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0章 曹雪芹上世北迁考

  @@一

  曹雪芹明代始祖自江西南昌武阳渡北迁之记载,最早应推曹端明(北迁者兄弟二人之兄长)之孙曹安所撰《豫章曹氏坟碑记》。其文有云:

  江右南昌府武阳渡,乃安曹氏之原籍也,聚族而居,耕读为业,代有伟人。我祖伯亮公[端明之字——引者],苦志芸窗,无书不览……早岁即补郡弟子员。以数奇(Jī)不第,遨游燕都、山海[关]间;见丰邑[今河北丰润]山秀水异,遂卜居焉……——《曹雪芹祖籍在丰润》

  此文作于明正统三年(1438)孟春,是为永乐二年(曹族传述北迁之年)之34年以后的记载,文词简略,语义闪烁,显有为尊亲者讳的用意。补弟子员,即生员,俗称秀才者是也;谓“不第”,似应专指未中进士,因不叙考中举人,故“不第”应指身份只是一名生员。然而他因何“遨游”于京东一带,所叙不明。仅仅“不第”是联不上的,除非有一个可能,有“联词”(被简化掉了),即从生员考中了举人,到京师会试时,却“不第”,因此才能够在京东山海关内一带游历而选中了丰润为落户之地。

  在此,便发生了几个相关的问题——

  (一)曹端明北迁的真原因何在?

  (二)北迁时的身份是何如人?

  (三)北迁之时是否实为永乐二年?

  (四)他北上时偕同家属否?如是偕行,皆为何人?

  (五)那“遂卜居焉”的地点究竟是在丰润的何方何处?

  以上诸问,应逐一试作寻考,以期明了其北迁的大略实况。

  @@二

  曹安于正统三年作记之后,直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十二世的曹鼎望这才又有一些对于北迁的追述:——

  皛稽世系,盖自明永乐年间,始祖伯亮公从豫章武阳渡协弟溯江而北,一卜居于丰润之咸宁里,一卜居于辽东之铁岭卫,——则武阳者,洵吾始祖所发祥之地也。——《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

  此序作时上距正统三年,又已43年之久。但其价值却在于:一是此乃序者亲访武阳族人、共同叙谈考论之后的结果,异于曹安之从未到过武阳的简记;二是比之曹安所记提供了更多的北迁情况:多出了历史时期与偕行人的纪载,也约略涉及“溯江而北”的路线。这都十分重要。

  当然,我们能获知曹雪芹之上世何以落在关外辽东铁岭卫,也完全是由于这项宝贵的记录。

  @@三

  曹端明“协弟”之弟,名端广,此在武阳谱上记载分明,并且也标明了是铁岭支。但此兄弟二人缘何北上?其族人后代,始终讳言。

  于是只得推考。推考者,是根据某些线索,试行列出某种可能。这当然属于学术研究的“假设”性质。

  但一推考北迁的原因,便首先须涉及北迁的年月问题。这已然碰到第一个“模糊点”。

  《序》文只言“永乐年间”,只是个未定词。另处却说是“永乐二年”(1404)。此仅见于《皘阳曹氏宗谱》叙录“曹端明”名下的文字,云:

  端明,字伯亮。明永乐二年,由南昌武阳迁丰润。……为北籍始祖。

  按此“永乐二年”是个单文孤证,不见于同谱另存佐证。《序》文作时若已知“二年”,当云“永乐初”而不应反云“年间”,盖永乐一朝实历22年,“永乐年间”之措词何必如此宽泛(实相当于“永乐中”一类叙法了)?料无此理。合理的解释是:谱文中的“二年”云云,是由明隆庆《丰润县志》而推测的设词,未必即是史实。——因隆庆志有云:

  永乐二年,召流民复业,给种子牛具。迁南民来屯。置兴州前屯卫于丰润县以卫民。

  二年,以丰润县直隶顺天府,属蓟州。始编社、屯。

  乾隆《丰润县志》则记云:

