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3章 附1杜威讲演(9)

  物质可以彼此感觉,杯子放在烛光的前面,杯子有感觉,茶壶放在镜子的前面,镜子也有感觉:但这些都是死的。人在生活上的感觉不是这样,人的感觉会因需要而有所“选择”。手放在眼前,便把大门遮住了。

  柏格森说:这因为位置近的比远的更重要,所以把不重要的挡住了;走到门口,大门就显现出来。大门的重要性也就上升了。譬如说地球是圆的,乍一听,一定很奇怪,如此一来,这边是头在上、足在下,那边不就是头在下、足在上了吗?柏格森说:这个例很可以说明我们用感觉中的区别,应用到物质界去,是不可能的事。

  10.人的看法“再造”了“我们”的世界

  柏格森说,因为动作行为上的需要,人硬把宇宙分割成片断,其实真的宇宙并不是片断的。就是物质界,虽有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像是片断的,其实本来也不是片断的,因为事实的需要,就把区别硬加上去。

  这种分析,重要在柏格森的断案。他提出假说,认为这样看来,不动的、不变的、死的物质界,也许可以鲜活变动起来,与心灵世界一样。这是一个极大的假设。他说:因事实的需要,硬用人的智慧(这是他所最看不起的),把不断的世界割成固定的、死的、有区别的世界,本来物质界与心界是没有分别的。

  柏格森见解的两点:

  第一,科学上把“质”与“力”的区别根本打消。譬如桌子,不是物质,而是无数的力在活动。这就是科学把质与力的区别打破了,再用力来解释质。

  第二,人的记忆确把经验割成片断,又怎么能不知道物质界也是割成片断的呢?

  现在再把他应用到第一组本体界与现象界的问题上去。从前的人以为本体界比现象界为高,超出现象界之上。柏格森以为本体界并不高,并不难懂。本体界就是继续创造活动永远更新的“真的时间”。人只要内省,不要因为需要知识就把绵延遮断,自然能达到“绵延”,这种真正的时间。

  11.智力与直觉

  柏格森从这个本体、现象两界的区别上,引出知识论的两个重要观念:“智力”与“直觉”。这两个观念都以知识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为前提,就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确定知识的价值。但与实验主义不同,柏格森看不起知识,不相信知识,以为知识把“真的时间”遮住了。

  柏格森看不起知识,主张直觉,只要内省的程度到了,自然会有直觉,自然就知道本体是连续不断的创造。柏格森受到古代神秘主义的影响,为了杜绝知识对生命的曲解,宁愿调用神秘色彩极浓的直觉主义观念。

  无论如何,柏格森这种学说,一方面固带有很科学的意味,另一方面要顾及人类满足宗教形而上学的欲望,又带有神秘的意味。他这种态度,也许是他享有大名、信徒很多的原因。他以实验主义的论调作为根据,又能满足各方面的欲望,自然有这么多的信徒、这么大的名声了。

  再把这个观念应用到终极问题上,就是宇宙是前定的还是自由的问题。柏格森以为“真的时间”之内的宇宙,不断创造进化,时时活动,时时变新,决不会前定。人知道过去,决不能知道未来。占据空间的物质世界是固定的、隔断的、前定的。

  柏格森讲“真的时间”是创造发明永远不断的,可比诗人做诗,诗中从一个字一个字的分开来看,是机械的;但其神味诗兴,是创造的、独一无二的。创造进化更新生命内涵,锻造自由。不能做到这个地步,只有堕落到机械习惯中。

  12.达尔文观点的疑难之处

  他在这部书中,指出达尔文生物演化学说的三个主要观点存在疑难:

  (一)生物的种种机能是由极微细的变迁一点一点积累而来;(二)这种微细的变迁,应对四周环境,不知不觉演变出来;(三)是自然天择:变迁以后,适合环境的,子孙繁昌;不能适应环境的,就淘汰了。

  达尔文这种讲法,有一个很大的困难。有许多机能是很复杂的,照达尔文讲,一定以为这是一步一步很微细地累积起来的,越复杂越有用;但是这些机能在没有发达到这样复杂的时候,有什么用呢?达尔文说眼睛是为应对环境演变出来的,但是要演进到相当复杂的程度才能应用,只有一小部分机能而还没有完全成为眼睛,看的机能如何运用,没有运用又怎么能继续演变?

  目的论者则以为,这些变化,一定出自一个人格神之手,有了计划,有了目的,然后一点一点地演变出来。例如一所房子,必须先有目的,从基础、地板、墙壁、屋顶和装饰,一层层堆积起来,最后有复杂完整的房子。生物进化也是如此。眼睛的变迁,是计划好了才这样变迁的,是先有目的。柏格森认为,这两种观点,在达尔文的思想中都存在,虽然解释得精细严谨,但始终是在生物演变的投影上做工夫,从未深入生物演变本身。

  13.批评机械论和目的论

  柏格森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中,开端就批评机械论和目的论。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都只承认现成的,而不承认新生的力量。

