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61章 谁在那里统治,谁就真正地统治世界 (2)

  英国人果然坐不住了。伦敦一向认为苏伊士运河的“管理、维护和通航自由关系到英国的存亡”。麦克米伦首相说:“我们的生存要依靠中东的石油供应,它占我们全部石油进口量的70%。”并认为如果失去运河“欧洲经济也将遭到沉重打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要垮台”。在伦敦看来,如果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可能会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引起连锁反应,其他阿拉伯国家也会效仿埃及从而损害西方在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利益。这不仅会使纳塞尔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而且会使埃及与苏联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将导致苏联在中东重要性的上升,苏联就有可能左右中东地区的局势。西方人最怕的就是苏联染指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自己的利益分配可以通过协调来解决,但是西方与苏联的矛盾却是不可调和的。但凡可能,他们都不会引火烧身,把苏联拖进中东问题中来。因此,英国和法国决定,通过经济手段制裁埃及,逼纳赛尔就范。

  于是英、法两国政府开始采用种种手段威胁埃及。先是冻结了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运河公司的基金,指令两国商船通过运河时拒绝向埃及交纳通行费,而是要把通行费交给英国和法国。不过只要涉及到经济制裁和经济利益之类的问题,他们就得把美国拉进来。一方面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而且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不参与制裁,英国和法国的制裁就难见成效。另一方面,美国在中东有巨大的石油资源,从运河进出的船舶中,美国占据重要地位,如果美国拒绝按照英、法的意见行事,他们的经济制裁就会落空。

  美苏联合反对英法,美国进军中东

  艾森豪威尔等的就是这样的时刻,他就是要等到英、法两国走投无路时来替他们收拾摊子,从而渔翁得利。从根本上说,美国当然是反对埃及独家经营苏伊士运河的,但是也不愿意让英、法控制运河,那样美国在苏伊士运河的航行就得受制于英国和法国。不过美国把自己的目的做了精心的包装,它最擅长的就是把复杂的问题搞得更复杂,然后由美国来裁判,从而获得主导权。这次华盛顿如法炮制,它建议英、法两国就苏伊士运河问题召开一个国际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美国建议将苏伊士运河交给“一个和联合国保持联系的国际委员会”来管理。英国和法国知道,到了联合国,就得由美国说了算。但是他们宁肯把利益牺牲给美国,也不愿意让苏联介入苏伊士运河,于是英、法同意了美国的意见。

  1956年9月30日,英、法把苏伊士运河问题交给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但是联合国里毕竟有苏联阵营,而美国此时又保持中立,所以英国和法国在联合国没有捡到便宜,他们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的提案被联合国否决了。联合国同时建议英国和法国,再次与埃及磋商。

  磋商?这有什么可磋商的?提出这个建议的代表简直是在看英国和法国的笑话。纳赛尔已经明确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了,他还有两亿美元的苏联武器做后盾,他会按照英国和法国的条件谈判吗?英国和法国在运河区经营了100多年,因为纳赛尔的一句话就得灰溜溜地回家?很明显,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一定要解决,那就只剩下武力一条路。

  英国和法国在武力威吓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它们可以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没有坚船利炮自然是办不到的。但是英法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们善于打仗,也在于善于搞联合、搞绥靖,必要的时候还要祸水东引。但凡有可能,英、法都要拉上一个盟友和自己一起作战。更何况在中东地区,本来就有这么一个火药桶呢?那就是以色列。

  要给以色列煽风点火让它去进攻埃及,根本就是小事一桩,因为以色列本来就处心积虑地想跟埃及打一仗。在以色列宣布建国12个小时后,埃及就纠集了十几个阿拉伯国家围攻以色列,试图把以色列消灭在摇篮里。虽然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取得了胜利,但是从那以后,埃及就禁止以色列的船只通过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以色列人的船只能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出印度洋,比别国的船多走8000公里。以色列人在1955年11月就已经制定了一个入侵西奈半岛和加沙的作战计划。这次英、法两国找上门来,正可谓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29日,中东当地时间凌晨1点,进攻开始了。在法国空军的配合下,以色列空军上校沙龙他就是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沙龙。指挥以军第202伞兵旅,突破埃及军队脆弱的防线,突然出现在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当沙龙上校乘坐的坦克出现在西奈半岛时,艾森豪威尔总统正在海军医院体检,他刚想把一粒检查胃肠疾病的口服药吞下,助手把以色列总理的信给了他。总统匆匆地看了看信,然后取消了下午的竞选计划,回到白宫召开了一个临时会议。总统助理亚当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国务卿约翰·杜勒斯、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他是国务卿杜勒斯的兄弟——都在场。之前一天,以色列已经告诉华盛顿说它们准备动手,所以艾森豪威尔对中东战争的爆发并不感到惊讶。但是战争把艾森豪威尔推倒了两难境地:一方面,美国与以色列、英国、法国都是盟国,美国应该支持他们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美国对中东国家有过承诺,如果中东国家遭受侵略,美国有义务协助它们。

  真正的困境就在这里。因为美国支持埃及,不仅意味着美国要制止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还要站到英、法两国的对立面。讽刺的是,美国支持埃及意味着美国事实上和苏联站到了同一个阵营,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中东战争爆发后白宫的表态有点耐人寻味:“在获悉中东战争爆发后,总统和顾问们开了个会……会上,总统追述了本届政府和上届政府都曾经保证美国要对遭受侵略的中东国家进行援助。我们将谨慎地遵守诺言。”

