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明、清时期(1)
朱元璋吟诗骂秀才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极穷,为了活命,他被家人送到了庙里做和尚,但庙里养不起他,他只好以化缘的名义四处流浪要饭。有一日,朱元璋来到旧县(今女山湖镇)狮龙桥酒馆要饭。这里有几个舞文弄墨自充文人的家伙聚在酒馆饮酒,一个个脸挂几分醉意,忽见酒店门口来了个小要饭的,还是个秃头,便想趁机拿朱元璋开心,其中一人提议道:“兄弟们,我们下面行酒令就围绕门上这个要饭的,每人作诗一首,作不出的罚酒三杯。”其他几个文人一听都起哄说:“行,但每人想的时间不得超过半袋烟功夫。”
于是首先提议的那位略一思考,随口吟道:
一轮明月挂枝头,长丝垂地飘悠悠。
晚风一阵吹过来,枝摆影斜露光溜。
吟完后,其他几人一起鼓掌,齐叫“好!好!”依次作诗,旁边的文人看了几眼朱元璋,见朱元璋两条浓鼻涕快要拖到嘴唇边了,便筷子向桌边一敲吟道:
山下飞出两白龙,不知不觉过草丛。
眼看游到黄河边,“嗖”地一声回龙洞。
吟完还做深深地吸鼻子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轻轻碰碰下一位说:“该你了。”这位看朱元璋身上穿着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衣服,腰间系着根稻草绳,草绳上还别着顶无檐的破帽子,拖着一双破鞋,手扶一根打狗棍,“扑嗤”一笑,摇头晃脑吟着:
锦衣金带一美男,帽海鞋江游宇寰。
牵着一匹枣红马,晨在河边暮在南。
吟完后不见众人鼓掌,瞪大眼睛说:“难道我作得不好?还是你们没注意听?”有人提问道:“你说的那帽海鞋江是什么意思?”刚才作诗之人说:
“自古不是就有海无边,江无底之说嘛!”经他这么一解释,大家细看朱元璋腰里别着顶破帽子和脚下拖着双破鞋子,一边笑着,一边鼓掌说:
“好!好!”
这时朱元璋气得脸色发青,心想你们不给也就算了,还在这卖弄文才,拿我开心,真不是东西。朱元璋瞪着这群家伙,把手中打狗棍在地上敲击以示安静,当大家用惊疑的眼光看着他时,朱元璋用打狗棍指着那几位文人道: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烘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朱元璋吟完愤愤地说:“要是有一日我得天下,首先要你们这些家伙的好看。”说完调头就走。几个文人一个个张口结舌,没想到这小要饭的随口吟诗把他们给骂了,只听到酒馆里有人在鼓掌。
后来朱元璋果然当了皇帝,他虽然爱好吟诗作对,但他对文人墨客可是由戒心到厌恨,常常无事生非,在文人的文章、奏折或表札内挑剔毛病,鸡蛋里找骨头,稍有不恭犯了大忌,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弄不好还株连九族。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尤其是到了后期,朝廷内“文字狱”让那些平日咬文嚼字的老夫子个个提心吊胆,他对文人如此忌恨,据传说是从小时上面的故事开始的。
解缙随机应变作趣诗明代才子解缙,自小思维敏捷,聪颖过人。他家与当时辞官在家的曹尚书家离得不远,有一天,曹尚书邀解缙过府吟诗,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
解缙首句刚出,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
解缙不慌不忙接口吟出:“今日为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
曹尚书听罢,不禁连连点头称好。
解缙在京城作官后,明成祖朱棣听说了他的文名,便钦点他为翰林学士,命他主编《永乐大典》。于是解缙得以侍奉于皇帝左右。
明成祖也好风雅,便经常出一些难题考解缙。有一次,明成祖对解缙说道:“爱卿,寡人有位后妃夜里生了个孩子,你替朕做一首诗吧。”
解缙立即吟道:“吾皇昨夜降金龙”。
朱棣道:“是个公主,不是皇子。”
解缙马上改吟:“化做嫦娥下九重。”
朱棣道:“可惜已经死了。”
解缙接口道:“料是人间留不住。”
朱棣道:“已命太监抛入金水河里去了。”
解缙续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
朱棣听了不由笑道:“爱卿真是随机应变的奇才啊!”
