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6章 半里乾坤:品读林语堂的幸福心灵(2)

  一个东方人在盛宴当前时是多么精神焕发啊!当他的肚肠填满了的时候,他是多么轻易地会喊出人生是美妙的啊!从这个填满了的肚子里透射出了一种精神上的快乐。东方人是靠着本能的,而他的本能告诉他,当肚子好着的时候,一切事物也都好了,所以我说在东方人生活是靠近于本能,以及有一次使他们更能公开承认他们的生活近于本能的哲学。我曾在别处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的观念是“温、饱、黑、甜”——指吃完了一顿美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所以有一个中国诗人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是的,饮食诚然是人生莫大的乐事。一部《红楼梦》,洋洋洒洒百八十篇,倘若剔去饮宴的场景,你看还能剩得下多少?并且,除却这些后,试问又有几人觉得它好看来着?《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就是得到了人民百姓的支持。而百姓们通常只是看个热闹,“爱那大家行事”,“爱那精致的饮食和华美的衣裳”,“爱那画里的美人一样的小姐”……但仅有这几样,也就够了,也就无愧于坐上小说的第一把交椅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说,原来是这样啊,语堂先生让我们尽享饮食之乐,那我们可以放开肚腹大吃其道了是不是?不然,你应该知道,饮食是颇有讲究的。

  在中国四大恶“吃、喝、嫖、赌”中,吃占头名,可见也是带有深深的罪过的。

  《周礼》上记载:王的主食用六谷。肉食有6种牲畜,饮料有6种,蔬菜有120种,烹调的方法有8种,现在之你我看来,可能显得“简陋”了些。但不要急,让你真正大吃一惊的是有120瓮肉酱供他调味。这个大王早上吃饭,每天要杀一次牲畜,要用12只鼎。王进食的时候要奏音乐,让他吃多,吃好。而且很讲究的,比如春天吃羊羔和小肥猪,要用牛的油来烹调;到了夏天吃干制的野鸡和腌制的干鱼,要用狗的油来烹调;冬天主要吃小牛和小麋鹿,要用猪油来烹调;秋天就吃鲜鱼和大雁,要用羊的油来烹调。每年年终的时候,王的厨师要作出统计报告,这一年王都吃了些什么东西,一统计下来,就所食用的飞禽走兽类来说就太多太多了。

  夏朝的时候,桀或许已经不满足先辈们的饮食制度,于是就想独创一个。他整日整夜和宠爱的妹喜以及宫女饮酒。发明了一个“肉山脯林”,就是肉堆得像山一样,肉脯挂在那儿就像树林一样,还有那酒不是一瓶一瓶的,也不是一瓮一瓮的,而是干脆挖了一个大酒池。后来导致许多大臣喝醉了跌下去淹死在里面。

  夏朝就亡国了。

  这些都可以说是饮食过于奢靡造成的,怨不得别人。可也许你会拿出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来为自己开脱,说孔子“割不正不食”,把肉切割得歪歪扭扭的,不中看,他就不吃。也算是够难伺候的了吧!然而孔子又不愧是个大智慧的人,他很爱喝酒,据说能饮“百觚”,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就是可以饮大杯子百来杯,喝得够多的了,而且孔子不规定一天喝多少,一顿喝多少,但是他从来不让自己喝醉,这就是“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就是孔子的智慧!另外,孔子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很爱吃肉,但是从来不让吃肉超过饭食的量,这就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就是孔子对待饮食的过人之处!因此他也能高寿,活了73岁,而当时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

  另一方面如孔子自己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你看,孔子多洒脱!他能享受美食,也能审美粗劣的饮食,当他吃粗饭,喝冷水时,他也很快乐!孔子一生坎坷,他曾经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来到陈国、蔡国的地方。陈国、蔡国的官员们害怕孔子到了楚国后被重用,对他们两国不利,就派兵把孔子他们包围住了。他们山穷水尽,粮食吃光了,只能挖点野菜吃了,跟随他的人都饿得起不来了,可唯有孔子依然讲诵诗书,抚琴歌唱,你看,这就是孔子吃菜根度日时的乐观心态。

  所以,语堂先生在他推崇的“半半歌”里,特别地为饮食添上两笔,以恐世人自误。他说“肴馔半丰半俭”,又“酒饮半酣正好”,即是智慧的再现了。

  随时与尽情

  美味以大嚼尽之,奇境以粗游了之,深情以浅语传之,良辰以酒食度之,富贵以骄奢处之,俱失造化本怀。

  ——林语堂《乐享余年》

  自古以来,凡是会享受人生者,大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比如孔子能忘掉身份随众人一起唱歌,庄子想变成蝴蝶就变蝴蝶,想羡慕大鲲就羡慕大鲲,沈复在闺阁之中领略了多少夫妻志趣相投之美,又和朋友享受了多少得意忘形之事。从他们身上,至少看到了两点事实,一是热爱,二是尽兴随时。

  林语堂当然也是个乐得享受的人。30年代初期,林语堂既要教书,又要编刊物,还要读书写作,其繁忙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但林语堂非常注重休闲生活,经常离开上海到外地游览名川名胜。

  一次,林语堂带家人到杭州,火车开动,风从窗外吹进来,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别人都急于关上窗户,林语堂却将一张展开的报纸放出去,让风把它吹得呼呼作响,而后再用手将报纸撕一小口,于是报纸被风吹碎带跑了。他自己玩够了,还让女儿学着玩。

  到了杭州,一家人住进饭店。饭后林语堂带女儿在湖边散步,并教她们如何看山、看水、看天上的云气:“山、水和云都是最善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看它,其形状、色彩、气韵各不相同。它们性格也各异,从对其态度的差异上,可判定一人的个性与喜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即是此意。所以,你们要好好观察山、水和云,注意体味眼中的一切。”

