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说忠义话权谋(1)
大嘴多舌:
《水浒》又称《忠义水浒传》,是标谤“忠义”的,而在宋江渐渐架空晁盖,将梁山的“义”字改为“忠”字的时候,这其间又有多少权谋呢?吴用的伎俩,宋江的手段,刻石天定的方法,这其中又有多少秘密给我们以启示呢?
忠义权谋宋三郎
宋江的“忠孝仁义”
依大嘴看,若从施耐庵老先生的本意出发,整部《水浒传》中,名声最好的人物,主要是宋江一个,其“忠孝仁义”四个字字字全占,但却经不起以现代读者的眼光推敲。
宋江口口声声讲忠讲孝,不愿上山落草。一旦自己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上山了,却跪在地下,要求大家都跟他去落草。这时候,他的忠孝观,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是用当时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宋江,他也不是一个忠臣孝子,也不是一个仁义的人。因为忠孝仁义的标准是固定的,不能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改变。
读者先和大嘴一起看看宋公明的“孝”:那宋江得知父亲病故之后,星夜返回郓城奔丧,而且“孝”到了不知隐蔽,大白天的就在村口和张社长说话,以至让人告官,这行为简直像个白痴。
在此之前,宋江本已经决定和燕顺等人一起投奔梁山泊了。被捕之后,接受了父亲的一次“庭训”,意志立刻坚强起来,誓要“忠孝两全”,绝不做反叛。于是宋江从“孝”里又引出了“忠”。
宋江心甘情愿地被发配到江州。但是这种“忠”,明显是假的。如果不假,到了江州就不应该再写什么“反诗”,害得死伤了许多江州百姓之后,最后依旧还是“反上梁山”,却把希望寄托在朝廷的招安上。这种反反复复,哪一点是真实的?
返回梁山泊的路上,宋江遇见四个好汉,从小说的手法上讲,这完全是为了要完成一百单八将的聚义而硬编的。一千多人马,即便分成五路,在大闹江州之后,要想平安返回梁山泊,只怕没那么容易。
后来宋江一个人下山,就是要他得到九天玄女娘娘送给他一部“天书”,不然的话,晁盖能这样疏忽,这样放心,在大闹江州之后,答应宋江一个人回家搬取父亲、弟弟?几乎所有人的家眷,都是山寨派人悄悄儿接取上山的,为什么宋江一个人要例外?就因为他是最最懂得孝道、讲究孝道的人?
宋江的父亲也是口口声声忠君爱国的,这一次不单儿子上了山,连自己也成了“匪属”了,不知道他上山之后,是不是还要教训儿子:“千万不可做不忠不孝之人!”
在发配江州的一路上,经历许多凶险,几次差点儿送命,全都依仗“山东及时雨宋公明”的好名声,不但处处逢凶化吉,而且人人都钦敬他,拜他为哥哥,听从他的调遣。按照宋江的所作所为,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好名声?
