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1章 希特勒跳进了谁设的圈套?

  希特勒信守诺言——向美国宣战

  1941年12月7日,当山本五十六的第一颗炸弹落在珍珠港的同一时间,由十几辆奔驰汽车组成的车队鱼贯驶出东普鲁士的狼窟大本营,风驰电掣地来到火车站的月台。随后,在军队摄影师的见证下,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率领德国党、政、军首脑,昂首阔步地登上一列军用列车,开往柏林。

  列车上,副官宣读了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致德国总理希特勒的电报。电报援引德意日三国签署的轴心国协约,要求德国对美国宣战。东条英机的要求遭到德国高级军官的断然拒绝。因为按照三国协约,只有当日本本土遭到攻击,德国和意大利才有义务协助日本,但是这次日本不宣而战地进攻美国,却要把德国和意大利拖下水,这就是东京在玩偷换概念的把戏。东条英机搬起了石头,却要让德国和意大利也把脚伸出来,实在是很不厚道。另外,由于苏联战局吃紧,德国的主要武装力量已经在和苏联展开拉锯战,哪里有理由再树立一个敌人呢?更何况,这个敌人还是经济和军事实力都与德国势均力敌的美国呢?

  但是希特勒不这么看,他认为德国应该对日本信守诺言。的确,希特勒曾经答应过日本,一旦日本跟美国打仗,德国一定随即采取必要的步骤。他对争论不休的军官们说:“如果我们不站在日本一边,三国条约岂非在政治上失效了吗? ” 这样的话本来是一个政治家信守诺言的风范,但是这句话从希特勒嘴里说出来,纳粹军官们就不以为然。因为早先信誓旦旦,后来自食前言,这种做法在希特勒那里早已习以为常。何况,袭击珍珠港是日本自行其果,柏林装聋作哑,东京也只能望洋兴叹,因为德国在西,日本在东,各处地球一方,中间隔着个苏联。

  柏林的争论从12月8日开始,直到11日深夜还没有停止。远在东京的东条英机已经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却无计可施。虽然从战略上看,日本和德国有瓜分世界的共同理想,但是东条英机毕竟不了解希特勒,他甚至连元首的面都没有见过。三国协约是近卫文磨签订的,如今他已经是一介平民。东条英机所能够做到的就是,发动一切他所能发动的力量,尽可能地影响柏林的态度。但是不断反馈的消息说,只有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支持对美国开战。虽然希特勒认为里宾特洛甫是“比俾斯麦更伟大的外交部长”,但是在戈林、戈培尔等一批纳粹头子面前,里宾特洛甫的态度不足挂齿,因为在戈培尔看来,靠继承遗产异军突起的里宾特洛甫“名字是用金钱买来的,钱财是通过婚姻获得的,官职是靠诈骗弄到的”。

  虽然里宾特洛甫势单力薄,但是他得到了希特勒的支持。这就解决了东条英机的一切顾虑,因为元首的态度就是德国的一切,戈培尔和戈林都是奴才,无论怎么叫嚣,只要希特勒发话,他们立即就能义无反顾地否定自己,并为元首的决定拍手叫好。到了12月12日,希特勒终于制止了军官们的争论,决定对美国宣战。军官们大眼瞪小眼,等待希特勒解释理由。希特勒本来不想说明原因,但是军官们不相信元首会凭直觉开战。最后,希特勒只好和盘托出,他说对美国宣战的动机是要报复。报复谁呢,自然是罗斯福。由于德军在茫茫的苏联草原上受到挫折,希特勒对大西洋上美国驱逐舰的为所欲为终于忍无可忍了,罗斯福逐步升级的刺激终于修成正果。在珍珠港事变爆发4天后,德国终于对美国宣战了。早已成为希特勒奴才的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紧随其后,也向美国宣战。

  东京不宣而战,柏林和罗马步其后尘,向美国宣战。人家已经打上门来,美国国会别无选择,只好对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宣战。用迪安·艾奇逊——他后来担任了美国国务卿——的话来说,由于希特勒的愚蠢,帮助罗斯福解决了种种困难,“解除了美国人民的重重疑虑,使我国人民团结起来,走上了那条为了国家利益不得不走的漫长而艰苦的道路。”

  派艾森豪威尔崭露头角

  美国走上了战争的道路,这一点罗斯福早想到了。和罗斯福想到一块的,还有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现在,尼米兹已经到太平洋上收拾山本五十六去了,那么欧洲派谁去呢?又从哪里开始进攻呢?

