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55章 第四项修炼 提升心理力量(8)

  6.贯彻人尽其责要求人员各尽其力,各负其责,才能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每个人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企业的整体工作就做好了。

  7.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制定激励措施的重要原则,这不仅可以克服平均主义,避免挫伤贡献较大的人员的积极性,也可以体现脑力与体力劳动,复杂与简单劳动,熟练与非熟练劳动,繁重与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异,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8.重视社会心理一个团体其人员的积极性,不仅与员工的思想觉悟、劳动态度、集体风尚等因素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舆论、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因此,制定激励措施,不仅要立足企业本身,也要考虑社会心理的作用,尽可能利用良好的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心理的消极作用。

  日本的一个青年烟中伸夫,在京都花了3亿日元建了一所“京都贵妇人大饭店”。

  他的经营方法跟别人不同。开业典礼时,他没有招待任何一位同行的领导,他雇用的员工,全是20岁左右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他对员工们说:“这个大饭店是个可容纳150人的旅馆。员工只有12个人。与国内其他旅馆业一间套房平均有员工1.5人比较,确实够少了。但是我会给你们优厚的薪金。你们自己事实上就是领导。”

  “士为知己者死”。这种不把员工当下人的经营方法收到了显著效果。本来要50名员工才做得好的工作,因为这些年轻人被领导看重,他们都心甘情愿地拼命卖力。因此,12个人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每个月的营业额都在直线上升。

  可以说烟中伸夫赚钱的秘诀就是很好地运用了人事激励的基本原则。因此,领导者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应该按照正确的激励原则去制定,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经典术语解读:强化是指能加强动物或人的行为的一种刺激。能使好的行为得到加强或重复出现的刺激叫正强化,例如对好的行为的肯定与奖励等。能使不好的行为得到削弱或消失的刺激叫负强化,如对不好行为的否定、惩罚等。关于强化的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在1958年发表的《有机体的行为》一书中提出的。

  二、掌握常用的激励方式

  在激励下属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恰当地运用可以使激励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人事激励的方式主要有:

  1.目标激励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称为目标激励。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称为“诱因”,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一般地讲,个体对目标看得越重要,实现的概率越大。因此,设置的目标要合理、可行,与个体的切身利益要密切相关;要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

  总目标可使人感到工作有方向,但达到总目标是个复杂过程,有时使人感到遥远或渺茫,影响人的积极性。因此要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把总目标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通过实现几个阶段性目标来实现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可使人感到工作的阶段性、可行性和合理性。

  某输电线路架设队承担了一处山地架设线路任务。由于山高、路险、石多,整个工程对技术和工期的要求都很高,领导根据大多数职工的家属在农村的情况及工程要求,分别设置了两个与职工利益相近的目标:一个是多劳多得的经济目标,一个是“麦子黄了就是工期”的时间目标。尤其是后一个目标,对家住农村的职工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为此全队士气高涨,每天工作达15、16个小时,最后整个工期缩短了一半,工程质量全优。全队高质高效地完成了架设任务,也理所当然受到了领导的奖励。

  2.奖罚激励奖罚激励是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的合称。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使人保持这种行为,奖励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或批评,使人消除这种行为。惩罚得当,不仅能消除人的不良行为,而且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奖惩都是一种强化手段,奖励是对人行为的肯定,是正强化,属直接激励。

  而惩罚是对人的行为的否定,是负强化,属间接激励。奖励的心理机制是人的荣誉感、进取心理,有物质和精神需要。惩罚的心理机制是人的羞怯、过失心理,不愿受到名誉或经济上的损失。

  奖罚激励的心理过程是通过反馈实现的。奖励或惩罚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即奖罚分明,是正反馈,奖励或惩罚不符合实际情况,或不公平,是逆反馈。因此,在实施奖罚激励时要尽量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符。