当上梁山大寨主后,宋江要留被俘的将领,总是先“亲解其绑”,接着赔罪,自会让有些等融会贯通之人感恩戴德。此谓宋江之“仁义”也,《水浒传》中还说宋江是个仗义疏财的人,时常接济穷人。他是一个县衙门里的小吏,家里也不过是个中小地主,收入并不十分多,却能救人于危难,此亦谓“仁义”也,这又能为他赢取一些好名声。
但最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劳苦大众深为痛恨社会上层建筑的大面积腐败和对自身的压榨。施耐庵作为替人民厉声呐喊的斗士,幻想以书生的一腔热情匡时济世。因此借刻画宋江这个人物来宣泄一下自己的胸襟怀抱,也让那些饱受欺凌的最低阶层狠出了一口恶气。大嘴想:这也就是《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主旨了。
另一个宋江
你看那浔阳楼上,宋江愁绪伤怀,倚栏独酌,乘着酒兴,挥笔在壁上题了一首述志抒怀的西江月词,头两句云:“自幼曾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大嘴认为这句话不但道出了宋江的立身和学问,也道出了他是个有心计的人。一向认为宋江处处权诈的金圣叹老先生就曾在此句下批道:“表出权术,为宋江全传提纲。”
宋江醉后所做的那一词一诗,可算是宋江的本色之作,道出了另一个宋江,与平时恭让谦卑,口口声声“小吏”、“在下”,动辄下拜、下跪的宋江大相径庭。
由其诗词可见,宋江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只因奸臣当道,社会腐败,所以,他虽怀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路,只得广交江湖朋友,想走一条“功名捷径无如贼,宰相奇谋只用招”的道路,以走曲线博得功名。他的轻财仗义,他的求贤若渴,都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宋江也是很有些“权谋”的。
譬如,宋江未上梁山时,就积极在江湖上收罗英雄豪杰,推荐他们上梁山入伙,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在第三十四回中,宋江一次便送花荣、秦明、黄信等九位好汉上山入伙,与宋江是莫逆之交的花荣做了第五把交椅。白龙庙小聚会时,宋江又推荐戴宗、李逵等十一人入伙。所以宋江一上梁山,理所当然坐了第二把交椅,盖因除晁盖上梁山领去的七人及林冲、杜迁、宋万外,余者无一不是宋的亲信了。
为了使梁山好汉们尊服于他,宋江又编造了一个“受三卷天书”、“遇九天玄女”的神奇故事,说明自己是天罡地煞的“星主”,是上天派来领导梁山群雄的。
宋江上梁山后,每遇战事,他都要亲自统率兵将下山,只让晁盖留守,并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三打祝家庄如此,打高唐如此,打青州如此,打华州亦如此……这分明是一种驾空晁盖的策略。
而晁天王于宋江上山后唯一一次下山作战,不幸中箭身死,宋江竟“似丧考妣一般,哭得发昏”,这宋江未免演得太过。及林冲等扶宋江做了第一把交椅,宋江立即不昏了,将梁山兵将安排得停停当当,可见这宋江也许对梁山军政事宜早已预谋于心。之后,每有好汉上山,宋江总要让位:请为山寨之主。明知初来乍到者做不了山寨之主,却偏要谦让一番,从而更显得自己虚怀若谷、大度爱才。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后,按晁盖的遗嘱,卢俊义当为山寨之主。宋江于是不得不“与众兄弟商议立梁山泊之主”,一面假惺惺地推荐卢俊义坐第一把交椅,一面使吴用暗示李逵、武松等,让他们跳出来极力反对。“商议”不下时,宋江又想了个高招:他和卢俊义抓阄,分别去打东平府和东昌府,谁打下来谁为梁山之主。为示公允,宋江将智多星拨给卢俊义,却暗地里与吴用书信往来,听吴用为其出谋划策,所以,吴用虽在卢俊义军中,实不为卢出一良策,可谓身在卢营心在宋也。
结果,宋江顺利打下了东平府,顺理成章地继续做他的“星主”。大嘴就想,若这宋江若真心让位给卢俊义的话,何必要打下东平府呢?只要将精兵良将拨给卢俊义、自己按兵不动不就得了?
至于“忠义堂石碣受天书、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节,更是宋江“权谋”的杰作,大嘴在此暂不赘述。
金圣叹素来对宋江深恶痛绝,而李贽则盛赞宋江“忠义”。燕南尚生认为梁山泊一百八人中唯宋江为“第一流人物”。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嘴以为,梁山群雄们唯宋江之命是从绝不是偶然的,尽管宋江“有权谋”,常搞些“阴谋诡计”,但他的仗义疏财、大度爱才等优良品质足以令英雄豪杰们死心塌地受其驱遣,相比之下,其“权谋”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毕竟,宋江的权谋是君子的权谋,当他受诏安后与蔡京、高俅等小人为伍时,便在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了,君子的权谋终于敌不过小人的权谋。在腐败的专制政治下,再有谋略的英雄豪杰也难防阴险小人的暗箭,到头来不过是专制政治的牺牲品而已。
宋江曾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在《满江红》词中又说:“义胆包天,忠肝盖地。”他坐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后,便改“聚义厅”为“忠义堂”。
可以说,如果不把“义”与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联系到一起,只讲小团伙、小兄弟之间的哥们义气,那么这“义”字还有什么意义呢?