  选择在哪里进攻,这不是首要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统帅,选定了统帅,他自然会提出进攻的时间、地点、路线,如果你的眼光足够锐利,你甚至可以从这位统帅的眼神中畅想战后世界的格局。那么,谁是这位可一战定乾坤的人选呢?罗斯福和马歇尔交换着眼神,心照不宣地试探对方。马歇尔沉吟了一下,翻出了他随身携带的黑色笔记本,把总统的目光引向一个总统完全不熟悉的名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作为美国历史上排名第二的五星上将,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一直深得罗斯福总统的信任。总统对于军队干部的任免,基本上唯马歇尔马首是瞻。马歇尔珍惜总统的信任,一直尽职尽责地做好总统的军事伯乐。多年来,他保留着一个习惯,那就是随身携带一个黑色的笔记本,把重大的军事发现和军事人才记录在笔记本上。比如,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不止一次地记载过巴顿将军。第一次对巴顿的评语是:此人能够带领部队赴汤蹈火;第二次对巴顿的评语是: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套住他的脖子;第三次对巴顿将军的评语则是:一旦有装甲部队,立即交给他指挥。回首往事,马歇尔对巴顿的评语,可谓入木三分。

  马歇尔将军第一次注意到艾森豪威尔,是在1941年6月的一次军事演习中。那时的美国还沉浸在和平的幻想中,军事演习也多半是应景之作。但是在第三集团军的军事演习中,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发现,演习组织得不仅贴近实战,而且后勤组织非常到位,这反映了演习组织者事前有周密的准备。马歇尔叫来了第三集团军司令,询问这次演习的总策划。第三集团军的参谋长艾森豪威尔上校就这样出现在马歇尔面前。在简单听取了艾森豪威尔的报告后,艾森豪威尔的名字出现在马歇尔将军的黑色笔记本上。

  六个月以后,艾森豪威尔第二次出现在马歇尔的黑色笔记本上。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艾森豪威尔奉命到陆军参谋部报到。马歇尔将军调艾森豪威尔到参谋部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在麦克阿瑟身边做过六年副官,而此时的麦克阿瑟是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总督,在太平洋战场上,尼米兹与麦克阿瑟的协调要通过陆军参谋部来进行,由艾森豪威尔出任远东作战处的参谋军官,正好可以扮演好这个角色。不过在和艾森豪威尔的谈话中,马歇尔并没有谈到这些问题,而是开宗明义地问他:“我们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作战的方针是什么?”这是一个在长官面前表现自己才干的良机,艾森豪威尔大可知无不言,但是他的回答非常简短:“将军,让我思考几个小时再回答您这个问题,可以吗?”在艾森豪威尔离开后,马歇尔在笔记本上写道:此人胜任准将。

  四个月以后,艾森豪威尔准将奉命前往伦敦。马歇尔给艾森豪威尔的任务是,考察在英国设立美军指挥机构的可能性,同时对日后征兵工作提出具体建议。在此之前,马歇尔已经奉罗斯福总统的命令亲自飞往英国,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达成一致:无论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如何猖狂,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不动摇。但是马歇尔并没有把这个战略意图告诉艾森豪威尔,他只让艾森豪威尔拿出一个军事报告。

  十天之后,完成考察任务的艾森豪威尔回到美国,向马歇尔提交了一份《给欧洲战区指挥将领的命令》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艾森豪威尔不仅提出了美国武装力量的使用方向应该“先欧后亚”,而且还详细提出了美军在欧洲作战,各军兵种要统一指挥权的问题。马歇尔看到报告后大喜过望,挥笔写下:艾森豪威尔不是一个参谋,而是一个卓越的统帅。

