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宋、元时期(1)
柳永“奉旨填词”
北宋时的词作家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七,又有柳七之谓。柳永是个风流才子,自命为“白衣卿相”,常混迹于烟花柳巷,因擅长作词曲,而且常常在词曲中表露对遭遇不幸的歌妓的同情,颇得歌妓们的好感,在歌妓圈流传着几句话: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而生于官宦世家的柳永并没有沉沦于烟花柳巷,他一生对仕途不懈追求,少年时就赴京城应试,但没想到自断前程。事情是这样的,第二次落榜后,牢骚盛极的他无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压抑,作了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变,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将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柳永纪念馆雕像这首词不胫而走,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仁宗斥其为浮艳虚华之文,以致在柳永考进士临发榜时,原本欣赏柳永的宋仁宗特地把他的名字勾掉,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又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希望朝廷任用他,仁宗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且去填词!”
柳永受了这种打击,别无出路,自我解嘲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梁、苏州、杭州等地流浪。奔波30多年后,他改名柳永才考取进士,在江、浙一带做了几任小官。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将其营葬。
柳永死后亦无亲族祭奠,但之后的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后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晏殊认真写诗得佳句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诗、文、词都很擅长。
晏殊小时候便以诚实著称。在他14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宋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都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里相对比较贫穷,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对此惊讶异常,不明白宋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宋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的合适人选。”
而晏殊谢恩后却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宋真宗听了哈哈大笑,直夸晏殊敢说真话。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诚实的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后来晏殊成为北宋两朝重臣,官至礼部、刑部、兵部尚书,封临淄公。
中年以后,有一次晏殊路过扬州,在城里玩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
进了庙里后,晏殊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却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
随从念了一会儿,晏殊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
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王琪来聊天。
王琪来了以后,晏殊跟他一聊,还挺谈得来,便有惜才之心,就高兴地请他吃饭。吃完饭后两人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此时恰逢晚春时节,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非常有诗意。晏殊看了一会,触动了诗情,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旬。”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后想了一下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呢?”
晏殊一听便拍手叫好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既工整又巧妙。
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联语,词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写作者在花园饮酒,看到满地落花,心里十分伤感。虽说词的情调不太高,不过,写得情景交融,艺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晏殊非常喜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后来他在一首七言律诗里也用了这两句。
花蕊夫人诗迷赵匡胤
