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激励政策
其次,激励政策。
曾国藩明确说,他之所以要厚饷高薪,是要“养将领之廉,作军士之气”,那么是不是给了厚饷高薪,只要满足了物质利益,就一定能振奋官兵的士气呢?
军队这种团队与一般团队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影响其战斗力的首要因素,往往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其次才是物质层面的。
除了厚饷高薪,曾国藩在奖惩机制上也是颇费苦心的。他前期的手段主要以“惩”为主,后期则主要以“奖”为主。
曾国藩治军一开始非常讲究赏罚分明,尤其是在厚饷高薪的背景,他特别看重“罚”得分明,而且罚的手段也是非常惊人的,一旦吃败仗,哪一营在战斗中有溃散的,这一营立刻全部解散,从营官到士兵一个不留,事后全部遣散,其建制编制则由表现优异的各营取而代之。当初靖港之败后,他最小的弟弟曾国葆跟着他做一个营官,结果战斗中曾国葆所部也属于溃散之列,事后曾国藩不论弟弟怎么求情,还是把曾国葆的人全部都遣散了。这就是罚得分明。
但随着湘军的发展,曾国藩逐渐认识到奖的作用可能比罚还要重要些。这就像在孩子的教育中,赏识教育永远要比惩罚教育重要得多。所以他有一天突发奇想,想出了一条分刀计。
他找人打造了一百把精美的腰刀,并在刀面上刻上了“涤生曾国藩赠”的字样,每把刀还有编号,并声称要将此刀奖励湘军中那些最杰出的将领。
这个消息一放出去,湘军上下群情涌动,谁不想得一把曾国藩亲赠的宝刀,所以人人力争拿出最优异的表现来。到了颁奖典礼的前一天,曾国藩想了一夜,却改了主意,他原来打了一百把这种“涤生刀”,最终却决定只颁发五十把,以彰显立功者的身价。
第二天,曾国藩搞了一场隆重的授刀典礼,湘军将士都眼巴巴地望着他,都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得到这把象征着无尚荣誉的“涤生刀”。只见曾国藩拿出第一把“涤生刀”来,慷慨陈词,叙述了一个英雄如何着草履粗服勤俭自律,如何与士兵同甘共若身先士卒,如何英勇无敌屡获大捷,这位得刀的第一位英雄就是获得湘潭大捷与武昌大捷的首功之臣塔齐步!
塔齐步上得台来,在曾国藩手中接过宝刀,挥刀出鞘,雄心万丈,誓报曾国藩知己之恩。后来塔齐步竭忠尽虑,战死九江,曾国藩为之重礼祭奠,放声痛哭,自称痛失左膀右臂!
塔齐步之后,五十把“涤生刀”各归其主,曾国藩颁刀之际,陈说各人功绩,如数家珍,湘军将士莫不以得刀为荣,至于没得刀的知道后面还有机会,所以人人皆思奋进,士气自此大不相同。
后来曾国藩的这个分刀计被他的一位铁杆粉丝学了去,他略作改动,把“分刀计”改成了“分剑计”。这位粉丝的名字叫蒋中正,所以他分的剑模仿“涤生刀”就叫“中正剑”。
当然,蒋介石的分剑计后来弄得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意思。他开始把中正剑作为精神奖励奖给黄埔军校里他的学生,后来不仅有功的人员,甚至他喜欢的人都有机会得到这种“中正剑”的奖励,以至后来甚为泛滥。陈诚在庐山办“军官培训班”的时候,曾经一次就代蒋介石颁发过一千多把这种“中正剑”。有人统计,民国时期,这种“中正剑”的产量大概不下百万。这就是“中正剑”不如“涤生刀”的地方了。
曾国藩分“涤生刀”以激励士气,效果非常好,但这种手段属于剑走偏锋,并不是解决一个团队精神层面问题的根本之道。这就要说到曾国藩打造一个有主义的团队、建设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最重要的一条智慧了,那就是团队的教育与培训,团队文化的建设。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