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建构精神家园的巨著(4)
意大利诗人但丁·亚利基利(1265—1321)的长诗《神曲》很多中国读者听说过。《神曲》是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神奇描述。诗人自叙在他的人生中途,迷失于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唯一的出口被象征淫欲、强暴和贪婪的母豹、雄狮和母狼拦住去路。在这危急关头,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受天使、但丁的精神恋人贝阿特丽齐之托,救但丁脱离险境,并游历三界。他们首先进入地狱,地狱分九层,状如漏斗,越往下越小。居住于此的,都是生前犯有重罪之人。有贪官污吏、伪君子、盗贼、邪教徒等。他们的灵魂依罪孽之轻重,被安排在不同层面中受罚。
炼狱是大海中的一座孤岛,也分九层。这里是有罪的灵魂洗涤罪孽之地,罪恶炼净后仍可进入天堂。悔悟晚了的罪人不得入内,只能在山门外长期苦等。炼狱各层中分别住着以骄、妒、怒、惰、贪、食、色等基督教“七罪”中罪过较轻者的灵魂。
天堂共有九重天,即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水晶天,天使们就住在这里,能入天堂者是英明的君主、学界的圣徒和虔诚的教士等。
从思想上说,《神曲》中包含有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如原罪、末日审判、地狱、天堂、救赎等,他强调反省、忏悔和自我救赎,这是奥古斯丁《忏悔录》的模式。但是,但丁对炼狱的强化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他推进了基督教观念,推进了西方文化,即改变了一般宗教都可能有的那种狭隘、对人的不信任,而这种炼狱,实际上象征着人类尤其是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完善的痛苦过程。此外,但丁对人物的臧否有所超越于中世纪基督教的正统观念,这对于思想解放和文艺复兴运动是有先驱作用的。
从文学上说,《神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历程,西方文学由《荷马史诗》式的讲故事转向了写心灵,所以后来西方出现了相当多的灵魂解剖著作,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卢梭的《忏悔录》、歌德的《浮士德》
等。这些作品看似写生平经历,但叙事是为了自我解剖,是为了分析人生意义,而不仅仅是讲故事。中国作家在分析自己时总是躲躲闪闪,而且,总是想追求社会共同观念,不自觉地追求公众认同,而不敢有自己的思想,更不会有真正的发人深省的“惊世骇俗”。
至情的歌德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思想家,在德国被称为“魏玛的孔夫子”,正如中国对孔子的推崇一样,歌德获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肯定,恩格斯称他为“天才诗人”,海涅则称他是“世界的一面镜子”。
歌德1749年出生于法兰克福,是家中的独生子,备受宠爱,在学术气氛和艺术气氛浓厚的家庭中,歌德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父亲常在游戏中灌输歌德一些知识,母亲则每天对歌德进行一些“故事教育”。
在书籍的熏陶下,歌德拥有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加上多次浪漫的爱情经历,感情丰富敏感的歌德便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己对人生、爱情的感受,抒写感人的美好诗篇,写下了《野玫瑰》等一系列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美诗歌。
爱情是歌德文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源泉。二十四岁时,歌德因出席一次舞会认识了聪明、富有活力的迷人姑娘夏洛特·布夫,她温婉的仪态和贤淑的德性使歌德倾倒,尽管夏洛特是他的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感情充沛的歌德还是表达了自己对夏洛特深深的爱恋。惊慌失措的夏洛特向凯士特南表白了一切,凯士特南并不以为然,而歌德听说了这一切却大为震惊,为了夏洛特,也为了自己,他逃回了法兰克福。不久,他听说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了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自杀了。歌德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写了具有感伤情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篇小说一出版便声名大噪,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出现了“维特热”。《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为了歌德创作生涯中不是最重要但却是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歌德的感情生涯中,友情是歌德生命中开出的又一朵奇葩。
