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7章 《长生殿》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1)

  游吟的诗人李暮,在落花的江南,遇见了李龟年老人。春深的江南,乍一曲李龟年的旧歌,依稀盛时管弦。听他唱着:开元的盛世孵出了一只凶年。长生殿的恩爱孕育着马嵬坡的凄凉。自私在紧要关口反噬一口。虚构的地久天长顷刻崩猝。

  苦雨里,腐烂的草化成萤,带着她的怨念闪烁。一夜老去的上皇在剑阁听雨,凄不胜凄。

  他爱她,甚至认为他们的爱会天长地久。可天长地久的爱情,会随死亡而结束,还是会随着死亡延续下去呢?

  ——题记

  很久以前,在没有看过《长生殿》的文本之前,我对它存有一种难言的景仰和向往。那是隔山隔水的遥思,仅从只言片语的华丽、评论者的推崇和赞誉里自行拼凑,得出的印象。

  可是,当我有一天读完《长生殿》和《梧桐雨》时,我出离愤怒了!

  不管是洪升还是白朴,都是没见过世面、仅凭自己的清寒品味就去意淫天家富贵的穷酸,就算像妖怪对唐僧那样,把他净饿三四天,清了肚肠,切片涮肉,端上桌来你依然得感慨那股酸臭味的顽固,简直噬魂附骨,至死不渝。

  白朴且不提,洪升像谁呢?他让我想起高鹗,明明前人已跨鹤高飞,留一片青空自在,惹人怀想,他偏要站在地上絮絮叨叨,故意炫耀;可是,偏偏是他,拿着免死金牌,穿着黄马褂。

  关于李杨的爱情,白居易表现得多好啊!精准节制——他只是引领你到此,让你对着残阳下的残垣自思自想。他不做导游,他不解说,解说势必要附会,他不评论,评论就有个人的观念掺杂。他所做的只是讲述,讲述的同时也是留白,要让你有自行想象的余地。

  白居易也是一个热衷于表达自我的人,但在《长恨歌》里,他节制了自己的表达。他写《长恨歌》时,所逝不远,怀念总是有凭的,那消逝的大唐盛世啊,我来祭你,说什么呢?我对你的追思,涌到了唇边,又遽然退回到我心深处。最深的怀念叫千言万语都化作虚无。

  对前朝最深的哀思、最浓烈的感情流露在笔端,一曲艳歌里见着日新月异、时代更迭,洪升与此早隔了万水千山。清朝人写唐朝事,连遗迹也没有了,只能拾起唐人诗词里的那些琼屑,缝缝补补。

  康熙喜欢听昆曲。他喜欢《长生殿》,经常看连本大戏而不厌倦。皇帝的意志影响着潮流的演进,主流文化如此,当时的大众追捧不迭,哪有人敢质疑皇帝的品味?当大家都众口一词、方向一致时,提出与之相悖的观点,必然遭致冷落、讨伐,甚至严惩。被大众舍弃或舍弃大众,都会背负孤独,成为其他人眼中的异类。

  一个人能够坚持内心的不顺服比顺服更艰难。

  就算今日,大众仍难摆脱这种望尘下拜的媚俗心态,随便哪个名人冒出来忽悠几句尚且有广告效应,何况康熙这么有品味有修养的历史名人?他早已不是有名而是权威了。我当初可不是受了影响?心想康熙说好的话,应该不会差吧,那我也要看看。

  公平地说,《长生殿》的《传概》写得真不错,令人读来振奋不已: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这段话真是清洁有力,能够感觉到,洪升提笔写下这段话时,他胸中激荡着不平之气,不吐不快。好像一个人行走江湖,意气激扬,剑做龙吟,绝不能掉头走开,置之不理。

