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释“诗礼簪缨之族”——红楼绎史之一
曹雪芹著《石头记》,首叙娲皇遗石恳请僧道二人助他下凡入世,去享受一番。最后果获二人应允,说是“……然后携你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簇……”去历劫阅世。
一般“看小说”的人,自然不一定对这些话给以多大的注意。但实际上那里面却是大有内容的要文——即以“假语”暗传“真事”,——这是雪芹自创自定的写作原则,亦即艺术手法。
原来,看似泛泛之词的“诗礼簪缨”四个字,正“埋伏”下了“一部曹氏宗谱”。
现以短文粗叙原由始末,以供研考。
我们早已考知:雪芹一家本是宋代开国元勋曹彬之后代。彬谥武惠,封济阳郡王,故世人皆以“武惠王”尊之;近年发现的康熙间所修《江宁府志》与《上元县志》,二志均有曹玺(雪芹曾祖)传,一致记明玺为武惠王之后裔。这一点,不必再多费言辞或繁引书册了。
曹彬于宋太祖开宝七年(973)奉诏下江南,平定南唐,统一全国。次年曹彬到达(安徽)池州。时有族人来谒,共叙宗谊。于是曹彬命其次子(别谱或列为第七子,不确)曹琮主持,增修了池州一系之谱牒,与所修之他支谱共成十八帙,编以字号,钤以王印,永昭信实。
这段经过,见于樊若水(他为当地知军州事,是下江南灭南唐的向导)所制谱序、曹琮谱跋等文。
我托友人访觅曹氏宗谱,并亲到曹彬故里河北灵寿去寻求。年代湮远,水火兵燹,旧谱多归毁灭;仅三年前获见墩头一谱,尚是池州老谱的一种遗脉(当然也已非完整的旧貌),得悉梗概。自去年起,我又托友人各处奔波访求,经他努力,走遍南北多省,据云已搜集到三四十种曹谱!这对研究工作,诚为一大贡献。
樊若水当时是知军州事,即地区长官,受彬命为曹谱序赞。他在赞词中写道:“曹氏厥宗,本周分封。诗礼启后,丕振儒风。文经武纬,将相王公。簪缨济美,宠渥无穷。……”这就是樊若水第一次将诗礼与簪缨两大表现相兼相辅的特色为曹氏宗风标示出来。
诗礼,即圣门文教的简词(六艺:礼乐为首,而孔子特重诗教:编诗,教儿子孔鲤学诗……)。此指曹氏宗族门风的文化品格。簪缨,则指仕宦显贵——以高官的冠饰比喻品级的高等,簪,长针状物,用以定冠于发髻;缨为盔帽之饰,武官尤以缨为特色。(《辞源》引此词自梁昭明太子“望簪缨于几载”为始。)
樊若水序赞之后,此谱中还可以看到南北两宋的许多位名贤显宦的题词,蔚为大观。
曹谱显示的,这一名门望族曾有过两次最大的播迁,即西晋之危亡时,东晋大南渡,曹氏自中原迁到京口(镇江)——由此分散于江南各处。再一次就是北宋结束,高宗南渡,曹彬的后代也逐步流离分布到江南的无数地方去了。
因此,发生了“北曹”“南曹”的称谓,而南曹在戎马稍定之际又续修族谱。
据谱载“易生摅,字颜远,性至孝,好学,通经术,喜文章。晋武帝泰始间,太尉王衍见而器之,补临淄太守”,这就是从古未有的于除夕之日纵死囚还家团聚,约以克期返狱,届期无一迟误者——这段感人的被称为“圣君”者。