  达尔文以为,进化是小分子机械的因缘和合,和合好的生存下来,不好的就消亡了。这种小分子和机械和合的规则都是现成的。目的论假设一种计划,以为想造房子一样计划好的,现有的和将来出现的,早就包含在过去之中,没有任何新生的东西出现,也不承认创造和发明。

  柏格森以为这两派所以不能有满意的解决,都是因为想用知识的缘故。不知知识只能应付物质,不能懂得生命的。生物进化的生命,就是“真的时间”。知识只能对付分段的零碎的东西,决不能懂得永远变迁永远创造的生命。譬如潮水打过一块海上的小石,小石是死的,怎样懂得潮水是个什么东西。知识要懂得生命,也和这个道理一样的。

  第一种问题能够领会生命的是意志,不是知识柏格森以为,知识不能领会生命,生命是意志的作用。要懂得生命,必须从意志的动作入手。知识的作用,只能把有机体分析解剖;血脉、皮肤、筋肉,甚至分子、原子,分得很细,但生命是整个的,越分越不能明白生命如何运作。要领会,只有从意志勇猛前进,奋发努力,意志生活最充足的时候,才有可能懂得生命是什么。

  柏格森确定,生命是意志的作用,意志是没有计划的,没有意识的。意志只是生命的冲动,努力往前推,遇见险阻,就打破险阻,继续前进。这是意志的经验,是生命的真相。要想了解生命的真相,只有看作冲动,没有别的观点可以解说进化的道理。

  柏格森以为生物进化之机能的变迁,只有这个观点可以解说,他名之曰“生命的奋进”,就是永远往前推的意思。一切官能变迁到这般复杂,不像机械论、目的论的两种讲法,而是生命内在的生活意志。生命奋进,遇环境有困难的时候,便立刻征服,再往前奋进,没有什么计划和考虑。眼睛是为要看而奋进的结果,久而久之,成为应对环境的最满意的机能。

  眼睛是生命往前奋进时留下的影子。生命往前奋进,遇着障碍就征服,眼睛就是努力要看的一点意志的结果。譬如桌上铺着许多铁屑,手摸过去,一定留下一个手的痕迹;机械论者以为这是偶然成功。目的论者以为这是先有预算然后画出来。两说都没有看见生命往前奋进的冲动,遇着障碍,留下这一点意志的痕迹。

  第二种问题种种生物怎样产生的

  柏格森以为进化学者的大错,在于把植物、动物、人三者看作一条直线,不知这个三步并不从一条直线来的。生命奋进的时候,总希望最满足最完备最充分的前进的。但是随时遇见障碍,随时征服,遇见一下,征服一下,试验一下,停顿一下,各种动植物就是随时停顿的结果。

  生命从一个出发点往前奋进,不是一条直线的,而是随时遇见障碍,随时征服,随时试验,随时停顿。譬如生命演进,到了昆虫,遇见障碍,停顿了;另外一个物种产生,到了蛇,遇见障碍,又停顿了。再有一个物种产生,……如此持续和间歇并存的生命接力运动,一步一步,直到诞生人类。

  柏格森以前的哲学家利用进化观念最烈的是斯宾塞,他以生物环境差异来解释生物的种群差异:鱼必在水中,鸟必在空中,都以环境的适宜与否为条件。柏格森以为这是错了。譬如从城中有一条到乡村的路,中间总有许多桥,山,湾等等,这都是环境需要不能不如此。但这是环境的结果,必须先有造路的意志,然后有路,桥,山,湾,同样,我们不能以环境去确定种类。生物为什么要适应环境?因为它们有要生活的意志。

  第三种问题人的智慧与动物的本能结合才有继续发展的希望人与动物的一切区别,在于动物发展天性的本能,人发展智慧。昆虫中的蚁和蜂还有智慧,因天性的冲动,可以把本能充分发展。

  柏格森举出动物发展天性本能与人发展智慧,有三种不同之处。第一,人的智慧是应对物质世界的,而动物是为了应对生存。柏格森所讲,人的天性不及动物的发展,所以用智慧弥补不足。第二,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是人能制造器具。动物的器具,尖牙利爪,都是随身带的,不能制造身外的器具。人就不然了,眼睛不够看,所以造显微镜、望远镜。动物要温暖,只靠着他的皮,人则能用金石取出火来,制造炉子。这都是人类以智慧弥补天性不足的例子。

  第三,人与动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动物能发展他的天性,而吃亏在没有智慧,不能靠器具;人有智慧造器具,如显微镜、望远镜等,而因天性不能如动物的发展,不懂得生命的真义。

  柏格森以为哲学的问题,就是怎样把动物的天性与人的智慧融合起来的问题。动物不知道寻找东西的方法而找得到,人知道方法却找不到;这层短处,只要把智慧与直觉联合起来,就能补救。

  14.评价

  柏格森在现代哲学家中,对许多问题的解说,见解独到;他有艺术天才,其哲学见解也有许多超绝之处。最重要的一些观念,足以帮助我们远离概念化的经院说教,如:

  1.生活不能用知识来了解,要想了解,只有投入生活;2.行动不能用知识来了解,要了解只有去行动。这虽然不是他独创的,但以前没有讲得这样圆满,在具体的、鲜活的生活经验中来检验知识,虽然他没有提及知识必须用效果来证明自身为真,但其哲学倾向与实用主义大同小异。