歌德和另一位德国大师席勒一直保持着终身的友谊,他们相识后一起写过讽刺诗集《克赛尼恩》,歌德曾对席勒深情地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我早已不再是诗人了。”在席勒的影响下,歌德完成了长诗《赫尔曼和窦绿蒂亚》
和《浮士德》的一部分,当席勒去世时,歌德久久地沉默着,随后安静的书房传出了他低低的哭声……二十七年后,八十三岁的诗翁在自己的书桌前永远地睡着了,但他的灵魂却在另一个世界与席勒保持着他们恒久不变的友谊,至情的歌德获得了感情的永生。
让维特替歌德去死吧
《少年维特之烦恼》似乎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维特的自杀引来不少少男少女仿效,以致歌德不得不出面劝导。维特为什么要自杀呢?我说,他是替歌德去死!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他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爱上了这里的如画风光,淳朴人情,更爱上了一位美丽少女绿蒂。绿蒂早已订婚,但对维特也是一见倾心。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两个男孩子一起谈论绿蒂。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了心爱的绿蒂。回到城市,维特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但纷乱的人际关系和无聊的事务让他产生许多苦恼。最终辞了公职。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烦恼痛苦到了极点。圣诞节前的一天,他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紧紧拥抱着她作最后的诀别。两天的午夜,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小说有歌德生活经历的影子,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这是一个求爱不成、向爱人表示心意的作品。这是激愤的写作,歌德不知道如何打动所爱之人,所以不遗余力地描写自己的苦恼、凄惨,希望感动爱人,不断地向爱人表示爱到死的决心,希望爱人珍惜,不让他死去。如果他能够以死感动她,或者甚至拥有被感动的她,那就圆满了。所以,歌德不能死,只有让维特死,让维特替他去感动爱人。
歌德显然不愿意自己的自杀仅仅是为了一个女人,所以要附加更多意义,要将绿蒂写成拯救自己的天使,也要显出自己的不同凡响和值得怜爱。书中写到种种人生的不幸,不过是美化自己而已。其实,歌德只想感动一个得不到的人,而在写作中感到自欺欺人的满足——仿佛那个女孩子看了他的小说后就会被感动。
其次,歌德并不在乎那个爱人,只是因为得不到,他才耿耿于怀。他的烦恼,确实如小说所写,是生活的无聊。无聊的文人,总是喜欢从女人那里寻找意义,寻找安慰。因此,他让维特去死,就是想发泄自己的闷气,强烈表示自己莫名其妙的怨愤。
维特死了,歌德一直在追求,追求事业,追求美和爱,如浮士德,老了还能够返老还童,如歌德自己,七十多岁了还追求十九岁的少女。
悲悯弱势永远是最温暖的情怀
雨果的《悲惨世界》有一种让人温暖的情怀。每当我们最为关注的主人公面临莫大的恐惧、悲哀、无奈、绝望时,雨果就会让一个天使般的人物及时地援助,让我们感到人情的温馨和生存的美好。
首先是冉·阿让,作为一个在监狱里待了十九年的苦役犯,他出来后,没有任何一家旅馆或者一户人家收留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狭而低的洞,里面相当温暖,地上还铺了一层麦秸,但没想到那是一个狗窝。他只得一边用棍子抵挡着恶狗,一边退出来,让自己落(不是坐)在一块石头上,“连狗也不如了!”这时,他遇到了米里哀主教。米里哀主教让他和自己一起吃饭,称他为兄弟,让他住下。他半夜偷了银器逃走,被抓住后,押回到主教这里,主教却说银器是自己送给他的。从此,冉·阿让向圣徒转化。
其次是芳汀,一个女工,幼稚地爱上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被抛弃,却怀上了大学生的孩子。她将珂赛特寄养在孟费郿村一个客店家。没有想到店主德纳第夫妇是贪得无厌的恶棍,他们以珂赛特的生活和治病需要为由不断索要钱财,逼得芳汀不得不卖身。因为不堪贵族欺侮奋起反抗,被沙威探长逮捕,最后她也身患重病。那么她的女儿怎么办呢?这时她遇到市长马德兰——冉·阿让。她从马德兰那里获得了最后的温暖,并将女儿托付给他,最后安然死去。
最后看可怜的珂赛特,因为她的母亲完全停止了寄钱,她就成为德纳第家的童工。孟费郿村地势较高,水源缺乏,人们取水,得去很远村外林子里一处阴森的池塘边。8岁的小珂赛特承担了取水的任务。尽管恐惧,但是德纳第大娘的魔影迫使她跑出村子去取水。作者这样写可怜女孩的归途:
……她妄想缩短停留的时间,并尽量延长行走的时间。她估计那样走法,非一个钟头到不了孟费郿,一定会挨德纳第大娘的一顿打,她心中焦灼万分。焦灼又和独自一人深夜陷在林中的恐怖心情绞成一团。她已困惫不堪,但还没有走出那林子。她走到一株熟悉的老槲树旁,作最后一次较长的停顿,以便好好休息一下,随后她又集中全部力气,提起水桶,鼓足勇气往前走。于是那可怜的伤心绝望的孩子不禁喊了出来:
“呵!我的天主!我的天主!”
