰五年,因奕多次请求为其生母孝静皇贵太妃封后,惹得咸丰皇帝大为不快。

  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孝静皇贵太妃病重了,她在弥留之际的时候,咸丰皇帝去看望这位抚养自己有功的皇贵太妃,当他走到她寝宫门口的时候,恰巧碰见奕从门里面走出来,兄弟俩在那碰了一个照面。

  咸丰皇帝随口问道:额娘病得怎么样了?奕答道:“已笃!意似等待晋封号方能瞑目。”仓促间咸丰皇帝不置可否,仅仅“哦、哦”了两声。没想到奕听后立即到军机处传达咸丰旨意,礼部随后就上了一个奏折,请尊封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

  为此咸丰皇帝非常生气,但苦于已经给人答应出去的印象了,不得已批准了。9天后,七月初十康慈皇太后病逝。咸丰发泄心中怨气的时候到了,七月二十一日咸丰皇帝便以“办理丧事有疏忽”的罪名将奕赶出军机处,并罢免了他的其他重要职务,从此再不重用他。

  同时,咸丰还降低了养母康慈皇太后丧礼的等级,创造了清代皇后丧礼的特例。这位太后的陵墓慕东陵也很特殊,它没有与皇帝的陵墓在一起,而是与16个妃子的园寝在一起。但是,中间还是用墙与妃子们的墓分隔开,用了黄瓦,以示区别。

  这种既有别于皇后又有别于妃子的处理,隐隐地透出了咸丰的用心:他要让弟弟知道,皇帝的亲生母亲和养母,就是有区别的。咸丰警告弟弟:别再想打皇帝宝座的主意。

  就这样,奕终于战胜奕坐稳了皇位。

  治吏选才咸丰即位以后,展现在他面前的清王朝是政治混乱、财政匮乏、军队窳败、民不聊生的萧条景象。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的咸丰,颇有点进取的精神。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对内对外的政策。咸丰知道,腐朽的官场习气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功用,不利于自己的统治,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为此,咸丰帝首先向军机大臣穆彰阿开刀。穆彰阿,满洲镶蓝旗人,历任内务府大臣、步兵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大学士等职,深得道光帝的信任和宠幸,任军机大臣20余年。他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压制群僚,无恶不作。咸丰即位10个月后,即亲笔朱谕,历述穆彰阿的罪状后,给予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对另一个大学士,曾任广州将军、签订《南京条约》的耆英,也因与穆彰阿狼狈为奸,先被贬官,后予处死。

  与此同时,咸丰也选拔了一批他认为有才能的人。由于杜受田帮助自己登上皇位,咸丰自然对他感激涕零。甫即位,就任杜受田太傅兼署吏部尚书,不久又调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杜受田死后赠太师大学士,入祀贤良祠,赐金5000两治丧,儿子升官,由检讨(翰林院史官,位次编修)升为庶子(太子属官)。在此前后,咸丰又分别擢升了穆荫、肃顺、匡源及怡亲王载恒、郑亲王端华等。尤其是肃顺,在清朝中算是出类拔萃。咸丰还用严刑整顿朝纲,打击贪官污吏,力图挽救腐败的世风,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因此农民起义一直在迅速发展。

  金田起义

  拜上帝会与起义的酝酿

  洪秀全为广东花县客家人,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一月。幼时聪明异常,所读之书能一目了然,但因家庭贫穷,只能一面读书,一面务农、放牛。18岁时他应聘为本村塾师,以后,他一边读书,一面参加科举考试。几次科考却屡次失利,但因偶然的机遇与基督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光十六年(1836年)洪秀全到广州应试时,得到一部基督教徒梁发所编的《劝世良言》,那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基督教布道书,但当时洪秀全并没有理会,翻了几下便丢进书箱。这次应试仍未被录取,胸怀大志、文才出众的洪秀全更加愤世嫉俗。

  第二年,应试再次失败,洪秀全大病四十天,据说他在病中写出了一首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过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赴广州应试,结果仍未被录取,这次他最终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激愤地说:“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要自己来开科取士。”当他再拿起《劝世良言》细细品读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些基督教义很对农民的胃口,于是,在六月间便开始向亲友宣讲教义。洪秀全同好友冯云山、族弟洪仁畲共同研究《劝世良言》,提出独拜真神“皇上帝”,不拜邪神偶像,不行恶事,戒绝饮酒、抽烟、邪淫等恶习。

