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道(1)
智慧之道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我们今天该如何获得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论语》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
樊迟在问老师什么是"知"(智)的时候,老师就说了两个字,叫做"知人"(《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如果你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化学,或许你都不是拥有大智慧,你只是拥有了知识;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沉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历史,能够顺着他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进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愿望。
学生再问老师,知人以后要做什么呢?看来樊迟还是不能理解老师的意思。
老师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就是这样十个字,说明我们知人以后要干什么。"举直",是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人,提拔上来,给他们一个好的空间。"措"是把他们安置在一个位置上。放在哪儿呢?放在"枉"者的上面。"枉"就是那些不正直的、不那么高尚的人。
也就是说,让贤达的、善良的人,让这些符合核心价值的人,在那些不怎么善良的、有一己之私的人之上。这是一个标准。
"能使枉者直",这个标准更温暖。也就是说,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我们不能说某一个人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也不能说某一个人他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歹毒小人。其实,人性中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环境中,或善或恶,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都会有所释放。
什么叫做"能使枉者直"呢?就是说,一个人他也许表现出来的不是那么高尚,也许他在做法上有一些促狭,甚至有一些卑鄙,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当你了解人心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力量,让一个不那么高尚的人,也就是心思可能有很多弯弯绕的人,让他起码在跟你合作的这一段时间里表现得正直坦荡一点?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叫"能使枉者直"。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为什么要知人呢?孔子说,就是这样一个目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知人呢?孔子说,你看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论语·为政》)这话什么意思呢?
"视其所以",从一开始你要看到他为什么这么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于他在做什么,而在于他的动机是什么。
中间"观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经过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什么。
最终是"察其所安",一个人做一件事,什么叫结束或者没结束?不在于一件事情物理过程的终结,而在于他的心在这个结果上终于安顿了吗?有些事情完了,但人心仍然不安,意犹未尽,他还要做;有些事情没有完,但是有人可以说,雪夜访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到了朋友门前,我可以不敲门就走,因为我的心已经安了。
所以看一个人做事,不要看事情的发展过程,而要看他心理上的安顿。这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视其所以",再给我们一个过程,"观其所由",最后给我们一个终点,"察其所安",那么就会"人焉哉",人还往什么地方去藏起来呢?"",就是藏匿的意思。
当你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分析,你说这个人还怎么能藏起自己的真实面目呢?这个人的心你弄明白了。
孔子不光告诉你"知人"很重要,他还告诉你"知人"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在静止的一点上考察一个人的言与行,不能断章取义说谁说什么话了,所以他是个什么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观其行不单在于一个结果,而在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看起来大同小异,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一日三餐,娶妻生子,大家好像都差不多。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每个人的人生,其实是千差万别。
同样是吃饭,有些人是为了充饥,有些人是为了美食;同样是睡觉,有些人是为了休息,有些人是为了做梦。
每一个人他的动机都不相同。
你要从他的行为背后去追究到真正的原因。再说得进一步,你如何去观察一个人呢?
孔子告诉我们,你要去看一个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的过错最终都是可以归类的,叫做:"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论语·里仁》)"党",就是结党营私的"党",在这里指归类,每个人的过错都是可以归进哪一类的人所犯的错误。
孔子还有一句话,叫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你看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这就教给我们更进一步的方法,不仅要我们看每一件事的过程,还要去看看这个人的过错何在。
大家都知道托尔斯泰有句名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的很多善事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对吧?比如,扶老携幼,实行一些忠信之道,其实很多的社会基本价值是趋同的,但你去看,人的过错却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过错里最见人心。
人这一生,其路漫漫,孰能无过?真君子不是没有过错,而是能从他的过错中洞察人心。有人是因为软弱犯错,有人是因为轻信犯错,很多人的过错是源自善良。
我们以前说过,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告诉他,你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以德报怨"不也是一种过错吗?
有很多人都是由于内心过于慈悲、柔软,而超出了底线,所以屡屡被伤害。这也是一种过错。从这种过错中,你或许能看出这个人心中一种深刻的善良。
所以孔子说,"观过",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这其实是一个看人的方法。这种观点很有意思,它可以超越时间,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其实,人们面对过错的时候,怎么去观察他们,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就是犯错之后的态度。用孔子学生子贡的话说,君子不是不犯错,但君子之过如同日月之食,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太阳再灿烂也有日食,月亮再皎洁也有月食。所以,"过也,人皆见之",他错就错了,大家看得见,是明摆着的;"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改了之后他还好端端的,你还得仰望他。
所以,君子"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错就错了,别怕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错了不改才叫过错。这一点很重要,错就错了,马上改。
第二点,真正的君子还有一个特点,叫"不贰过"(《论语·雍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人这一辈子是可以犯错误,但是犯错误也要有点品质,也要高级一点,我们不能屡屡犯同样一个错误。
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情景下可能有失误,但是你要记住教训,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难道不比观察一个人的成绩要更深刻、更见人心吗?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