  改革之后,人民鲜少,地广不活,招集江淮、浙江、江西之民实边,乃以土民编社,迁民编屯。

  依此,则永乐二年移南民适有江西之人在内,谱云端明即于是年北迁,当为可能。然是据实载,抑出推测,即不易断言。

  但从曹安所记“以数奇不第,遨游燕都山海间……遂卜居焉”之叙法而观,端明之卜居丰润,又系因在顺天会试落第之后,不再南旋,遂定居于京东——倘如是,则永乐帝自十九年正月起始定都北京(以前仍以南京为京师,北京只称“行在”),那么,端明之来,即非在“实边”之列,而是应试至京,必在永乐之末了。曹鼎望作序,不言“永乐初”而言“永乐年间”,始合文例,恐非无故。

  @@四

  然后再从另一角度来观察情景。

  曹鼎望《序》中说端明“卜居丰润之咸宁里”,这其实是“后话”,因为无论在北迁定居之过程中已北迁是永乐之初或之末,那时都还没有一个“咸宁里”。

  据县志载,丰润民渐复之后,于嘉靖十一年始编户13“里”,其中民户共编8“里”:仁里、杏西、家南、坊市、岁丰、丰济、孝西、咸宁——志书所载,“咸宁里”一名始见于此。但曹安正统三年的《坟碑记》,已言坟田71亩零买自“杏西”的王福,而此地于“本里咸宁八甲纳粮”。正统三年(1438)早于嘉靖十一年(1532)者几乎一百年之久,可见志书叙事笔法时有出入,引用时未可全以为据,仍须加考。但无论如何,永乐时并无此等里名,这却是无疑的。

  明隆庆四年(1570)《丰润县志》载:

  曹安,利济屯人,应(成化)二年贡。……

  按成化二年(1566)为正统三年(1538)之后的28年,其时曹安并非“咸宁里人”甚明;可知他家是坟地71亩在咸宁里,纳粮,而非谓家住此里;其家实居“利济屯”——应即上引志书所记之“丰济”之异名。此名早在编里之先。只有到了曹安之玄孙曹思敬,隆庆县志才说他是“咸宁屯人”,仍称为屯。

  再证以曹钊《满江红·述祖德》第一首云:

  世系南昌,渡江北,皘阳相宅。风土厚,山川秀丽,人情朴实。……手编茅,伏腊洽比邻,西溪侧。——《丰润曹氏家族》

  更可确知其始祖“编茅”卜居,本在“西溪”之侧,西溪实指城西之“水西园”(后取名)一带所在地,不在城内。

  按此词作于康熙十八年正月或稍后(其祖父继祖逝世“七七”之后,继祖卒于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比曹鼎望作谱序更早,而曹钊是一生不仕,久侍祖父饱闻上世传述家史的。

  对于“西溪侧”,可看他又一次在词中用过,如《行香子·游天宫寺》上阕:

  春到盿芜,花满浮屠。寻幽伴,步出僧庐。凭高极目、翠黛纷铺。见西溪外,波淡宕,柳扶疏。

  按天宫寺,在丰润城西2里,为辽、金古刹。此寺鼎望诗中写及“岁久见剥落,先人理其敝”;他又协助再次修葺。此寺之侧,即“西溪”一带,亦即曹端明、端广二人初居丰润之地,时称利济屯(当是后来编里时改为“丰济”;或志书误字)。

  他家迁入城内,应在以后,始于西街“大仓”一带修盖高等住宅,在早西溪只是“编茅”土舍而已。

  这一点也可寻到对证,即他家曾在西溪筑过一个简朴的指月庵。

  入清以后曹氏几处园墅,除“松茨”在东郊之外,都在城西——由数里以至二三十里这一带地方,此亦表明,曹家本不住城内,生活地区是城西的“西溪侧”——其本名即是“利济屯”。

  至于曹安的《坟碑记》说“在咸宁本里纳粮”,是指坟地所在属于咸宁里,而非住宅的事情。

  利济屯与咸宁里并非一处;不可混为一淡。

  “利济”一名之取义,出自《易经》与水道河流相关联,所以“西溪侧”也即此河旁之地。

  @@五

  曹端明、端广二人何年自武阳北上的?相沿的说法是永乐二年。其实这也还是个问题。

  我以往也只信从永乐二年之说,又因曹安追述其祖端明之北上是“百艰备尝”,而适与是年江西大水灾相应,故推测其所以北迁是水灾逃荒与政府移民“实边”的综合局势之所致。此说丰润诸位考研撰作者皆不见采,可知不表同意。如今看来,如果“永乐二年”之说还不能遽定,那“水灾”之推论当然失去前提依据,关键还是不能离开曹安的《坟碑记》,几句话实在值得重读——“我祖伯亮公苦志芸窗,无书不读,即堪舆星数等学,概皆精通,早岁即补郡弟子员;以数奇(Jì)不第,遨游燕(YāN)都、山海间,见丰邑山秀水异,遂卜居焉。”这段话中的“以”字重要,似乎说,其祖端明盖因到京会试落第,方向京东一带“遨游”而占籍丰润,则不像是流民、迁民身份(他们是不会有“遨游”的许可自由的,当时对流民迁民皆编制甚严)。

