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1章 “变”经——智无常局,以变为贵(4)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有一年元宵,他在文武百官簇拥下来到市中心端门。“万寿无疆”的欢呼如雷贯耳,灯会达到高潮。皇帝一时兴致上来,宣旨要给观灯的人们喝酒。人们潮涌一般地涌了过来,挤在最前面的人幸运地喝到了御酒。

  有个女子因为喝到了皇上赐的御酒,欣喜若狂,心想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当留下点什么才好,既有御赐金杯在手,为什么还要放过它呢?这金杯将来不仅价值连城,还能作为留传万代的珍贵之物……想着想着,手一闪就将这金杯揣入怀中。既揣了金杯,就不可在这里久留,她心里十分紧张,表面故作镇静,左顾右盼,想伺机挤出重围,但人山人海,一时挤不出来。正在这关键时刻,一个精明的侍卫突然发现少了个金杯,见这位女子正往外挤,便拨开众人,一把抓了她的衣袖。又一个高大的卫士上来,两人一起呵斥着,把这女子挟持到宋徽宗面前。

  可怜这位天真的女子,此时跪倒在地,心里茫然,不知怎样是好。既已落网,另无他法,能否再生一计?她在心中暗暗紧张盘算。

  幸好这女子聪明伶俐,且平时跟着父兄学得做诗填词,颇有文采。转眼时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马上编了一则故事,抬起头来,面对皇上,从容不迫地诵了一首小令《鹧鸪天》: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贪看鹤降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

  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做照凭。

  这真可谓情急生智,故事编得十分切时,切地、切人,表达得如此有文采和韵味,一下子就征服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徽宗原本就喜文墨,这一来听了此女的诗,心中更是高兴,便信以为真,拈须大笑,表示十分理解此女的处境。并称赞她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词章不说,临变不惧,巧言相辩,当即宣旨:赐给这位才女一个御金杯,并派4名卫士送她回家。

  成败皆在一瞬,你能把握得住,你就能涉险过关,反之则败。所以机敏善变当为要务。

  处变不惊是处世应变术

  苏东坡有一句名言:“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是一种功能,也是处世应变术的基本要术。愈惊险,愈从容

  一般说来,所谓“成功”的人,就是在惊险时刻能够表现“准确”“正确”和有“力度”的人。

  晋朝的庾亮,晋孝武帝时是太尉。一次被对手打败,带领手下10多个人坐小船逃跑,混乱的士兵互相用刀砍杀,用箭射击,不小心射中了开船的人,驾船人随着弓声倒下了,全船的人脸色大变,纷纷逃窜。庾亮脸色一点不改变,慢条斯里地说:“这种好箭法能够射中敌人。”大家的心才安定下来。人能够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神情脸色却未改变,这种人真是英雄豪杰。

  面对惊险,除了沉着应对,不慌乱从事,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处理,随机应变。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召见画工周玄素,命令他在宫殿的墙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身处宫廷并且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周玄素马上感到这个问题的“严肃性”,心想绝对不能强出风头,如果把皇帝的“江山”增一分、减一分,画砸了,恐怕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机灵的他马上向朱元璋禀奏说:“微臣未曾走遍九州河山,实在不改随便下笔,是不是可以请陛下先画一张草图,微臣再进行修饰润色,这样可能比较好。”

  朱无璋听完后,觉得有道理,马上拿起笔勾画起来,不一会儿工夫就画好了轮廓,于是,就让周玄素进行修饰润色。

  这时候,周玄素立即毫不犹豫地接口说道:“陛下的山河已定,难道还能改动吗?”这番话听得朱元璋心花怒放,龙颜大悦,作画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历史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猜疑心重、喜怒无常的人,他掌握着生杀大权,属下如果表现不得体,就难免有杀身之祸。

  周玄素身处薄冰之地,恐怕早就练就一身应对保命之道,所以能够从容应付过关,又能博取朱元璋的欢心,实在是不简单。想要在人生的路途上有所作为或有所收获的人,这一点就不能不加以注意。关键时刻,处变不惊

  处变若惊,可能使对手看出破绽,也可能使下属惊慌失措。处变若惊是耐力不强的表现,是底气不足的表现,更是不通应变术的表现。大凡成功的政治家都是气度从容的人物。

  吕端是宋太宗年间的宰相。此人文人出身,肚子里有不少墨水。虽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人情艰苦历练不少,但仍是满身读书人的呆气,处事上常让人不可理喻,但在关键时候吕端令人刮目,他是“小事不讲究,大事讲原则”。尤其在太宗病危与去世那个节骨眼上,吕端表现得特别机敏、果决。

