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6章 论语(1)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享年73岁。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联年才生下孔子。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八孟子》并称“四书”。

  内容简介

  宋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所体现的思想的博大精深了。

  一、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首先,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其次,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孔子说:“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最后,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二、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埋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运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廷”《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司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詳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三、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以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穷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另外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很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汗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佳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四、《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_天堂

同类推荐 刘心武续红楼梦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于丹论语心得 诗三百:思无邪 于丹庄子心得 人生若只如初见 美人何处 红楼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