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8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3)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这中间,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这些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这位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于是这些人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很热情地款待了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据他们自己说,原来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就没有再出去过,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原来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也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道:“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这位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做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但最终迷失了通往桃花源的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

  后来有个叫刘子骥的南阳人,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有这样事,便高兴地计划前往隐居。但也没有实现。

  这个故事并附着《桃花源诗》,其诗云: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这首诗的译文是: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

  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

  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要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人们的生活欢乐得很,用不着什么高超的智慧去治理,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人情世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来自于陶渊明这篇文章和诗,相对于《桃花源记》,《桃花源诗》更寄托了诗人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世外”就是超出人们所知道的社会以外;“桃源”就是桃林的尽头。“世外桃源”是说在现实社会以外人的极为美好的地方,人们常用它来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时大诗人陶渊明,本名潜,渊明是他的字,但世人多称其为“陶渊明”,其不愿为官,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当时便为天下人所知。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的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已过40岁,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第81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会栽赃陷害当地官吏。县吏对陶渊明说对于这个人“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个性洒脱,爱好交友,他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陶渊明在躬耕生活中,家境十分困苦。他在《有会而作》诗里写道: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并在这首诗序里写道:“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可见他的生活困顿到何种程度!

  但即便如此,陶渊明仍然能怡然自乐,他作的《饮酒》一诗就体现了他的这种心态,其诗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他在家已经饿着肚子躺了很久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陶渊明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见陶渊明不想当官,便给了他一些吃的和用的东西,聊了一会就走了。

  在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的社会现实下,檀道济竟说“文明之世”,以乱为治,其人格可知,陶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不食嗟来之食。

  正是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格,使陶渊明陷入贫困交加的生活境遇,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伟大的诗人于南宋元嘉四年(427)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一直为后世人所景仰。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了二首《北齐》诗,如下:

  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其二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这两首诗讲的都是南北朝时期的美人儿冯小怜,是北齐后主高纬的爱妃,她精通乐器,又会唱歌跳舞,是一个聪明、漂亮,又有才情的女子。

  冯小怜原本为高纬皇后穆邪利身边的侍婢,高纬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醇酒美人,声色犬马,过着豪奢浪漫的生活,他在女色上特别喜新厌旧,见到冯小怜后便喜欢上了她。据野史记载,冯小怜是一个天生的尤物,冰肌玉骨,体形曲线玲珑,凹凸有致,非常好看,肌肤明艳如玉,吹弹可破,在冬天软如一团棉花,暖似一团火;夏天则润滑如玉,凉若一块冰,任何时候抱着都非常舒服,让人欲罢不能,高纬虽为帝王,久历风月场,仍从冯小怜身上感受到一种新鲜无比的乐趣与快活。

  从此,高纬专宠冯小怜,“坐则同席,出则并马”,还发誓说“愿得生死一处”。他有好几次都想立冯小怜为皇后,只是冯小怜顾念穆皇后的恩情没有同意。高纬便册立她为淑妃,位置仅次于皇后。只要冯小怜一有所求,高纬没有不答应的。她身上的衣服首饰,动辄就千金。高纬喜欢音乐,经常亲自作词作曲,谱入琵琶,与冯小怜一唱一和,卿卿我我、艳舞狂欢,彻夜不歇。两人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当时的人都称高纬为“无愁天子”。

  高纬对冯小怜真是爱不释手,即使与大臣们议事之时,他也要把冯小怜抱在怀里或放在膝上,耳鬓厮磨。

  看到这些,议事的大臣们也感觉很不好意思,说话经常语无伦次,不着边际,多数无功而返。时间一久,朝廷的许多大事也就荒废了。

  其实,高纬很明白朝臣的心思,同时也很想炫耀一下自己拥有的冯小怜的绝世之美。便在一次朝会上,让冯小怜脱光衣服,赤裸裸地躺在朝廷大堂的案几上,并时不时地作出各种动作,让大臣们拿钱排队欣赏。这回大臣们算是开了眼界,无不啧啧称赞。

  听着大臣们赞不绝口的谀词,高纬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可能认为像冯小怜这么美的女子,自己独享的话有点亏待了她那至美的胴体和妖冶的肌肤,就像他拥有—个天下至宝,总不能藏在自己的怀里,所以压抑不住地要拿出来让更多的人开开眼界,让别的男人都能欣赏到冯小怜的秀色美姿。而“玉体横陈”

  的典故也由此流传下来。裙,每日舂米、劈柴、烧饭、洗衣,北齐这边君臣荒唐的欢声淫语还并且对她多方谩骂,还不时地加以叱未说完,远方惊天的鼙鼓已骤然响起。责和鞭打,冯小怜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看到高纬这样淫乱昏屈辱和摧残?她自知生无可恋,亦不庸,于是御驾亲征讨伐不义,北齐各地能容于他人,最终自缢而死。