  6月24日,美军现役的第367位少将军官艾森豪威尔告别妻儿老小,飞往伦敦,出任美国驻欧洲部队司令长官。在艾森豪威尔前面,还有366位少将以上的军官。换句话说,美国总统派出了美军现役部队中排名最后的一位将军担任驻欧洲部队的统帅。在艾森豪威尔之前,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潘兴将军担任过这一职务。在美国历史上的十位五星上将中,潘兴将军排名第一。在担任和潘兴将军相同的职务之前,艾森豪威尔最大的理想是指挥一个师的军队。

  艾森豪威尔治军有方

  1942年8月,艾森豪威尔抵达了伦敦。到了这个令人敬仰也令人惊恐的位置上,艾森豪威尔发现,他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并非是自己资历不够,名声不够显赫,而是那些个性张扬的美国大兵。

  “我们要来欧洲为你们作战了”——这是美军士兵的普遍心态。他们认为跨越大西洋作战不是为了美国,而是美国在恩赐英国人,这就成了问题。在这样的心态下,本来就养尊处优的美军士兵,看起来根本不像是准备投入战斗,倒像是纽约街头吃饱了没事干的小混混。他们穿着夹克衫,嚼着口香糖,乘着吉普车,在英国大街上闲逛,甚至还对英国女性勾勾搭搭。英国是个绅士国家,不仅禁止嚼口香糖,而且一贯尊重女性。对于美军的这些言行,整个英伦三岛相当反感。英国媒体批评说:美军的主要问题是“军饷太高,性欲太强,离我们太近”。

  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联盟作战,其结果不言而喻。艾森豪威尔认识到,消除美国官兵与英国民众的隔阂,才能使联盟的军队形成统一有效的指挥。艾森豪威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美国军人与英国军民的沟通。他在军中的《星条旗报》开辟“人民对人民”专栏,经常发表英国人好客和勇敢的评论文章;他时刻鼓励美国高级将领到英国民众间发表讲话,告知他们前线的概况,增强英国民众必胜的信心;同时他欢迎英国人邀请美国官兵到他们家里去做客。

  不仅如此,艾森豪威尔还安排美国军人到英国受到德国空袭最严重的地区去考察,让美国军人亲身体验一下英国民众在食品、药品和生活用品都高度短缺的情况下,是怎样依靠配给制所提供的少量生活物资而顽强生存的。在视察伦敦郊区一个被轰炸的村庄时,艾森豪威尔主动伸出胳膊,向一位在轰炸中受伤的妇女献血。望着最高统帅的鲜血汩汩流进英国伤员的躯体,美国士兵感同身受的朴素情感被唤醒,一位士兵羡慕地对艾森豪威尔说:“希望到战场上我也能输上您的血。”艾森豪威尔微微一笑,用他一贯的幽默回答说:“你输了我的血,但愿别染上了我的坏脾气。”

  艾森豪威尔的苦心终于得到了回报,美国士兵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第442步兵团的上尉乔治·许埃特获悉自己在美国的妻子生了个孩子后,写信给妻子说:“亲爱的,你简直太棒了,你为我生了一个儿子。从今天起,我有了儿子,我成为了国王。可是,我喜悦的心情,让今天下午参观伦敦被德国人轰炸的街区搞坏了。一个女人没有你那么幸运,她在生产时遭到德国人的轰炸。德国人用炸弹的弹片划开了她的肚皮,胎儿和这个女人都惨死了。这幅惨景我一生难忘。每一个人都在哭泣。为了我们的儿子,我应该在这里战斗,用我的刀划破德国人的肚皮。亲爱的,替我吻吻我的儿子吧!”

  解决了士兵为谁打仗和为什么要打仗的问题,下一步,艾森豪威尔的任务是:打谁去、去哪里打、怎么打?在艾森豪威尔看来,既然是和英军一起同盟作战,那么首先就要领会英国的战略意图,然后根据这样的战略意图,确定战术上的进攻方向。在1942年的秋天,英国的战略意图很清楚,那就是以北非为突破口,扭转英国屡战屡败的局面。

  赞曰:

  从谏如流 罗斯福不拘一格登坛拜将

  攻心为上 新统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中国人的精神 金刚经说什么 沉思录 民主的细节 世界是平的 政府论 退步集 自私的基因 干校六记 精神分析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