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2章

  王婶明明听清小沈老师的话,但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重复了一遍她的话:谁,杨树林?

  小沈老师说,对,他儿子叫杨帆。

  王婶说,在,住北屋。然后冲那边喊道:树林,有姑娘找你。特意强调了姑娘二字。

  杨树林应声出来,看见小沈老师,笑容满面地往屋里请:坐下喝口水,歇会儿咱们就走。

  王婶以一个生过几个孩子的女人的敏感看着小沈老师的背影自言自语:看来杨帆有妈的日子就要来了。

  一个多小时后,杨树林三人已置身颐和园中。又看见卖棉花糖的,杨树林买了两个,杨帆一个,小沈老师一个。

  杨树林说小沈老师拿着棉花糖的样子很漂亮,要给她在湖边照一张。杨树林看了一眼天空:晴天,有云,阳光斜射,湖边,又掏出胶卷盒查上面的曝光参数:光圈11,快门125。然后调整相机。

  小沈老师拉过杨帆一起照,杨树林撅着屁股在相机里看了看,说,有落差,镜头装不下,还是一个一个来吧。

  这时候的杨帆已经知道有个让梨的小孩叫孔融,一直想学习却苦于找不着机会,现在时机终于成熟,于是大大方方说,老师,你先照吧。

  小沈老师摸摸杨帆的脑袋,说,还是你先照片吧。

  杨帆认真地说,不,我还是后照吧,老师你别跟我抢,行吗。

  小沈老师笑了:那好吧。

  杨树林在一旁举着相机说,看这里看这里。

  小沈老师看向杨树林。

  杨树林让小沈老师笑一个。

  小沈老师腼腆地笑了笑。

  杨树林在相机后面说,再笑点儿。

  小沈老师又把嘴咧大了一些。

  杨树林右手食指按下快门:一——二……

  然后从相机后面抬起头:不好意思,忘过卷儿了。

  小沈老师笑了,很自然。

  杨树林及时抓拍下这一场景。

  然后给杨帆照,杨树林蹲下,视线和杨帆呈水平,做鬼脸逗他笑,杨帆却不笑,杨树林说,笑了照出来才好看。

  杨帆说,爸,你还没过卷儿呢,我笑了也白笑。

  一旁的小沈老师乐了,杨帆也跟着乐了。

  在佛香阁的长廊休息的时候,杨树林禁不住显摆一下自己的相机,举着它左顾右盼。

  小沈老师问他,机身上印的Seagull是什么意思,杨树林不懂英语,但又不愿在小沈老师面前表现出无知,便揣摩说,可能是“海鸥”的意思,相机的牌子。

  小沈老师又问,那镜头上的HAIOU是什么意思。

  杨树林上小学的时候没学过拼音,就说,是不是镜头的意思。

  但是小沈老师会拼音,把这几个字母的意思告诉了杨树林。

  杨树林说,既然这样的话,那Seagull就不是海鸥而是机身的意思了。

  整个游园过程中,杨树林不停地给小沈老师和杨帆照相,鲜花丛中,楼台长廊,杨柳岸边,到处是杨树林弓着步举着相机对着微笑的小沈老师的场面。

  换卷的时候,小沈老师说,别总照我了,拍点景儿吧,多好美啊。

  杨树林说,景美,人更美。

  小沈老师脸红了。

  可惜相机是黑白的,杨树林心想,小沈老师脸上的那片红晕在照片里只能是一片灰色,让人以为脸没洗干净。

  小沈老师说,我给你和杨帆照一张吧。

  杨树林调好了光圈和快门,把相机交给小沈老师,抱起杨帆,对着镜头做出兴高采烈状,小沈老师蹲在相机后面喊着:一——二——三!

  同时杨树林喊了一声:茄——子!

  照完,杨树林建议三个人一起照一张,小沈老师左右看了看,身边无人,遗憾地说,可惜没有人帮咱们拍。

  这时杨树林骄傲地说,我的相机有自拍功能。

  当拍完胶卷里最后一张,杨树林取出胶卷,攥在手里,对小沈老师和杨帆说,这里记录了我们快乐的一天。

  出了颐和园,杨树林邀请小沈老师去家里吃饭,小沈老师说就别麻烦了,杨树林说,不麻烦,反正我和杨帆也要吃。

  杨帆也说,老师你去吧,我总吃你们那的饭,你也吃回我家的饭吧。

  为了这顿饭,杨树林筹划了很久,从新华书店买来的菜谱快被翻烂了,上面用红蓝圆珠笔做满标注,书页空白处也写上个人心得,不仅有理论指导,还付诸实践,频繁光顾街道的菜站,卖菜的阿姨问杨树林家里最近有什么事儿,为什么总大吃大喝。由于杨帆在幼儿园,菜做完了杨树林只好自己吃掉。最近一段时间,街坊邻居都说他发福了,该加强锻炼了。

  到了家,杨树林让小沈老师自己先坐,他出去买菜。小沈老师说别太麻烦了,杨树林说,一点都不麻烦,后半句话差点脱口而出:我都练习半个月了。话到嘴边,又让他生生咽了回去。