  早已厌恶高纬的统治,纷纷投降,北周晚唐的诗人李贺也很感慨冯小怜军队长驱直入,北齐很陕就灭亡了。的一生事迹,作有诗《冯小怜》一北齐灭亡以后,高纬和冯小怜均首,如下:

  被活捉,冯小怜被周武帝赏赐给了他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

  的弟弟代王宇文达,高纬因思念冯小破得春风恨,今朝值几钱。

  怜,乞求周武帝将其归还,周武帝大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

  怒,便把高纬杀掉了。玉冷红丝重,齐宫妾驾鞭。

  宇文达“性果决,善骑射……雅好节俭,食无兼膳,侍姬不过数人,皆衣绨衣。”并且他处事缜密,又不营资产,家无储积,史家对其多有赞语。然而这样的好汉子在得到了冯小怜后,竟也被她迷得晕头转向,失魂南北朝的南朝宋国有个诗人叫谢落魄,其李氏被遗忘在凄凉冷宫,欲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活不能。由此亦可见冯小怜的模样肯家。他出身于东晋世家大族,从小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受到祖父谢玄的喜爱。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定是天下绝色。

  冯小怜虽遇新王恩宠,仍然不忘人称他为“谢康乐”,他身为公侯,高纬的好处。一次弹琵琶断弦,即兴却并无实权,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处作诗一首: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吟诗作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赋。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人酗酒作乐。他的上级派人劝他节制不久后北周灭亡,宇文达被杨坚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

  所杀,杨坚又把冯小怜赐给了宇文达南宋景平元年(423)秋至元嘉正妃李氏的哥哥李询。当年宇文达为三年(426)秋,谢灵运第一次回乡宠冯小怜而冷落李氏,现在李询的母隐居,长达三年。谢赴永嘉任太守仅亲为了给女儿报仇,令冯小怜改穿布一年,“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约诗咏,以致其意焉。

  在郡一周,称疾去职。”去职获准后他买舟北上,欣然返回始宁。并于途中作《归途赋》感叹江山永在,人事无常。笔下尽显水光山色,尽抒其爱恋之情:

  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赋。或欣在观国,或怵在斥遣,或述职邦邑,或羁役戎陈,事由于外,兴不自已。

  虽高才可推。求怀未惬。今量分告退,返身草泽,经途履运,用感其心。

  赋日:

  永百世之庆灵,遇千载之优渥;匪康衢之唯践,谅跬步之易局;践寒暑以难换,眷桑梓以缅邈;褫簪带于穷城,反巾褐于空谷;果归期于愿言,获素愿于思乐。

  于是舟人告办,伫楫在川。观鸟候风,望景测图。背海向溪,乘潮傍山,凄凄送归,悠悠告旋。时珉秋之抄节,夫既高而物衰,玄上腾而雁翔,霜下沦而草腓,舍阴漠之旧浦,去阳景之芳蕤,林乘风而飘落,水鉴月而含辉。

  登青田之枉渚,逗白岸之空亭。

  路威彝而诡状,山侧背而异形,停予舟而淹留。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历古今而长在,经盛衰而不易。

  隐居期间,“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纵为娱,有终焉之志,作《山居赋》自注以言其事。”

  这期间创作诗文颇丰,今存有《会吟行》《缓歌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石壁立招提精舍》《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南楼中望所迟客》《石门新营所住四面迥溪石濑茂林修竹》《述祖德诗》等诗篇。

  其中的《缓歌行》诗云:

  飞客结灵友,凌空萃丹丘。

  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

  娥皇发湘浦,霄明出河洲。

  宛宛连螭辔,裔裔振龙旒。

  谢灵运虽然不是个好官,可是他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宋文帝刘义隆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放在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成语“才高八斗”即由此而来。

  谢灵运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当郡守时,有一年得了大病,病好以后登楼赋诗,作了有名的《登池上楼》,其诗云: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嵌。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因为这诗中有两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不知什么人给谢灵运的上级打了“小报告”,说这两句诗是含沙射影攻击朝廷。其理由据说是这样的:池塘,是蓄水的地方,水可以代表“王泽”(皇恩雨露),如今“生春草”,必定没有水,那就是影射皇恩不再浩荡了。而按《诗经》所记载,出现一种虫子或鸟叫就会变一种气候。以此推广开来的话,那么鸟叫变了,气候也该变了,那么园中柳树上“变鸣禽”,就是影射江山要变。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 诗三百:思无邪 于丹庄子心得 美人何处 刘心武续红楼梦 红楼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