  宋太宗生病时,王继恩等大臣妒忌太子英明,密谋废太子,另立楚王为太子。一次吕端去看望宋太宗,太宗快不行了,太子却不在身旁,吕端便觉得有鬼,便在手掌上写了“大渐”(意思是皇上病危)二字,他随从的官员会意,赶紧请太子入宫侍候。到太宗咽气,王继恩便请皇后召见吕端,商量立谁为皇帝。吕端心里早明白,他就叫王继恩到书房去拿太宗临终前赐给他的亲笔命令,王继恩不知是计,一进书房便被吕端锁在房中。这时,吕端便飞快来到宫中。

  皇后说:“皇上去世,长子继位才合情理,现在怎么办?”

  吕端针锋相对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哪能有别的议论呢?”皇后说不出话来,心里只有认了。

  太子即位,吕端在殿下站着不拜,请求把帘子挂起来,自己上殿看清楚,认出是原先的太子,才走下台阶,率领大臣们高呼万岁。

  事情缓急,应对紧急事件往往能考验一个人的谋算和能力。吕端遇大事处变不惊,他事先能明察阴谋,有所防范;事中能出奇策,击破奸主;事后又以眼见为实,不被现象为惑,不仅明智,实在是功夫老到,其成功也就必然了。当然,做到处变不惊这一点也决非易事。必须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了然于心。事情发展到哪一阶段,最好可能到达什么程度,最坏可能是什么样子,最好不消说,最坏时自己是否能承担后果。把握事情的尺度,灵活应对,才能进退有节,游刃有余。

  处变不惊至少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迷惑敌人,稳定军心;二是理清思绪、镇静处事,防止偏差;三是临阵不慌,必有刀枪。心慌而致乱,心惊多失策。处变不惊至少可使人们用面不改色心不惊的气度涵盖众多的人与事,这种处世变术,是需要智者尽力掌握的。

  巧妙应对,机巧做事

  古人云“巧胜之智是为大智”,就是说,最聪明的人在人际关系这个圈中,总能发现自己身处何位,知道左右存在什么利害,然后巧妙应对,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机巧做事是一种应变本领

  曾有这样一句歇后语,叫作:崔永元主持节目——实话实说。其实,别看人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做诚实的人,但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真的全部实话实说的话,肯定到处碰壁,到哪里也行不通。所以在老实做人的前提下,还要机巧做事。

  巧妙应对一切,在古代“智多星”诸葛亮的身上可以说活灵活现,但是生活中又有几个诸葛亮呢,大多都是臭皮匠!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是给智商不高的人一种说法罢了,对于那些睿智的人来说,巧妙应对则是小菜一碟。试看下面一事例:

  公司里新招了一批职员,老板抽时间与大家见个面,点名认识一下新员工。

  “黄烨(hua)。”

  全场一片静寂,没有人应答。

  老板又念了一遍。

  一个员工站起来,摇头晃脑地指着另一位员工说:“他叫黄烨(ye),不叫黄烨(hua)。”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老板的脸色有些不自然。

  “报告老板,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起来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老板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

  没多久,打字员被提升为公关部经理,很有“学问”的那个员工则被解雇了。

  为什么会出如此大的反差呢?很明显,领导不喜欢这种“太明白”的人。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个领导没什么水平,打字员在拍马屁。实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缺口,犯错误有时也在所难免,而如何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却是一门很高超的学问,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本领和技巧。

  因此在厚道做人的同时,也要学会机巧做事,这样才能在处世中游刃有余、圆滑自如。利用矛盾巧获利

  作为下级,有时候会碰上左右为难的事情,尤其是遇到那些对下级吃拿卡要的领导,不给,办不了事情,给吧,本来就是一件小事,却让人破费良多。这类的领导是最令人痛恨的。

  杨晨将崭新的三枪自行车停在了人事处黄处长的楼下车棚中,带着自行车钥匙上了楼。前两天来了几个招工名额,杨晨希望能得到一个,于是,买了一辆崭新的三枪自行车想送给黄处长。杨晨刚说明来意,黄处长就说:“小杨,不行啊,一共就5个名额,没有你。”“看看,黄处长,我早就知道应该有我,于是将家里的东西都卖了,就剩下三枪自行车一辆,没有人骑,只好给你了。”黄处长嘿嘿一笑,给小杨签了一个字。

