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三败高俅
高俅围剿梁山阵容又要比童贯高出一筹,童贯出征率领十万人马外加八个兵马都监;高俅出征人马增加到十三万,并有十位节度使做大将。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军区司令员,掌握一方的军事大权。节度使以唐朝时权利最大,通常掌控着一方的军政大权。尤其到了中唐,节度使已经发展成了地方军阀割据势力。软弱的中央已无力再控制这些军阀势力了,“安史之乱”两个主角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节度使出身。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武将的权利基本都归了中央,节度使这个官职还在,但已经没有了实权。《水浒》里提到的十大节度使,其权利已不可与唐朝时的节度使同日而语,高俅对他们基本上是当做冲锋陷阵的大将来使用的。书上说十节度原来也是绿林出身,干着反朝廷的勾当。后来被朝廷招安,因屡立战功被宋朝廷加封为节度使。宋江一心想招安,他所期待的大约也就是类似于十节度这样的待遇和结局吧。
十节度的到来使宋江感到了压力,毕竟十节度联手要比以往的围剿要来势凶猛得多。吴用见宋江有些犯嘀咕,开解道:“仁兄勿忧,小生也久闻这十节度的名,多与朝廷建功。只是当初无他的敌手,以此只是他的豪杰。如今放着这一班好兄弟,如狼似虎的人,那十节度已经是过时的人了,兄长何足惧哉!”吴用这话说得慷慨激昂,同时也有一定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十节度这一浪已经过去了。现在站在浪尖上的是我们梁山兄弟,我们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最大的宋江不过四十岁),十节度已经老了。好汉不提当年勇,我们没理由怕他们。
高俅与梁山之间围剿与反围剿的激战无论是陆战,还是水战都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总结了前几次失败的经验,高俅悟出了“要灭梁山,水战为先”的道理,“把船放入阔港,每三只一排钉住,上用板铺,船尾用铁环锁定”,高俅这种战术颇有点像三国曹操赤壁时的战术。梁山方面则学习周瑜和诸葛亮——公孙胜祭风(好比诸葛亮),吴用制定战术分派人员(好比周瑜),刘唐火烧战船(类似黄盖),梁山泊水战活脱赤壁水战的翻版。从成书上讲,《水浒》与《三国演义》相仿,不过三国的故事在成书之前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施耐庵重复三国里的情节或许旨在突出梁山好汉的正义性,因为三国故事流传到元末明初重刘贬曹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而梁山火烧战船的描述恰恰就是孙和刘联盟的翻版,高俅无疑客串了曹操的位置。
第三次交手高俅采用了估计是当时最先进的水上武器——海鳅船。海鳅船的设计很巧妙也很有技术含量,二十四部水车相当于船桨。每部水车上十二个人踏动,相当于发动机。四周竹笆遮护,弓箭不入。真可谓无坚不摧,万无一失,专门为梁山泊量身定做的。
海鳅船战术的失败不能说总设计师叶春的设计有问题,也不能说高俅的战术安排有问题。只能说梁山好汉太厉害了,厉害的有些难以置信。我们注意到海鳅船出战是在农历的十一月中旬,将近腊月,数九寒天。虽然书上说是暖冬,但也未必暖得过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的今天。直到现在黄河山东段尚且年年冰冻,更何况是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的宋朝了。在冰冷刺骨的湖水里我们的张顺等同志还能像模像样钻进水里抡起大锤凿透船底木板,真有点骇人听闻,神话传说一样的情节。梁山冬泳的人可能有,但让人长时间钻在零度左右的水里并且还要举着铁凿铜锤做撞击运动,难度是不是太大了?
施耐庵安排梁山大破海鳅船无非是要说明梁山根据地坚不可摧,宋朝拿梁山无可奈何。这种情况下的招安是不是很让人不服气?尤其是梁山好汉的结局多以悲剧收场,这种不服气又不自觉演变成了一种愤怒。人们对于《水浒》的争论也在于此,既然梁山泊坚不可摧,又为何非要选择招安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在“闲话招安”一章里详谈。
施耐庵把梁山集团安排得很强大实际上也代表了作者的一种愿望,有一种说法说施耐庵是一百单八将施恩的后人,那么施耐庵更没有理由不把梁山安排的很强大了。其实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书首先要迎合广大民众的口味。这样才能有市场,才能流传下去。而在广泛的下层社会里民众对于梁山的强大是很喜闻乐见的,这是社会阶级对立的产物。于是乎海鳅船被凿漏了,高俅被活捉了。
高俅被活捉使宋江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即如何处置他。杀了自然大快人心,让林冲主刀最好不过;放了虽说大痛人心,但对招安有好处。面对两难抉择,宋江是如何取舍的呢?请看下一节。
WwW/xiaoshuotxt.N etT-x-t_小_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