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金瓶梅》中俗语俗事之谜
《金瓶梅》是中国16世纪市民社会生活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写的多是俗人俗事,文化信息量巨大。其中,有大量的俗事俗语,今已不明其所指。故而海内外有许多学者都在注意这方面的突破。集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有希望解开——《金瓶梅》中俗语俗事之谜。
1.刷子
第二回:”王婆道:‘这刷子踅得紧!你看我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交他舐不着。那厮全讨县里人便益,且交他来老娘手里纳些财缺,赚他几贯风流钱使。”’
“刷”字即骂人之隐语,指寻花问柳的风流浪子。拆开此字为“吊刀”,即男性生殖器。《南词叙录》“勤儿,言其勤于悦色,不惮烦也,亦日刷子,言其乱也。”《西厢记》:“你是个木寸马户尸巾”合则为“村驴吊”。“届”为古刻之“属”字。以“刷”骂人,即以属喻,十分贴切。
2.蹄子
《金瓶梅》多用此语骂人,且专指女性。原意为“****”。《儿女英雄传》:“谁知越劝越倒把他劝翻了,张口娼妓,闭口蹄子。”语中娼妓与蹄子,显然是同义对举。后成为泛骂女子的口语。
3.鸭
第五回郓哥对武大道:“便颠倒提起你来也不妨,煮你在锅里也没气?”武大道:“含鸟猢狲,倒骂得我好!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郓哥道:“你老婆不偷汉子,只偷子汉。”
“鸭”即“王八”之隐称。《江湖切要》云:事事物物皆有隐称,如官日孤司,店日朝阳,夫日盖老,鸭日王八……此处“鸭”即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犹今之呼“王八”、“乌龟”、“戴绿帽子”等。其典见《鸡肋篇》:浙人以鸭为大讳,北人但知鸭作羹虽甚热亦无气,后至南方,乃知鸭若止一雄,则虽合而无卵,须二三始有子。以其为讳者,盖是为耳,不在于无气也。
明此之故,其语可解。
4.三寸丁
第一回:“单表武大,……人见他为人懦弱,模样猥猿,起了他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俗语言其身上粗躁、头脸窄狭故也。”
此条有争议。有说是“棺材钉”,言其头大身矮背偻。又有人认为指身材矮小的人。张岱《快园道古》卷二十:“里中有胡矮子,诨名‘三寸丁’。”另一种意见认为系指男阳。理由是作者挑明“俗语言其”如何如何。既是“俗语”,就别有深意。再则《金瓶梅》有大量内证——以“三寸货”作骂,如“贼三寸货”(三十一回)、“火燎腿的三寸货”(二十回)、“没挽和的三寸货”(五十一回)等等皆可证。此外,《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在第二回“自家骨肉”句上,有戏笔眉批:“语云:三寸人肉,强如骨肉。”此处“语云”,便是俗语常云之意。又有元杂剧《百花亭》:“单则三寸东西不易降,专在百花丛中作战场。”此可证明“三寸丁”指阳物是元明时之常言。
5.做三日
第七回:六月初二孟玉楼嫁进西门府,“到三日,杨姑娘家并妇人两个嫂子孟大嫂、二嫂,都来做三日”(按:原文为做生日,系三日之误,应改)。第三十五回:“吴大妗子家做三日………‘今日娘们都不在,往吴妗子家做三日去了。”
指妇家举行宴请女儿、女婿及请亲戚的习俗,又称“做三朝”。明‘沈榜《宛署杂记》上“民风”:“妇家以饮食供送其女,或加服饰、酒礼,遍拜婿之诸亲,随时举会,号日做三朝。”
6.三不归
第十四回,李瓶儿道:“……到明日没的把这些东西儿吃人暗算搀夺了去,坑闪得奴三不归。”(“搀”原文作於,误,改)
指无依无靠无退路。《拜月亭》二:“爷娘三不归,家国一时亡。”《东坡梦》二:“你受了青灯十年苦,可怜送得你黄州三不归。”
“三不归”是多种戏曲中的唱词,演员称之为“官中”词儿。即不为某戏所独有,而是为各戏所公用。
在各剧种、各剧目中,“三不归”的内容大同小异,今录《刘翠屏哭井》中的唱词,以窥一斑:
八月十五雁往南飞,
跑腿子在外,都有三不归:
一不归,父母堂前不能行孝,
二不归,妻子床前无有人陪,
三不归,年幼的子女依靠着谁?
我的夫啊!为什么还不回归?
