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8章 找出团队害群之马(1)

  搭便车者勿入

  什么是“搭便车”行为?在一家公司中,由于个人理性的存在,特别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有些人便会慢慢出现“努力水平”下降的偷懒行为,就像搭便车一样,自己不想出力,但又想尽快到达目的地。

  这一类人通常的表现是:他们想得到某种“公共的财产”,但在之前,他们先会宣称自己并不需要,高调地宣扬他的道德品质,好像他绝不是什么爱占便宜的人。但当别人付出了劳动取得了这些“财产”后,他们立刻就会毫无羞耻地享受他人创造的成果,贪婪而又无情。

  简而言之,搭便车的基本特点就是他们自己不付出成本却想坐享他人之利。

  有一个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决定在自己生日那天,让全国的所有子民同一时刻高呼:“陛下万岁。”他把时间定在了正午。他的子民们也十分期望这一刻的到来,因为届时就能听到世界上最大的声音了。

  有一位智者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也呼喊的话,听到别人声音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于是,他决定在呼喊的时候保持沉默,只是静静地听别人呼喊,好仔细听听全世界最大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自己最亲密的人,想让她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到此种乐趣。结果,不到半天时间,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国家。正午时刻到了,大家翘首盼望着最大声音的到来,但是回应给他们的,却是比平时更加安静的沉默。

  这一则故事在管理学领域很受重视,多次被拿来当作案例,目的就是提醒管理者防止自己的部门出现“智者”这样的偷懒行为。每个人都是利益整体中的一员,只有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以分享。但如果有许多人怀有这种思想:同事这么多,不缺我一个啊!结果就是,不干活的人越来越多,到处都是搭便车的人,推着这辆车努力前进的人越来越少。

  国内的管理学家通常会讲到另一个故事:三个和尚没水吃。总有些人自己不想出力,只盼着能占别人的便宜,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

  这是组织中的第一种“烂苹果”,它甚至比那些个性员工的“明显性格缺陷”更可怕。个性员工虽然做事风格不符合团队要求,但至少他不缺少努力和干劲,而搭便车的人则是思想上的矮子。

  这种问题的存在,容易使我们的团队陷入到一种可怕的“囚徒困境”。虽然人员众多,但整体的效率低下,不能发挥作用。怎样约束他们的自利行为,就成为令老板头疼的课题。

  如何才能解决搭便车现象,提升团队效率?我提供一些实用办法:

  先进行价值观建设。

  在我们的团队组建之前,就要明确地规范自己的团队文化,实施价值观洗脑,用一种鲜明的文化个性对员工表明团队的态度:“搭便车者勿入。”

  强调每个人的不可或缺性。

  团队成员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人员的搭配必须是多样化的。老板不但要综合考虑他们的能力、性格和气质,产生互补性,而且要发挥他们的个人专长,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零件”,从工作内容上杜绝偷懒的机会。

  因为他知道:“如果我偷懒,所有人都会停下来,看着我,等着我,那是得不偿失的。”

  控制团队规模:减少不必要的人员。

  团队的规模不宜太大,任何大型公司中的团队都是如此。通过对领导力的研究,我们发现,最适合的团队规模是6人。这个数字的团队可以保证让他们密切协作,特点搭配,将不必要的劳动资源降到最少,确保他们都可以有效地工作,在协作方面产生最好的“力”。

  在2009年,我们曾将多达600名的戴尔公司员工带到加州东部的一小片荒漠中进行培训,让他们在“生存考验”中寻找最佳组合。结果表明,他们自动地组成了一个又一个6人团队。

  我们的研究还显示,老板个人的决定往往会使团队出现冗员,造成团队规模越大、个人表现就越差的现象。老板自己的认识才是清除搭便车行为的关键。如果一名老板天真地觉得人员越多,就意味着自己公司的成就越大——比如类似“我的企业拥有几万名员工”的虚荣感,那么他获得成功管理的可能性就很小。

  不过,最佳的团队规模有固定的数字吗?答案是没有。上文提到的“6”只是一般的团队最优规模。具体的标准,我的观点是,取决于你面临的具体的任务。如果你想雇佣一些人帮你打扫市政广场的垃圾,那么,你尽可能多地搜集人员好了,100个人总比10个人能够更快地让广场焕然一新;

  但是,如果你要处理的是需要协同作战的高端工作,比如帮你拿下一个合同,那么答案就是6个人以内。

  在我们的团队组织内,随着人数的增加,人的工作动力会逐渐消退。比如当团队人数增加到7或8个人时,有的员工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小圈子了,可能10个人以后,他就成了一个不被领导注意的隐形者,每月领薪水,但其实他什么都没做。

  奖惩要有据,并落实到个人。

  公平的奖惩制度是保证每个员工都有所作为的有效措施。如果没有一种公正和统一的奖惩标准,我们对于团队文化的软控制就会变得没有效果,这样的公司就容易被“烂苹果”钻了空子,也容易让“好苹果”失去应有的价值。