  某地中药厂规定:职工迟到了就罚款。第一次迟到罚款12元,第二次30元,第三次50元,并将迟到情况和罚款情况输入电脑。

  一次,一位女工骑自行车上班途中摔倒受伤,另一位女工因护送受伤者去医院而迟到了3分钟,罚不罚这位做好事的女工呢?大家对此争论不休。厂长对此的裁决是:其一,迟到一次罚12元,这是制度,不容更改,因而罚款分文不能少;其二,女工做了好事,精神可嘉,所以迟到情况不输入电脑;其三,设立精神文明奖,每次奖励15元。这样赏罚分明,功过清楚,既执行了纪律,又使大家心服,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3.考评激励考评,是指各级组织对所属成员的工作及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和评定。

  通过考核和评比,及时指出员工的成绩、不足及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让“考评激励”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考评过程中必须注意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设置正确的考评方法,提高主考者的个体素质等。

  4.竞赛与评比的激励竞赛在组织内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竞赛以及竞赛中的评比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重大意义。竞赛与评比的心理学意义是:

  (1)竞赛与评比对动机有激发作用,使动机处于活跃状态。

  (2)竞赛与评比能增强组织成员心理内聚力,明确组织与个人的目标,激发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3)竞赛与评比能增强人的智力效应,促使人的感知觉敏锐准确、注意力集中、记忆状态良好、想像丰富、思维敏捷、操作能力提高。

  (4)竞赛能调动人的非智力因素,并能促进集体成员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5)团体间的竞赛评比,能缓和团体内的矛盾,增强集体荣誉感。

  美国某家大公司,为鼓励员工,想出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办法:给评比优异者发一块“好家伙”奖章,上面有公司总裁的亲笔签名。每得5块“好家伙”奖章,就可得一个更高的奖励--晋升。

  颁发“好家伙”奖章时,公司不刻意安排专门的场合。授奖仪式简短但很隆重:当某一经理走进门厅并把铃按响时,人们会立刻停下手头上的工作,从各自的办公室走出来,经理宣布公司决定:“本人谨此宣布,公司授权本人向×××颁发‘好家伙’奖章一枚,以表彰他在×××工作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绩。”

  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受奖人接过奖章,仪式就此结束。“好家伙”这个奖章名称本身显得颇亲切,甚至带有点幽默感,加上经理的表演风趣,整个颁奖过程妙趣横生,所以职工们不会很认真对待这个仪式,但却都非常在乎这枚奖章,因为这枚奖章意味着公司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事实上,这个公司不仅普通职员渴望获得“好家伙”,就是高级经理同样也热衷于“好家伙”。因此,每位员工都奋力工作以求得到该奖。一位新近荣升的公司副总裁在布置他的办公室时,郑重其事地把第5枚“好家伙”奖章钉在墙上,他望着他的下属,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看惯了‘好家伙’,不挂就感到挺不自在。”

  5.领导行为激励领导者行为通过榜样作用、暗示作用、模仿作用等心理机制激发下属的动机,以调动工作、学习积极性,称为领导行为激励。

  领导的良好行为、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能够有力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

  “军井未汲,将不言渴”,“上有所好,不必甚焉”。如果领导者在每个工作日中仅有两个小时呆在办公室,其余6个小时都在麻将桌上度过,那他就不能要求下属全力以赴地工作,如果领导者兢兢业业,废寝忘食,那他的下属也必能效法而冲锋在前,勇于承担艰巨的任务。

  6.尊重和关怀激励领导对下属的尊重和关怀是一种有力的激励手段,从尊重人的劳动成果到尊重人的人格,从关怀下属的工作进步到帮助解决工作与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则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曾驻守西河。有一次他见一个士兵身上生疮化脓,就亲自跪在他身边用嘴为他吸脓,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大哭起来,别人问她为啥要哭,她说:“以前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过脓,结果他父亲打仗时拼命冲锋,死在战场上,现在将军又为我儿子吸脓,我害怕又失去亲人呀!”

