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中国驰名妖精(2)
Txt=小_说[_天.堂
第二次失手以后,白骨精立刻使出了更加老辣的第三招,变做一个满口念着"阿弥陀佛"的老公公,扯起阴风扇动了唐僧的同感心。这里多说两句:大凡能拨动人心弦的,其实只有自己。物理学不是讲了吗?任何物体都有其固有频率,一旦外界的频率和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的时候,就产生共振,这个力量可是巨大的。其实人也是如此,为什么同样一个电影或同一本小说,有的人看了泪流满面感动得不得了,有的人却无动于衷?也是这个道理,能使人心潮澎湃的是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感受。此时的老公公手捻数珠,口咏佛经,拨动的正是唐僧自怜自爱的心弦。一种"有朋自远方来"的亲切感自唐长老的心底油然而生,顿时心中大喜道:"阿弥陀佛!西方真是福地呀!那位老公公连路都走不好了,还一心一意地念经哩。"唐僧也不想想,嘴上和您念一本经的就一定是您的同道吗?这个看上去道貌岸然,嘴上念着阿弥陀佛的老家伙骨子正想着把你活吃了呢!同情心又一次迷惑了善良淳朴的唐僧。
关于这个故事的结尾,原著和后来改编的那些戏剧、电影、连环画有一些区别。这里只谈原著。在原著里,孙悟空终于一棒子打死了变成老公公的白骨精。白骨精被消灭了。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面对一堆粉骷髅和那脊梁上"白骨夫人"的字迹,唐僧和悟空师徒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了。唐僧本来已经差不多相信这是妖精了,无奈,对孙悟空的成见使他最终还是听信了猪八戒的挑拨,忠心耿耿的孙悟空被痴迷不悟的师父轰回了老家花果山,这一回到此结束。
然而故事还是没有完,唐僧的悔悟是在又一场劫难中被黄袍怪变成了凶残的老虎精,他终于尝到了被冤枉的滋味以后。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别人看他是虎,独行者看他是人。行者笑道:'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这等嘴脸?'"这段话很关键:一心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能够变化成可爱的小妹妹,可怜的老太太,可信的老公公来骗取世人的同情;一心向善的唐僧一旦被妖精陷害,在众人看来也可以是一只恶虎精,有嘴也说不清。"表"与"里","善"与"恶"是这样错位的结合在一起,其中的滋味值得人们细细品评。
在这个经典的小故事里,唐僧所遇到的磨难并不是来自于白骨精,而是来自于他自己。实际上白骨精并没有直接把唐僧怎么样,甚至连碰都没碰一下。折腾来折腾去的,其实都是唐僧的心魔。怜爱之心、怜悯之心、同感之心本来都是无可厚非的善良之心,不过如果不能分清作用的对象,这好心也就都变成了受骗上当的痴心。不但害了自己,也冤枉了以赤诚之心对他的孙悟空。
不过,唐僧对孙悟空的冤枉其实并不完全因为他打死了白骨精。在某种程度上唐僧的恼怒和怨气还来源于对孙悟空竟敢当着两位新徒弟的面儿表示出对师父的不恭敬。真应了那句名言: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心地善良的唐长老恰恰就没有闹清楚这个首要问题。他以为看着顺眼、听着舒服的就是朋友,而讽刺挖苦、拿话戳自己心窝子的猴头简直就是敌人。"你个猴头竟敢当着新来的同志说我'昧着惺惺使糊涂',让我这当领导的尊严往哪里放?"唐僧有了成见,自然就相信了猪八戒的挑唆。"这样的歹人再有能耐也不能用!这样歹人的名字连提也不要提!"可怜的唐长老就没琢磨琢磨,猴头如果不是把您和您的取经大业当回事似的放在心上,能那么激动吗?怕是早就乐不得地回花果山逍遥自在过日子去了!至于猪八戒嘛,善良的唐长老也许没有听说过那句俗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猪八戒的挑唆有自己目的。
孙悟空确实受了莫大的委屈,不但挨了紧箍儿咒,甚至被开除出取经队伍,撵回了老家花果山,这个结果是他始料未及的。在孙悟空第三次举棒要打白骨精的时候,他还没想到问题会这么严重,他本还以为"虎毒不食子",凭自己的花言巧语,嘴伶舌便,哄上师父一哄也就过去了。单纯的孙悟空觉得自己毕竟是全心全意为师父唐僧好呀!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好心未必就一定能得到好报,即使对于像唐僧这样的好人也是如此,因为他确实不明白。你对唐僧好,当时当事他就一定能明白你的一片苦心吗?
w w w.x iaoshu otx 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