  我们可以这样说,坏的制度会加速“烂苹果”的产生,抑制“好苹果”的成长,把表现积极的员工也渐渐熏染成消极怠工的“搭便车”的投机高手。

  三招制伏“小报告”

  有些员工喜欢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在工作场合挑拨离间、极尽嚼舌之能事。有些员工经常跑到你的办公室,打小报告,拍你的马屁。和这样的手下相处,的确很难。但是在管理中,这样的人又客观地存在。

  上海的向总遇到了一位总是喜欢向自己告状的员工,这位员工把向总当作是拥有深厚私交的“好朋友”,公司里凡是他看不过去的人和事情,都要在向总面前搬弄一番。更要命的是,他会“随时随地”给向总发送电邮或手机短信,“谁谁干吗了”“谁谁说什么了”,意图以诋毁同事的方式博取领导的欢心。

  “他简直就像一只苍蝇一样,每天黏在我的耳朵上,兴高采烈地要当我的‘眼线’,好像自己多正直、多伟大一样,对于这样的员工,我简直不知如何是好。”我们的老板多数和向总一样,会遇到此类问题,“不幸”招进这样的员工。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和他们相处,你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我对向总讲了三个原则。

  在公司中开展自重和互重的文化。

  告诉员工,要自重互重。“自重”就是尊重自己,怎么才叫尊重自己呢?爱护形象!要给人留一个好的印象,就要谦虚,谨慎,管好嘴巴,不轻易议论别人,这就是自重。在与不同类型人的交往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你都要尊重他们的性格和工作作风,这叫作“互重”。

  公司要有这样的规定,平时也要有相关的会议普及这种基本的公司文化。要让员工知道,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十分清楚此类行为的后果。

  “你不但伤害不到同事,反而会伤害自己。”你要直白地告诉那些爱打小报告的人。

  当一名手下找到你,悄悄地向你谈论他人时,你不要着急反驳甚至严厉地斥责他而要接着这个话题往下聊,先谈一谈这个人的身上确实存在着的一些缺点,然后再反过来聊一聊这个人的长处——特别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优点,再把话题返回到“告密人”的身上,同样指出他的缺点和优点。

  始终保持你的冷静,不予回应。

  对上司来讲,尽管我们对此类事情总是十分讨厌,但你仍然需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头脑的清醒。一个愤怒的上司同时也会是失败的管理者,冷静地想一想如何处理才是你最该保持的态度。

  你完全可以采取下述回答:“没关系,让他们去说好了。”“这种消息总是很无聊,我不会介意的。”

  这样的回答就像一盆冷水,会直接浇灭他的兴奋度,让他觉得再这么做下去毫无意义。以后,他也就不会再继续采取这种方法讨好自己的上司了。

  如果他在你的一再劝诫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作风,那么你就要采取果断措施,让他受到公开的惩罚。

  拒绝与这类员工见面。

  你不宜与这样的属下过多交流,要主动拒绝与他沟通,给他施加巨大的压力,让他自己意识到老板不喜欢这样搬弄是非的人。

  消灭抱怨的气味

  我们在管理中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不胜其烦。但抱怨是相互的,你很难说下属抱怨的责任不在你的身上。你和下属会成为一对“冤家”,而且是长年累月的互相吐槽的对象。你们两个,一个是抱怨上司不会管理而梦想跳槽的员工,一个则是被下属的抱怨搞得快要发疯的上司。曾在阿里巴巴任职的张先生被“猎”到一家刚起步不久的民营公司担任技术主管。虽说他的职务和薪金都涨了很多,条件优越多了,但他很快就发现这家公司问题颇多:管理混乱、发展战略模糊、老板经常变来变去……总之他可以列出一大堆自己看不下去的问题。

  有一次,他情急之下就对老板抱怨说:“我到这里来,不是跟你变戏法的,这样下去公司不会有发展的。”后来,他来到我的课程学习,抱怨说这样的企业和老板不值得效力,他准备再次跳槽,甚至有重回阿里巴巴的打算——虽然他发过一万次誓,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压力山大”的地方。

  巧合的是,紧接着来诉苦的是这家公司的老板许先生。许老板说:“我花了血本找来的技术主管,确实是数一数二的人才,但没想到竟然这么挑剔,对公司这儿也看不惯,那儿也看不惯。找他来是解决问题的,他却只知道抱怨。”