摅生几,几生彦。彦又是一位至孝之人(生于晋惠帝永熙庚戌〔290〕二月初二日丑时),王导、周颢荐于朝,征为翰林中书,泰兴四年(321)中秋节日,彦率家口族众千三百余人渡江,乃居京口。是为第一次南渡。
谱云:“至王敦反乱暴行,江左族众兄弟,有往吴、往越、往闽广、往豫章者,——亦有转往江北者。”然后总结曰:“分散一十八处,始离析矣。”
至此,方知曹彬命次子琮修谱,共得一十八帙,正是这一历史源流的文献存证了。
南宋之渡江情况,可惜已无复详明的记载。
当我们逐篇检读谱端诸家题序时,发现南宋时期的第一篇序,是徽猷阁待制江南尹所作,其文有云:“……况曹氏自汉初名世,以至于今,诗礼传家,簪缨继世……今阅南渡之谱,图像序传,凡数卷……”此序撰于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十一月。令人十分注目的就是,他再一次标出了“诗礼”与“簪缨”兼美并济的曹氏宗风之极大特点。
尹硈说“自汉初名世”,实指汉相曹参。
曹家的历史,到曹参为一大关目。但在他之前的世系与业绩也早就昭彰奕赫了,今只简叙大略:
曹氏之始,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分封诸侯时,封其弟名叔振铎者于曹,叔振铎之后即以国为氏。古之曹地,在今山东菏泽一带,据知者云至今彼地鹊山尚有规模宏伟的叔振铎祠,历代碑刻很多,亦皆无恙。谱中也提到了鹊山祠,有宋代王禹先生碑记,其地因在济水之阳,故又曾名济阳——再后即曹州之地了。所以到宋初元勋曹彬之封济阳郡王,也正是追溯本源之义。可知曹氏本是周之同姓国,与异姓诸侯不同。
但“诗礼”二字,又缘何而得称呢?
叔振铎的后代,九传的裔孙名叫曹刿,是春秋时代鲁庄王的得力之人,齐鲁之间的军事、政治上多次有名的史迹中,都有他的功绩,见于《左传》记载为世所传诵。曹刿之后,再传十世,就诞生了曹碏,碏乃名列孔门七十二贤的大弟子,唐、宋皆有封号,历代祀于文庙,这是曹氏一门儒风的肇始。据谱载,碏生于周敬王十八年己亥,字子循。唐封曹伯,宋封上蔡侯(因刿之第五世已由鲁之孝廉里迁居蔡)。
曹氏之历史,不能细述,只叙其最重要的,就该数到了秦汉之际出现的特级人物,即相国曹参。
据谱,碏之六世孙,有莸、薰兄弟二人,莸为秦沛令,遂居沛——是为曹氏自鲁迁沛(今安徽宿县地)之始。
莸生沐,沐生二子,长参次轸。参字伯舆,又字敬伯,生于秦王嬴政十六年庚午(公元前231),初为秦沛狱吏,及刘邦起于沛,参佐之,无一战不从,未尝以败闻;及秦灭,参从政,专以简静宽厚治国,民于秦之繁苛峻法之后得苏,天下大治,民歌颂之。封平阳侯(后裔凡八侯)。汉开国功臣十八位,参居第二,仅次萧何。
这就是饮水词人纳兰性德为曹寅题咏《楝亭图》(第一卷)的《满江红》所说的:“藉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开笔点醒了曹寅上世,系出平阳侯参之后(见《红楼梦新证》引录原文)。
由曹参为始,开辟了自汉以至唐宋明清的历代宗族鼎盛史册。
但是,“诗礼”的真正内涵,除了曹癠,又有何人呢?
