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4章 自信篇——对自己要有信心(2)

  这时,演出人哈里·莫西斯救了她,安排她出演《战士的丈夫》中的女主角安提奥普。这个角色必须年纪很轻,精力充沛,属于男性化的女演员,必须扛着一头假鹿,从好几级楼梯上面跳到舞台上以先声夺人的姿态出场。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为赫本设计的。排练的时候,赫本每天早早地去上班,第一个到达排练场所,她不但参加排练,还向导演提出一连串建议,幸亏这位导演是个好好先生,常常把肩一耸,就让赫本接手导演,自己却坐戏院的观众席上打瞌睡。当赫本在台上高兴的发号施令时,他的鼾声也响彻了剧场。

  《战士的丈夫》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赫本神采奕奕,姿态优美,不过,有许多人也不喜欢这场戏,说戏里的男人像女人,女人又像男人,简直是一种性别错乱,不久,戏便停场了。

  但是,《战士的丈夫》给赫本带来了好运气。原来好莱坞雷电华公司制片部主任大卫·塞尔滋尼克看了赫本的演出,觉得她是一个个性特殊的人,便派经纪人利兰?海华德请她来试镜头,那时,赫本对好莱坞并不感兴趣,因为它一直是百老汇戏剧界藐视的地方,而在赫本这样家族出身的姑娘眼中,那里简直是世界的尽头。但利兰·海华德的劝说却使她难以拒绝,于是,她信口开河,要了一个相当于当时工资15倍的高价,没有想到大卫?塞尔滋尼克满口答应,这使赫本吃了一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雷电华公司设在纽约的制片厂里试了镜头。胶片用急件火速送到了好莱坞,大卫?塞尔滋尼克与导演乔治?顾柯看了样片,认为赫本虽然谈不上漂亮,表演也有些造作,却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于是决定聘用她。

  1932年7月1日,赫本在好友劳拉·哈丁的陪同下踏上了去好莱坞的旅途。路上,一点煤灰吹进了她的眼睛,怎么也弄不出来,当火车到达加利福尼亚的帕莎迪纳车站,她的眼睛红肿得就像个大桃子,两位经纪人利兰·海华德与迈伦?塞尔滋尼克在车站迎接她们。当迈伦看到一头红色乱发、穿着一件皱巴巴根本不合身的灰衣裙、眼睛红肿流泪的赫本时,愕然沮丧的神情在眼睛里一掠而过,他对利兰说:“老天爷啊,这就是我们让大卫每周花一千五百美元雇来的角色吗?”

  导演乔治·顾柯一见狼狈的赫本时,愣住了,他稳定住自己的惊恐情绪,把即将由赫本出演影片的服装设计图推到她面前,赫本用红红的眼睛一瞟,说:“设计一点都不好。”

  赫本竟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使顾柯怒从心头起,他用眼睛盯着这个丑女人,说:“你不配擅自批评,瞧瞧你自己的衣服吧!”赫本理直气壮地反驳:“我认为我这身衣服挺漂亮,我为它花了不少钱。”

  “衣服难看极了,穿在上身看上去像个鬼。”顾柯恼怒地说:“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你化妆,狠狠地修理你的头发。”

  他们的见面极不愉快,但很快,赫本便喜欢了这位直率的导演,之后,他们成了莫逆之交。赫本第一部电影《离婚契约》便是在这位导演的指导下拍摄的。

  《离婚契约》写的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姑娘西德尼,父亲在战争年代得了弹震症,为了防止遗传到下一代,毅然与未婚丈夫分手的故事。这是赫本第一次在水银灯下拍电影,她几乎不能习惯电影的方式,她讨厌影片总是不按前后顺序拍摄,使她无法从头到尾来塑造角色,摄影师的摆布也令她烦恼不堪,他一会儿叫她动作不要太快,以免走出了画格,一会儿又命令她不要紧张地摇头,要她安静下来缩小动作以配合镜头。有时她非常紧张地做一些冲动、毫无意义的动作,顾柯就当众训斥她,纠正她。这一切使赫本懂得,在银幕上,演员必须要克制自己的个性。顾柯让她明白,在舞台上的表演,靠的是形体动作和声音,而在银幕上的表演则要靠眼睛;舞台上的表演掺点假或可蒙混过关,但银幕上却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镜头就对着你的眼睛,你的脸,你的全身。当赫本出现矫揉造作过火的动作与表情,顾柯便提醒她:“自然一点儿,体现你的感情,把声音压低,观众就在你的身边。”顾柯说:“凯特(赫本的昵称)虽然毛糙鲁莽,但是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专业人才,这个怪人有她自己的风度和自己的作风。她使我感到激动。”

