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7存世如游刃,进退自有道
第二卷第三章7存世如游刃,进退自有道
我知道,人世间大概还有一些关心的我的朋友,他们有的会想:“季羡林哪里去了?”季羡林还活着,不过是经过了一段颇长的疾病的炼狱。现在正从炼狱里走出来,想重振雄风了。
——季羡林
人应当适应社会,还是会适应人呢?根据现代人的生活原则来说,倘若一味地适应社会潮流,便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毫无建树可言,此为不可;可是叫社会适应人,那么就好比让地球塞进马桶里,这马桶纵使有无尽的抽水力量,马桶眼儿也吞不进去这偌大的地球,更是万万不可为之事。
“牵就”一词在《辞源》里注为:“舍此取彼,委曲求合。”“适应”意为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这两个词意思虽然相似,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季老认为,“牵就”的宾语往往是令人不愉快、不满意的事情,有些事情甚至是违反原则的,违反做人的道德的,但是迫于形势或者出于私心,又或其他原因便非做不行,人们有时候不得不昧着良心为之,即使这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适应”同“牵就”是不一样的。季老借用了沈从文先生《花花朵朵,坛坛罐罐》里的一句话:“一切终得变。”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也应当发生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与环境的需要。
在高山上,生长着一棵伟岸的大树,它枝繁叶茂,丰姿绰约,舒展扩张,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占据最有利的呼吸空间。它的根系盘根错节,丝丝入扣,吸收着大地精华。可是,在大树的身边,几棵弱不禁风的小树却在痛苦中挣扎,枝干瘦弱如草茎,叶子萎黄如残花。
小树愤愤地瞅着大树,说道:“你已经如此雄伟成熟,为何与我争夺阳光和雨露?你处处得天独厚,为何处处都来阻碍我的成长?”
大树冷冷地说道:“这里是丛林,适者生存是丛林的法则,而你的生长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威胁。”
夜晚,骤风激起,万木萧瑟。当太阳再次东升,风止云停,此时的大树折断了树干,庞大的身躯零乱倒地,他痛苦万分地看看身边的小树:“这么大的风你却没事?而我如此坚强都不能幸免于难,这是为什么?”
小树在风中招摇着自己身体,阳光暖暖地照在它的叶子上:“你总是过于求大求高,你却忘记了树大招风这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也是丛林法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依循的便是“适者生存”的道理。大的环境在变,社会也在不断地进化,让社会适应人是万万不可,因为社会自有一套规则,个人的力量恐怕连社会的“一根汗毛”都动不了,因此,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都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规律才能继续生存。但是,人却万万不能屈就自己,随波逐流。
任何人的前进道路是由诸多问题铺出来的,时而到处都是棱角,时而也有平缓、温馨的小路,不管它如何难走或好走,前方总会有出路。人活于世,十事里九成都事与愿违,任何人也难以逃避路途的颠簸。若是遭受挫折,至此不敢前行,在那里妄自菲薄,那么身后的路便会崩塌,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与之“朝菌”和“晦朔”相比,我们还可以自豪一下自己能多活两年,可是和漫漫的历史一比起来,我们的岁月可真称得上“短暂如梭”。这短短的时光等不得我们去抱怨人间世态炎凉,更等不得我们牢骚满腹,消极悲观,等待伯乐。放弃固有的行为习惯,得到新的思维模式。在现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环境中,等待“伯乐识马”犹如守株待兔,不若主动出击,来个“千里马找伯乐”,自求发展。
庄子在《养生主》中曾赞一厨师宰牛技术高超:“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厨师能有如此的宰牛技术,一个是因为熟练,另一个是由于厨师摸清了牛的骨骼结构,掌握了剔肉剥骨的规律,并且刀口锋利,在骨肉之间进退自如。由此看来,宰牛的关键就在于技术熟练和不断地磨合刀与肉之间的关系,这不正符合“适应”的本质吗?
适应是一种痛苦的磨炼,更是一种财富,关键是怎么看待和接受,怎样做到越挫越勇。季老说,“适应”的宾语是好的、进步的事物,即使开始时有点困难,也必能心悦诚服地予以克服,它与“牵就”是完全相反的。石匠调石,智者调心。在人生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必须“适应”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求得进步才是正途。季老的意思可归为一点:我们须“适应”,但不能“牵就”。
黄炎培先生有几句深刻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方圆之道,深浅有度,恰如其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过于锋芒毕露往往为世俗所不容,过于委曲求全又被视为软弱,只有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人生在世,运用好“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xiaoshuo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