这就又须叙及“庆氏礼”的典故了。
据谱所载,曹参之八世孙名曹曾,曾生兖、充二子,充生一子名褒。曹曾仍居曹之济阴(叔振铎始封于济水之阳,其后此地即名济阳,后又称济阴),字伯山,东汉建武初(25)从欧阳歙受《尚书》,积石为仓以藏书,世称“曹氏书仓”者是也。
曾之子充,字子硋,建武末由博士官至侍中,治庆氏礼;充子褒传父业。充尝从守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诸礼;明帝即位,上书言汉受命宜自制礼以示百世。其子褒,字叔通,亦官侍中,以定礼乐,而班固奏谓宜聚众说以正得失,章帝独重褒,不以聚讼为然,遂成汉礼百五十篇。其人博物识古,为儒者宗;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礼遂行于世。
观此,则知曹氏自碏列七十二贤,传孔门之学,嗣后直到汉时曾、充、褒三世复为世之大儒,而以礼尤为专门之学,著于史册。然则曹氏为“诗礼之族”,这就全是史迹真实而非夸张虚设了。
然后再讲“簪缨”的历史实际内容。
“诗礼簪缨”四字的内涵是两大方面,前二字代表学术文化的素养门风,后二字则标志功名仕宦的显扬奕赫。所以雪芹在小说中,借贾雨村之口,说明金陵甄氏也是个“富而好礼之家”,是“诗礼”之简化用语;而在第五回曲文中又有暗示贾兰“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威赫赫爵位高登!”(从《甲戌本》)的几句咏叹。不必引经据典,其义至明——盖簪是古时蓄长发戴礼冠的“卡器”,而缨则是武将头盔上的品级华饰。
那么,曹氏一族的文武仕宦——即簪缨之荣耀又是如何呢?这可真是罄竹难书了!我们只能举几位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略加引叙。
但此刻我想请读者温习一下雪芹令祖父曹寅留下的《楝亭图》卷,其第一轴内即有饮水词人纳兰性德的《满江红》题词,开头说:
“藉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
此词之后,又有四家依韵的和词,其中有名家顾梁汾,十分名贵。又有署名“古燕袁硍”的一首和韵,开头又说——
“惠穆流徽,朝野重,芳名循誉!”
这都是何义呢?(二词均见拙著《新证》引录)
原来,纳兰公子所说的,就是指明曹寅这系乃是汉初平阳侯相国曹参的后裔,而袁所咏者,却是指明曹家乃是宋初开国元勋曹彬、曹玮之后裔。
曹参的大名,原不须再多赘述了,因为汉代大史家已为他作了《曹相国世家》传;据谱,参娶陶氏,生硏(闻传世有汉帝赐硏金碗尚无恙)。硏娶项氏,生奇;奇娶王氏生时,时尚南平公主。时生襄,又尚卫平公主(其后代再封平阳侯,今不具列)。自襄七传,有兄弟二人:洁、硑。洁生腾,腾子嵩,嵩则魏武之父也。硑生易、兴。兴字不兴(又作丕兴、弗兴),即中国最早知名的大画家是也。
由曹易(字龙光)十传,即至六朝梁之名将曹景宗。景宗最有名的佳话就是诗坛上一大掌故——能押极难的“险韵”:那是他征伐凯旋回来皇帝欢宴,群臣应制赋诗,至“竟”“病”二韵众皆束手,景宗却援笔立就,押得自然而又警切。像这样文武兼擅的奇才,他家历代有人,也难尽举。
至于曹易,也应在此一叙,谱云延熙十五年(252)为五官中郎,其初家贫,奉母至孝,陈思王(曹植)尝为之赞曰:“贫而无怨,孔以为难。嗟我公侯,屡空是安。不耽世禄,悦亲为欢。好彼蓬枢,甘彼瓢箪。味道忘忧,式宪遵颜。”这表明了他们家风中的继承孔门德教的一面,而不慕世禄,蓬枢瓮牖的贫苦生活,遥遥地伏下了雪芹在书中自述的那种品格风范。
以下简单而述,则是到了自曹参为始的第四十代,又出了一位佐宋统一(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史期)的开国元勋曹彬。
曹彬才是雪芹的中古始祖,也是他家的“簪缨”一面的又一个顶峰。
曹彬被称誉为宋朝第一良将,其品级也是位极人臣,一门贵盛,且后来一位孙女成了皇后(民间神仙故事“八仙”中有一位曹国舅,就因他是曹皇后的哥哥,名字叫曹佾)。没有曹彬,赵匡胤统一不了天下,做不成宋太祖的。他官至枢密院使上柱国,乃军政最高长官;封鲁国公,谥武惠——其取义即一生武功第一,而又能仁爱惠民(其平南唐,不妄杀一人,不私取一钱,故深得民心),史称清慎仁恕,此四字确可定其高尚的人品宗风。卒后追封济阳郡王,又封韩王,以此人多尊称为“武惠王”,如康熙年间修《江宁府志》与《上元县志》,为雪芹之曾祖曹玺立传,都载明他是武惠王之后裔,即是最好的史证。
