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概括篇 (1)
做人做事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因此,要掌握这门学问,抓住其本质,就必须对现实生活加以提炼总结,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章可循,而不至于茫然无绪。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立身①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②,泥中濯足③,如何超达④?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⑤,羝羊触藩⑥,如何安乐?
迷津指点:
①
立身:端正身心。常指以正统的道德规范,确立自己的行为、思想和品德。
②
振衣:抖落衣服上的尘土。《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③
濯足:洗脚。《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④
超达:超凡脱俗,明智达理。
⑤
飞蛾投烛:典故,又作“飞蛾投火”、“飞蛾赴火”。比喻自寻死路。
⑥
羝(dī)羊触藩:像公羊的角挂在篱笆上抽不出来,因而不能脱身一样。比喻进退两难。羝羊,公羊。藩,篱笆。语出《易经·大壮卦·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古文译读: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如果不能比他人站得高一些,就好像在灰尘中要拂去衣服上的灰尘,在泥浆里洗濯双脚一样,只是体现在表面,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及远见卓识的思想内涵,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做到卓尔不群、超凡脱俗呢?当然,一个人如果能够立足于社会,也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如果不会运用处世哲学,为人处世不懂得谦让容忍,只是看到眼前的一时利益,却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那就如同飞蛾扑火自尽,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被卡住了角一样,难以使自己的身心感到愉悦。
常言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远大的志向如同天空中的太阳,正因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同大海上的灯塔,正因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孟轲说过,“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志,是人们立下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下的决心,它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支柱。因此,高昂志气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我们生命的动力和灵魂。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发展就越快,成就的事业也就越辉煌。从远古时代的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知识爆炸,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都因为崇高的理想而获得成功。
秦末的鸿鹄志士陈涉,出身贫穷,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给富人家耕田种地。可他不甘堕落,立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有一天,他对一起当雇工的伙伴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迹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当时同伴们都嘲笑他,认为他一个耕田种地的下等人想要成就大业,无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陈涉见自己的宏大抱负不被这些目光短浅的人所理解,便感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来,陈涉与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民政权。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的一句话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虽是一介布衣,却心怀天下,拥有远大的志向。可见,立志是成事的先决条件,它可以使一个人从庸庸碌碌中站立起来,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从浑浑噩噩中悔悟过来,从芸芸众生中突显出来。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确定目标,即使它很小,也会使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使我们的努力更有意义。
生活不能没有目标,人生不能没有方向,立志就是给人生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大量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周恩来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人民科学家李四光在青年时期就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他们的智慧、情感和意志沿着既定的方向迈向既定的目标,并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最有成就的作家,鲁迅一生中曾两次立志,目标都是救国救民。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绍兴城里的一个封建家庭。在他15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因病逝世,遭尽世人冷眼的鲁迅立志学医,以拯救病苦的人们脱离苦海。当时他认为新医学是一门有用的学问,中国人体质差,学医可以为人治病,救死扶伤。因此直到出国留学,鲁迅仍然选择了医学专业,这就是鲁迅先生人生的第一次立志。
然而1905年,一件偶然的事情让鲁迅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那年秋天,鲁迅所在的学校增加了一门细菌学的学科,上课时常用幻灯片显示细菌的形状,有时还放映一些时事短片。有一次在放映有关日俄的战争片时,画面上出现了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据说是俄国的间谍。当时周围有很多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看热闹,而他们与那个即将被砍头的中国人相比,看上去倒是很强壮。看到这样的镜头,鲁迅深受刺激,心里十分痛苦。他深深感到,学医在当前并不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人即使体格强壮,也只能让人砍头或者是充当砍头场里麻木的观众。再高明的医师也只能医治同胞的肉体,而无法医治同胞的灵魂;只有振奋中国国民的精神,让沉睡的祖国惊醒起来,才是当务之急。于是他断然终止学医,立志以文学唤醒民众,并自此开始了他终生为文,与黑暗势力战斗的漫长历程。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用他伟大的讽刺画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丑恶的封建社会的吃人图,以日记的形式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狂人日记》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鲁迅又陆续创作了《孔乙己》、《风波》、《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短篇小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7年4月,一位瑞典人写信告诉鲁迅,想提名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面对如此崇高的荣誉,鲁迅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和人们的灾难,他把自己的一切同祖国联系在一起。