  杨树林在厨房忙乎的时候,小沈老师进来问他,要帮忙不,杨树林说,现在不用,一会儿帮助吃就行了。杨树林按当时国务院召开国务会议的标准,四菜一汤,给小沈老师做了葱爆羊肉、京酱肉丝、糖醋鲤鱼、小鸡炖蘑菇和小白菜虾米皮汤。

  看着桌上丰盛的菜,小沈老师称赞杨树林:没想到你还真有两下子。

  杨树林呵呵一笑,并不谦虚地说,你没想到的事情还很多。

  小沈老师说,你还会干什么。

  杨树林说,慢慢你就知道了。

  一桌子菜看得杨帆垂涎欲滴,而两个大人却说着不着调的话对此视而不见,杨帆等不及了:爸,你们不饿啊。

  小沈老师每吃一道菜,杨树林都要解释一番。

  小沈老师夹了一块羊肉,杨树林说,这是内蒙的羊,吃无污染的草长大的,所以人吃了也没污染。

  小沈老师又夹了一块蘑菇,杨树林说,这蘑菇是从大兴安岭运下来的,集天地之灵气。

  小沈老师夹了一口鱼,杨树林说,这是西湖的鲤鱼,然后给小沈老师卷了一份京酱肉丝说,这豆皮是高碑店的,筋道。

  喝汤的时候,杨树林给小沈老师盛了一碗,放在面前。小沈老师正要喝,杨帆突然问道,爸,这小白菜是哪里的。

  杨树林想了想,不知道哪里盛产小白菜,便说,是地里的。

  杨帆问,那是不是地里的小白菜比树上的小白菜好。

  这顿饭很成功,无论是气氛和谐程度,还是对食欲的满足,以及思想交流,都达到预期效果。但这一切上层建筑的成功都离不开它们的物质基础——饭做得成功。对此杨树林感受颇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好钢用在刀刃上,杨树林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拴住一个人的心,要先拴住他的胃。那个年代,人们的需求还没有从胃进化到现在的房子车子,再往前推十年,年轻姑娘的择偶标准并不是看对方有多少钱,而看他是干什么的,如果是一个厨师,肯定会大受姑娘们的青睐,因为不但能满足姑娘们的胃口,下班后还能从厨房顺块肉出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块肉,就是一个梦想。

  现在吃肉不再是个难题了,但如何把肉吃得有滋有味,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杨树林认为,自己在烹调技艺上的训练,是抓准了时代的脉搏,就像写一篇作文,没有跑题。

  饭后,杨树林和小沈老师就对方个人问题展开讨论,杨树林知道小沈老师今年二十二岁,文革结束那年她考上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就职于杨帆现在所在的幼儿园,至今单身。小沈老师也把杨树林从不尿床以后的事情了解得差不多,还知道下个周末,就是杨树林的三十五岁的生日了。

  这天小沈老师待到很晚才走,她和杨树林父子的影子投在窗帘上,王婶上茅房的时候看见了,回到屋里对王叔说,看来咱们院又要添一口人了,早上又多了一个和我抢厕所的了。

  王叔以为王婶说她肚子里又有了,批评道:别瞎说,你都多大岁数了,再说了,种豆得豆,我都没种,上哪得去。

  王婶撩开自家窗帘让王叔看杨树林家窗户上的影子:没说是咱家。

  周末到了,杨树林像往常一样,推着自行车来接杨帆。

  但是他没有看到像往常的一幕,杨帆在小沈老师的陪伴下坐在教室门口等他,而此时,教室门口空空荡荡。

  杨树林走到教室门口,向里面张望,空无一人。

  这时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叔叔,您找谁?

  杨树林扭头一看,陈燕正坐在滑梯上,哧溜一下滑到他面前。

  杨树林问,杨帆和小沈老师呢。

  陈燕说,刚才小沈老师带着我和杨帆玩滑梯来着,后来她让我们别乱跑,就走了,杨帆玩了一会儿滑梯也走了,我让他听老师话别乱跑,他不听。

  杨树林问,杨帆去哪了。

  陈燕伸出左手,一指:那边。

  杨树林问,小沈老师去哪了。

  陈燕换成右手,一指,那边。

  杨树林问,干什么去了。

  陈燕问,您问谁。

  杨树林说,杨帆。

  陈燕说,不知道。

  杨树林问,那小沈老师呢。

  陈燕说,也不知道。

  杨树林问,你在这干什么呢。

  陈燕说,等我妈接我。

  杨树林拍拍陈燕的脑瓜说,别乱跑,好好等你妈,我去找他们。然后在陈燕响亮的叔叔再见的声音中,消失在幼儿园。

  杨树林骑着自行车游荡在他能想象到的杨帆可能出现的地方,直到天黑,什么也看不见了的时候,杨帆还没有出现在他的视野里,杨树林觉得该回家了,说不定此时杨帆正坐在门槛上等他。

  确实有一个人坐在门槛上等,但不是杨帆,这个身影比杨帆大很多。杨树林走近,那个人也站起迎上来,手里拎着东西。

  是小沈老师,她急迫问道:杨帆没和你在一起?

  杨树林顿时傻了。

  半天,小沈老师歉疚地说,我没想到杨帆会乱跑。

ww 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同类推荐 几乎成了英雄 尘埃眠于光年 后青春期的诗 校服的裙摆 愿风裁尘 爵迹·风津道 打开天窗 再见,冥王星 花季·雨季 麻雀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