戚继光作诗言志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戚继光出身将门世家,受父亲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为国建戚继光雕像功的文武全才的军人。当时,中国的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倭寇是指日本内战中的一些残兵败将,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从十四世纪的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们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一带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到了十五世纪下半叶,倭寇越来越猖狂,他们与中国沿海一带的土豪奸商相勾结,有的甚至深入内地,攻陷州县,倭寇成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大祸害。
戚继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16岁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韬铃深处》,诗云: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本诗末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
17岁的戚继光继承父亲的职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一上任就与倭寇交战,取得了很多的胜利。
由于戚继光在山东抗倭寇有方,朝廷于1555年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参将,这里是倭寇活动的中心地区,戚继光在这里组织了一支由农民、矿工组成的军队。他还根据中国南方沼泽多,倭寇又惯于用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这是和敌人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
在战斗中,戚继光的军队先以火器、弓箭作掩护,敌人进入百步之内发火器,进入六十步内发弓箭,敌人再进的话,戚继光便用“鸳鸯阵”冲杀倭寇。
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四千多人的新军军纪严明,精通战法,战斗中屡战屡胜,深受人民的爱戴,人民称这支军队为“戚家军”。
1561年,有倭寇数千人,驾一百多艘战船,大举侵犯浙江台州地区,戚家军闻讯后神速迎敌,在台州一带九战全捷,全歼敌人。从此倭寇闻风丧胆,数年之中不敢进行大规模的侵扰。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3),戚家军攻克横屿,凯旋回师。戚将军和全军将士一同赏月,当时军中无酒,戚将军即席口述《凯歌》一首,教全军将士一起唱和,以歌代酒激励士气。
其诗日: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因为戚继光的英勇善战,军功卓著,很快又得到朝廷升迁,并转战到福建、江苏、山东等地区。
在戚继光和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抗倭寇战争节节胜利,中国沿海地区日趋安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
戚继光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称颂。在中国沿海许多地方至今仍有纪念戚继光的祠堂、雕像、纪念馆等,数百年来人们都不忘缅怀他抗击倭寇的功绩。
梅之涣写诗劝人莫自大明朝有一个叫梅之涣的诗人,有一次路过李白墓,看到上面有许多人都写了一些说通不通的诗,便作了一首《题李白墓》的诗加以讽刺,全诗为: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的往的写一行,鲁班门前弄大斧。
关于李白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某日泊舟采石江边,到了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死。有的传说则说当晚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之后腾空而去。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
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
这些游人中,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便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些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看到后,便写了这首诗讥讽这类游人。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不自量力又丢人现眼。
鲁班是春秋和战国之交的鲁国人,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另说山东滕州),“般”和“班”
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很大创新。当时的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此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不少发明。后来他被后世人尊为木工和建筑等行业的祖师。所以,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就有些不自量力了。
后来人们就把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笨拙本领的行为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后来简化为“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意思是说在鲁班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也太不自量力了。
唐伯虎题诗祝寿娱人