  由此可见,企业领导对于下级的关怀,哪怕是微不足道,但却是出自真诚的关心,对于下级都是无穷的激励。因此,关怀激励法被人们称之为“爱的经济学”,即无需投入资本,只要注入关心、爱护等情感因素,就能获得产出。

  总而言之,领导者在对下属实施激励的时候如果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典术语解读: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理论,简称为“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又称维持因素,在企业中,造成职工非常不满的原因,主要是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等,这些因素改善了,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还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即只能防止疾病,不能医治疾病。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重大的责任、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一个人的生产效率。这些因素就是激励因素,只有靠激励因素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四、怎样调动员工积极性

  1.运用期望理论调动职工积极性期望理论又叫预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 1964年在他写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期望是一种心理活动。当人们有了需要并看到可以满足的目标时,就会受需要的驱使,在心中产生一种欲望。期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力量。期望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能力和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既与目标价值密切相关,也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密切相关。一般地讲,人需要有六个条件才能产生被激励的行为:①努力工作导致良好的绩效;②好的绩效导致报酬;③报酬满足一项重要需要;④满足需要的强度足够使人认为努力是值得的;⑤主观上认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足以获得报酬;⑥如果获得报酬的可能性很低,那么报酬应很高。这一理论详细分析了影响动机强弱的具体条件。实现目标对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大小,影响着动机的强弱;实现目标对满足需要的意义、价值的大小,也影响动机的强弱。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即:

  激发的力量=期望值×效价期望值=个人对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判断效价=个人对实现目标重视程度+目标实现对个人意义的大小该理论还指出,效价受个人价值取向、主观态度、优势需要及个性特征的影响。有人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另外的人可能认为全无价值。如1 000元奖金对生活困难者可能很有价值,而对百万富翁来说意义不大。从公式可以看出,期望值与效价越大,激发的动机越强烈,激发的力量也越大。期望值与效价其中一个小,激发的力量也相应减弱;一者为零,激发力量也为零。例如:完成某项任务可得到一大笔奖金,当不存在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时,奖金再多,人也不会去积极争取。另外,做一件事对个人与社会都没有意义,即无效价,这种事情,再容易,人也不会去做。对于目标的期望值怎样才算适合?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时,人才最用力去摘。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人就不跳了。如果坐着能摘到,无需去跳,便不会使人努力去做。由此可见,领导者给员工制订工作定额时,要让员工经过努力就能完成,再努力就能超额,这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定额太高使员工失去完成的信心,他就不努力去做;太低,唾手可得,员工也不会努力去做。因为期望概率太高、太容易的工作会影响员工的成就感,失去目标的内在价值。所以领导者制订工作、生产定额,以及使员工获得奖励的可能性都有个适度问题,只有适度才能保持员工恰当的期望值。

  另外,期望值不仅受个人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同的事件也影响期望概率的大小。有些特殊事件,如升职、加薪等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联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产生较高的期望值。因为受工资、奖励总额与比例的限制,人们的高期望值是不可能都实现的。对于未能实现者,就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挫折感也会越强烈。领导者应早做工作,使大家的期望值保持在适当水平上。适当降温,有利于使员工减轻挫折的打击,保护其身心健康。

  效价受人的价值取向、主导需要和个性特征等的影响,所以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带来的效价会不同。就一般情况而言,任何人都存在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所以要想使奖励对人产生更大的效价,即产生更大的意义,最好是奖励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奖励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如有的工厂开展生产竞赛,优胜者可免费旅游。这种奖励形式,使员工不仅感到光荣,满足了荣誉需要,又为实现了旅游愿望,且节省一笔开支而高兴,从而对员工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这可能比只发给一笔奖金的效价要大得多。

  宋朝时期,某位将军被派驻边地镇守。他到了边地之后发现守城的尽是些老弱残兵,虽然人人都会武艺,但全都是些花拳绣腿,根本无法打仗。用这样的军卒来防守,根本抵挡不了如狼似虎的金兵,怎么办?这位将军计上心头。他颁布了一条命令,就是用一块银子作靶,凡是射中者,银子便归他所有。自此后,边地军民争以习箭为任,箭术均有提高,个个精于箭术。不久,金兵入侵,边地军民同仇敌忾,把金兵打得抱头鼠窜,成功地守住了边城。

  正是这位将军把军民期望得到银子的心理运用到训练中,使得军民人人习箭,最终达到了守城的目的。作为领导者,也可以将这种心理应用于激励下属的措施中,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人性的弱点 The Secret秘密 遇见未知的自己 一辈子做女孩 圈子圈套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千万别学英语 做最好的自己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海底捞你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