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0章 儒道学生:品读林语堂的精神家园(2)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林语堂《论游览》

  林语堂给我们讲旅行,实际上,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又如何去快乐地生存。他说,英国人到了上海之后必住到英国人所开设的旅馆里边去,在早餐时照常吃着火腿煎蛋,和涂着橘皮酱的面包,闲时在小饮室里坐坐,遇到有人邀他坐一次人力车时,必很羞缩地拒绝。他们当然是极讲究卫生的,但又何必到上海去呢?如此的旅行家,绝没有和当地的人士在精神上融合的机会。因此也就丧失了一种旅行中最大的益处。

  《读者》上曾登过这样一篇文章《同路客》,内容是这样的:

  小时候每每因为朋友间的融阂而难过,倘若朋友变得冷淡无义,更令自己伤心,其实那时候尚不懂得友情的本质。如同路客,走完某一段路,他要转弯,这是他的自由,在那段同行的路上,你跌倒了他来扶你,遇到野兽一同抵抗,这是情理之中的。路一不同,彼此虽有关联,但也就无法互相援助。但是这时候彼此也许就遇到新的同路客了。

  随着环境的变动,任何人在每一个阶段中都会有不同的一群朋友往还,很多昔日的朋友,虽仍牵系心中,要保持亲密却是相当吃力,而能够超越时空依然屹立的友情,其实已经包含爱情的成分。仅是一时投契的朋友,散开后,即使重聚,各人在思想修养感觉上的改变,已经导致大家难以重建昔日的关系了。然而所谓的知己朋友,起初交往时的情浓,令他们在离别后的惦念中依旧互相吸引,即使分隔多年,相见还是如故的,这就是爱情式的友情。

  纯粹的友情是自由的,今天萍水相逢,彼此尊重的欢聚,明天可以平淡地分手,甚至忘记。带着爱的朋友之情是浪漫的,却也可能是痛苦的,因为“爱”一开始便要求恒久,不能容忍更多的对象,一旦其中一方面对旧知己失去热情,或者将爱平分甚至转移到新朋友,另一方面只好默然承受。由是,如今我祈求的,只是在一段同行的路上,彼此温暖的朋友。

  当看完这篇文章,不知你是否觉得凄惶,并且坚决不肯相信曾经心心相印的朋友会有一天变成陌路。然而,渐渐长大了,现在的你我,试看还有几个保得住曾经那份真情,有几个还会去在乎,去追逐那份友爱呢?不过是白驹过隙,杳杳而无踪影了。

  时过境迁,有淡漠已久也许永不再联系的朋友;也有,虽心中牵挂,然远隔千山,生命的交叉点始终交会不到一起去的朋友。是成长让你我明白,生命中太多变数,不是每一样渴望的东西都要永恒,这是生存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渴求时间和空间上永远的友谊就像是在灰烬上种玫瑰一样,尽管如此,火花擦出的那一刹,我仍然渴望这是又一个永恒。永恒是什么?它不过是一种心境,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一些曾经会使你深深感动的人,也许永远地从你的生活坐标里消失了,不在你的视野中出现,但是,你会记得跟他们在一起时的感觉,甚至是某一个笑容,就像电影里的大特写,永远地定格在你的记忆中了。

  世间没有所谓永恒的情谊,朋友爱人如同过客,不可强求,大家同路,相携而过,过了这一弯,不同路了,彼此又会有新的同路客。何必害怕,何必忧伤呢?

  很多人害怕分别,有些人觉得,与其要尝试分别时候的失魂落魄,还不如不要有当初的相遇相识。正如那句话:“千里搭长篷,没有不散的筵席”,谁又能守谁一辈子呢?可是,总是有人不明白、不领悟,所以一直痛苦着。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地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你看,这样不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吗?

  忘却,是开启快乐动力的一把金钥匙。

  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总是沉浸在过去那些温存的片刻,而不愿接受如今的现实,也迟迟无法使自己获得解脱的快乐。有回忆固然好,回忆那些相濡以沫的片段,洒脱一些的人更将相忘于江湖。而此时的相忘并不是真正的忘记,而是以一种淡泊的心态看待一切,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崭新,以一种从容的姿势去设计明天。

  因此,无论何时,你都要记得,能够忘记,能够放弃,幸福会因你的忘却泛滥得如风起云涌。

  何必要完美

  如果人类的心灵都是高贵的,那么我们将变成完全合理的动物,没有罪恶,没有弱点,也没有错误的行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世界将变成一个多么乏味的世界,我们一定会变成极讨厌的动物。

  ——林语堂《论灵心》

  有所追求是人生要义,可是若将追求当成人生一种负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的话,就不是聪明人所应该有的行为了,这亦是“过犹不及”的道理。然而,偏偏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某项“使命”殚精竭虑,非要将它弄得是花儿就要有牡丹倾城的样子,是鸟就得有丹顶鹤高贵的气质,非要让世人为之惊叹,为之扼腕,呼之为“十全十美”如果真如你想象的完美了,成就了,人生也就无趣了。因为从此后,人们都会放弃追求的快乐,梦想的甜美。

  追求完美的人以争取高水准为乐,他们要求的是卓越表现,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世上没有永远的胜者,一时的风光,赌不来一世的顺畅。如果尝尽众人之上的滋味,而后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不得不拼命向前。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胜他人一筹的诱惑总在眼前,于是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将生命变成了一场永无休止的劳役。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这种想法导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后又作出过分的反应。而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他们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无数的事实证明强逼自己追求完美,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进而危害健康,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也会大大受到影响。而如果这些人能够放弃追求完美,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更有成就,人生的乐趣也会成倍成倍地增加。

  如果我们都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头脑,则我们在每一新年里便无用作新的计划。当我们在大年除夕回想到一年里所决定的计划时,我们发现我们只做到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不曾发现,还有三分之一则已经忘却了。人生之美便在这里。一个计划如果可以完全实现,便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一个将军如果预先知道可以绝对获胜,连双方死伤的确数也能预料得到,他对战事便会失掉兴趣,远不如把它放弃不干爽快些;下棋的人,如果知道对方的心灵——不管是比他好的,坏的,或平常的——而无错误,便不会再想下棋。如果我们看小说时,确知书中每个人物的未来灵心动作,因此而料到小说的最后结果,那么所有的小说便无一读的价值了。阅读一部小说,便是在追求一个多变动的、不可测度的心灵,这个灵心由一条以许多连续发生的情势而造成的迷路,在相当的时候,实现其不可测摸的决定。

  因此,林语堂说,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有时候,不求完美,及时忘却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 诗三百:思无邪 刘心武续红楼梦 于丹论语心得 美人何处 红楼梦魇 于丹庄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