  可是,当杨晨将黄处长的签署意见给就业部的李科长时,李科长说:“黄处长已经签了12个人了,一共就有5个名额。”杨晨眼看着事情就要办成了,结果泡汤了。当杨晨垂头丧气地走过车棚时,发现他的那辆三枪自行车还在,于是摸出旧钥匙,将自行车骑走,送给了李科长。于是,事情就办好了。

  杨晨面对的是两个把守不同关口的领导,不给哪一个也不行,怎么办,只好采用小人的手段,礼送两头,让他们自己斗去吧。

  最聪明的人总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圈中,衡量自己身在何处,存在什么利害,然后巧妙应对,这样既少花力气,又捞到实惠,可谓一举两得。

  一言为智,巧言善辩

  古人认为“语皆非智”,讲的是能言善辩者并不一定有智慧,智者之语往往能点中要害,而做到“一言以为智”。用口才赢得自己的成功机会,却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情,而是你是否找到有效赢得对手的一种资本。巧言善道是智者

  说话是人们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一天中的每件事都必须用语言来推动。因此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是最简单,最平凡也是最重要的事。正因语言与人们息息相关,所以说话的技巧就显得尤其重要。

  唐太宗有次问魏征:“在你的进谏我没有听取,再同你说话时,你为什么不应答呢?”魏征回答说:“我认为一件事不可以三番五次反复劝谏。如果陛下不听从,而臣子让步了,那么你还将照样做,所以我不敢应答。”李世民说:“应答了再劝谏也没有关系呀!”魏征说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听从,背后议论’。臣内心知道不对,却满口应承,这难道是臣子应持的态度吗?”

  说话是一门艺术,说话并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在某种情况下,不说比说更好,这时,选择不言便是最佳谋略。即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正确把握说话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智者认为,高明的辩士往往不是随意而出语,而是盯住要害,不停地用嘴巴攻击。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自己平凡的命运。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快捷灵巧,机智过人。有一次,乾隆想开个玩笑为难纪晓岚,便问他:“纪卿,忠孝怎么解释?”

  纪晓岚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

  乾隆立即说:“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

  “这……”纪晓岚没料到他竟然会这么说,“臣领旨!”

  “你打算怎样死?”

  “跳河。”

  “好,去吧!”

  但纪晓岚走了一会儿,又跑回来了。

  乾隆问:“纪卿,你怎么没死?”

  纪晓岚答:“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讲?”

  “我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大夫从水里出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晓岚,这就不对了,想当初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你应该先问问当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死不迟啊!’”

  就凭这一句,不仅抑制了皇帝的“圣旨”,也得到了皇帝的欢心。

  总之,巧妙应对是为人处世时绝对不能少的手段,不可视之为可有可无。有些事情之成败,全在于你应对的灵敏度。巧用幽默,摆脱尴尬

  三国时期,有一年天旱少雨,虽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也是粮食告急。所以先主刘备下令禁止民间百姓私下酿酒。当时,有个官吏在民家搜到酿酒的工具,便认定他们不顾禁令私自酿酒了,于是准备定罪处罚。有一天,简雍和刘备出游,看见一对男女走在路上,于是简雍对刘备说:“主公你看,他们定是准备通奸,为什么不拘押起来呢!”

  刘备笑道:“胡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会如此?”简雍回答:“他们各有可以通奸的器官,与要酿酒人的情况一样,所以我才这么说。”

  刘备听了哈哈大笑,觉得有理,就释放了因有酿具而被捕的人。

  幽默体现说话者的智慧,它有时是摆脱尴尬,远离纷争的一剂良药。所以,在生活中遇到尴尬处境时,与其剑拔弩张,不如“幽它一默”。

  生活中的竞争有时是严酷的,不留情面的。忧郁、悲伤、痛苦、烦恼、尴尬常常会不时向你袭来,围困着你,使你感到人生的艰难和生命的困惑,然而当你解不开、想不通的时候,为什么不换一种思维来面对它呢?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富爸爸穷爸爸 厚黑学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 超越自卑 我不是教你诈 销售就是要搞定人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一生幸福书 不抱怨的世界 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 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