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1章 简历需不需要样本?

  上面说了很多关于简历的抽象的要点和看法。很多朋友发消息给我,是否能够举例我认为是好的简历的样本;也有朋友批评我老是指出一些缺点和负面的东西,而很少提到正面的东西,希望我能够提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范例。

  其实,我经常指出一些问题和负面的看法,主要是因为,一、我期望用列举的方法,提出一些我认为的普遍性的问题,供大家参考,以便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二、很坦率地讲,提出问题总比提出理论来的容易一点,而且针对问题讨论问题。下面列举一些我认为不错的简历供大家参考,当然也希望得到大家能够多提出宝贵的意见。

  有一位网友清晰的简历格式让我印象深刻。这位网友应该是用51JOB网站上的标准版简历经稍加修改得到的。这位网友首先是将各段落标题的颜色改为很浅的蓝色,看上去会比较柔和,可以让读者的眼睛感觉很舒服,这一点可以看出作简历的人非常细心的一面。首先,它对基本信息进行了稍加修改,这位网友简单地列出了6条信息,姓名、性别、联系地址、电话、手机、邮箱。省略了51JOB原来模版上很多信息,包括很多会引发读者联想的内容,如户口、工作年限、年薪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对面试单位来说方便了筛选,但对求职者来说却不是件好事。因为面试单位的一些联想反而会导致面试者失去面试机会。比如户口,其实很多外企并不介意招非本地人,但我也听说有些外企会优先考虑本地户口的。求职者在投简历时并不知道招聘的企业是否介意户口问题。当然也有人会说,如果招聘方有意优先考虑本地户口,那不写户口得到的面试机会,哪怕通过了也会存在不录取的可能,但这样做总比一开始就把这扇门关上要好很多。

  自我评价这一部分,这位网友只写了20个字,积极诚实稳重严谨,有很好的团队领导协作能力。简单但符合企业对一位财务主管的个性要求。工作经历部分,这位网友曾经历过两家公司,他按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将工作期限,公司名称,部门,职务以及职责一一罗列;在第一家公司他任助理会计,总结了3条最主要的会计工作职责,第二家公司他担任财务主管,并总结了5条最主要的财务主管的工作职责。形式上简单清晰,内容上详尽到位。一些朋友在工作经历的介绍上,仅仅是介绍自己主要作过什么工作,而不是谈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责,主要内容略过而不能详细解释,从而失去了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机会。

  教育经历方面,也非常的简单清晰,“某知名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士学位,曾担任学生会部长职务。”很多朋友,包括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还是会把这部分写的很具体,包括拿了几次奖学金,主修课程等等,还有许多刚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喜欢在个人特长或教育培训一栏写上在学校得过的奖,甚至包括初高中时的三好学生在内也写在上面,其实用处不大,专业的HR在日常查阅大量简历的工作中,看到这样的简历,一般的印象都是学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大多数情况下就直接删除了。各个不同的公司所需要的都是各自行业里的专业人才,而学校教育里的那些奖、证书什么的,没有经过实际工作检验,根本没什么用,更何况对于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这些在学校期间的小细节,招聘方一般不会重视,因此也没有必要罗列这么多,相反却会让招聘方觉得内容累赘。最后他把语言、技能和证书都汇总在一起,从语言到财务再到IT技能逐一罗列,并在有关技能后面都罗列自己相关证书,虽简单但极具说服力。

  这份简历以其清晰简洁的格式,与职位要求相符的背景资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在这里推荐给大家做一个参照。鉴于这是一位朋友的简历,可能会涉及到私人的信息,以你在这里写的有些简单,但他的简历的思路的清晰确实我非常想推荐给大家的。

  此外,还有一位应届毕业生的简历也让我记忆犹新。他的格式同样非常简单,使用WORD文档,A4纸打印总共一页。在这一页简历上只有一个表格,表格分为六大块,每一项都有一个主要的内容,整个简历的顺序是按照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特长技能、爱好、个性特征进行排列的。

  基本信息比较有特色,名字相对比较大,第一项一共4行,名字靠左首字下沉2行,第一行右边对齐手机号码,第二行右边对齐邮箱,三四两行包括性别、年龄、联系地址、籍贯、政治面貌、固定电话等8项信息,排列很整齐,尽管有些内容我一直认为是多余的,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也无伤大雅。第二项大概6行,主要介绍了学习经历,这份简历当中对学习经历的介绍是我看到过应届毕业生的简历中比较清晰的。第一行yyyy.mm-yyyy.mm某某大学某某学院某某专业,排名前X名;第2-3行(小标题)上下各4门,共8门主修课程;第4行(小标题)描述了在学校担任的职务--校学生会某某部长、班级团委书记;第5-6行(小标题)主要是奖励情况,得奖比较多,而且排列的也很清晰。相反,很多应届生朋友学习经历这块内容很多,不管重不重要都写在上面,课程十几、二十门,奖学金按学期各写上5、6次,篇幅长但内容不充实,反倒让读者感觉凌乱。

  社会实践经验并不多,总共三条,内容整理的比较有条理,主次清晰,按照时间顺序由近及远的记录了他的实践经历。第一家为某500强公司3个月的临时财务助理,工作内容描述地很清晰而且具有说服力。主要职责共3条,包括整理应付帐款的客户帐务记录及存档;催讨记录的整理以及打印系统催帐信函;协助应付帐款的系统处理和出纳工作。很多应届毕业生朋友有大公司的实习的经验,但总结的都不是很好或者说很专业,最糟的是我看到过的只写了协助行政事务处理,而没有具体内容,很难让读者明白你实习过的岗位的具体内容。