  若如此解读《坟碑记》无误,则永乐时明成祖即位后仍以南京为京师,以北平为“行在所”,直到十九年正月,始正式定都北平,称北京为京师,以南京为“行在”;是年三月,始于北京考试举子,并廷试进士101人(见《明实录》)。然则端明北上应非永乐二年之事,而是十九年之春。

  此为灾民、移民以外的第三种北迁的可能原因。

  此一可能值得重视,试看曹鼎望于康熙十九年为族谱制序,其措词即言始迁祖兄弟是“永乐间”北上,而不言“永乐二年”或“永乐初”——要知道那时士人作文用字,是不会乱来的,“间”与“初”之分别是很大的。

  曹鼎望于正式序文中不用“永乐初”而只言“永乐间”,表明他在数百年后修谱时已无从确知当年始祖北上的年份,而“永乐二年”一语只见于谱内“端明”条下的注文,就有可能是从明隆庆四年《丰润县志》所言永乐二年移民有江浙江西民之记载而推测来的,恐难作定论。盖如北迁确在永乐二年,则何以必俟“不第”而方“遨游”于京东、又即卜居丰邑?那显然不易作出圆满的解释。

  由“百艰备尝”而看,其当日兄弟自南而北是十分曲折复杂、困苦艰危的一段经历,古人文字简约,或兼为尊亲者讳,不肯明叙,我们今日只能尽力推寻,不宜遽下断语了。

  重要的是,由此更可看清:曹鼎望作谱序时,对北迁确年及落居地点(并非最早即是“咸宁里”,已见上考),皆已不甚了然,故其“一卜居于丰润之咸宁里,一卜居于辽东之铁岭卫”,亦非最早之事实,而只是依从后来分为关内外两支的情况简括而叙——那是古人行文的“排句”法,更不是说明两支卜居乃是“同时发生”的——端明能抵达京东,已是“百艰备尝”,而其弟却又无缘无故地更要直奔千里之外的铁岭(明代边荒、流戍之所)去?必无此理此事。

  @@六

  那么,曹端广又如何远赴关东辽北的呢?

  这一问题的解决,归功于李奉佐先生,他在所著《曹雪芹祖籍铁岭考》中有重要贡献——

  (一)考得由丰润出关的曹氏卜居地点是铁岭卫南郊(偏西)40里的腰堡(史书亦作腰铺,音同写异);又一支在相邻约8里的盬河(亦作范河、樊河、凡河)。

  (二)盬河为千户所(明戍守点,卫下设所),始建于正统四年(1439);而其时即自京卫选精锐2000人出关,分守辽东(见其书第149页)。

  据李考,可知腰堡为百户所,始建即在正统四年或略后。

  因此,曹端广出关落居于铁岭腰堡,即在正统四年或略后一时。此点可以明确。

  再考,三世任燕山左卫武职的曹义(后封丰润伯、侯),正好是从正统元年出任辽东副总兵,三年即升为总兵。是则铁岭盬河、腰堡一带加强边备,皆是曹义新任以后的措置。

  再者,曹义封邑即为丰润(县志载有他的地亩数字),则可推知,曹端广之由丰润复出关外,乃是随从曹义,为其部下人员,遂分守于腰堡,而坟茔亦在数里相近之范家屯(李著所考)。

  由此可知,端广之出至辽北落户,实为明英宗正统初年之事(曹安作《坟碑记》,适在正统三年)。

  如自永乐二年计,端广在丰居住时间36年。如自永乐十九年计,则其居丰时间为19年。

  故可得结论:

  曹端广自丰移铁,已在丰润居住19~36年之久。

w w w. xiaos huotxt .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美人何处 人生若只如初见 红楼梦魇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诗三百:思无邪 刘心武续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