简叙至此,请读者温读一下张云章赠曹寅的诗句,见拙著《新证》增订本504页所引《朴村诗集》卷十《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七律:
天上惊传降石麟,先生谒帝戒兹辰。
眀装继相萧为侣,取印提戈彬作伦。……
这儿的颈联,两句分用曹家显祖汉时参与宋代彬二人的典故,点明了世系渊源。按《宋史·曹彬传》有云: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父芸,成德军节度知兵马使。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以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抓周”的典故,所以张云章用来以赞颂曹寅之新得孙儿(上句则以曹参入朝作相以喻曹寅之入觐)。于此,我们便悟知《红楼梦》中叙贾宝玉也有“抓周”的故事,那正是雪芹暗里翻用自家祖先的一段佳话:“……那年周岁,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此乃雪芹于第二回书托于冷子兴“演说”之口而特笔载记的“趣文”——用以反衬出自己的“不肖”(所谓“箕裘颓堕皆荣玉”,此为古本之原文。“荣玉”二字后来皆被改为“从敬”,参看《石头记鉴真》174页)。“不肖”的本义正是不能像父祖先人的那样荣显贵盛,——成为了“诗礼簪缨”的反面了!
至此,已将雪芹特用此四字的内涵旨义粗叙明白。以下再略述自曹彬以后的世系流传的大脉络。
从江西豫章(南昌)武阳渡曹氏族谱看,所记以彬为始祖,生有七子,与史传相符。其第三子名玮,官至彰武军节度使,谥武穆(是岳飞之前的一位武穆公)。玮生几子?他谱或载二子,或载三子,而武阳谱所载则是单传——玮生硊,官定州观察使;硊生诂,官渭州刺史。诂生宝,袭鲁国公(未有实任官;鲁国公乃曹彬又一封爵)。以上皆是北方迹象。宝生孝庆,官知隆兴府(南昌),时已至南宋淳熙年代。孝庆因宦地而落户南昌府,是为江西武阳曹之始迁祖(自府城凡三迁而至武阳渡,今名武阳村)。
孝庆生二子:善翁、美翁,而谱载美翁系下无嗣(或谓有二子)。善翁为宋末景炎进士,入元代伤宋亡,不仕,生二子:子义、子华。子华迁至安仁(今江西馀江),为安仁一支之始祖,与武阳离析。故武阳系仍由子义单传。子义生三子:端可、端明、端广。
这时已到明初。成祖永乐二年,始发动自南迁北的大移民政策(因新建都北京,北方久经战乱,人少地荒,生产断缺)。适此年江西发生水灾,以致政府发粮施赈……因此,曹端明携一幼弟端广逃荒北上,“百艰备尝”(丰润谱所载端明之孙曹安所撰祠记),流离而至于河北丰润,遂卜居于此,地名曰咸宁里(相当于一个小村)。
这就是我们考知的曹雪芹上世进入明代而还居河北的始祖。
由于初来时端广尚幼,数年之后,逐渐长大成人。其时乃又进入了明清两代的一桩大有关系的历史措施——马市的开辟与兴盛的时期。
马市原是明廷为了和睦边疆民族的一项贸易政策,以买马为主,将内地物产用具等售与辽东的海西女真(满洲)、蒙古人民,起初在广宁、开原二地设了三市,其后开原南关与女真贸易一市最盛而独存,并发展到抚顺地方再开新市——而铁岭卫处于开、抚之间,最占地利。此时关内因马市兴旺而出关谋生致富之人日益繁多。于是曹端广遂自河北丰润东出山海关,来到铁岭。他这一支就从此成为明代最早的曹玮后裔入辽的族众。
我们从江西武阳谱看到一个饶有意味的“入辽现象”,即:谱中载明的,端广之外,共有六个“客辽东”“客辽左”,而此六人扫数是端广之长兄端可的后代:有端可的曾孙名叫敬之,敬之乃是端可的次孙曹孔方之子。而又有数人客辽的适亦皆为曹孔方的六传孙。又有二人“居京东”。
这一现象表明,永乐二年逃荒北上落户丰润(京东)的是端明、端广二人,并无长兄端可的迁徙记载(估计此是由于年龄、健康、职务或其它原因未能外移),但端可的后代,从曾孙辈起直到六世孙,都奔赴京东并更出关去了。他们投奔的是谁呢?