  3.继续创造、继续进化的观念,也讲得很痛快,这与强调知识的未完成性十分接近,杜威先生也持此观点。

  4.真理不能由冰冷的知识得来,而是来自人心的内在直觉。

  但他把许多机智的见解组织成哲学系统的时候,用了许多的譬喻修辞。他很会做文章,只想尽力发挥,却不能自圆其说。他有组成哲学系统的野心,想把哲学用一个观念贯串起来,免不了困难。这些地方,詹姆斯比他聪明得多。詹姆斯有见解,尽管各方面尽量发挥,一点没有组织哲学系统的野心。柏格森免不了这个短处,也许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三、罗素

  今晚讲的是第三个哲学家罗素,英国人,现在还是青年。他前几年在剑桥大学当数学教授,因为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欧战起后,很受英国政府的严重干涉,辞去教授的职务,直到战争结束为止。今天先讲他的理论方面的哲学,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放在下次再讲。

  很难找一个哲学家再比罗素与詹姆斯、柏格森互相之间的差别更大的了。詹姆斯与柏格森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罗素在理论哲学上与他们竟没有一点相同。詹姆斯与柏格森的哲学,都以心理学为起点,而从伦理学方面有意识的生活入手。罗素则从科学方面最抽象最近形式的数学入手,对心理学采取不信任态度,以为与哲学无关;不仅无关,而且有害,因为会扰乱整齐的哲学。

  1.知识必须具备普遍性

  罗素以为知识应该普遍,不关个人,把人类心理的一部分介绍到哲学上来,一定损害知识的普遍性。从前哲学不能完全以数学为根据,因为数学还没有达到高级学科的地位,不配做哲学的根据。现在,按照罗素的看法,数学已发达到做哲学的基础方法的地步了。

  2.知识多元论

  罗素哲学中有一点不甚重要,可以说与詹姆斯相同。从前讲过,詹姆斯是多元论的哲学家。多元论者不相信宇宙万物最后归于一元,一元论者恰恰相反。詹姆斯注重个体,主张以各方面的无数个体为中心,是多元论;罗素这层主张,与詹姆斯相近,也是多元论的哲学家。

  3.逻辑原子论

  所以他在著作中说:我要主张的哲学是“逻辑的原子论”,或曰“绝对的多元论”。我主张多元,又主张多元不能成为一个宇宙。一个宇宙的观念,是天文学没有发达以前的见解。地在当中,日月星辰在外面环绕。但是从哥白尼打破这个见解以后,天文学更新了这个观念,同时这个统一宇宙的观念也就不存在了。

  我要先声明:罗素的哲学,完全根据数理,内容太专门,不容易在这两次的时间有一个通俗的讲演。今晚只说罗素对哲学的意见和批评,以表明他的哲学的大概。罗素说,从前的哲学有两个根本错误:

  (一)想找统一的宇宙,相信“实在”总是一个;

  (二)受宗教和伦理的影响,把宇宙用宗教和伦理的见解来说明,以为宇宙总是好的,善的,都是“实在”的一部分。

  有许多信仰宗教的哲学家,把宗教的观念硬加到实在的宇宙上去,以为宇宙是好的,是值得生活的;反对宗教的哲学家,也不知不觉受伦理道德的影响,如进化论学者把宇宙的演进硬拿道德观念来解说,以为进化就是从不好至好,从好至更好。罗素批评斯宾塞和柏格森等硬拉道德观念来讲进化,以人心中希望更好的一部分愿望,拿来解释实在,的确是错误的。近代天文学进步,不但打破从前统一宇宙的观念,就是以伦理解说宇宙的观念,也打破了。从前的人以为宇宙的中心是地,而地上又以人为最重要;人生以宗教和伦理为中心,宗教和伦理在宇宙的进行中占据重要位置。这是以人生为标准,适用到宇宙上去。但是天文学进步以后,知道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小点,人在世界中占一个极不重要的位置;那么人生的宗教伦理,怎能在宇宙中再占据重要的位置呢?罗素于欧战发生以后,对世界文化很失望,在他的文章中有一段讲到人生在宇宙中不重要:

  银河在天体中不过一小片;在这一小片当中,太阳系是极微细的黑点,在这极微细的黑点中,地球真是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在这小点上,有许多气和水构成的污浊东西,在那里跑来跑去忙个不停,想在这很短的时间中延长他们自己的生命,努力杀害别人的生命;在太阳生命中,人的生命固然很短,但还有一个希望,就是互相残杀,也许灭亡得更快,从地球以外看我们地上人类的生活,就是这样。照罗素讲,人必须把世俗方面的成见、私见去掉,才可讲哲学。哲学纯粹无所为,属于静想的关于宇宙真际的知识。科学中只有数学最不近俗,最近于静想而无为,能做哲学的基础。

  4.只有数学和逻辑学才是哲学的基础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红楼梦魇 诗三百:思无邪 于丹庄子心得 人生若只如初见 美人何处 刘心武续红楼梦 于丹论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