  许老板一度十分恼火,想请他走人,可又担心付出的巨额猎头费用血本无归。有心留下,又觉得张主管的整天抱怨已经成为公司的不安定因素。

  对于张先生来说,他可能没有认识到,他抱怨的问题正是小公司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张先生作为老板请来的高级管理人员,就有义务和责任面对这些问题,在这种时候不仅要做事,还要学会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要为这个团队共同创造做事的环境。不但自己不要抱怨,还要“消灭”团队中其他人的抱怨,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一个经理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除了忍耐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规律,比如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会有怎样的变化,如何把握,以及怎样引导同事和下属保持好的心态?对什么样的同事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相处,以及多去研究不同公司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才能建立好的心态,并避免团队中出现这样的“抱怨分子”。老总和高级管理人员间存在这样的问题,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更存在这样的问题。

  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抱怨气味的弥漫对于团队竞争力来讲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这些爱抱怨的员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天生的“仇视分子”。

  他们看什么都不顺眼,心中充满了仇恨,总是戴着有色的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审视周围的同事。他们对每一个人都怀着高度的戒备之心,认为周围的人对自己都有意见。

  当然,这一类人也找不到真正的朋友,觉得大家都不理解他。于是,抱怨就产生了,而且不可避免。和他们在一起相处,你会经常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躲在背后对别人进行攻击,讲别人的坏话,诉说他们在公司遭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他们攻击的对象既包括同事,也包括老板。他们甚至会在你面前痛斥这个世界的种种丑陋之处,把社会描绘成“末日”一般的景象,就好像工作、生活都没有任何希望。

  总之,在这类员工的身上,你看到的是黑色的影子,没有积极上进的元素,因为他们仇视一切。对于这类员工,及早发现、及早清除,没有其他可讲。

  能力平庸、推卸责任的“挑事者”。

  每一家企业中都有这样的害群之马,他们自己能力平庸、技不如人,却怨气冲天。似乎导致他工作难开展的罪魁祸首是“黑心的老板”、“苛刻的规章制度”、“城府太深的同事”、“巨大的压力”……他们时刻都在抱怨别人的不是,好像他几乎没有错误。

  而且,这种人通常的毛病是:他们自己喜欢挑毛病,还要把这种情绪蔓延得遍地都是,搞得整个团队乌烟瘴气,丧失健康的工作氛围。

  这些人是团队中的毒瘤,如果你发现他的存在,也必须立刻清除,不要给他任何悔过的机会。

  自怨自艾的“丑小鸭”。

  他们是天生的自卑者,虽然对团队无害,却也在无形中把“消极的力量”传递给了他人。这类人对于自己的一切充满了否定,在自己身上看不到多少优点和亮点。“我一无是处,做什么都不行。”他抱怨的对象是自己,是一种向内的批判,属于严重的自虐情绪。

  即便工作还算顺利,而且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他也不敢相信,总认为是偶然所得。受到上司批评时,则会更加地沉闷和消极,抱怨的气味越来越浓,他们认定了自己技不如人,或者生不逢时。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他们都充满了担忧和顾虑,对事情非常敏感,对批评又特别在意。一方面很想表现,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所以他们的内心一直充满了矛盾。因为自卑,他们无法积极地面对工作和这个环境。这导致了他好像总是在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每天都活得很累。

  这类员工很容易被其他别有用心的人操纵,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及时疏导,工作中多认可、多鼓励,少批评和否定,慢慢地帮助他们恢复应有的自信。

  以上这些类型,是在工作中应该杜绝的,他们带来的全部是消极的影响。还有一种抱怨是领导者应该更为重视的,那就是“直脾气”的流露。

  这类员工属于正常的抱怨,他们在工作时十分努力,是那种任劳任怨的人,是很有价值的员工。不过,对于令他不满意的情况,他也会提出抗议,向你表达他不满的情绪。但是,无论事情最终你如何处理,公司如何解决,做出怎样的决定,他们一般都会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尽量不影响同事对公司的态度。

  对老板来说欣喜的是,他们的行动是迅速的,因为这类抱怨者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意见向上传达,希望得到你的重视和真正的改善。同时,他们与那些消极的人不同,他们的抱怨旨在解决问题,而非制造争端。这些人对工作是热情的,对公司也是忠诚的。

  总的来说,他们是“爱抱怨的好员工”。因此他们的意见——即使是很小的问题,你也要耐心倾听。只有这样,你才能听到员工最真实的诉求,准确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立即改正这些不良现象。

  平庸的“好事精”

  在本书的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培养稳定的和无障碍沟通的团队文化有多重要。我们也一直在强调,好的文化氛围应该包括种种因素,但是无论如何,总有一些“好事精”在捣乱。他们资质平庸,能力一般,却是天生的“钩心斗角爱好者”。

  如果你的团队一开始就聚集了这么一帮人,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同类,就像繁殖力惊人的害虫一样,他们会把团队气氛搞成硝烟弥漫的战场,让你这里成为关注鸡毛蒜皮小事的地方,而把主要目标丢在了身后。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圈子圈套 人性的弱点 正能量 谁的青春不迷茫 经典精装系列:羊皮卷 厚黑学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千万别学英语 The Secret秘密 一辈子做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