  《离婚契约》在纽约的首映取得了成功,赫本的表演虽然不是十分完美,却展示了自己异常光彩的一面,那就是她的个性。

  紧接着,赫本又拍了三部确定她影坛地位的影片:《克里斯托费?斯特朗》、《惊才绝艳》、《小妇人》,其中《惊才绝艳》使她一举夺得了1933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于是,赫本成了名人。

  《惊才绝艳》讲的是年轻女演员伊娃·洛夫莱斯的奋斗史。开始时,她屡遭纽约演出人的冷遇,在一个偶然的宴会上,她喝醉了,便自告奋勇地表演了一场朱丽叶在阳台上想念罗密欧的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终于成了一个名演员的替补演员。后来这位演员因故拂袖而去,伊娃便取而代之,登上了女主角的宝座。导演洛威尔·谢尔曼,虽然是个贪图杯中物的人,但在拍摄此片时却显得异常清醒。他首先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和演员们坐下来讨论这部影片,再按先后顺序把整个影片排练了一遍,最后仅用十八天的时间便摄制完成了。作为一个奋斗多年的青年演员,赫本对于伊娃的遭遇和感情是深有体会,因此她能根据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塑造这个人物,赫本细致生动地表达出了一个年轻姑娘对自己前途的热切希望和对自己才华的坚定信心,她不仅发挥了自己的最佳演技,而且还带有原始的、朴素的真实感。

  《惊才绝艳》让赫本在好莱坞大放光彩,伊娃成为她早期成功的银幕形象,而那时,赫本才二十四岁。

  阅读点睛:赫本的成功在于她不受环境影响,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古往今来,很多取得成就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为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是成功的基础。

  站在父亲背上的“举重巨人”

  刘东伟

  奈姆·苏莱曼诺古,出生于保加利亚,父母是土耳其人。举重运动员,曾经参加过四届奥运会,获得三枚奥运会金牌,由于身体矮小,被称为“袖珍大力神”。

  奈姆·苏莱曼诺古出生在保加利亚,十来岁时,已经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着土耳其民族的血。

  他问父亲,为什么我们不回自己的祖国?

  父亲说,还不到时候。

  13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举重馆。由于道路坑凹难走,父亲一路背着他。到了举重馆,父亲说,孩子,等你练好了,爸就带你回家乡。

  他第一次接触举重器械,在教练的指导下,试举了几次,因动作不到位,扭伤了手腕,再抓器械,彻骨地疼。

  回到家里,他对父亲说,爸,我不练了。

  父亲问,为什么?

  奈姆·苏莱曼诺古摸着自己的手腕说,太苦了,我受不了。

  父亲看看他红肿的手,找了些盐水,给他洗着,始终没说话。

  第二天早上,奈姆·苏莱曼诺古还在睡梦中,就被父亲拽了起来。他本不想去,但是父亲背起他,就往外走。

  到了举重馆,他只好忍痛训练,练了几次,就坐在椅子上休息,教练问起来,他就说手腕疼,或者刚练过。接连几天,他都这样应付着,所以,一脸的轻松。

  父亲看出苗头来。之后,父亲将他背到举重馆后,就不走了。因为父亲的存在,他无法偷懒。

  父亲天天来,他发觉了一件事。由于举重馆属于开放训练,平时也有不少观众,来参观的人见了父亲,都投来歧视的眼神。父亲身材矮小,像个侏儒,他遗传了父亲的基因,虽然13岁了,看上去也只有七八岁的样子。不过,他是孩子,不像父亲那么引人注目。

