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5)
十八阿哥发高烧,得的应该是腮腺炎,根据清朝史书上的记载,我们今天可以做出这个判断。当然当时没有腮腺炎这个词,但是咱们可以根据他的症状,从现在的临床医学做出判断,无非就是腮腺炎,并不是个了不得的病。但是在清朝,治这个病就没有什么好办法。这个十八阿哥高烧不退,康熙就很着急,康熙疼爱他,恨不得二十四小时把他搂在怀里头,太医看病的时候都是搂在怀里头这么看的。他特别爱十八阿哥,他让太子随后从北京城赶到营盘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据史书记载,确实是太子对十八阿哥,自己亲弟弟的病情,十分地冷淡,这个在《李朝实录》里面没有相反的记载,可能就是事实。说老实话,作为太子,他觉得每一个兄弟都是潜在的威胁,是不是啊?每一个兄弟都可能来夺我这个太子的位子,都想最后来继承皇权。一看父亲这么喜欢十八阿哥,他心里当然不高兴,你什么意思,对不对?你把我搂着还差不多,你搂着十八阿哥,这算怎么回事,你让他自己躺床上歇着不就得了吗?所以他看见就心里不舒服,表现在外面就是很冷淡。康熙看到他这样,痛心疾首,他当时没说什么,但是后来康熙就说了,说他对他的亲弟弟一点感情都没有。封建社会是最重所谓“孝悌”的,“孝”是指对待父母,“悌”就是指对待兄弟,当时的人认为这两个态度是做人的最根本的立足点,那么你毫无孝悌之心,你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继承皇业呢?但是康熙当时也忍了,不过那个时候他已经是随时会一触即发了,结果,紧跟着就发生了康熙万万不能再加容忍的事情,就是帐殿夜警。
可能是康熙自己先有一些感觉,觉得晚上有点不对头,然后康熙得到密报,说父王您知道晚上有这么个情况吗?有人从您的帐殿外面偷偷往里面偷看。这个偷看您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太子啊!这个时候,康熙就一下子,猛地感觉到他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顶点,这还得了?还用细琢磨吗?那不很简单吗?就是看我怎么样,身体怎么样,嫌我活得太久了,看我什么时候死啊!于是大怒。这就是帐殿夜警事件。
然后,康熙就在有一天当众大怒,通知所有的人,集合在一起,首先就把太子捆起来,不是用绳子,用铁链,然后他一赌气,又把其他那些太子的兄弟,那些阿哥们全捆起来,当着朝臣——当时有一个情况,他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周到,现场还有传教士,他也没来得及让外国传教士回避,所以这个当时的场景即便清朝自己的史料记载不完整的话,还有几位传教士后来写回忆录给写上了——他当时大怒,当着朝臣,他就痛数太子的罪恶,说你太不像话了。他就很痛心,痛心到什么地步呢?“仆地”。已经五十多岁了,那时候五十多岁是一个年龄很大的人了,他痛苦地扑倒地上,场面很不堪。一个英武一世的帝王,平时是非常威严的一个人,突然失态。在他痛斥太子的话语里面就有这样一段话,这段话特别重要,他说,“更有异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其中最关键的一句是什么呢?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伊”就是这个他,就是说的胤,皇太子。说有更奇怪的事情就是,他每天晚上“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
大家知道过去中国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把一篇文章读通需要做什么事情呢?需要断句。您会断句吗?断句是个学问啊,您像这一句,“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就有两种断句的方法:一种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就是太子走到康熙住的帐篷的外面,“裂缝向内窥视”。裂缝这个“裂”是动词,那就一定要拿出匕首,对不对啊?要不你怎么划一个缝啊?这很恐怖,他把这个帐篷划开,然后把它扒开往里面看,可能还一边想,老不死的,还不死,这多恐怖啊!这是一种断句方式。还有另外一种断句方式,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这就柔和得多了。大家知道皇帝住的帐篷也是布做的,而且如果圆形的帐篷的话,是很多的布幅叠合在一起构成的,明白这意思吧?咱们拉窗帘,这两片窗帘之间最后它是互相被遮盖住的,对不对?那么这个另外一种断句叫“逼近布城裂缝”,这个布城本身就有裂缝,他就可以两个手把它扒开,这个“裂缝”是名词,明白了吧?他把这个扒开往里面看,心想,哦,还在那儿活动呢,我什么时候当皇帝啊?这就柔和一点,稍微柔和一点。现在就不知道康熙当时气成那个样子,他是怎么来断这个句的?估计是刚才我说的第一种。你想那还得了,是不是啊?所以他说他很担心,他说“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朕”就是皇帝的自称,“被鸩”就是“饮鸩止渴”的那个“鸩”,明白吗?就是说既然可以拿一个匕首把帐篷划开看我,那么也可能某一天给我敬一杯酒,给我冲一杯茶,让我喝,就可能里面下了毒药啊,对不对?这我还能睡塌实吗?不但我睡不能塌实了,我吃喝都不能塌实了,对不对啊?所以康熙气得要死,他就说,根本就不行,这样的人不能够把祖宗的家业传给他,于是就宣布把胤给废掉了。这就是有名的康熙四十七年的帐殿夜警事件,太子就被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