自相矛盾的忠义观《水浒》作者施耐庵力图使“忠”和“义”在宋江身上达到和谐的统一,岂不知在当时黑暗的现实中,二者是矛盾的,但作者妙笔生花,将其掩盖得不露痕迹,让大嘴无比叹服。
梁山好汉们大多是犯了“国家法度”的人,是腐败政府的对立面,宋江要顾全“义”,那就做不到对政府“忠”(如他私放晁盖等人),这就让宋江跳进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怪圈,以至人们对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宋江之“忠”,大嘴认为似应理解为对国家之忠、对民族之忠,他所梦寐以求的,是“边庭上一枪一刀”抗击外侮、保民安国。《满江红》词中还说:“统豺虎,御边幅。……忠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因此才盼望“早招安,心方足”。虽然作者将宋江的实力描写得非常强大,但在当时外患当头形势下,宋江一伙是无力争夺天下称王图霸的(史载张叔夜仅用一千人便迫使宋江投降了)。
宋江谋求招安,除了御侮卫国的目的外,当然也有为弟兄们寻条出路的考虑。
占山为王终非长久之计,联合当局一致对外,恐怕这是宋江迫不得已的选择。不久,金兵南下,不仅灭了北宋,陆续也将黄河以北占山为王者以及抗金军民组织的“忠义社”消灭了。
从《水浒》的字面上看,宋江身上是有许多优秀的品质的,如仗义疏财、大度爱才、知人善任等,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与曾被一些史学家指为“愚忠”
的岳飞一样,到头来却被昏君奸臣毒死了,死得不明不白、可悲可叹。这说明,与昏君奸臣合作,注定没有好结果。因此作者写道:“自古权奸害善良,不容忠义立家邦。”
为了突出该书的悲剧效果,作者没写宋徽宗、蔡京、童贯之流的可悲下场,而是在卷末悲愤地写道:“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希望人们痛恨的,不是宋江,而是昏君奸臣,是腐败的政府!遥想历代多少国家的赤子,饱受不公正的待遇,有的蒙冤致死,却一片痴情不改:“宁肯国家负我,而我不负国家。”对于他们,我们怎么忍心再去作过多的指责呢?
而时代毕竟进步了,人们的思想毕竟解放了。经过多年的“我们要忠于这,忠于那”的思想之类的灌输,人们对“忠”字腻味透了,厌恶宋江也正由于他的“忠”。人们希望的是宋江与昏君奸臣对抗到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而话说回来,如果这么写,《水浒传》便失去了悲剧意义。明人陈忱撰《水浒后传》,写李俊等幸存的梁山好汉重举义旗,在南海建国,李俊称王,皆大欢喜。但是读罢,总觉不如《水浒传》赋予的悲剧意义震撼人心。
宋江的投降,葬送了水泊梁山,也使替天行道的大旗戛然而落,终于成就了一出悲剧。但看到宋江的无可奈何和走投无路时,大嘴也禁不住洒一把热泪。
是警察还是土匪
如果不按《水浒》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凭空去想的话,大嘴觉得没上梁山的宋江像个黑白两道都通的小官,这有点像现在当着警察又干黑道生意的那些人(如报载山西某县的公安局长),而上了梁山之后,就直接干起了“黑道”
的买卖。
《水浒传》虽然一直把宋江描写得像个愚忠而仁义的长者,但结尾时还是点破了宋江的死要面子。《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四回写道:“当夜,李逵饮了酒。次日,具舟相送。李逵道:‘哥哥几时起兵,我那里也接应。’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之名。因此请将你来,想见一面。
昨日酒中,已与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
一句“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之名”,把宋江的内心所想暴露无遗。为什么宋江自己在梁山泊造反就是“替天行道”,而李逵造反就是坏了“替天行道之名”?