鲁迅用手中的笔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文章中批判封建复古思想,宣传进步思想,揭露军阀统治的黑暗。面对国民党政府对进步文化的镇压,他没有退缩,而是与人民团结在一起,成为革命文化的领导人。鲁迅一直站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前沿,用笔为武器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并深深刺痛了当权者。就像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所说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鲁迅的一生,都是在为远大的志向奋斗着。
一个民族要变得伟大,就一定要有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以及哲学家。而对于这些创造性伟大人格的尊重和认同,会使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不一样,我们的境界也会随之提高,不再流于庸俗,正如司马迁所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的鲁迅高举爱国主义大旗,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虽然我们不是鲁迅,但和鲁迅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理想的职业、理想的奋斗目标、理想的人生追求以及理想的精神世界。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因此,我们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也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立志成才,服务社会。
君子之所以高贵,就在于他拥有高尚的理想和志向,并能持之以恒,坚持自己的目标。所以说人生在世,立身处世的格调和境界一定要高,否则同凡夫俗子一样,时时刻刻在泥淖里打转、尘中振衣、泥中濯足,又怎么能成为一个不凡的人呢?正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缺少的并不是成功的实力,而是远大的目标。一个人能成就多大的事情,取决于他将自己放在什么位置。
当然,人非神,人是理想和现实的复合体,而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从现实世界到理想世界的过程。我们可以拥有“岂知彭泽爱菊之心”的志向,但这并不是让我们将信念推向虚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样要认清自己的高度。常言道:“鱼不求登陆,乃嬉戏于游水之中,何其乐哉;羊不上苍穹,乃生活于草原之上,何其美哉。”社会是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也是非常复杂的,就如同两个国家打仗一样,险象环生,错综复杂,令人无法掌握,有时候甚至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应该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而不是意气用事,处处争先。
所以说,处世哲学才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也就是“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志向高远可以让我们超越眼前的局限,但为人处世不能总想着出人头地,处处争权夺利,或者为了抬高自己,而不顾及尊严,丝毫没有谦卑的态度。这样只会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种种烦恼必然也会接踵而至。因此,有远见、志向高的人,在某种利益面前,懂得适当地放弃一些东西,我们也不会失去什么。即使失去什么,那也只是有形的东西,而我们得到的是任何金钱和权力都换不来的无价之宝。虽然道理浅显易懂,但历史上因为不能适时而退,给事业造成损失,给个人带来恶果的事屡见不鲜。
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后,对事故负有很大责任的田文华先后被免去和解除了三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并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判处无期徒刑。从“红顶商人”到“乳业罪人”,田文华走到这一步,不得不让人叹息。
事发前,田文华作为三鹿集团的董事长,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首届中国创业企业家、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100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第一批获得高级职业经理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三鹿事件”,田文华的一生可谓功成名就。但人命关天,食品安全的责任重于泰山,不管她功劳多大、桂冠多少,她都无法逃脱自己的责任。
田文华入狱后,社会上的声讨此起彼伏,但也有不少人为她感到可惜。的确,一位66岁的老人,其他人到了这把年纪可能早就退休好多年了,但她还一直担任三鹿的董事长。像她这个年龄还担当这么重大的责任,公司的产量要上去,效益要提高,市场要占领,企业内部要管理,质量要保证等,精力肯定要受影响,不可能样样事情都想得那么周全。再加上奶源既多又乱,没有旺盛的精力是很难监管到位的。倘若田文华到了最高任职年龄能适时而退,让年富力强、知识比她丰富的人来担当重任,加强监管,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退一步说,如果几年前她就选择退下来,那她今天也许就不会身陷囹圄。
孔子说过“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而人生之道也是如此——中则正,和则美。我们可以有追求,但不能不考虑现实情况,过高的期许不仅会带来希望,也会使我们走上歧途。因此,目光远大的人总会顾全大局,以退为进,从而实现自己的志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退缩并不代表示弱,相反,这是强者才有的风范。因为一个懂得“处世要退”的人,往往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们总能很好地保全自己,并为下一步作好长远的打算。
古人云:“心恋牡丹,追于名利之人,岂知彭泽爱菊之心。”人生在世,唯有比别人高一步立身、高一步追求,才可能超越眼前的局限,成为生活的强者,而这就是成功之人理想世界的高度。古人也曾说过“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豁达高远的处世境界会让我们进退自如,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做人的道理——立身要高,处世要退。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 一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①。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②而已。
迷津指点:
①
生生之机:生生,繁衍不息;机,契机。生生之机,使万物增长的意念。
②
土木形骸:土木,指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的泥土和树木。形骸,专指人的身体。《淮南子·泰族训》:“岂独形骸有瘴聋哉?”
古文译读:
为了不让老鼠饿死,经常留一点剩饭给它们吃;为了可怜飞蛾被烧死,夜里只好不点灯火。古人的这种慈悲心肠,就是我们人类繁衍不息的生机。假如人类没有这一点点繁衍不息的生机,那么人就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如此便跟只有躯体没有灵魂的泥土、树木无异了。
■ 二
面前的田地①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恩②。
迷津指点:
①
田地:原指用于耕种的土地,这里引申为“心田、心胸”之意。
②
不匮之恩:匮,缺乏。比喻永恒的恩泽。《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古文译读:
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与人为善,才不会招人怨恨;死后留下的福泽,要能够流传得长久,才会赢得后人无限的怀念。
■ 三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