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3章 贾府和大观园裙钗群体扫描(3)

  可惜王熙凤听时好像认真,听后忘于脑后,置之不理,洪秋蕃评“未雨绸缪,言之凿凿,凤姐梦中深以为然,何以后来绝不措意。”太平闲人指出,这段写王熙凤是“梦中人,凡生者无不梦也,至死则醒,醒则真。”

  事实是,凤姐听而不闻,没有任何补救措施,她本是一个没有远大眼光,做事只图目前,不会瞻前顾后的私利小人;而秦可卿的公爹贾珍立即大张旗鼓竭尽豪华地举办她本人的丧事。家产再多,也是奢华必败,何况贾府此时已经是走向衰败之家了,如此大办丧事,岂非更是雪上添霜。

  秦氏姐弟都是临死或死后给人警告的人。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临死时,见宝玉在侧,乃勉强叹道:“怎么不肯早来?再迟一步也不能见了。”宝玉忙携手垂泪道:“有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以为高过于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程高本已将此段删去)

  ●清心寡欲和无为无欲中的坚忍

  李纨是贾珠之妻,是宝玉的嫡亲嫂子。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李氏族中男女没有不诵诗读书的,也是一个真正的书香门第。但自从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纨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封建时代教育女子封建道德的书让她看,使她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贾珠青年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有一次李纨和宝钗、史湘云、平儿等评论众位优秀丫环的情况,平儿讲起跟着凤姐一起嫁过来的四个丫头,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自己“一个孤鬼”的了。李纨对平儿说道:“你倒是有造化的。凤丫头也是有造化的。想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她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第三十九回)她回忆丈夫生前,身边也有几个好的丫环和侍妾,她自己也是一个没有妒忌心肠、大度能够容人的人,她们都在贾珠有病时表现出种种的“不自在”,于是她就在贾珠死后,趁她们年轻,将她们都打发走了,不让她们守寡。她感叹,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守寡,留在她的身边,她也就有了一个臂膀。现在她孤家寡人的,感到孤立无援。

  这样的抱怨,李纨是很少的。总的说来,李纨从不抱怨丧夫之苦,是坚强的;她对别人的优点和幸福,真诚地予以赞美,她的心是善良的。她的全部心思是要把儿子抚养到大,培养他成为有出息的人。她是坚强的,也是明智的。

  在封建时代,不仅在汉、唐这样开通的朝代,即使在明清,妇女包括富家妇女,丈夫死后要改嫁,是很正常的。如果守寡,到很少见,所以要立贞节牌坊,给以鼓励。可是李纨从小在她父亲的熏陶下,读了许多针对女子的封建道德教育的书,她的封建贞洁思想很浓,所以她在丈夫死后,心如死灰,安心当寡妇。她对身边的女子很开通,让她们离开,另投活路,再去嫁人。

  像李纨这样的女子,要她再嫁,除了封建道德的贞洁观之外,她离不开自己的儿子,像她身处的贾府这样的豪门,不会让她带走孩子去另嫁人的。另外,她的前夫贾珠是个文雅、纯正、灵秀的优秀青年,外貌也是好的,她再要重找一个这么好的男子,是极难的。要她屈尊找一个差的,她也不会肯的。当代众多伤偶或离异的妇女难以再婚,也多面临着这么两个问题。可是在古代,女子再婚,并不禁止,我们绝对不要错以为古代的中国人非常残酷,不准女子再嫁。

  李纨既然选择守寡,在贾府度过漫长的“余生”,那么她惟一的道路就是装愚守拙,教养儿子,等待着儿子给她带来的“光灿灿”、“威赫赫”的晚年。可以想象,她即使进入这样的晚年,依旧会以不变应万变,恬淡而安宁地走完生命的旅程。

  她和当时所有的女子一样本质上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她安分守己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贾母满意地表扬:“她有的时候是这么着,没的时候她也是这么着,带着兰儿静静的过日子。”

  她在大观园中无声无息地的岁月中,善于保护自己,所以她从不参与大家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每当发生变故、气氛紧张之时,她还能以自己的镇定和智慧,把姐妹们带出是非之地。