  他们将洪秀全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应试失败后,因病所做异梦描述一番,说洪秀全神游天上,遇到一位高居宝座的老人,赐给他一把宝剑,让他代表天父上帝到人间斩除妖魔。

  这位老人就是天父上帝,同他一道追杀妖魔的就是天兄耶稣。随后,洪秀全请铁匠“打铁罗”铸了一把“斩妖剑”,随身佩带,以天父次子的身份斩诛妖魔,并写出一首《吟剑诗》: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南西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在这之后洪秀全三人开始积极传教,扩大组织,招收信徒。开始他劝信徒信奉上帝、耶稣、天堂、地狱,后来便逐渐产生了反清的思想。在他们的积极活动下,吸收了一些信徒,但引起了朝廷官员的注意。他们砸毁了私塾中孔子的牌位,无法在家乡继续待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准备出游天下。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初,洪秀全、冯云山、冯瑞嵩、冯瑞珍开始远游他方,由南而北,历经广州、顺德、南海、番禺、增城、从化、清远、曲江、阳山、连山等地,一路上宣传教义,发展信徒。并逐渐开拓领域,为日后太平天国根据地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在云游途中,一些人中途折回,而冯云山表示愿意与洪秀全“遍游天下,艰苦甘心”。

  五月二十一日,他们到达广西贵县赐谷村,在洪秀全表兄王盛均家住下。从此,洪秀全一边教书,一边宣传教义。很快,赐谷、长排、大横等地成了他们传教的重点地区,入教者达百余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广西第一个“拜上帝会”。赐谷村北面十几里的六鸟山口有一座六鸟庙,地主、族长常在这里处理族务,欺侮乡人,洪秀全带人捣毁了六鸟庙,在贫困乡人中树立了威望,震惊了当地。

  这一年九月和十一月,冯云山和洪秀全分别前往桂平和花县,各自宣传教义,发展信徒。冯云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十一月到达桂平新圩,一边拾粪、挑担、割禾、打谷和在砖窑里做苦工来维持生计,一边设法传教,冯云山克服人地生疏的困难,跋山涉水,往来于紫荆、金田地区。在平凡的劳动中逐渐接近下层民众。生活虽苦,但他心中充满远大的志向,并作诗云:

  孤寒到此把身藏,举目无亲也着忙。

  拾粪生涯来度日,他年得志姓名扬。

  后来,他又来到紫荆山大冲曾玉珍家教书。据百姓传闻,他还到过坎泽和紫荆山区西南的瑶区鹏隘教过书。冯云山在紫荆山地区开展艰苦的宣传、组织活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立起一个被称为“拜上帝会”的组织。

  紫荆、金田、江口等地,在清代都属桂平县,居民多数以耕地、烧炭为业,受苦很深,这里时有起义发生。早在明代,便有着名的侯大苟所领导的大藤峡瑶、壮族农民起义,前后绵延了数百年,留下许多感人的斗争传说。鸦片战争前,紫荆山里又爆发了一次农民暴动,参加者五六百人。这里,天地会的势力也有很强的基础,在道光十五年至十六年(1835~1836年)间曾领导了一次起义。当时天地会领导的水上“艇军”,沿西江在两广各地活动,江口为其据点之一。

  “三多”充分说明了金田村的贫困:无耕田的人多;卖儿卖女的人也多;逃荒要饭的人多。金田附近一带住的全是汉、壮两族的贫苦农民。金田村背面即是紫荆山,这是一个总面积达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大山区,四面高山环绕,中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紫荆山区住的是壮、瑶、客家(汉)几族人氏,大多以种山烧炭为业,生活很是艰难。冯云山正是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团结贫困民众,因此,入会者十分踊跃。冯云山便在这里积极酝酿并成立了“拜上帝会”。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少年天子 大秦帝国 万历朝鲜战争 易中天品三国 康熙大帝 三国 司马懿吃三国(合集) 乾隆皇帝 中国人史纲 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