显然,在京东有曹端明的一支,已成当地望族;而在辽东有铁岭的曹端广的后代,彼时应亦发迹成为有地位或财力的一族人了,否则江西武阳的族人们就不会迢迢数千里而投奔他们了。
丰润曹谱创修人曹鼎望致憾于一件事,即“辽阳一籍,阙焉未修”——而绝口不再叙及“卜居铁岭”的端广一支的任何“下文”了。这就是因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努尔哈赤攻陷铁岭,曹世选被俘为旗奴的事,是不能“笔之于书”的。而那时世选以及其子振彦,已在辽、沈做后金(清之前身)的命官了,故只能说“辽阳一籍”未修罢了。
曹世选又名锡远,见于官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而实又曾名“宝”,且“令沈阳有声”,见于康熙《江宁府志》,且说明了因宦地而“遂家焉”,可知另有本籍(亦不敢明提铁岭卫)。
曹振彦之名,见于辽阳现存之石碑,但碑上所列众官多人,有学者已考明其中某官某籍。这就又证明了曹振彦在辽阳做官并不等于本籍即属辽阳——即使他曾居辽阳,也不过与曹宝之宦居沈阳,皆是寄籍的性质。历史上宦者寄居宦地,例不胜举,——如曹孝庆因官隆兴而即居彼地,正是显例——但他报本籍,只能还是称为真定灵寿人。
综而论之,雪芹这一门“诗礼簪缨之族”,史册斑斑可考。其历代迁徙线路也很明白——河北灵寿岗头村→江西南昌武阳渡→京东丰润→辽东铁岭卫→辽、沈一带→北京→南京→北京。这是“纵”的考察,重点是了解明、清两代政治大变故中此一曹氏后代的命运变化,由此方可进而探明雪芹的身世、生平、经历、思想、性情、才气……的来龙去脉。故释义如上所云,以供专家参订。
“补记”
曹氏祖系,除见于宗谱之外可资参证的文献不能多见;但汉末的《曹全碑》,却清楚明白,与谱吻合,是以弥可珍贵。曹全其人,见于宋池州曹氏古谱,其碑则是明代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谱碑吻合,则信史无复疑义矣。
按其碑文云:“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碊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剪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缺文]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拓土斥竟[境],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以下分记迁地,略),枝分叶布,所在为雄。”这就完全证实了宗谱所记祖源的正确。(因为池州古谱是今河北灵寿支与池州支合修的,与陕西异地,而且宋时根本不知有汉碑之文也。)
此碑建于汉灵帝中平二年(A。D。185),是碑主健在时的惠政纪德碑,与墓碑不同。碑载曹全至性真情,孝养长亲,乡人为之谚语赞美:“重亲致欢——曹景完!”他也正是这一氏族的文武全才:文则“无学不综”,武则率师平定西域疏勒之乱(其王弑父篡位)。他的惠爱百姓的德政更多:叛乱者焚毁肆屋,百姓流散,他以己财买米济饥,女眷制药以施贫病,因而“惠政之流,甚于置邮,百姓襁负反[返]者如云”,皆为之营筑墙屋,重列市肆,耕织百工,悉得安居复业。又救水灾,扶士子,种种仁德,故义士、门下众多感恩者为之立碑颂仰。这一切,恰就是后来曹氏的门风特色,相传不替。从“基因”科学的角度而观之,也值得深入研究,在此不过简述梗概而已。然即此数端,对于了解雪芹上世氏族文化的来龙去脉而言,也就十分之重要了。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