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8章 评议篇 (7)

  历来的帝王宫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事最复杂的场所。尤其王室中父子兄弟、家人骨肉之间权势利害的斗争,真是人世间悲剧的大总汇。李泌所处的时代,更是一个多事的战乱时代;他所处的朝廷,同样也是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的朝廷。如何在这个异常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己,是当时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都要遇到的问题。具有忧患意识的李泌虽然官至宰相,但他时刻牢记并显示自己布衣、道士的身份,以此避免卷进争权夺势的斗争之中。

  李泌在进入朝廷之前,就坚决以布衣的身份为国效力,并竭力与权力中心保持一定的距离。肃宗年间,李泌一直为皇帝出谋划策,虽然没有身居要职,却“权逾宰相”。李泌深知这种与肃宗极为亲密的关系,定会为他招来猜忌,因此在朝期间一直谨言慎行。收复京师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李泌更是主动要求离开权力中心,进衡山修道。

  后来,李泌又被朝廷召回,予以重用。在进入权力中心之后,李泌则时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诞的形式宣示于众。《唐国史补》卷上记载:“李相泌以虚诞自任。尝对客曰:‘令家人速洒扫,今夜洪崖先生来宿。’有人遗美酒一植,会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来,与君同倾。’倾之未毕,阍者云:‘某侍郎取榼子。’泌命倒还之,略无怍色。”李泌处处表现出神仙家的本色,目的无非是向包括皇帝在内的名利之人证明,自己无心于世俗,不争名夺利。由此可以看出,李泌以世外人的身份参与世内的政治活动,是他明哲保身的策略。

  李泌一生四次被排挤出朝廷,又四次回到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可以说李泌屡蹶屡起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他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即使权倾一时,他也不居功自傲,反而考虑的是潜在的危险和暗中的敌人。而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不仅使他能够东山再起,更让他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得以安身。因此,只有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才能使我们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实生活中,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没有生存的危机感,就会变得懈怠、轻敌,最终被残酷的现实淘汰。只有保持对同类竞争对手的高度敏感性,才能使企业一直保持高效的运转,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这方面,美国IBM公司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IBM 始终以超前的技术、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产品领导着全球信息工业的发展。一家具有如此多年历史的企业,在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和多次的危机难关后,依然拥有生机勃勃的活力和生命力,并长久屹立于世界IT业的顶尖位置。

  信息技术带来了信息的高速传播和企业运营的高效率,但也使人们漂泊在海量而无序的信息之海中。因此,如何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敏锐地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把握住客户的需求,是所有企业所必须考虑的问题。IBM公司在取得某些领域的成功后,并没有自我陶醉,而是清醒地看到新的问题,看到即将被取代的危机。

  为了适应用户对于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日趋个性化的发展,IBM公司作了大量调查和分析,细分用户市场,选择自身的优势产品和行业领域,从而集中精力开发相应行业用户的解决方案。2003年,IBM软件部将竞争的重点从产品转向解决方案,这样不仅更有效地整合了IBM在产品、渠道和品牌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而且这种专注化的发展战略使IBM在近期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专业化发展。

  根据对软件市场的初步判断,IBM软件部逐渐把销售和发展的精力集中放在最富战略性、变化最显著的行业软件——市场。而IBM的五大软件品牌WebSphere、Lotus、Tivoli、DB2以及Rational,也可以针对重点行业的不同要求进行捆绑销售。

  IBM总能时刻对市场保持高度的警觉,并且根据这种感觉作出正确判断。从当年出售硬盘业务,成立软件集团,到后来的收购普华永道,直到最近软件部的战略转型,IBM总能随市场而变,并一次次获得成功。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有危机的企业,作为美国最为杰出的企业,沃尔玛集团首席执行官曾说过:“沃尔玛现在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进。”企业危机的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发现危机。而这就要求企业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感与紧迫感,既报喜又报忧,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变革,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猎食的技能,提高企业的效率,以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成功的企业只有居安思危,杜绝忧患,才能保持长久的发展,才能做到“健康长寿”。

  孟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危机与生存,就好比祸福两个矛盾双方,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正确处理危机与生存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生课堂上的重要课题。正如戴尔电脑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所说:“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干掉。”这不代表他是个胆小鬼,反而说明他是个非常有见识的人。一个人如果无法意识到潜在的危机,那他很快就会被其他人取代。

  居安思危,可以时刻提醒我们注意身边的威胁和挑战,时刻以高度警觉的态度面对竞争,面对人生;居安思危,可以不断鞭策我们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在探寻发展规律的同时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居安思危,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提高面对挫折和逆境时冷静处理难题的勇气和能力,激起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就像国歌中唱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即使此时天下太平,我们也依然有“敌人”,那就是我们在安逸中的满足和贪婪。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有潜伏的危险在等着我们。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①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②。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③中矣。