  派她管家,她也只是在形式上主持一下,她的心地太善良,对付狡猾的仆人,她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之腹,发现不了问题。但她为人大度,她放手让探春和宝钗去改革,用自己的无为支持她们的有为。

  另一方面,她非常善于处置事情,例如请她当诗社社长,贾宝玉诗作不出来,她就罚他去找妙玉要花,用这样无伤大雅的方法,避免宝玉难堪,又维护了奖优罚劣的原则。

  她平时小心谨慎,又很重感情,常常关心、帮助弱小者,实际上她的正义感是很强的。对一生寂寞的黛玉,她抱着真诚同情的态度,还在暗中观察、同情和支持她和宝玉的爱情。黛玉临死前,是她在做主要的照料工作,一面还想念着“姐妹们在一处一场,更兼她那容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唯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竟这样小小年纪就作了北邙乡女!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不能稍尽姐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满怀痛惜之中还有自责,又用自责来加倍表示痛惜。

  李纨也有很好的口才,在总姐妹发起诗社时,探春等邀请凤姐当监社御史,以这个名义向凤姐要钱,还要她出钱为惜春画图而买材料。李纨在旁听了打趣,凤姐就向她反攻。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世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她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她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抱不平儿。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说的众人都笑了。凤姐儿忙笑道:“竟不是为诗为画来找我,这脸子竟是为平儿来报仇的。竟不承望平儿有你这一位仗腰子的人。早知道,便有鬼拉着我的手打他,我也不打了。平姑娘,过来!我当着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担待我酒后无德罢。”说着,众人又都笑起来了。李纨笑问平儿道:“如何?我说必定要给你争争气才罢。”平儿笑道:“虽如此,奶奶们取笑,我禁不起。”李纨道:“什么禁不起,有我呢。”(第四十五回)

  她的这番话泼辣、有理,她为平儿打抱不平,痛责凤姐,凤姐也只好礼让她。

  因此,在大观园的众姐妹们中间,李纨以其自尊自重、正直善良的“大嫂子”身份赢得了大家的由衷尊敬和信赖,众姐妹一致推选她为诗社“社长”,她在艺术和美的园地中俨然成为她们的精神领袖。大观园之成为姑娘们的伊甸乐园,少女们所以能有几次欢快的聚会,李纨是起了自己的作用的。她在帮助别人、支持姐妹们快乐地写诗、宴饮的同时,她自己的生活也增添了些许色彩和波澜,不再像平时那样死水一潭、枯寂无味、她乐意接受众姐妹才情和笑声的感染。

  李纨真是一位有情有义有智的优秀女子,她的悲剧是将美慢慢地撕裂给我们看的一个典型,慢到有几十年的漫长岁月。我们不禁为她发出一声沉重的长长叹息。

  ●苦难中有坚忍性格才能苦尽甘来

  香菱原是甄士隐的女儿,姓名为甄英莲。她幼时因为愚蠢的仆人没有照管好,被拐子抱走,落人歹徒之手。她狠遭歹徒毒打,不准她与人交谈。后来应天府属地有一个小乡绅之子,名唤冯渊,自幼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可巧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所以三日后方过门。谁晓这拐子又偷卖与薛家,他意欲卷了两家的银子,再逃往他省。谁知又不曾走脱,两家拿住,打了个臭死,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那薛家公子就是薛蟠,他便喝着手下人一打,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贾雨村徇私枉法,听凭薛蟠逍遥法外,让他抢走英莲,(第四回)改名香菱,随薛家入贾府。(第七回)后又给薛大傻子作屋里人(第十六回)

  香菱的这一切,都发生在幼少女时代,作为一个弱女子,她无法挣脱这个不幸的命运。但是香菱是个有志量的女子,她向往有文化、懂诗书的高雅生活。于是她拜黛玉为师,矢志刻苦学诗。她的精神和智慧,感动了大观园内的众多才女。(第四十八回)