这是让人泪下的情节。就在这时冉·阿让来了,珂赛特的苦难结束了。
雨果在《悲惨世界》卷首语中呼吁公平、公正、博爱和人道主义,虽然今天科技昌明、经济发达、制度逐渐完善,但悲惨和苦难并没有随之彻底消失。悲悯弱势的情怀,在今天还是需要的。
世界通俗小说之王的扛鼎之作
通俗小说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相对较低,有艺术性弱的原因。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容易被“复制”,被新的通俗小说取代。《七侠五义》、《小五义》之类现在就很少有人看,现代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武侠小说,现在看的人也很少,如电影《卧虎藏龙》的原著玉蛟龙系列。大仲马可谓是世界性的通俗文学作家,他一生写了上百部小说,现在多数已被人遗忘,甚至绝迹。
不过,至今还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则已成为经典。大仲马的地位虽然不能和巴尔扎克、雨果等文学大师相提并论,但是死后经过争论也进入了神圣的先贤祠。
《基督山伯爵》被誉为世界通俗小说的扛鼎之作,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是情节设计的精巧。邓蒂斯遭人陷害,流放到孤岛上,住在地牢中,如何能够脱逃,并成为基督山伯爵,有复仇能力呢?大仲马先不紧不慢地讲起一个疯子,他逢人就说自己有一大笔财富,谁救他出去就分一半。邓蒂斯也觉得他是疯子。然而,这个疯老人一直在努力地挖地道,想挖到海边逃出去。他用的仅仅是用废的勺子,整整挖了十年。这是一种多么让人震撼的求生欲望和坚持精神啊!然而,由于他只是利用望风时间目测,出了一点偏差,结果挖到邓蒂斯房间来了。此时,他已经油尽灯枯,于是给了邓蒂斯一个机会,让他装成自己躺在地牢里,在一个黑夜被埋了,幸运的是邓蒂斯钻出来,游走了,并得到了海盗留下的巨额财富,开始了复仇。
其二是知识性。大仲马运用新的知识来推动情节,比如说,基督山伯爵利用金融知识和无线电来击垮仇人。
其三是观念。大仲马的作品观念比较单纯而坚定,写友情,写忠于使命,写爱情,不掺杂质。虽然大仲马本人是个花花公子,不仅有私生子小仲马,六十八岁时还爱上一个美女,然而,他是真爱,当这个美女死后,他就到小仲马家去等死,半个月后身故。因此他笔下描写的也是这种很纯的爱,基督山伯爵与已作仇人妇的昔日恋人,就是这种爱。《红屋骑士》中的骑士爱慕皇后,就一心想救她,没有利害得失的计较。
其四是情节的完整统一。通俗小说作为大众读物,首先追求的就是情节完整统一,这就要求作家精心设计。《基督山伯爵》
长达五卷,但是线索非常清晰,就是刚要结婚的邓蒂斯遭陷害,失去爱人,然后是逃脱,复仇,放弃复仇。所以金庸作品有拼凑之嫌,而大仲马起码是独具匠心。
浪漫主义的谎言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坐了十九年牢,这是雨果社会批判的典型范例,但却是浪漫主义的谎言。
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写到,有些教士在土伦办了一所囚犯学校,把一些必要的课程教给那些不幸人中的有毅力者,如冉·阿让,他四十岁进学校,学习了读、写、算,这为他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打下了基础。但法律毕竟是有局限的,不可能不惩治罪犯。雨果力图说明,冉·阿让的犯罪主观意图是好的,而法律太严苛了。我们来看他怎样强调冉·阿让的主观意图。
为报答姐姐当年的抚养之恩,冉·阿让帮助姐姐带七个孩子。
有一年冬季,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家里没有一点面包,却有七个孩子。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他打碎了面包店装了铁丝网的玻璃橱窗偷了一个面包,被判处五年苦役。
那为什么会有十九年呢?因为他总在担心姐姐和七个孩子怎样了,谁照顾他们。在他坐监的第四年末,有人说他姐姐到了巴黎,住在圣稣尔比斯教堂附近的一条穷街,只带着最小的那个男孩。其余的六个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于是冉·阿让越狱了,因此延长拘禁期三年,一共是八年。此后,他又先后越狱过三次,每越一次拘禁又延长三年。一共是十九年。这时雨果写道:“到一八一五年的十月里他被释放了。他是在一七九六年关进去的,为了打破一块玻璃,拿了一个面包。”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