  迷津指点:

  ①

  拂心:不称心。拂,违逆、违背的意思。

  ②

  砥石:原指磨刀石,此处引申为磨炼、锻炼之意。

  ③

  鸩毒:鸩(zhèn),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据说此鸟羽毛有剧毒,泡在酒中,人饮入必死无疑,故古人常把毒药和毒酒之类泛称为“鸩毒”。

  古文译读:

  常常可以听取不顺耳或与己对立的观点和说法,心中常常思考和记挂着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能够做到这样才算具备了增进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行的基石。因为刺耳的言语和不如意的事情,就好比是磨炼品德的磨刀石一样。若听到的每句话都令人喜悦,遇到的每件事都称心如意,就仿佛把自己终生泡在毒酒中一样。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说的是表面上看似不好的东西,实则是有益的。当然,逆耳的不一定都是忠言,拂心的也并不都是好事。即便如此,也可以磨砺心志,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人常常处于低姿态,常常有点不顺之事和反对的声音,这未必不是一件磨砺成长的好事情!

  如此说来,《菜根谭》语录中这句跟一句古训颇有些相似。“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所谓“忠言”者,忠直之言也。这类言语是指带有劝诫性质的直率之言,也由于直率的缘故,往往听起来逆耳、不顺听,甚至让人难堪,难以接受。然而,若接受了“忠言”,则会促人深思,发人警省,催人奋进。

  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道德经》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接受批评是需要勇气的,要能够听得进不太中听的批评意见。勇于接受批评是一个人成长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纵观我国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汲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和他最得意的弟子耕柱之间的一则故事,就很值得玩味。

  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总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因为在墨子的许多门生之中,耕柱被公认是最优秀的,却偏偏常遭到墨子的批评,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

  他终于再也忍受不住了,于是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门生中,我竟是如此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

  墨子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之见,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很快地回答道:“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依旧很快地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较之老牛更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所以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欣慰地笑了,这才解释道:“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导与匡正。”听了墨子这番话,耕柱立刻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再也不以遭受批评为耻,而是更加发愤努力,终于成为墨子的继承人。

  由此观之,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一般而言,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不愿意听批评,有些人还会错误地对待批评,甚至把提批评意见的人当成仇人。要知道,智者只对值得批评的人提出批评意见,而对不值得批评的人根本不会去说他,以免冒被人仇视的风险。纵使不是智者,只要是正确真诚的批评,对我们自身也都是会有所增益的。这就好像一棵树苗一样,在暴风骤雨中成长才能茁壮,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常常有人来照看、修枝剪叶,才能长成笔直挺拔的参天大树。

  不过,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个道理的人不在少数,真正做到听逆耳忠言以修己的人却不多。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他不但施行仁政,更具备非凡的容人之量,常常倾听文武群臣的劝谏和想法,可谓历代君王之最了。其中,他和名相魏征之间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自“玄武门事变”之后,魏征就投入明主李世民的怀抱,并逐步取得了唐太宗的信任。魏征本性耿直不阿,总是不顾个人得失地向当权者提出批评和质疑。辅佐唐太宗之后,魏征仍然一如既往,耿介直言秉性不改,只要是于国有害的,他总是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在太宗面前屡屡“犯颜”直谏,为唐王朝的政治清明、兴旺繁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天,唐太宗升朝议事。他端坐在龙座之上,双手轻按龙座扶手,神态庄严、威武,两边侍者大气不敢出。他轻轻咳嗽一声,问大臣道:“众爱卿,你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能言善辩的宿儒,为什么上朝议事,却总是慌慌张张呢?”

  满朝大臣谁也不是无知无识之徒,大家都知道其中原因,但没有一个人愿意或敢于站出来指明一二。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正色地奏道:“皇上,你形象威武,每每上朝总是神态严肃,再加上朝廷气氛森严,所以微臣们才如此紧张。故而,微臣斗胆希望皇上以后临朝,能够稍减龙威,对大臣和颜悦色。这样,大臣们发言讲话就会自然了。”

  唐太宗暗中有些得意,又有些难堪;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种肺腑之言难得,不便发作。于是,他将计就计,想用近来萦绕于胸的问题难一难魏征。

  “爱卿之言提醒了我。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古人常议论的‘明君’、‘暗君’的问题。你对这明、暗之别,有何高见呢?”

  魏征胸有成竹地应声答道:“陛下,作为万民之主而能兼听各方面的意见,则为明君。偏听一方意见,甚至于偏信小人的意见,则为暗君。像隋炀帝那样的君主,就是暗君。只有明君,办事才能不出差错,赢得万民拥戴。而暗君,必定落得个身死名裂、亡国灭族的下场。请陛下慎之。”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红楼梦魇 刘心武续红楼梦 于丹论语心得 美人何处 人生若只如初见 诗三百:思无邪 于丹庄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