  他说:今古情场,有谁能够真心到底?如果真有精诚不散的,最终必定结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说得多么透彻!我们别忙着感慨情深缘浅不得已,别支支吾吾给自己找一大堆理由,以期减轻自己道德上的负罪感,人先要学习对自己诚实,再来学习感情。我不够爱你,就是不够爱你,这没什么好推搪的。感情本不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事情。我不爱你,也无须内疚,忙着用镪水给自己消毒。

  缘悭并非天作弄。说到底还是无情。有情的话,真的应了那句:“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不说远的,就说《牡丹亭》

  里的杜柳二人,还没见面,杜丽娘就为他害相思死了,两人不单隔了千山万水,还隔了生死,凭着坚定的信念依然走到了一起。

  柳梦梅选择相信杜丽娘,为一个死人开棺,单凭这份胆气就是人中龙凤了。说实话,就算她死而复生,与活人无异,午夜梦回,想起身边睡着的人曾是死过的,在土里埋了三年,谁能没有一点心理阴影?柳梦梅就能没有这样的顾虑。也只有这样赤诚的情种,才担得起杜丽娘无怨无悔。

  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自华清赐浴,初承恩泽,长生乞巧,永订盟香。妙舞新成,清歌未了,鼙鼓喧阗起范阳。马嵬驿,六军不发,断送红妆。西川巡幸堪伤,奈地下人间两渺茫。幸游魂悔罪,已登仙籍,回銮改葬,只剩香囊。证合天孙,情传羽客,钿盒金钗重寄将。月宫会,霓裳遗事,流播词场。

  他这个概括写得真不赖,一看就是出自《长恨歌》,剧情都不改。却也难怪,《长恨歌》和《长生殿》的关系,就像是原着和剧本的关系。原着一旦太经典,剧本就只在旁枝末节上做一些丰富渲染。

  仿佛只能为之着色上妆,实在难以有本质的超越突破。

  洪升是聪明人,懂得借助昆曲美好讨巧的形式,将诗词敷衍成戏文,让潜在的七情六欲迸溅而出,化为奔流。形式的通俗,更利于故事的流传,最终却不免流于艳俗。

  他用了浓艳的笔墨来铺陈杨妃如何受宠。虚构了定情夜两人欢宴的场景,不幸是虚构得很拙劣,把明皇和杨妃的恩爱扭曲成暗藏心机的应酬,看上去像是两人无所事事坐在那里互相吹捧,肉麻足了,唯独不见真心。

  (生)寰区万里,遍徵求窈窕,谁堪领袖嫔墙?佳丽今朝,天付与,端的绝世无双。思想,擅宠瑶宫,褒封玉册,三千粉黛总甘让。

  (旦)蒙奖。沉吟半晌,怕庸姿下体,不堪陪从椒房。受宠承恩,一霎里身判人间天上。须仿,冯嫟当熊,班姬辞辇,永持彤管侍君傍。

  言辞媚俗寡淡且不说,关键在于,李隆基不会这么说话,杨玉环也不会。真正有身份的人内心敛默,绝不会这么表白,他们倾向于不表白。洪升将李隆基和杨玉环都写得乡气,把花好月圆的简静写得窘迫不洁。就像现在的古装言情剧,写古代人的生活,却只是让一个人穿了古装,思维是现代的,语言行事都是现代的,处处显着生硬、别扭、滑稽。

  且看白居易如何写杨妃得宠和唐宫里其他美人红颜失色的惨况。他只用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句,漫不经心的惨烈。

  “无颜色”三字真精简到让人失语,美人们容颜惨淡的样子如在眼前。“在一身”和“无颜色”,对比得果断!写韶华极盛。写寂寞颓败深到见骨,却只不过用了六个字。这需要何等的节制。

  铺陈隐藏着心虚,一个人若是辞费滔滔,恰是在害怕自己表达不够准确,需要左拉右扯来掩饰。节制正是源于对才气的自信自足,知道从何下手,切中要害。

  白居易与洪升着力点不同,他与盛世擦肩而过,还来得及感知盛世坍塌的惨烈惊心。他站在废墟上惊觉:霓裳羽衣曲的繁华只是黄粱梦的引子,渔阳鼙鼓动地来,大乱起,翻天覆地,流离失所才是重头戏。所有湎于安乐的人都被卷入这场浩劫里,化作劫灰。大唐第一美人繁花似锦的生命,将在三十八岁那年终结。

  长生殿言犹在耳,马嵬坡近在眼前。马嵬坡的兵乱将断送长生殿里的誓言,将他们推送到生死的垭口。有情或无情,不容诡辩!