  薛蟠娶亲,只有宝玉为香菱担心。(第七十九回)对女性特别关爱的宝玉敏感地预见到,薛蟠新来的正妻,为妒忌和虐待香菱。果然,香菱后来大受夏金桂折磨(第八十回)香菱无法与金桂抗争,她只能忍气吞声。幸亏薛姨妈和宝钗能够公正、善良地对待她、保护她。她也因自己的善良、正直的品格和可爱的个性,争取到薛姨妈、宝钗和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同情和爱护。香菱依靠自己的忍耐、善良和聪慧,在薛家母女的帮助下,终于熬过难关。最后,夏金桂设计毒杀香菱,反害自身。金桂一命呜呼之后,香菱被扶为正室,薛蟠也在妻子作恶、自己的人命官司这样内外交困的境地中,醒悟过来,决心老老实实地重新做人。她终于苦尽甘来。可是香菱后来又死于难产,遗下一子,以承薛家宗桃。(第一〇〇、一〇三、一二〇回)

  4.苦命姐妹:元春、迎春和惜春

  贾府四姐妹,依次是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

  元春和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元春是贾政和王夫人所生,三姑娘探春是贾政和赵姨娘所生,是庶出,本书前已有专节介绍。

  二姑娘迎春是贾赦之女,庶出。她的性格懦弱无用,又不善言词,人称“二木头”。

  惜春最小,她尚年幼,当贾府破败,面临覆亡时,她才刚成人。

  她们是苦命姐妹。其中探春的苦命是远嫁,本书前已言及,远嫁胜过错嫁,以现在开放的眼光看,远嫁并不苦。而其他三位姐妹是真正的苦命女子。

  ●正视现实,不赞成奢华靡费的贵妃

  元春是贾政的长女。她因为贤孝才德,送入宫中作女史,后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为贤德妃。

  元宵节,贾妃回贾府省亲。贾府为此,特地大兴土木,造好一个大花园迎接贵妃。贾妃来到此园,她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已经默默叹息奢华过度。见面后,又劝贾政等:“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临走时再次说:“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她的头脑清醒,不事豪华,一再叮嘱节俭,不要奢华靡费。

  贾妃与亲人见面,并不虚夸自己的地位尊贵,而是反复强调进宫之痛苦。小说描写: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她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日:“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可见贾妃做人实在,实话实说,真实表现自己的情感,讲出在宫中的苦处,毫无虚荣的观念。

  元春对亲人充满了真心实意,作为长姊,对幼弟宝玉最关心的是他的成长和学业。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前日贾政在花园落成之时,令其题撰,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抑或不负其素日切望之意。在接见亲人时,她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显示她的亲情之深厚。

  元春不仅对亲人充满了真心实意,对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诚恳相待。演戏时,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她不过,只得依她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官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对这个倔强的女孩,她虽是毫无地位的戏子,元春却深表赞赏,特地关照不要难为她,还给她额外赏赐。

  元妃本人才情颇佳,所以应邀题词。她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在正殿上,书“顾恩思义”一匾;“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一联。又赐名和书写“大观园”。再题写景名:有凤来仪、红香绿玉、蘅芷清芬、杏帘在望等;还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和四字的匾额十数个,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还题诗一绝,说:“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千古闻名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园名,就是这位贾妃命名和题写的。

  谦虚有礼的元春写毕,还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第十八回)

  可是元春因为圣眷隆重,起居劳乏,痰气壅塞,人方中年,即已不治薨逝。从此,贾府就失去了宫中的背景,处于被打击的地位,直至抄家、没落。

  纵观元春省亲的表现,她那敏捷的才情、节俭的品格、真诚的待人处事的行为风格,处处显现了她足具母仪天下的气度,如果她能当上皇后,必能利国利民,有助于君。可惜她天不假年,未能舒展才华而终。

  ●逃避现实,错嫁、出家的人生结局

  元春贵为皇妃,她归省时对祖母、母亲流泪哀叹“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又对父亲贾政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分明是说自己入宫侍奉皇帝是错嫁。但她的错嫁,给家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封建时代属于无限荣光的大事。而迎春的错嫁,则吃尽苦头,大遭羞辱,最后悲惨而死。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同类推荐 美人何处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红楼梦魇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 诗三百:思无邪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刘心武续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