  最后三项内容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篇幅很短、格式清晰。主要介绍了特长和技能,其中包括语言、IT和财务方面考取的证书以及接受过的一些培训情况。爱好只用了三个词,个性特征只有两句话,这正好符合规范简历的特点,爱好和个性并非是考察的重点,所以简短的文字描述恰到好处。以上是我个人认为比较符合我的审美观的简历,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看法,尤其是更为专业的人士的看法。

  有很多人,会在简历正文开始,就加上大段的个人描述或个人苦难史、决心一类的内容,这样做很幼稚。工作能否获得,靠的是能力、人品,不是博得别人的同情心什么的,再说一天收到那么多简历,根本没时间去看无关的内容。

  我们建议简历不要完全按照招聘网站提供的简历模式填写,首先是那些模式有很多缺陷,而且栏目设置很平均,做招聘的人每天都看同样模式的简历,看到头大,HR看到这样的格式,通常就会认为应聘者没有什么创新性,留下的印象就不会很好,但如果实在没有更好的简历格式,也不妨借鉴一下招聘网站的简历,但一定要按照应聘的职位,侧重多增加对相关的工作内容的描述,减少不必要的内容,这样看来,简历既规范又不失个人的特色,会更好一些。

  简历的文风最好是客观、描述性的语言,有些学生喜欢像写散文一样写简历,或者写上一些故意显现个性的话,就像小B在简历里描述个性特点的那些话,这样HR就算没有见到应聘者本人,就知道这个人不够成熟了。

  有一些同学在投递简历时,应聘职位一栏,写着三、四种跨行、跨类的职位,一般企业不会面试这样的人,这说明应聘者本人还没有很好的替自己定位,没有什么工作经历,还什么都想做,会被认为比较浮躁。

  简历应该成为应聘者和用人单位最先交流的工具,那么用人单位希望看到应聘者的详细工作经历,以及对所应聘职位的看法和想法等,这是HR在筛选简历时最关注的一点。

  一些工作职位要求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这样就会比较注意应聘这的英文简历,而很多人的英文简历都是按照招聘网站提供的模式填写的,首先那些模式有很多缺陷的,另外,大多数人的英文简历都是抄来的,或从网上下载的,所以当笔试一个面试者时,发现他的英文水平和他简历上的英文水平有很大差异,这就给单位留下了很坏的印象。如果大家要按一种比较好的英文简历模式写英文简历的话,建议大家按国外求职简历模式书写,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但即使是这种模式,也不要完全抄袭,要懂得如何借鉴。通常情况下,面试官会通过以下几个标准来判定一个人以及简历的真假。

  1、书写规范:字迹潦草,涂改超过3处,一般说明此人比较粗心(如果是现场填写的简历)。

  2、年龄、职级、待遇是否匹配:中层管理者一般在25岁以上,高层一般在30岁以上,超过40岁还是中层管理的,需慎重考虑其发展潜力。待遇水平可参考所在地工资状况。非在

  合理范围内的,需仔细确认或在条件允许下做背景调查。

  3、填写是否完整:对未填写的空白处,如知情且无需保密内容出现2处以上未填写,可认为此人求职态度较随意。

  4、工作经历连续性:如有出现工作经历断层,一般为个人创业、身体健康状况或找不到工作,需详细了解原因及去向。

  5、工作稳定性:在一家企业工作2年(普工1年)为合格,3-5年可视为稳定,1次以上出现1年(或以内)换一家企业的,可视为稳定性差或工作能力不胜任要求。

  6、企业背景:如果从知名企业到不知名企业,职位或收入层次一样的话,可能是能力水平有问题。如果从不知名企业到知名企业,如果层位上有很大的提升,则可能有水分存在,需认真考查。如果5年以上都在小规模非规范化企业工作,此人层面、水平都不会太高。

  7、行业经历:如果几份工作都是跨行业跳槽,则此人职业规划、自身定位模糊。

  8、教育背景:学历不必说了,管理类职位最好要有专业培训经历及证书。

  9、家庭背景:可结合教育背景,进一步确认此人大致层次。其配偶职业、学历层次很关键。

  10、待遇要求:可判断此人的求职意向,如要求待遇明显高于职位提供范围,则说明求职者有一定投机心理。如要求过低,可能为求职者对自己信心不足。

  11、离职原因:可判断此人的价值取向、发展欲望。

  12、工作职责:如与任职岗位能力有明显偏离,则可能为虚假经历。

  求职前必须要做好的几件事

  网络试水非常成功,开始着手对大家进行面对面培训。

  事实上,很多时候,面试还是要见面才能确切得到感觉,网络与实际的误差甚至说差距完全不是依靠单纯想像和分析能看出来的,即使说得再详细也不可能代表见面印象。不然用人单位直接在网上跟应聘者直接E-maill联系就好了,为何偏要“面试”?

  其实这种情况非常类似网络上一度流行的“见光死”。有些人在网络上相谈甚欢,但见面之后却发现本人与网络性格、气质完全迥异,当然不会有感觉。

  用人单位也一样。尽管面试不是要看应聘者是不是漂亮,但是至少气质与形象要符合公司形象。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 不抱怨的世界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厚黑学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一生幸福书 The Secret秘密 马云创业语录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经典精装系列:羊皮卷 谁的青春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