  但是父亲稳稳地靠墙坐着,对那些刺人的目光,视而不见。奈姆?苏莱曼诺古走到父亲身边,低声说,爸,你感觉到那些目光了吗?父亲嗯了一声,说,你练你的,别管这么多。

  奈姆·苏莱曼诺古本想提醒父亲,让他知羞,以后就不来监督了,他便可以得到自由,没想到,父亲看上去,一点也不在乎。

  奈姆·苏莱曼诺古眼珠一转,想了个主意。

  那天,父亲背儿子回家的路上,突然从旁边蹦出几个孩子来,他们围着父亲一圈圈地转着。一个孩子说,瞧你,一个大人,个头还不如我高,是不是和儿子一样,现在还在吃奶?一个孩子说,这么丑陋的父亲,还抛头露面,为什么不在家里呆着?一个孩子说,你知不知道,举重馆的观众都是为了看你去的?

  奈姆·苏莱曼诺古看到,父亲脸上的肌肉颤抖着,浑身哆嗦,差点闭过气去。回到家里,父亲蹲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母亲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他说,有几个孩子,侮辱爸爸。

  父亲突然跳了起来,指着他说,无论外人怎么侮辱我,我都不难受,可是你……我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那几个孩子是你叫去的,你这样做才让我伤心。

  奈姆·苏莱曼诺古低下了头,的确,那几个孩子是他喊去的,目的是刺激父亲,以后不再留在举重馆。

  母亲听后,将他拉到身边,说,孩子,知道为什么父母来到保加利亚吗?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不堪忍受家乡人的侮辱,你现在还小,等再大上几岁,就能切身感受到了,父亲把你送进举重馆,就是想让你成为一个巨人,一生中不受到外人的歧视。

  奈姆?苏莱曼诺古的心蓦地一震。不用再大上几岁,他突然就感受到了。父亲之所以用心培养他,无非想让他用成就去弥补身体上的缺憾,他现在毕竟还是个孩子,一旦成年后,矮小的他会像父亲一样,难以在人群中立足。

  从此,奈姆·苏莱曼诺古努力训练,不断增加着抓举和挺举的重量,小小的身躯内积蓄着无穷的力量。

  15岁时,奈姆·苏莱曼诺古就打破了当时的世界记录,没有人再轻视这个袖珍孩子,只要他一出场,观众便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甚至成为无数家长教育子女的范例,而他的父亲,也成为英雄的父亲。

  19岁时,奈姆·苏莱曼诺古随父亲回到了土耳其。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21岁的他再次打破了抓举和挺举的世界记录,并轻松夺冠。虽然他只有1.47米的身高,却被称为举坛小巨人。

  奥运会后,身材矮小的奈姆?苏莱曼诺古,无论走在街上,还是出现在公众场合,都会聚焦一双双钦佩和崇拜的目光。奈姆品尝了被人景仰的感觉,也正因此,他更加深爱自己的父亲,是父亲忍辱负重,用半生的心血,把他背上了人生之颠。

  阅读点睛: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卑是成功的绊脚石。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如何不足,只要不看轻自己,不断地锤炼自己,就能奋发向上,成为人人崇敬的“巨人”。

  拳王阿里:对自己充满信心

  佚名

  阿里,美国男子拳击运动员。

  1942年1月17号,阿里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和当时美国其他各州的情况一样,种族隔离也是肯塔基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里是供有色人种居民吃饭的地方,而他们是不允许进入专为白人开设的餐馆的,尽管很多人为此游行抗议,但这实际上,还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了。

  阿里和他的弟弟鲁道夫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而阿里从小就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一切。对此,他的母亲一直记忆犹新。阿里的母亲奥德萨?克莱说:“他曾经是个快乐的小男孩,总是跑来跑去地干着什么,很愉快。他一直喜欢、也一直要和别人打斗。他开始参加拳击运动的时候总是对我说,早晚他会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金牌拿回来,他做到了。还有一次,是他在四岁的时候,他曾经对我说,总有一天,他要成为世界冠军,是的,他也做到了。”