  请原谅我略去《长生殿》里所有关于李杨恩爱的描写。历史上的杨妃和明皇绝不应像戏里描写的这样生活。他们的生活,更像李白诗写的那样,时而明媚,“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时而空虚,惆怅,“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他们的忧伤是隐秘的,不可轻易示人。欢娱掩住的是寂寞,不是窘促。

  忍不住要提到《惊变》,《长生殿》转折性的一出,写醉生梦死的李隆基得知安禄山叛变后的惊慌失措。这本没错,可笑的是,洪升对皇帝闻变后的一段心理描写:

  寡人不幸,遭此播迁,累他玉貌花容,驱驰道路。好不痛心也!

  在深宫兀自娇慵惯,怎样支吾蜀道难!我那妃子呵,愁杀你玉软花柔要将途路趱。

  李隆基是一国之君,就算他耽于安乐,他依然是一个有韬略有决断的政治家。李隆基的失策源于麻痹大意!他为皇近三十年,自命是继承太宗皇帝的英主。看着大唐帝国犹如意气风发的男子,前途坦荡光明,因此松懈了。

  但他不昏聩,性格也绝不懦弱。就算雄心尽丧也不至如此。

  我猜测到洪升仕途坎坷的原因了。试想康熙看到这里,他一定会觉得书生就是书生,滑稽浅薄,莫名其妙。他那样深不可测的男人,会一眼看穿洪升的浅薄,没有洞察力,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官。他还是写写他的戏文,继续做个好编剧吧。

  我想,康熙欣赏《长生殿》,是因为他对帝心的复杂狡诡感同身受,他比其他人更明白何谓孤独,更了解一个政治人物失去权力后下场的凄惨,他需要通过听戏的消遣来提醒自己权不可失、盛世易衰的道理。

  还是直接来看李杨的诀别。这是洪升入戏的地方,前面费力的铺陈,只为引领他自己写出这里的残酷。

  兵乱从天而降。

  玉环不知道动乱起了,一觉起来世界都变了,变故太大来不及反应,惘惘茫茫随他上车奔蜀地而去。在上车的时候,她回望宫阙,想起当年和他吵架离宫。她不知道,这次是永无归期。

  他和她,还未从奔波的慌乱中醒过神来,更凶险的事情已迫在眉睫。午饭的时候,军中哗变,先是杀了杨国忠,而后又来逼驾,叫他处死贵妃。

  皇帝面对凶兵,无力弹压。虽然他一再坚称杨国忠谋反,贵妃在宫中一无所知,但军士不依,他们也怕。李隆基久居帝位积累的声威使军将们心存忌惮。年轻时诛韦后、杀太平,他曾是如此果决心狠手辣之人。臣子们心里,倘留贵妃在皇帝身边,等到回銮秋后算账,贵妃的枕头风一吹,在场哪一个能逃掉?所以务必斩草除根。

  面对臣下的进逼,李隆基惊怒交加——他敏锐地觉察出冒犯贵妃背后潜伏着的更大危险,他们敢把矛头指向贵妃,预示着他已经失去了权力。他们敢逼死贵妃,弑君也许是转念之间。

  李隆基清醒地意识到这点微妙。他不敢激怒军士,转而抱住她哭,无计可施:“魂飞颤,泪交加。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

  人都是惧死的,杨玉环哭倒在他怀里。她希望他能解救她!只有他能解救她,他是让她生还的唯一指望!此时她好比挂在悬崖边,与这尘世的牵连只有他的手,如果他也松开,她就掉下去粉身碎骨了。

  哥哥被诛,妹妹被杀。她已是孑然一身,能依靠的——只有眼前身为她丈夫的人了!

