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64章 1人到无求品自高

  第四卷第一章名利如云烟过眼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病榻之上他辞去三顶桂冠,还己自由之身,洗掉身上泡沫,皆大欢喜;他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他用一面心镜,映照着过眼的云烟,无常的聚散。虽不敢说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

  第一章1人到无求品自高

  满头白发,根根记录着你的寿长,标志着你的业绩受到众多的赞扬。你兼有诸家的同能,你的独秀孤芳,有几个能够赶上?

  ——著名诗人臧克家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大自在,是位高权重、追随者众,还是悠然自得、少奢寡求地享受每一天?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季老认为,无欲无求才是真。

  孟子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即是少有索取、不过度追求虚无的东西,尊重万事万物的自然发展,自然也会有同等的回馈。人的一生,只要做到无欲无求,必然可以安然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几十年的美好时光。

  《菜根谭》一书中写道:“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意思是说,欲望方面的事情,绝对不要贪图轻易可得的便宜,不合理地占为己有,一旦贪图非分享乐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佛教徒,他们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佛教徒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位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佛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佛教徒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佛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心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马上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只眼睛都瞎掉!

  这个故事中的那两位佛教徒的下场多么可悲啊!而导致他们悲惨结局的恰恰是他们自己,是他们心中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欲望。

  人生之所以有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有一句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有奢求,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求的奴隶。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脑袋向里钻。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你的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装满势利、欲望、各种算计机关,你的心灵哪里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当然,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未必完全做得到“无欲无求”。有求与无求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能否正确对待有求与无求,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的高尚和低下。品德高尚的人,名利上无所求,事业上却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品德低下的人,看重的是名利地位,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一旦满足不了个人私欲,工作上就怨天尤人,不思进取。

  清人陈伯崖曾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他所说的无求,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在工作、事业上缺少追求,甘居人后,而是告诫人们,在面对名利和低级趣味的生活时,要无所求,对待事业和人生,却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

  “无欲则刚”、“淡泊名利”,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那种碌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生是庸人的哲学。一个人只有抛开名缰利锁和低级趣味的困扰,去追求高尚的事业和完美的人生,才能胸怀磊落,大展宏图,有所作为。

  这无疑对今天的人们有很大的启迪意义。“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标准。”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正确对待有求与无求的人生态度,是没有多大分别的,这一点,在季老身上尤其明显。

  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人生在世,难道不应该从这个“淡”字中,品尝出一些“无求与有求”的深邃哲理吗?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人生若只如初见 红楼梦魇 于丹论语心得 美人何处 刘心武续红楼梦 诗三百:思无邪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于丹庄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