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应酬篇 (8)
此事传出,刘邦手下将领不禁哗然,纷纷向刘邦进谏:“大王得到楚军一个逃兵,还不知道他本领有多大,就同他坐一辆车子,反倒来监督我们这些老将。”刘邦听到这些议论后,反而更加亲近陈平,同他一道东伐项王。这样一来,将领们越发不服气。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推举周勃、灌婴晋见刘邦说:“陈平虽然看起来一表人才,恐怕是徒有其表。我们听说他在家时就德行不佳,而且反复无常,侍奉魏王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顺楚王不行又来投奔汉王。如今大王器重他,给予他高官,他就利用职权接受将领的贿赂。这样的人,汉王怎么能加以重用呢?”
俗话说众口铄金,刘邦也不能不怀疑起陈平来,他把推荐人魏无知叫来训斥了一番。魏无知谙知刘邦豁达大度、不拘小节的特点,以及求贤若渴、争夺人才的特殊形势,回答得非常精彩。他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这两者在夺天下的过程中,哪一点更重要呢?我推荐奇谋之士,是为了有利于国家,哪里还管他是偷情还是接受贿赂呢?”如此一说,刘邦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刘邦赐给陈平酒食,并说:“吃完就休息去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对您要说的事不能挨过今天。”刘邦听他这么一说,就跟他谈起来。两人纵论天下大事,谈得非常融洽。到这时,陈平才说出他的计谋来:“项王身边就那么几个刚直之臣,如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之辈。大王只要花几万金,实施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的关系,使之上下离心。项王本来就爱猜忌,容易听信谗言,这样,必定会引起内讧和自相残杀,到那时,我军再乘机进攻,一定会获胜。”
刘邦听完陈平的分析点头称是,于是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让陈平去安排这件事。
于是,陈平向楚军派遣大量间谍,用黄金收买楚军中的将士,让他们散布谣言说:“钟离昧等人身为楚军大将,战功卓著然而却不能割地封王,因此想同汉军结成联盟,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
项羽本来生性多疑,果然心生不安,就派使者探汉军虚实。陈平让侍者准备最高规格的菜肴,叫人端去,但一见楚使,故作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于是就把端上来的菜端走,上了另一份制作粗劣的食物。
使者见此情景,极为生气。回去后就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如实告诉了项王。项王于是怀疑起范增来,当时范增建议项羽迅速攻下荥阳城,但项羽就是不采纳。范增气得发怒说:“天下大事已成定局,大王你自己干吧!请求赐还我这把老骨头,退归乡里。”项王准其所请。范增在回家的途中,因背上毒疮发作,猝然而死。陈平略施小计,竟使项羽失去第一谋士。以后,大将周殷在英布引诱下叛楚,钟离昧也因遭猜忌而得不到重用。
荀子说,即使是普通的谈吐也一定要诚实可信,即使是普通的行动也一定要谨慎小心,不敢效法流行的习俗,不敢自以为是,像这样就可以叫做诚实之士了。
在如今没有战火的和平年代里,商人之间流传着一句老话:“千金买名,万金买誉。”良好的品德是成大事的根基,良好的声誉就是品牌,是最为宝贵的资产之一。英国的《金融时报》曾对2003年全球最受尊敬的50家公司进行研究,它提醒人们,良好的声誉可以为企业直接创造20%到30%的利润。朱葆三是一个真正诚信的人。信用是朱葆三在商界最大的砝码。他信奉“做生意就是做人”。他常说“做人要以信义为本”,并身体力行,为人守信用、讲义气,做事公正无欺。
朱葆三,浙江定海人,人称“牛头朱葆三”。他是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开拓者,曾担任中国通商银行总董、护军都督府财政总长、宁波和定海旅沪同乡会会长、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华商业银行董事长等。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计到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亨,朱葆三始终以信义为本。
当时的上海,大商云集,可是能让数十家银行、钱庄都深信不疑的,只有朱葆三一人。当时沪上流传着“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的传奇故事,指的是他当年以良好的个人信用为沪军都督府募集到200多万元军款,解决了军政府的财政困难,同时化解了沪军都督府与各钱庄之间的矛盾和危机。朱葆三由此享誉沪上,名满租界,被英商平和洋行请为买办。朱葆三在任宁波同乡会会长时,只要别人有事相求,他都会尽心到底。他投资的浙江兴业银行被浙江省官府当做值得信赖的依靠;上海各民族资本企业在扩大声望、吸引投资时,都喜欢借朱葆三的名号;刘鸿生在创办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时,就请朱葆三做董事长;创办上海南洋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简氏兄弟,也曾邀朱葆三做他们招收外股的发起人。就这样,信奉“做生意就是做人”、“做人要以信义为本”的朱葆三成了一代“商帮翘楚”。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教育的首要宗旨便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成真”。陶行知说的“真人”,内涵是丰富的,但最根本的便是“诚信”。孔夫子说“民无信不立”,强调了人的立世之本为诚信。有道是:创誉难如针挑土,毁誉易如水推沙。只有用好诚信这个法宝,才能在生活中掌握主动权,赢得更多的尊重。
少一分猜忌,多一分真情
■ 一
降魔①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②;驭横③者先驭此气,气④平则外横不侵。
迷津指点:
①
降魔:降,降伏。魔的本义是鬼,此处当阻碍修行解。
②
退听:指听本心的命令,又当不起作用解。
③
驭横:控制强横无理的外物。
④
气:此处当情绪讲。
古文译读:
要想制伏邪恶必须先制伏自己内心的邪念,自己内心的邪念降伏了,其他一切邪恶也自然都不起作用而退却。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住自己容易浮动的情绪,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以后,自然不会心浮气躁,到那时外来的横逆事物自然不能侵入。
■ 二
心体①光明,暗室②中有青天;念头暗昧③,白日下有厉鬼。
迷津指点:
①
心体:指智慧和良心。
②
暗室:隐秘不为他人所见的地方。
③
暗昧:不光明叫昧,指阴险见不得人。
古文译读:
一个心地光明磊落的人,即使立身在黑暗世界,也像站在万里晴空之下一样;一个人的欲念邪恶不端,即使生活在青天白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缠身一般终日心惊胆战。
■ 三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
古文译读:
一个天性善良、心地纯洁的乐观主义者,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而毫无缺陷;一个天性忠厚、心胸开朗的达观主义者,待人接物都抱着宽大为怀的态度,因此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正常而毫无邪恶。