  林语堂后来写过一段话,概括了此次出游的动机和意义。他说:“凡人在世,俗务羁身,有终身不能脱、不想脱者。由是耳目濡染愈深,胸怀愈隘,而人品愈卑。有时看看庄子,接近接近大自然,总是好的。”

  在现代社会,总有人认为生存就是奋斗、拼搏,争夺甚至劫掠。人人都忘掉了如何去享受生活,如何去不辜负大好人生。而随时与尽情更是天方夜谭,仿佛是在浪费时光,浪费金钱了。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俗人、庸人,得不到天地间自然之灵气,也就没有什么成就。而林语堂之所以被称做中西现代第一懂得生活的人,快乐就快乐在了随时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与亲友、爱侣漫步四海,这份豁达与潇洒难道不让人羡慕和去学习一番吗?

  不同的人物对享受的感觉都是不尽相同的。写了《小窗幽记》的陈眉公说,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他觉得人生最尽兴之事,莫过于在花落之前醉倒在朦胧的睡梦中人以回味其美,并以天地为席枕,以磐石为老友,笑尽天下争名夺利的可笑之人,该是多么畅快的事情!

  当然,万物之中,只有真心,灵心才具有评价谁或者什么为佳物的能力或者意识,自然一切都是从人类的角度来观察和判断的。也就是说,一切种类中的尤物,都一定与人有着亲密的关系。

  然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本上形成了一种行为模式,往往会拘束自己以适应舆论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成了卧室到办公室,厨房到市场等的直线模式。

  城市文明的发达,隔离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成了有家难归的游子。于是,我们感到恐惧和不安,不知道我们的归宿到底在什么地方。就连死后我们也不能够落叶归根,只能被一把火烧掉而任风扬其灰了。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限制,失去了自由的空间,从而感到无限的悲哀。

  我们生活在名利倾轧的旋涡中,不得不培养出自己的机械心理来去进行战斗。而要战斗就得有伤亡,所以我们很苦。有一人从井中汲水,却放着辘轳绳索而不用,硬是掏了一条斜道,搬着陶罐一罐一罐地把井底的水汲上来去浇地。子贡见了很纳闷,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老人却告诉他说,辘轳是机械,有了机械的事就一定会有机械的心,所以我又何必使用机械来苦自己的心灵呢!一旦有了机械,我们的心灵就被绞在了那辘轳上,永远也休息不下来。

  《庄子》中所说的蜉蝣虫朝生而暮死,不知道晦朔是什么样子。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争来争去,古往今来,种种纷纭,白驹过隙,怎么能够抵得住这时间的洪流呢?与其我们扭曲了自己的心灵,去与人钩心斗角,斤斤计较,而所获无几,何不放下这名利的念头,坐在那方方广广的磐石上,敞开了胸怀,让那清风吹拂着我们的心房,仰望着天光云影,以自己清净本来的心眼,观看这无比美丽的天地呢?

  因此,林语堂对我们说,要依尊你的本心,细心地去品味这个世界,方能咂出些过人的滋味与志趣来。其实这并不困难,关键的一步是,将那一半与世争宠之心,收回自己肚里,随时挥洒自己热爱事物的本心本性,安静地体会如孩童的欢乐。

  读书如同阅友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人生最大的乐事便是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可以一同游山玩水,或者足以聊解闺中寂寞,或是乐意一起上街来个酩酊大醉,或是一块悠闲地读几页书,品两口茗,谈古论今,纵横天下。只要是得其中一趣,便完全抛弃朋友的其他不和个性。

  这个世上大概有两种哲学态度,于是也便将分为两群。一类是“有无”,一类则是“半半”。信奉“有无”的人,大抵有孤高的性情,加上若许才华,容貌,便觉得这个世界不可负我。于是做事爱讲个绝对,读书必是古典文籍,喝茶必是碧罗春或大红袍,听音乐必是古贤大作,要么统统都是现代的摇滚。他们从不愿让自己处在某件事的不完美中左右为难,只好寻自己所爱。那种“半半”哲学观的人,则是可有可无,宜俗宜雅,不怨天不尤人,日子过得是比较轻盈的。所以,人们都说,还是后者好。

  的确,做事不要过于圆满,读书不要过于苛责,交友也不应只认准一类。张潮应该算得上是位善读书,乐交友的人。在他的《幽梦影》中,他曾不无得意地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如果你想做个受欢迎的人,当然就需渊博,而读不同的书则可以助你成此道。

  同时,你也可以借书中的知识去结交更广泛的朋友,提高你的乐趣和境界。交朋友,是为的在生活中能够有帮手;读书籍,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有指南。这两者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让人过得幸福一些。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朋友就是你的书,书也就是你的朋友了。

  也就是说,读什么样的书,也就等于在交什么样的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也就等于在读什么样的书。朋友的种类越多,说明你读书的种类越多。况且,书籍又是生活的反映,你读的书越多,也说明你生活的领域越宽阔。拥有的越多,说明你过得越幸福。有些人虽然不识字,也可以说是没有文化,却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过得很潇洒。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朋友多,而且是各种各样的,各个领域的都有。

  孔老夫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的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朋友,无论他是什么层次或者什么领域的。只要我们有一颗诚心待人,也就足以与之交往了。

  社会的生活,是人类之间相互依赖着的。再高贵的人,也是要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再卑贱的人,也是“盗亦有道”的。卑贱者也要有精神上的渴求,高贵者也一定有物质上的欲望,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朋友。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诗三百:思无邪 红楼梦魇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于丹论语心得 美人何处 当时只道是寻常 刘心武续红楼梦 于丹庄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