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只知享乐,不问政事,挟弹骑射,游宴寻诗。而此时中原地区的后周归德军节度使、五代十国之南唐王朝画家董源的画作检校太尉,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已经“黄袍加身”,取代后周而君临天下。
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屡次劝他励精图治,孟昶总认为蜀地山川险阻,不足为虑。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宋太祖赵匡胤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6万向蜀地进攻,并命工匠在汴梁为蜀主孟昶起造住宅,谕令将士:“行军所至,不得焚荡庐舍,驱逐吏民,开发邱坟,剪伐桑朽,凡克城寨,不可滥杀俘虏,乱抢财物。”这月,汴梁大雪,宋太祖在讲武堂设坛帐,衣紫貂裘帽视事,忽对左右说:“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士,冲犯霜霰,何以堪此?即解下紫貂裘帽,遣太监飞骑赶往蜀地赐给王全斌,且传谕全军,以不能遍赏为憾事。
此举果然激励宋军人人奋勇,所向披靡,14万守成都的蜀兵竞不战而溃。后蜀主孟昶听知此消息,对身边的花蕊夫人说:“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竞不能东向发一矢!”说完二人默然相对。
乾德三年(965)元宵刚过,司空平章事李吴草表,孟昶自缚出城请降,此时自王全斌出兵之日算起才66天,后蜀便告灭亡,比起前蜀王衍被后唐所灭还快。
之后不久,孟昶与花蕊夫人等一行33人被押赴汴梁。到汴梁后,宋太祖赵匡胤特别优待孟昶,封其为秦国公,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原来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听说花蕊夫人的诗作和事迹后,心中便爱慕不已,欲思一见颜色,以慰渴怀,又不便特行召见,恐人议论,便想出重赏孟昶这个主意,连他的侍从家眷也一一赏赐,料定他们必定进宫谢恩,就可见到花蕊夫人。
果然如此,孟昶的母亲李夫人携花蕊夫人人宫谢恩那天,赵匡胤格外留神,觉得她才至座前,便有一种香泽扑鼻中,令人心醉,仔细端详,只觉得千娇百媚,难以言喻,等到花蕊夫人称谢之时,那一片娇音如莺百啭,直把太祖的魂灵勾了去,赵匡胤两道眼光,射住在花蕊夫人身上,一眨也不眨。花蕊夫人此时瞧了太祖一眼,低头敛鬟而退。
孟昶受封七天后暴疾而终,年47岁,史家多认为是太祖毒死的。而太祖听到孟昶已死,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并追封为楚王。孟昶死后,他的母亲并不哭泣,但举酒酹地,说道:“你不能以一死殉社稷,贪生至此,我也因你而苟活在人间,不忍就死,现在你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绝食数天而死。
孟昶葬在洛阳,他的家属仍留汴京,少不得入宫谢恩。这日,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来到宫中,愈显得明眸皓齿,玉骨珊珊,赵匡胤便乘此机会把她留在宫中,通令侍宴。花蕊夫人身不由己,只得宛转从命,饮酒中间,太祖知道花蕊夫人能诗,在蜀中时,曾作宫词百首,要她即席吟诗,以显才华,花蕊夫人吟道: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
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花蕊夫人吟罢说道:“这词是当日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写的,写在驿站的墙壁上。”
赵匡胤听了只是叹息,花蕊夫人又说:“当年在成都蜀宫内,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令我按拍而歌,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竞执长鞭,自马至地,妇人竞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及李艳娘人宫,好梳高髻,宫人皆学她以邀宠幸,也唤作‘朝天髻’,哪知道却是万里崎岖前往汴京,来见你宋主,万里朝天的谶言,却是降宋的应验,岂不可叹么?”
宋太祖赵匡胤听罢长久不语,连饮三杯,说道你再做一首新的。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再启朱唇赋诗一首: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本也是个英雄人物:当年千里送京娘,以一条棍棒打遍十八座军州。此时有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竟更加深了对花蕊夫人的爱慕之心。饮了几杯酒后的花蕊夫人,红云上颊,更觉妩媚动人,太祖便携着花蕊夫人的手同入寝宫。
不久后,宋太祖封花蕊夫人为贵妃,自此太祖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那里饮酒听曲。
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宋太宗)也久恋花蕊夫人的姿色,一日遇见便上前调戏,花蕊夫人不从,赵光义暗自恼怒,便欲杀之。后来有一次宋太祖和弟弟等人在宫中射猎玩耍,花蕊夫人路过,赵光义见到后将她一箭射死。而太祖虽然英明神武,也无从追究其弟之责,只好独自为之悲悼。
豪煜受辱写词述怀
宋太祖开宝七年(975),新建立的北宋派军向南唐发动了全面进攻,大将曹彬率军攻略南唐,金陵城破,李煜为了不使金陵成为涂炭战场,肉袒出城投降,以换取百姓平安。
之后按照宋兵的要求,李煜写罢降表,率领王公后妃、百官僚属在江边码头集结,登上宋船北上,至此,李煜由皇帝变为囚徒。数月后,李煜来到开封,朝觐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对后主说:“你屡次违抗我命令,就封你为‘违命侯’吧!”
