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8章 应酬篇 (6)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赵惠文王十六年曾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赵王任命为上卿。他以勇敢彪悍闻名于各国诸侯间。现在蔺相如也升为上卿,而且职位在他之上。廉颇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便对身边的人说:“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如果哪天让我碰见他,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就常常托病请假不去上朝,以免和廉颇见面。有一次,蔺相如坐车出门,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经过,便赶紧叫车夫掉转自己的车子绕道躲开。对此,蔺相如的许多门客感到难以理解,就一起规劝道:“我们离开亲人来投靠您,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同廉颇一起在朝为官,职位也在他之上。廉将军说出这样无礼的话,您不仅不反驳,反而处处躲着他。即使一个平庸的人也无法忍受这种羞辱,何况是身为上卿的您呢?”蔺相如听后,不紧不慢地问道:“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一个更厉害?”门客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廉将军虽然勇猛,但依然不如秦王厉害。”“秦王那样威风,我蔺相如都敢在秦国朝堂之上呵斥他,羞辱他的许多大臣。我虽然无能,难道真的会怕廉将军吗?大家都知道,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动武,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而秦国也会趁机出兵。我之前一直对廉将军忍让,正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脑后啊!”蔺相如语重心长地说道。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感到非常惭愧,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是大错特错。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由宾客引导着到蔺相如府上去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两个人和好如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品德,廉颇坦然认错,翻然悔悟的风范,为多少人所钦佩,所感动,讲的就是一个“和”字。一个身处仕途、位高权重的人,往往会使人有一种趾高气扬、俯视一切的压迫感,而且也会招来别人的妒忌,从而为自己的前途埋下危机。自己若能多一分谦和,多一分恭敬,就可避免人世间许多无情的纷争。同样,一个崇尚节义的人总会给人一种耿直严肃、不近人情的感觉,如果给自己的“节义”加上一个“和”字,就会显得平和大度许多,而自身的美德也会因此更显光彩。因此,纵览古今,但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弘,在无常的世事中多一个“以和为贵,有容乃大”的处事心眼。

  司马迁曾说过:“景公谦德,荧惑退行。”一个有谦让美德的君王,能避免“出则有兵,入则兵散”悲剧的发生。反之,不懂得谦让的人很容易惹祸上身。在我国历史上,东汉末期,后宫宦官兴起,扰乱朝政。于是节义之士便起而结党,从而引起政治改革运动,展开了与统治者争权的纷争。后来,这些改革派的名节之士受到迫害,被处以死刑、禁锢、流刑、除籍,牺牲者多至数百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也是因为标榜节义而引起的最大纷争。

  为人谦虚者,多有谦让的雅量、宽容的胸襟,能左右逢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所用,故而行事游刃有余。为人圆融者,精于灵活变通,从善如流,所以常常是足智多谋,出奇制胜。而为人执拗者,因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遇事不知机变,总是坐失良机,功败垂成。所以古人有句话说得好:“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

  历史上的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可否认,项羽是个英雄,他能征善战,豪气盖世,无人能及。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一以当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楚汉战争中,他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多战胜利,因此世人称之为“百战百胜之才”。然而项羽自称霸王,威慑诸侯,遇事动辄大怒,而且妒贤嫉能,不能用人。他在战争中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又火烧阿房宫,从而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因此,纵然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也只能落得个“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结局。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老祖宗能提出“和衷共济”、“以和为贵”、“满招损,谦受益”的观点,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孟子曾说过:“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何以威天下?孟子的解答是“仁”。何为仁?“和”也。其实归根结底,说的就是一个“和”。项羽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他心性偏激,不能容物,更不懂得“以和为贵”的道理。反观古今中外,成大功、立大业的圣贤豪杰,做人多半是宽宏大量,容人纳物。

  “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都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境界。古人云:和气致祥。人与人之间有和的心态,即使互不相识,彼此也能体悟到温暖的阳光。因此,若我们能以大局为重,放下私人的恩恩怨怨,与人和和气气,便可受益无穷。

  老百姓身边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人生本是一台戏,因为有缘才相聚。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其实仔细想想,生活就是这么一回事。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大多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我们能少一些盛气凌人,多一些谦和之德,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吵与纷争。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做法,来换取一个好的心情,何乐而不为?

  以和为贵,是我们要以一颗仁和之心、一种谦和之德和一身温和之气去宽容他人,消融彼此间的矛盾,营造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环境。但是,我们怎么才能达到“以和为贵”的境界呢?

