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跳槽
曾国藩教子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以身垂范,言传身教。他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在写给孩子、弟弟的家信中,也常谈及自己人生的很多经历,以及在这些经历中的所思所想,包括开始的迷惑和疑问,后来的感悟和经验所得等等。这样一来,他的家训教育就显得十分生动,不再是刻板的说教,所以他的教育效果十分理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自己人生经历的成败得失,曾国藩平常倾诉最多的教育对象是自己的大儿子曾纪泽。说实话,他对曾纪泽所寄予的期望也是最高的。事实上,曾纪泽后来所取得的人生成就确实完全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栽培,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曾纪泽堪称领军人物。虽然很多时候人们都把他和郭嵩焘并称,但郭嵩焘在近代外交史上更像一个独行侠,只是一个孤独的先行者,而曾纪泽才更像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领导者。
曾纪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军人物,可以说完全得益于曾国藩的家训教育。这就要说到曾国藩常提的一句名言了——
“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曾国藩全集·书札》引赵列文语)
这也是曾国藩家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问题是这句名言并非曾国藩的原创,那么这话到底是谁说的呢?从这句话上又可以看出曾国藩怎样的人生经验与行动智慧来呢?
对于这句话的出处和它背后所蕴含的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曾国藩倒是经常跟儿子提起来。
当时还是曾国藩刚出山带兵不久,曾国藩虽然一开始出师不利,但他出山前窝在衡阳拼命打造人才团队的努力还是没白费,湘军在经过几次失败的洗礼后逐渐变得有经验起来,后来居然一直打下了武昌,收复了武汉三镇,这也使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体面地登上了晚清的政治舞台。
在打下武汉之后,曾国藩率主力顺长江而下,一路作战,期间,武汉又曾有多次失守,驻守后方的胡林翼又经多次筹划,反复攻取了武汉。就在这一段时间里,曾国藩被一个巨大的疑惑困扰住了。
这个疑惑实在出乎曾国藩的预料,那就是他手下的幕僚,开始不断有人向他辞别,离他而去。说白了,这个“辞别”也就是“辞职”,用现在的职场语言说就是“跳槽”,就是员工们炒了他曾老板的鱿鱼!
曾国藩实在想不明白,战事节节胜利,名声天下远闻,按他的想法,良禽择木而栖,四方豪杰之士、有识之士应该纷至沓来投奔他才对,怎么原来的这些人才反而会离自己而去呢?况且,当初自己在衡阳初创湘军,可谓是登高一呼,四方响应,来投奔他的人才很多,而自己对这些人大多也是经过遴选的,按理说这些人不可能背叛他,不可能炒他曾国藩的鱿鱼,这也实在太离谱了!
要知道曾国藩号称晚清相面大师,识鉴人才号称一绝,他看中的幕僚、手下怎么可能有这种表现呢?这岂不是说曾国藩看人的眼光太不准了吗?
曾国藩很疑惑,但他以理学宗师自命,也不强人所难,要来欢迎,要走请便,所以真有不少人从此离开了曾国藩的身边。曾国藩在人才走留问题上很大度,但疑惑却始终难解,一是疑惑这些人为什么要离开他,要跳槽;二是疑惑这些人跳槽后都跳到哪儿去了呢?
曾国藩稍一调查,立刻解开了第二个疑惑,好些人离开曾国藩的幕府后,另谋高就,都跑到胡林翼的幕府里去了。曾国藩与胡林翼向来感情很好,两人并称湘军两大核心,虽然胡林翼开始发迹还有曾国藩提拔的功劳,但曾国藩向来把胡林翼当人生知己看。现在他看原来挑中的一些人才不是跳到别的地方,而是跳到胡林翼那里去了,怎么说还是一家人,所以倒也并不为此生气。
但第一个疑惑不解,始终让曾国藩心中放不下。
这些人离开我一定是我有哪里做得不好,但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呢?我要是自个儿不清楚,不明白,不改正,不纠正,岂不是渐渐要成孤家寡人?这个湘军的人才团队岂不是要垮台了?
于是曾国藩不耻下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让手下给自己提意见,并表示不管怎样的批评意见,都一定虚心接受。
要说哪里都有聪明人,就看你当权者让不让聪明人说话,让不让他们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曾国藩一表现低姿态,手下立刻有聪明人看出了曾国藩开展自我批评的用意所在。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