■ 四
至人①何思何虑,愚人②不认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③的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迷津指点:
①
至人: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②
愚人:愚昧浅陋的人。
③
中才:中等才能。
古文译读:
智慧超凡的人,心胸开阔,无忧无虑,因此遇事不存疑心;天赋愚鲁的人,无知无识,因此遇事不用心计。这两种人既可与之研究学问,也可与之建功立业。唯独那些中等资质的人,智慧不高,却什么都懂,这种人遇事考虑既多,疑心也重,所以什么事都难以合作。
■ 五
机动①的,弓影疑为蛇蝎②,寝石③视为伏虎,此中浑④是杀气;念息⑤的,石虎⑥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⑦。
迷津指点:
①
机动:工于心计,狡诈多虑。
②
弓影疑为蛇蝎:由于心有所疑而迷乱了神经,误把杯中映出的弓影当做蛇蝎。
③
寝石:卧石。
④
浑:都,全部。
⑤
念息:心中没有非分的欲望。
⑥
石虎:十六国时晋后赵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
⑦
真机:真理,真谛。
古文译读:
一个人好用心机就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会成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看成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了杀气;一个心平气和的人,即使遇见像石虎一样凶残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驯,把聒噪的蛙声当做悦耳的乐曲来听,结果到处都是一片祥和之气,从中可以看到人生的真谛。
古人讲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内心静如止水,才能达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效果。内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如果内心坦荡荡,那么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不会遮遮掩掩,欲盖弥彰。如果内心充满黑暗的想法,那么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会邪恶极端。我们之所以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因为君子的内心一片坦荡,而小人的内心总是存着害人之念。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不记人过,小人与人交恶;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君子温和如阳春暖风,小人阴险如冬日严霜。正是因为君子与小人在内心上有着根本的区别,所以君子即使一生贫穷,内心也是充实高贵的,而小人即使一生富贵,内心也是不堪入目,令人厌恶的。
谈到君子,就不得不谈一下孔子的弟子原宪。原宪以清净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却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到原宪家。当子贡到达原宪家里时,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木头拐杖出来迎接他。可能是看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笑着说:“先生是生病了吗?”原宪对子贡这个嘲讽意味很浓的问题并没有生气:“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听了原宪这番话后,十分惭愧。
原宪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以自身所处环境而心怀不平,反而泰然处之,这是真正的君子心胸。唐朝吴筠赋诗《咏原宪子》赞叹道:“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孔子的弟子中,除原宪不因物质贫乏而抱怨外,颜回也是这样的典型。颜回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一箪食,一瓢饮,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但他能在那样的环境下一心向道,始终以此为乐。孔子对他称赞道:“贤哉!回也。”
君子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他的内心都是平静而富裕的,因为他渴求的从来都不是物质的富足。其实只要内心是祥和平静的,那么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怎样的境遇下,人们都能坦然处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嚷着要去寻找内心平和的人,其实内心的平和并不用特意寻找,它一直都在。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祥和,那么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当内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见到真理。如果内心没有快乐,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找到乐土;心中若满足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屋,一样可以悠然自在。原宪和颜回就是因为内心充实,才能在贫困中泰然自若。
内心的充实不仅可以让君子不贪恋身外之物,也能让君子跳出“自私”的圈子,真正做到无私。
郑濂,字仲德,是明朝时浦江人。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两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明太祖继位后,十分钦佩郑濂这一大家人,便召郑濂这个大家长到京城觐见。见到郑濂后,明太祖就问他:“你们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当时正逢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就拿出两个香梨赐予郑濂。
当郑濂离开时,明太祖悄悄派了两个人跟在他后面,想要看看他怎么分配那两个梨子。郑濂出宫后,捧着那两个梨子直接回到了家里。到家后,他便召来所有家长,然后一同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两个御赐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一同饮用。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自写下了“孝义家”三个大字赐予郑家,并加盖玉玺。郑濂这种公平公正的做法是维持郑家团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能够像郑濂这种公正不偏颇的人,都是心胸坦荡的君子。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