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4苦口良药利病,逆耳忠言利行
第二卷第三章4苦口良药利病,逆耳忠言利行
这是我一生第一次写规模比较大的学术论文,也是我第一次受到剧烈的打击。然而我感激这次打击,它使我终生头脑清醒。
——季羡林
在季老的过往岁月中,有许多事让他受到当头棒喝,事后顿觉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他早年赴德留学期间,写论文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这篇论文是季老写的第一篇论文,又是面对具有国际水准的外国导师,季老决心下大工夫写这篇文章。于是他耗时一年,收集材料,认真撰写。但是一年之后,当他将自己的心血之作交给导师的时候,却遭到全盘否定。“我打开稿子一看,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画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画上了一个后括号。整篇文章就让一个括号给括了起来,意思就是说,全部存在了。”
在当时,这对季老的打击确实很大,因为自己一年的功夫白费了。导师在批示完后对季老说,他的这篇文章虽然看起来词语华丽,观点全面,但全是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考,这就是他让当时的季老推倒重做的原因。季老听从了导师的教诲,重新通过自己的思考再写一遍,果然得到了导师的认可。
能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劝诫以及批评,才能及时修正错误和不完善的地方,取得更大进步。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是要怀疑自己,而是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鼠目寸光而又自以为是,看不到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唯有豁达者,才视批评为箴言。
春秋时,齐国的晏子经常劝谏齐景公。一次,齐景公的一匹爱马暴死,齐景公大怒,命令手下把养马人用刀肢解。此时晏子刚好在齐景公身旁,见刀斧手持刀而进,便问齐景公:“尧舜当年肢解人时,从谁的身躯开始的?”齐景公忙顾左右而言他:“从自身开始。”他听出晏子是在批评他,他又不愿赦免养马人,于是下令不肢解养马人,却要将其下狱。
晏子见状说道:“既然如此便如大王所说,但先让我代您道他所犯之罪,这样才能让他心服。”齐景公便答应了。于是晏子开始历数养马人三大“罪状”。
“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杷马养死,乃死罪之一;死的是国君最喜爱的马,此乃死罪之二;你让国君因为一匹马而杀人,百姓闻知,必定怨恨国君,邻国闻之,必轻视齐国,这都是因为你使马死而造成的,此当死罪三也。来人,将其下狱!”
齐景公闻言明白了晏子的苦心,说到:“把养马人放了,不要因此伤害我的仁政。”
晏子的忠言使齐景公懂得,滥杀无辜的行为有失仁义。忠言多逆耳,但却有告诫者的一片苦心在其中。肯用忠言劝诫自己的人,此人多半是与你亲近者,或亲人或朋友,亲情和友情是无害的情感,所给予的忠告自然有利于你,但是否由非朋友、非亲近之人掷过来的匕首,你就要处处躲避或者以牙还牙呢?
季老对此有这样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没有朋友,也不可能没有非朋友。他不用“敌人”这个词,而用“非朋友”,是因为非朋友不一定就是敌人。他觉得个人的意见不管一时多么正确,未来是否作准还是未知之数。时过境迁,人们常常会发现它的漏洞,或者认为它是个谬论。此时若是有人直指错谬之处,你还顽固不听,那便很容易闹出笑话。
因此我们必须有勇气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意见。正如梁任公说:“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唯有时时告诫自己,才能令自身不再浮躁,从根本上改变聆听劝语时的态度,虚心接受他人的谏言。
面对别人的忠言,即使有时确实一时难以释怀,也要勇于接纳,就像当初季老面对自己的导师,如果他拒不接受导师的意见,后悔的可能是他自己。所以,要体会忠言者背后的良苦用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取得耀眼的成绩。
HTTP://WWW.XIAOSHUOTxt.netTxt小xiaoshuo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