  他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她相信只要他愿意,他做得到。

  “三郎,我能依靠的,只有你了!”她这样想,却不能这样说,她希望他能自己意识到,坚守住长生殿里的誓言。

  富贵显荣都是空,生死关头,她卑微如蝼蚁,只能寄望于男人的一念之仁。而她男人的生死,同样系于别人的一念之间。

  他犹疑作难的态度,让她清醒。

  誓言在紧要关头逃逸了——不知所终。恩爱的疏浅,夫妻之情的薄弱,像断枝不能依附,她只有凄然零落。那么,为它保住最后的一口气,她不忍看它现出本相。就让她自欺,到死,还对他抱有一丝的幻想。

  形势已经危急到容不得她多哭的地步,他的龟缩,让她看出自己了无生望。也许再耽搁一会儿,乱兵就要来拉开她,将她杀死,继而牵连到他。

  想到他——保全他——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紧紧抱住了他,克制住自己的惊悲,悲怆地说出:“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

  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

  他是舍不得的,他真舍不得!十几年的夫妻情分。他紧紧回抱她,眼泪淹过她的脸:“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任哗,我一谜妆聋哑,总是朕差。现放着一朵娇花,怎忍见风雨摧残,断送天涯。若是再禁加,拚代你陨黄沙。”

  他,是绝不想和她分开的!他想过拖延。英明如他,现在也说出装聋作哑这样的话。看了真叫人心凉。他怎么刹那之间就落魄如此!

  他,甚至有冲动和她死在一起,就此做一对同命鸳鸯。

  可惜,他始终做不到!捂得死紧也要冒出来——人的自私。一个英勇的念头过后,有无数念头跟过来——人世间有太多值得他留恋的东西,有比杨玉环更值得他留恋的东西,比如权力。他不是天生的情种,他是天生的政治家,形势危急,本能会教他权衡利弊。

  现在掂量出来了,他必须承认,他对她的爱是真的,但那是有底线的,他与权力的结合才是灵肉相契至死不渝的。宁愿失去她,也不可失去它。

  她何尝是甘心的?但为了保全他,她决意赴死了!她定了定神,凄惶而坚定地开口:“陛下虽则恩深,但事已至此,无路求生。若再留恋,倘玉石俱焚,益增妾罪。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

  这是杨玉环聪明的地方,她不能有负大唐贵妃的身份,叫人看了笑话去。她不能赖着不死。他给予她太多的恩宠,现在到了收取回报的时候。他能说出“拚代你陨黄沙”,已经是很见真情了,她该满足,不能奢求太多。

  这也是李隆基聪明的地方,他要让这个女人心甘情愿地为他去死,死而无悔。他不要落个逼死女人顶罪的恶名。

  也许我不该这样去质疑他们的感情,但我觉得,生死关头,要不就仓促地什么都来不及想,要不就神智清明,心念电转,一瞬间洞悉一切。知与不知,本来就是一线之隔。

  杨妃的清醒和大义,令旁观者也落泪。但固有的观念让他们习惯保全皇帝,从古至今没有为了保全妃子、连累皇帝的理。忠心耿耿的高力士在旁就势规劝:“娘娘既慷慨捐生,望万岁爷以社稷为重,勉强割恩罢。”

  瞧瞧,自然有人来帮他搭好台阶。李隆基虽然泣不成声肝肠寸断心乱如麻,依然明白地做出了割舍:“罢罢,妃子既执意如此,朕也做不得主了。高力士,只得但、但凭娘娘罢!”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红楼梦魇 诗三百:思无邪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于丹庄子心得 美人何处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刘心武续红楼梦 于丹论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