7.马伯六
第五回,“郓哥道:‘便骂你这马伯六,做牵头的老狗肉……”’指撮合别人搞不正当男女关系者,今谓之皮条客。又称马百六、马八六儿。《蜃楼志》中写一个皮条客名马伯六,善为他人相马之义。有人求之过深,举《辟碎录》“北地马群,每牡将十余牝而行。愚合计之,每百马用牡马六匹,故称‘马伯六’。”此说似太牵强,不可信。
8.川扇儿
§§§第二回:西门庆“手里摇着洒金
川扇儿”。
此指折叠扇。宋时始有,明代盛行,蜀中特产。《万历野获编》卷26有“四川贡扇”条云:“聚骨扇,自吴制之外,惟川扇称佳,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女。至于正龙、侧龙、百龙、百鹿、百鸟之属,尤宫掖所尚,溢出人间,尤贵重可宝……”
9.鞋杯
第六回:“少顷,西门庆又脱下他(潘金莲)一只绣花鞋儿,擎在手内,放一小酒杯在内,吃鞋杯耍子。妇人道:‘奴家好小脚儿,官人休要笑话。”’
将酒杯放人妇人弓鞋中行酒,称之鞋杯。在文人、士大夫中颇盛行。始于宋代,元明之际流行。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3“金莲杯”条云:“杨铁崖耽好声色,每于筵间见歌儿舞女有缠足纤小者,则脱其鞋载盛以行酒,谓之金莲杯。予窃怪其可厌。后读张邦基《墨庄漫录》,载王深辅道《双凫》诗云:‘时时行地罗裙掩,双手更擎春潋滟。傍人都道不须辞,尽做十分能几点。春柔浅蘸蒲萄暖,和笑劝人教引满。洛尘忽不胜娇,划蹈金莲行款款。’观此诗,则老子之流狂有自来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3“妓鞋行酒”条也载云:“元·杨铁崖好以妓鞋纤小者行酒,此亦用宋人例;而倪元镇以为秽,每见之辄大怒避席去。隆庆中,云间何元朗觅得南院王赛玉红鞋,每出以觞客,坐中多因之酩酊。王弁州至作长歌以纪之。……”
饮鞋杯酒是那时社会的一股颓风陋习。何以至于成风,至今都值得反思探究。
10.长锅镬
第二十回:西门庆领了李瓶儿的差事慌着往外走,被金莲叫住,引到房中,“说道:‘我不好骂出来的!怪火燎腿三寸货,那个拿长锅镬吃了你?慌往外抢的是些甚么?你过来,我且问你’……”
何谓“长锅镬”?傅憎享先生的解释是正确的:“镬,是鼎镬。名词转化为动词,北方谓煮日“烀”。……长锅镬,用的依然是古义:‘镬烹之刑’师古注云:‘鼎大无足日镬,以鬻人也。’镬刑虽废,然语犹存于俗语之中,可见语言生命力较之文字为长。”
11.狗骨秃
此语在书中用得甚多。如第二十回应伯爵骂玳安:“就是你这小狗骨秃的鬼,你几时往后边去,就来哄我。赌几个誓,真个,我就后边去了!”又如,同回:“伯爵故意下席,赶着玳安踢两脚,笑道:‘好小狗骨秃儿,你伤的我好!……”
有人解释狗骨秃就是狗骨头,并考证山东方言“骨头”读作“骨秃”。其实此词不能一概而论。“骨秃”在书中有时是指“骨头”。但有时是“骨朵儿”的借字。试看第七十六回,潘金莲向吴月娘赔礼道歉的话:“金莲道:‘娘是个天,俺们是个地。娘容了俺们,俺们骨秃权着心里。”’玉楼在旁听了说她“休要说嘴……”“骨秃权着心里”什么意思?指她将月娘的宽恕之恩像花骨朵一样插在自己心里供养,即云永记此恩。花“骨朵儿”是花苞儿、花蕾;那么狗“骨朵儿”就是狗崽子。《金瓶梅》中各样骂法都有,既骂狗骨头——贼骨头;也骂狗骨秃——狗崽子;也骂怪狗肉——贱肉。不一而足。再看第七十六回的例子:应伯爵指王经骂道:“我到明日把你这小狗骨秃儿肉也咬了。”此处不是说咬碎狗骨头,偏是咬下骨秃儿肉,可见狗骨秃儿是有肉的狗崽儿,无他。
12.漫地里栽桑人不上
第二十三回:玉箫问孙雪娥:“前边六娘请姑娘,怎的不往那里吃酒?”那雪娥鼻子里冷笑道:“俺们是没时运的人儿,漫地里栽桑人不上,他行骑着快马,也不上赶他。拿甚么伴着他吃十轮儿酒,自下穷的伴当儿伴的没裤儿。”
对于此语的解释,极精彩。兹举三家不同意见:
①台湾魏子云先生释:桑读如搡(sang),“栽桑人”意即使人上当,硬派之谓。……此语意谓“随时随地都来栽给我难题作,栽不上也硬栽”。
②董绍克先生释:“漫地里”就是田野里,“栽桑”就是栽种桑树。全句是个歇后语,将它断开即“漫地里栽桑——人不上”。这里“人”谐“认”音,“人不上”谐“认不上”,即“不认那一套”。玉箫让她“往那里吃酒”,孙雪娥自认是“没时运的人儿”,不买那些“有时运的人”的账,故有此语。与下句“他骑着快马,也不上赶他”是一个意思。这种歇后语,鲁西方言还在使用。
③傅憎享先生释:漫天是无限高,漫地是无际远。养蚕栽桑多于家前屋后,便于采摘;而栽桑于漫远之四野,桑树便无人上了。此语难解,还由于结构上的原因;这是一个典型的歇后语:“人不上——”歇去一个“树”字,树数同音;孙雪娥说她是“不上数”、挑不上号亦即打到赘字号的人。这种结构与七十六回的“号啕痛,剜墙拱”——前句明歇一个“哭”字,后句歇“窟”,谐“哭”,是同一个类型。笔者赞同后一种解释。
以上三种解释几可视为探谜三部曲的代表了。由此亦可见探谜之不易。
13.圆社
第十五回:“正唱在热闹处,见三个穿青衣黄板鞭者——谓之圆社—寻里捧着一个盒儿,盛着一只烧鹅,提着两瓶老酒,大节间来孝顺大官人贵人……(西门庆)打发众圆社吃了。整理气毯齐备。……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