明朝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江南四才子”之首的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今江苏苏州人。其为人洒脱,个性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他年轻时就显示了杰出的绘画才能和写作才能,每年家乡的“比贤大赛”他都能得到冠军,与他同时代的祝枝山等人都曾败在他的手下。一时间,唐伯虎的大名传遍了整个苏州,人们都称他为“苏州第一才子”。
有一次,唐伯虎家乡有一家阔老太太过寿,宾客满堂,唐伯虎亦应邀前往。
席间酒酣,有人请唐伯虎题一首祝寿诗,他并不推辞,稍作思索,便写下了第一句诗:“这个婆娘不是人,”
众人一看,不禁为之失色。
接着,他笔锋一转,写下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转忧为喜。
击节叫好。
唐伯虎看看这种狂热场面,写下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一下子把在场的儿孙们气得怒目圆睁,唐伯虎蘸墨挥毫,刷刷地写下最后一句:
“偷得蟠桃奉至亲。”
至此,主客皆大欢喜,个个笑逐颜开。
桃花庵主唐伯虎诗风唐伯虎诗风相当特别,据说他早年曾下苦工钻研过《昭明文选》,因此早年作品工整妍丽,很接近六朝的气息。泄题案以后的诗作,多描写自己的处境,写起来情真意挚,自然流畅,虽然在字句上推敲得不是很精炼,但可以感觉到唐寅信手拈来的才气。
他的诗作有《百忍歌》《上吴天官书》《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闲中歌》等。
唐寅诗文平易真切,不拘成法,采用大量口语入诗,意境自然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傲岸不平之气。如:
《桃花庵歌(一)》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阃,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庵歌(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
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把酒对月歌》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题落霞孤鹜图》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
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诗赠宁王》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厄。
得一日闲无量福,作千年调笑人痴;是非满日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醉诗》碧桃花树下,大脚墨婆浪,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
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贫士吟》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
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荒村风雨杂鸡鸣,轑釜朝厨愧老妻。
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肯嫌斗粟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
白板门扉红槿篱,比邻鹅鸭对妻儿。
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
《叹世》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徐渭作怪诗折服秀才
明朝时的才子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他天资聪颖,生性狂放,性格恣肆,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
其画作署名较多,如田水月,天池渔隐、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
有关徐渭的轶事有很多。相传有一年春天的某日,风和日丽,徐渭就独自出门漫行,他走到一个风景不错的凉亭边时,看到里面有几个秀才围着几张画谈论着什么,就走了过去,一看才知道那几个秀才是在题诗,再看那些诗,都是陈词滥调,无甚新意,徐渭不觉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可惜了!”
旁边的一位秀才见了,心中有些气愤,但看他也像个文人,就说:“兄台大才,请题诗一首,也好让我等拜读。”其余的几个人也连声附和。
徐渭也不推辞,随手拿起一张名为《柳亭送别图》的画,一看,发现画上画着一对男女在十里长亭中依依惜别,亭边种着几颗柳树,柳枝在春风中摇摆。再看笔法,虽非名家手笔,却也颇见功力。徐渭想了一会,拿起笔迅速写道:
东边一棵柳,西边一颗柳,南边一棵柳,北边一棵柳……
旁边的秀才见了,讥笑道:“这是什么诗啊?老是柳树柳树的,全是废话!”
徐渭听了,一声不吭继续写道:
纵有柳丝千万条,怎能绾得行人住?秀才们看到后面两句,顿时不作声了。
徐渭停笔起身,这时一阵杜鹃的鸣叫声从上山传来,顿时有了主意,于是低头继续写道:
山前鸣杜鹃,山后鸣杜鹃,山上鸣杜鹃,山下鸣杜鹃,‘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
写完诗,徐渭扔下笔,拂袖而去。
这些秀才们读着这首诗,越看越是觉得情景交融,意境非凡,不觉都惊呆了。这是一个秀才发现徐渭走远了,立刻大声询问道:“请问先生大名?”徐渭远远答道:“山阴徐渭。”
从此,这首诗就立刻流传开了,许多人甚至到这个凉亭来游览一番,就是为了看一看这亭边柳,听一听山上的杜鹃鸟叫声。
徐渭的“平湖秋月”藏头诗
杭州西湖赏月最佳的地方是“平湖秋月”,原先这里称为“孤山望湖亭”,为什么改了名字呢?原来这和明朝绍兴大才子徐渭有关。
徐渭某年在杭州居住。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他在天竺岣嵝山房独自一人饮酒赏月,几杯酒下肚,不由有些醉眼朦胧,忽然他想起诗友们说过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赏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向孤山望湖亭信步而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