于是李后主得到了“违命侯”的封爵,小周后被封为郑国夫人,又赐予他们汴梁城府邸,两人住在那里,倒也受尽优待,作了高级亡国奴。
但就在这年冬天,50岁的宋太祖赵匡胤在他的弟弟赵光义的守护下,于“烛影斧声”中在万岁殿上不明不白地驾崩,史学家多认为是被赵光义谋杀。第二天赵光义便继位称帝,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当年十一月,他废除掉李煜的爵位,由“违命侯”改封为“陇西郡公”。
这表面上看似乎意味着李煜身份的提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兴国三年(978)的元宵佳节,各命妇循例应入宫恭贺。小周后也照例到宫内去庆贺。不料小周后自元宵入宫,过了数日还不见回来,李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家中恨声叹气。走来踱去,要想到宫门上去问,又因自己奉了禁止与外人交谈并任意出入的严旨,不敢私自出外,只得眼巴巴地盼着小周后回来。一直至正月将尽,小周后才从宋宫中被放出来乘轿回归府邸。
李煜连忙将花容憔悴的小周后迎入房中,问她因何今日方才出宫?小周后却一声不响,只将身体倒在床上,掩面抽泣。李后主料定必有事故,不敢再追问,待到夜间行将就寝,李煜悄声地向小周后细问情由。小周后终放声痛哭,大骂李煜说:“你当初只图快乐,不知求治,以致国亡家破,做了降虏,使我受此羞辱。你还要问什么?”李煜顿时什么都明白了,只得低头忍受,宛转避去,心虚得一言也不敢出口。
原来宋太宗赵光义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他表面上优待李煜,提升其官职,其实却是早看上了生得花容月貌的小周后,以使其有机会进入皇宫。
那日小周后循例进宫,朝贺太宗及皇后,众命妇各散归。太宗却暗使太监假借皇后口谕,要小周后留下磋商女红,却把她留在内官。
小周后信以为真,只满心欢喜在内宫候召。谁知当晚却等来急不可耐的宋太宗赵光义,逼着她先是陪宴侍酒,后又要强拥她入帐侍寝。从元宵佳节进宫,宋太宗夜夜强辱小周后,至正月将尽,方才恋恋不舍放小周后出来。一连半个多月中,一直粘着小周后,让其夜夜受尽非人的折磨,还极不愿放其回去,只是恐怕留在宫中,要被臣下议论,所以暂时忍耐。
李煜知道一切后,长叹一声,仰天流泪。他除了逃避和忍耐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躲着不敢见妻子,待其心情平和后才抱紧她失声痛哭,词作《相见欢》就是写的他此时的心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而打那次元霄节之后,尝到甜头的宋太宗便常以要皇后与众命妇磋商女红或赏花为名,强召小周后及众命妇一起入宫,之后便将她多“挽留”
几天。淫邪的宋太宗也渐渐不满足于只在逢年过节强幸小周后,他还想到了一个小周后不在时意淫她的变态主意,就是事先召来数名宫廷御用画师坐于帐后,等他强奸小周后时把情景描绘下来!
于是在宋太宗又一次强幸小周后时,小周后发现竟然有数名老头从宫闱后战战兢兢地探头出来现场写生,仅存的一点点自尊爆发出来,不顾一切地一脚蹬开宋太宗,惊恐万状地躲入龙床后。任宋太宗怎么威逼利诱她死活都不肯再就范。宋太宗强推力按仍无法得手,恼怒之余竟又喝来数名宫女代为强抓住小周后,终又将其侮辱,并使画师完整地画下场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画作《熙陵幸小周后图》的由来,“熙陵”是指宋太宗,因为他死后葬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
元人冯海粟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描述这幅作品说:“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黑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女抱持之,周后有蹙额不胜之态。”姚叔祥《见只编》云:“余尝见吾盐名手张纪临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粉本(即水粉画),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
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两人承股。
一人拥背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
小周后一被召去便是多日,每次归来都要扑在李煜的怀中向他哭诉宋太宗对她的无耻威逼和野蛮摧残。为了李煜的安全,小周后只能满足宋太宗的任何要求。李煜望着小周后那充满屈辱和痛苦的泪眼,唉声叹气,自惭自责地陪着她悄悄流泪。
这个时候,南唐君臣众人的命运操纵在他人手里,李煜对亲人遭受的这种难以启齿的凌辱也就无能为力了。
李煜是个书呆子,他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感情,却任由它流露,他对故国的思念终于让太宗起了杀机,赵光义深知李煜才华实在过人,随着那些动人心弦的词话四处流转,有李煜在一天,南唐故地的人心就不安稳一天。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