“圆社”原为球社之名。《事物绀珠》“球会日圆社”。后来也称踢球的人。如上引十五回文字。又如:《水浒传》第二回,王进说:“……俺道是什么高殿帅!却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
据蔡国梁先生考证:“晚唐就有叫员社的球会组织,宋代的齐云社、蹴鞠打球社、天下圆,即从此发展而来。”元代陈元靓《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戊集卷二“圆社摸场”条云:“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球;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这里的“圆社”已作为球员之称。
14.网巾
第五回:潘金莲对西门庆说:“我的武大,今日已死,我只靠着你做主。大官人休是网巾圈儿打靠后。”
据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六“网巾”条云:“古无此制,故古今图画人物皆无网。国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风,乃以丝结网,以束春发,名日网巾;又制方巾,名日头巾,罩之。识者有‘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语。”
《海涵万象录》所载更详细:“太祖微行至神乐观,见一道士结网巾,召取之,遂为定制,盖自元以前无此也。”又,清·陈彝《握兰轩随笔》卷下“网巾”条记载基本相同:“明太祖微行至神乐观,见一道士于窗下,结网巾,问日:‘此何物?’对日:‘此网巾也。用以裹头上则万发皆齐。’上明日召道士,命为道官,取所结网巾十三顶,颁示十三省布政司,使人无贵贱,皆首裹网巾,遂为定制。”
头上的网巾裹好后,网巾圈中有带子可系紧,打结在脑后,故潘氏有此比喻。
15.蕤宾佳节
第十六回:“一日,五月蕤宾佳节,家家门插艾叶,处处户挂灵符。李瓶儿治了一席酒,请过西门庆来,一者解粽,二者商议过门之日。”
所谓“蕤宾”,原为古乐十二律之一。位于午,在五月,故称农历五月为“蕤宾”。《汉书·律志》载:“蕤,继也。宾,导也。言阳始导阴气,传继养物也。位于午,在五月。”《淮南子·天文训》“音比蕤宾”。注:“蕤宾五月也。阴气萎蕤在下,似主人,阳在上,似宾客,故日蕤宾也。”蕤宾佳节,指端午节。16.走百病儿第二十四回,此回中四次写到这件事:
①宋蕙莲要陈经济等着她,在房中去换了一身衣服,“出来跟着众人走百媚儿。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
②(金莲、瓶儿一行人)“走到家门首,听见住房子的韩回子老婆韩嫂儿声音。因他男子汉答应马房内臣,他在家跟着人走百病儿去了。醉回来家,说有人夜晚剜开他房门,偷了狗,又不见了些东西,坐在当街上撒酒风骂人。”
③“却说陈经济因走百病儿,与金莲等众妇人嘲戏了一路儿,又和来旺媳妇宋蕙莲两个言来语去,都有意了。”
④月娘问昨日韩嫂为何撒酒风骂人,“经济把因走百病儿,被人剜开门,不见了狗,坐在当街哭喊骂人”说了一遍。
其中第①条称“走百媚儿”。对照第③条看,可知指的是同一件事,故“走百媚儿”也就是“走百病儿”。
“走百病儿”是古时民间祛病除邪的一种风俗。明·谢肇涮《五杂俎》卷二载:“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日游寺观,谓之走百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纪》云:“燕城正月十六日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载:元宵游灯市“走桥摸钉,祛百病。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日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或云终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弛禁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
以上资料,记载得生动、具体。看来“走百病”主要是一种北方风俗,在齐、鲁等地流行。《金瓶梅》故事发生在清河、临清,正在此区域。书中的描写与这些史料记载很相合。
17.银香球
第二十一回:金莲和玉楼同到李瓶儿房中来,见瓶儿还睡在床上,“金莲就舒进手去,被窝里摸见薰被的银香球,说道:‘李大姐生了弹在这里。’掀开被见她一身白肉。”
“银香球”,书中说它是薰被用的。但其实它是用来取暖兼薰衣、被用的银制球状香炉,制作十分精巧。据明·田艺衡《留青日札》云:“今镀金香球,如浑天仪,其中三层关捩,圆转不已,置之被中,火不复灭,即《西京杂记》言巧手丁缓所作者也。又有以奇香异屑制之者,亦名香球……”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