  从12岁开始,阿里就在当地的一家健身房练习拳击。就在这栋楼上的体育馆里,每年这个地区的黑市商人都要聚会一次,展示他们的服装和各式各样的商品,当然还有一些气球、糖果之类小孩子们喜欢的东西。

  那天,阿里骑着一辆自行车去商店,但他买气球和糖果的时候,有人偷了他的自行车。他的心情很不好,说是要找警察,有人告诉他下面就有警察,他就直奔下楼去了。他说要是找到偷自行车的人,警察就要拿鞭子抽他。阿里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与警察争执了起来。乔?马丁看中了这个有骨气的男孩,对他说:“我教你打拳,愿意吗?”阿里说:“‘我愿意。”,乔?马丁说:“那好,你可以从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晚上开始。”

  从此,阿里就跟着乔·马丁练拳,他每次都到的很早,等乔·马丁走了,还在不停地联系。

  1960年初,刚满18岁的阿里开始参加业余拳击比赛。已经接受过六年训练的阿里刚一出道就让人们眼前一亮。

  一次,阿里和芝加哥的重量级拳击冠军比赛。到了芝加哥,因为他是第一次出台,要称重量。对手是冠军,先称的,然后是他。阿里站在秤台上问乔?马丁:“马丁先生,今天晚上你急着到哪儿去吗?”

  乔·马丁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说:“没有啊!还没有定,为什么?”

  他说:“要是你急着去哪儿,我就在第一个回合把这家伙打倒,你就可以早些走了。”

  果然,在比赛中,对方根本就不是阿里的对手。阿里在第一回合即将结束时,连续用重拳将对手击倒,实现了他在赛前向教练夸下的海口。

  凭借优异的表现,18岁的阿里成为美国代表队的成员,出征1960年罗马奥运会。在81公斤级的比赛中,阿里三战全胜,顺利进入决赛。他的对手波兰人皮埃茨克斯基,是三届欧洲冠军,和1956年奥运会的铜牌得主。

  阿里他在场上的精湛技艺令人叹服,有人形容他的出拳,像蜜蜂刺人一样的犀利,而他脚下的步法,又像飞舞的蝴蝶一样轻盈、灵活。此外,年轻的阿里不仅在场上表现突出,在生活中他也非常活跃。在奥运村里,他向每个人问好,还和大家开各种玩笑,成了那里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

  三个回合下来,阿里以点数的优势战胜对手,获得了自己唯一的一枚奥运会金牌。而他独创的步法,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蝴蝶步。

  回国后的阿里,从机场开始,就感受到了人们的热情。一时之间,他也成了美国人追捧的对象。眼前的荣誉,让阿里误以为,他已经用胜利改变了人们对有色人种的偏见,但依然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阿里在罗马赢得了奥林匹克金牌,在他回国的那些日子,还没有施行取消种族隔离政策。他把金牌挂在脖子上到闹市区的一家饭店吃饭,但是没有人给他服务。他说:“我是冠军!我是金牌得主!”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才不管你是谁呢。愤怒的阿里将自己的金牌扔进了大海。

  1960年10月29日,对阿里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一天,他参加了自己的第一场职业比赛,并获得了胜利。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阿里几乎取得了全胜。

  通过一场一场的胜利,1964年2月25日,22岁的阿里在迈阿密轻取索尼?利斯顿,成为新一代拳王。从此,职业拳击进入了阿里时代。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阿里也面临着服兵役的问题。他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反战宣言,则震惊了全美国。2001年好莱坞出品的电影《拳王阿里》忠实地再现了这一幕。

  由于反战,此后,美国很多州都吊销了阿里的拳击执照。阿里只好参加在美国境外进行的拳王比赛,并多次取得冠军。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不抱怨的世界 正能量 人性的弱点 水煮三国 圈子圈套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谁的青春不迷茫 经典精装系列:羊皮卷 浮沉 一辈子做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