为了自己的封妻荫子,亲手杀死自己的救命恩人兼心腹爱将,还口称为了忠义,并以“和你阴魂相聚”的软话,哄得李逵至死拜服。如此狠毒而又厚颜无耻之举,高俅恐怕都没本事做得来吧!
宋江与现今那些一面收受巨额贿赂一面大把挥霍的官员们有诸多相似之处。
宋江上梁山之后,他就依靠“乐善好施”的伎俩收买人心架空了晁盖,并于晁盖死后取而代之。
宋江为什么想招安呢?说白了就是想当官而已,他想当朝廷的官。当个山大王还不行吗?不行,他想当个合法的官,结果最后却连命也赔上了。愚忠解释不了宋江强烈的招安愿望,如果真的是愚忠。当初他就不可能官匪一家,就不会上梁山,更不会劫夺州县。宋江之梦想招安,与他当初不愿上梁山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这就是他在做小吏时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梁山上的日子虽然八面威风,但总不免担惊受怕,哪比得上在腐败的朝政下做一个小吏安全?更何况招安之后还可以加官晋爵呢!说这些都是为了忠义,为了替天行道,为了兄弟们的出路!这不能不让人怀疑。
梁山泊好汉们也不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他们上梁山的目的绝不是因为生活所迫,也不是为了什么理想,甚至都不是为了什么野心,而仅仅是因为杀人放火过多。就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些人,也没有谁是被地主黄世仁逼上山的喜儿;被官府逼上梁山的,也只有林冲等少数几人。
《水浒传》中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多数是宋江、吴用之流逼上去的。宋江、吴用逼人上梁山的手段之阴毒,也丝毫不亚于高俅。例如为了逼朱仝上梁山,竟教唆李逵斧劈了沧州知府的四岁小儿,以便让看护人朱仝交不了差。又如秦明被设计捉住后誓死不肯投降,便说好话哄得他喝醉了,派人穿了他的衣服骑了他的马拿着他的枪去劫官营,害得他一家老小被官府杀害,第二天却假惺惺地放他下山。秦明无处可去,只好上梁山;宋江又将花荣那如花似玉的妹妹许配给他,以安其心。
卢俊义被逼上梁山,则比朱仝和秦明更让大嘴觉得同情。因为他没有像朱仝那样官匪一家自找麻烦,也没有像秦明那样代表腐败的朝廷与梁山作战。他八辈子都与梁山打不着关系,靠祖传家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在那“阶级斗争”
激烈的年代里,谁也不准置身事外做旁观者。诸葛亮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不可得,卢俊义想经商发财过小日子也就更不可得了。
为何总要杀李逵
在《水浒》一书的最后,宋江终于把李逵害死了。这是在宋江喝了奸臣下毒的御酒之后,怕李逵闹事,坏了他一世的忠义之名,就以同样的方式毒死了李逵。
而大嘴认为宋江欲杀李逵之心,实在是由来已久。这里不走表象,只做另一种分析,信不信由你。
宋江在毒死李逵之前,至少已有六次要杀李逵。当然,表面上看,大都是因为李逵违背了军令,或者是与自己冲撞顶嘴。但是在梁山将领中,犯错的也有,违令的也有,顶嘴的也有,但没有一个被宋江要施以斩首的处罚的,而李逵一人就享有未执行的斩刑达六次之多。李逵是宋江最亲近的心腹,宋江为何总是想杀李逵呢?大嘴试论之。
第一,是宋江要以大义灭亲之举,起到杀鸡给猴看,敲山震老虎的目的,耍的是一种政治手腕。这时候他常常小题大做,故作姿态给人看,而不是真的要杀。
如第五十回,李逵杀了扈成家人,宋江却以功为过发威道:“你这厮违了我的军令,本合斩首,……下次违令,定行不饶!”李逵是他的心腹之人,一点小错就要斩首,况别人乎?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