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9章 5智者,言默自在心头

  第二卷第三章5智者,言默自在心头

  季先生在生活中,并不轻易宣泄自己的情感,性格内向,感情内敛。“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河北科技大学教授谢志浩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此语出自晋朝傅玄《口铭》一文。有的人喜欢言谈,有的人则吝于出声,这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秉性,不能强求。

  某大学有一位老教授,道德文章,有口皆碑。虽年逾耄耋,而思维敏锐,说话极有条理。不足之处是:一旦开口,就如悬河泄水,滔滔不绝;又如开了闸,再也关不住,水不断涌出。每当学校召开大会,某老一开口,必有人退席回家吃饭,饭后再回到会场,此时正值某老谈兴正浓。许多会议的时间有限,被某老这么一说,开会领导经常抓耳挠腮,坐立不安,此场面可想而知。季老在讲到老年人忌话多时举了上面这个例子,他谈到因话惹祸,不在话多话少,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惹大祸。口舌惹祸,绝不限于老年人,任何人都可能由此引致祸患。

  明朝时的宣宗皇帝非常喜爱诗词歌赋,他经常让朝中的大臣同他一块作诗,大臣们都非常谦虚,都说自己作出的诗比不上皇上的诗。只有一位学士,自认为博才多学,对其他人的诗都看不上眼,即使有人超过了他,他也不加赞扬。他还在私下里毫不谦虚地说:“我作的诗,连皇帝都作不出来,而且也看不懂诗里的奥妙。”

  不想,这个学士的话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上听后,十分生气,把那个学士找来,狠狠地训斥了一番,说他目中无人,轻视皇上和朝中大臣,然后又夺去了他的官职,把他赶出了京城。这位学士到这个时候才后悔,只好回家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了。

  故事中的这位学士恃才傲物,大言不惭,最终自毁前程。纵横家鬼谷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认识到“言多必有数短之处”的道理。“马有失蹄,人有失言”,任何事情都不是滴水不漏的,话多必有空隙和不尽理想之处,不知道何时便触碰到他人的逆鳞,斩断自己的余地,为自己留下隐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智者话说三分,点到即止,既留余地,又显现观点,常能让他人觉得理所当然、乐于接受。

  古人讲治文应“含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见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这不但是治学作文的诀窍,也是做人说话的诀窍。话多不等于一个人有见识、胸怀满墨,正相反,常常稀言的人往往是真材实料。

  古代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小国使者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最后,有一位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就是金人三缄其口的故事。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说理三分、意境无穷,实在是大智慧、大修养、大气度、大学问,而再大也就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不过普通人想“三缄其口”,追求这种无言胜有言的境界也是虚妄,平时只要谨言慎行,为嘴巴做一个门闩,该开的时候就开一会儿,到了该休息的时候,就把它锁上,以防泄露自家的珍宝和弊端,这就是一种极佳的境界了。

  当然,沉默是金并不是说人应该闭口不言,而是要言默得当,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三缄其口。懂得说话艺术的人非常明了这一点,真正做到了言默自在心头。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以下三条原则:

  该说的对象便说,不该说的对象则不说。如有需要求人之事,遇到肯热心帮忙的人则说,否则便不能说;有些事遇到有性格沉稳之人可以说,遇上是非多端的人则不能说;对于性格腼腆的人不要乱开玩笑;对于有生理缺陷的人不要涉及相关的话题;对于妒忌心强的人不要谈论自己和别人的成就;对于异性不要有容易引起误会的措辞。

  该说的事情便说,不该说的事情则不说。可以谈众所周知之事,不能谈别人的隐私;背后可以谈别人的优点,不可谈别人的过错;可以谈既成的事实,不可空谈今后的打算;可以谈对方感兴趣的事,不可谈对方忌讳的事。

  该说的时候便说,不该说的时候则不说。在对方心情舒畅时可以谈求助之事,在对方心烦意乱时则不谈;在对方情绪低落时可以谈令对方振作之事,遇对方兴致很高时不可谈令对方扫兴之事;在对方喜庆的日子不谈不吉利之事,在对方哀伤的时候不谈惹人欢笑之事。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红楼梦魇 美人何处 于丹庄子心得 刘心武续红楼梦 于丹论语心得 诗三百:思无邪 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