  一是要造就博大的胸怀。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屹立,才能拓宽自己的心胸。当然,这种锻炼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在自己的心中植入“和”的观念。

  二是凡事养成静心的习惯。静心就是不浮躁,不轻易动怒,不因小事与人结怨。有时,我们的礼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利益上小的损失,但只要多加用心,就会找到比失去更多的那一部分。

  三是有原则的“以和为贵”。“和”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亲人、朋友、同事、同志之间,一般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当然要讲“和为贵”。但是对于为非作歹的歹徒、穷凶极恶的恶棍,不是不可以讲“和为贵”,前提是他们必须放下屠刀凶器,主动改邪归正,或者受到强力制裁,丧失作恶能力。不然,泛泛而谈和为贵,很容易流于迂腐,成了无原则、无是非的纵容,甚至成为罪恶的帮凶。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 一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①;己之困辱②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迷津指点:

  ①

  恕:宽恕、原谅。

  ②

  困辱:困穷、屈辱。

  古文译读:

  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有过失错误却不可宽恕;自己受到屈辱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替他消解。

  ■ 二

  攻①人之恶②,毋③太严,要思其堪受④;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迷津指点:

  ①

  攻:攻击、指责。

  ②

  恶:指缺点、隐私。

  ③

  毋:无、不。

  ④

  堪受:能否接受。

  古文译读:

  批评别人的缺点不要太严厉,要想想别人是否能够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也不要要求太高,要考虑别人是否能够做到,不要使其感到太为难。

  ■ 三

  不责人小过①,不发②人阴私③,不念人旧恶④。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迷津指点:

  ①

  过:过失,错误。

  ②

  发:揭发。

  ③

  阴私:也作隐私,指每个人私生活中的隐秘事。

  ④

  旧恶:指他人以前的过失或旧仇。《论语》中有“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古文译读:

  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责难别人所犯下的轻微过失,不要随便揭发他人生活中的隐私,更不可以对他人过去的过失或旧仇耿耿于怀。做到这三点,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而且可以彻底避免遭受意外的灾祸。

  ■ 四

  责①人者,原②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迷津指点:

  ①

  责:责求。

  ②

  原:原谅,宽恕。

  古文译读:

  对待别人要宽厚,当别人犯过错时,要像他没犯过错一样原谅他,这样才能使他心平气和地改正过错。要求自己要严格,应在自己无过错时,设法找出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使自己德业进步。

  ■ 五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①,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②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

  迷津指点:

  ①

  福厚而庆长:福厚是福禄丰厚,庆长是福禄绵长。《易经·文言》篇中有:“积善人家存余庆”。

  ②

  鄙夫:鄙陋之人。

  古文译读:

  仁爱宽厚的人胸襟宽广,所享福禄自然丰厚而绵长,凡事都展现出宽宏大量的气度;浅陋无知的人心胸狭隘,所享的福禄浅薄而短暂,凡事都落个捉襟见肘的下场。

  古人有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谓“严于律己”,就是严格约束自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个人也有个人的“纪律”,这个“纪律”是对自己的高要求,做到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所谓“宽以待人”,则是面对各种误解和委屈而毫无怨恨之心,以德报怨而不计较;不过高要求别人,允许别人有缺点;给别人时间和空间,让他去改正自己的缺点;给别人机会,让他屏蔽自己的缺点,不要评论别人的缺点,不要宣扬别人的缺点,更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宽于律己,严以待人:凡是敝帚必然自珍自夸,凡是他人必然求全责备。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又何必囿于成见不肯多一分包容呢?人与人之间贵在和谐,如果谴责别人的小缺失,揭发别人的隐私,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将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挟制,同时也会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因此,对于别人的小过失,我们应该宽容,切不可因指责伤了别人的自尊,影响了彼此的和气。至于曾与他人有过的怨隙、过节,更当予以宽恕,不可时时惦记。总而言之,就是要学会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豁达地宽容别人。

  廉吏于成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人治人,国虽治必乱;人人治己,国虽乱必治。”意思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想着怎么去整治别人,那么国家虽然太平于一时,但始终会大乱;如果每个人都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以德养心,那么国家虽然可能一时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总有一天会得到改善,达到民富国强、天下太平。由此可见“律己修身,贵德养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性。

  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不为物惑,不受财诱,不被色迷,有严格正确的人生目标;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宠辱不惊,坦荡地对待名利和地位;能容人之长,也能容人之短;能聚人、聚才,又能聚心纳智。因此,古往今来,凡成就了一番事业,在青史上留下不朽芳名的杰出人物,大多离不开“律己”二字。诸葛亮错用马谡、丢了战略要地街亭之后,并不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自降三级,这是一种自律;北宋民族英雄岳飞,治军十分严格,不论亲疏,连他的儿子也概莫能外,这是一种自律;林则徐遇事容易动怒,为了克服这一弱点,他在自己的屋子里挂上了“制怒”的条幅,以此警示自己,这是一种自律;吉鸿昌把父亲留下的遗言“做官即不许发财”作为座右铭,并把这七个字印在瓷碗上,把碗发给官兵,要求全体官兵作为行动的一条准则,这更是一种自律。

  明朝大将徐达也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他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牛,长大后一起打仗,为人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也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严。

  徐达时时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填不饱肚子,他主动少饮少食,把口粮节省下来分给他们;大军还没扎好营寨的时候,他从不提前进帐休息,一定等到大家都安顿好了,才放下心来;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端药照料;如遇士兵战死,他会筹集棺木安葬。所以,明军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 红楼梦魇 人生若只如初见 美人何处 刘心武续红楼梦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于丹庄子心得 诗三百:思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