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9章 《管桦诗画集》序

  我的耳边老在响着一种沉宏的声音,好像置身在海边,一阵阵海风吹刮着汹涌的海浪……

  管桦毎写好一首诗,总要朗诵给我们听,用他浓重的河北口音,来摇撼我们的心灵。

  管桦爱选择巨大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歌颂大海、大地、长城、黄河……他本身就是个胸襟开阔的人。

  在《海的礼赞》里,他以囊括万有的气势,描画出一个美人型的形象:

  你无比美丽的大海,

  当东方黎明女神睡醒,

  打开你紫金色的寝宫,

  你身上玫瑰色纱裙,

  在晨风中微微枓动。

  我看见你怎样亲吻着手上的红日,

  又怎样把它托向高远的苍空。

  一群群白云似的海鸥,

  是你抛洒出去的一把把珍珠。

  真是雄伟壮丽!大海竟“亲吻着手上的红日”,又“把它托向高远的苍空”!面对这极度夸张的描写,我们不能不惊讶于管桦心胸里那种向往光明和创造光明的激情。当然,这种激情的形象体现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集体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一种崇高的情操和美德的化身。它“把乳汁般海水哺育的一切,千百年辛勤创造的一切”连同“每一滴水凝成的盐粒,都无私地奉献给人世了”,而另一方面,它又以“激荡不息的浪花,淹没了一个又一个暴虐的赫赫君王”。于是我们顺着形象的逻辑发展而看清了“巨人”的真相:

  波涛--海洋上的人民,

  人民--陆地上的海洋!

  海就是指人民。高尔基说过:人是要大写的;而管桦索性把抽象的大写化为顶天立地巨人形象,藉以体现他对人民的潜在力的深刻感受。管桦是用自己全身心去赞颂大海的。

  他对人地和竹的歌颂也一样。这些都是情操和美德的化身。

  大地经受着雨雪风霜,忍受着寒冷,“把万木之根,连同小小的种子,都抱在你温暖的怀中”,“你把深沉的静默淹没在大自然的轰响里”。他诉说着大地的宽容与谦卑,纯洁与尊严,他还把诗思突入到踏在大地头上的神像。管桦的机智在“神像”身上捕捉到这么一个含意深刻的意象:“都是盗窃你大地的尘埃所捏造”,由此,管桦说出了真理:

  而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

  都一刻也不曾离开过你的摇篮!

  这使我想起了希腊神活中的力士安泰。我们谁也离不开大地母亲,这也就更具体地体现在“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劲竹”身上。

  管桦爱画竹,自成一家。他的竹子总是粗枝大叶,给人以壮阔的感觉。他藉这些“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的竹,扦发着一种坦直、忠诚和坚贞的情操,刚毅、不屈和献身的精神。而劲竹的这些性格--

  ……

  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

  经历着风云的变幻,

  在命运的风暴中,

  你轰响的翻卷碧波,

  击打着汹涌的云海。

  象征逻辑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

  近年来的诗,同我们这个思考的时代一样,已在向哲理深化。上述管桦的几首诗,就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在他的《望长城》一诗里,他更对我们民族的历史作了探索:

  中华民族驾着时间的金车奔驰,

  到处可以听见轰响的车轮声,

  留在后面的车辙,便是历史长卷;

  于是,在烟云飞舞的高远苍空,

  我看见了绵延无尽的万里长城。

  他的寥廓的诗境就是从这样的画曲中起兴,通过望长城,以纵观历史的角度来叙述历代兴衰、忠奸相搏斗的腿。

  管桦也写人,他笔下的人有着耀眼目的刚性。《艄公》一诗里的老艄公训练他的儿子学会如何航行的描写是惊心动魄的。他不仅面对“滚滚而来的波涛,双手抱起了儿子,扔进飞溅的浪花里”去,“让他鱼一般游荡”,而且又“把儿子双手捆缚,扔进深渊的漩涡”,而“那个少年像合起翅膀的海鸥,自由地浮沉”。这两代搏风击浪的人,那种粗犷不羁,顽强不屈的精神跃然纸上。

  而在《渔家女》,他用简练的笔墨,刻画了一个健康的农家女--这是一幅十分完美的肖像画:

  ……

  像石缝中,

  长起的一棵枫树,

  在浪涛中,

  她一天天长大。

  风用粗大的手,

  抚摸她的黑发。

  果子成熟时,

  便有人来摘取了。

  一个年青的渔人,

  接她到另一只船上。

  五尺长的木板棚,

  是她的新房,

  ……

  芦苇摇落天空的星,

  她从苇荡里摇出渔船。

  像只山鹰,

  飞出绿色的峡谷。

  紫红色上衣,

  裹住她结实的腰身。

  她俯视水面,

  水中现出一朵红云。

  ……

  这里的形象和色彩是调配得十分融和的--在绿色的背景里显出了生命的蓬勃成长--令人感到渔家女如火的热情和健康的美。

  管桦是在进行着长篇巨着之余写诗的,写诗不多,但每有创作,都充满自己的激情,朗朗上口,发出金石之声,不只是含意深刻,而且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中国当代诗人中,让想象弛骋万物,俯仰天地的,实在不可多得。真是--

  大风高歌壮士曲;

  浪花飞写英雄篇。

  这是他写的长篇小说《将军河》的“卷头诗”中的最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他自己写的诗。

  一九八〇年八月七日于北京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同类推荐 诗三百:思无邪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 刘心武续红楼梦 红楼梦魇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美人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