  白宫的声明让莫斯科抓到了把柄。此时,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已经是那位老谋深算的赫鲁晓夫了。一年前,赫鲁晓夫用对付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的办法,把总理布尔加宁元帅弄下了台,还把他的军衔从元帅降为上将。但是赫鲁晓夫一上台就搞了个所谓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结果在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了一场混乱,距离苏联最近的匈牙利此刻就正在上演这样的混乱。在以色列的坦克开到埃及领土的同时,苏联的坦克也开到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试图平息那里的工人运动。

  苏联军队在布达佩斯的镇压行动虽然让赫鲁晓夫焦躁不安,但是他没有忽视中东局势——事实上,在以色列军队行动之前,赫鲁晓夫就已经获知了消息。现在,美国总统公开发表声明,说美国要履行诺言,支持中东“遭受侵略的国家”,那就意味着美国将站在苏联这一边。赫鲁晓夫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他既然抓到了艾森豪威尔的小辫子,就一定要让艾森豪威尔现出真身。所以,他打电话给已经退休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实际上莫洛托夫也是被赫鲁晓夫逼下台的,但是莫洛托夫在外交界德高望重,赫鲁晓夫这时候还是愿意听取他的意见的。

  “我想我们应该向美国总统建议,共同采取行动对付进攻埃及的侵略者。”赫鲁晓夫的话中透着几分得意。

  莫洛托夫回答说:“艾森豪威尔绝不会同意跟我们联合一起对付英、法和以色列。”

  “他当然不会同意,”赫鲁晓夫说,“但是我们迫使他拒绝,就可揭露他公开谴责侵略埃及的虚伪性。我们就能利用他所做的来揭露他所讲的。如果艾森豪威尔真正反对侵略的话,那么他就应该接受苏联的建议,共同保卫埃及的独立。”

  赫鲁晓夫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在艾森豪威尔的谈话发表几个小时后,新任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就照会美国国务院,说苏美两国应该在联合国的旗帜下共同行动。同时,苏联还照会英、法、以三国总理,要求他们立即停止对埃及的侵略。照会说:“你们进攻埃及,因为你们知道埃及比你们弱得多,埃及没有多少军队,也没有大量武器。但是还有其他的国家,它们完全有能力保卫埃及。”照会还暗示,苏联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如果有必要,它准备干预。照会警告说,如果埃及遭到侵略,苏联政府不能保持中立。因为,中东战火扩大的话,就会威胁到苏联的利益。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给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写了一封信,措辞严厉地警告这位身体多病的首相。信中说:如果英国准备侵略埃及,他应该考虑一下英国将会处于什么地位,如果英国受到比它还强大的、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国家的攻击会是什么样子,赫鲁晓夫提醒英国首相注意,这种国家并不需要派遣舰队或大批飞机到英国海岸,而可以用其他方法,譬如,用导弹来打英国。

  不管赫鲁晓夫如何折腾,美国是决意要利用联合国这个舞台的。在军事行动爆发的第二天,10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奉命向安理会提出建议,要求以色列撤到停战线后面,呼吁联合国成员国不要使用武力。但是英国和法国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他们还没有胜利,当然不可能停火,所以他们否决了美国的提案。

  英国和法国否决美国的停火议案,它们以为自己在战场上可以达到目标。其实它们低估了埃及的实力,也高估了联盟的力量。英国和法国的目的是要夺回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而以色列则想打破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所以英法军队的目标是苏伊士运河,而以色列的目标是沙姆沙伊赫。沙姆沙伊赫是红海之滨一个风景如画的军事重镇,它扼守蒂朗海峡的西岸,控制这个城市就可以打破埃及的封锁。所以以色列向这里集结了重兵。

  守备沙姆沙伊赫的埃及军队并非酒囊饭袋,他们的抵抗让以色列军队遭受重大损失。但是以色列誓死要拿下沙姆沙伊赫的控制权,它们封锁了埃及军队的海上退路,以为就此可以将埃及军队全部歼灭在战场上,结果反倒唤起了埃军的斗志,没有退路的埃军以玉石俱焚的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他们顽强的抵抗牵制了以色列人的主要力量,使得其他埃军有机会机动到苏伊士运河区,支援正在那里与英法军队作战的本国军队。

  结果,英法军队在苏伊士运河区遭到了顽强抵抗。英法军队的2.2万名海军陆战队队员被压缩在运河区狭长的阵地内,难以脱身。英法被迫出动伞兵空降到阵地上。但是纳赛尔发挥了人民战争的优势,英法军队的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立即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将敌军的降落点通告居民,并授权他们消灭侵略者的权力。在埃及军队和民众的顽强抵抗下,英法军队只推进到离运河27英里的一个小镇上,就再也不能前进半步了。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在战场上达不到目的,而苏联已经威胁要使用导弹攻击英国本土了,它们只好回过头来请美国帮忙,让美国在联合国给它们找台阶。美国顺坡下驴,就势掌握了主动。11月2日,美国再次向联合国提交了议案,要求交战各方立即停火,以色列必须撤出被它占领的埃及领土。至于它要求的通航权等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联合国69个成员国参与了投票,结果以64票对5票的绝对多数,获得了通过。在这个投票中,美国和苏联投的都是赞同票。在联合国的历史上,美国和苏联站在一起反对英国和法国,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11月6日,英、法、以三国宣布停火,历时8天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了。12月22日,英、法军队撤出了埃及。以色列也在第二年春天撤出了它的军队。这样,英国和法国企图对苏伊士运河实行国际共管、重新控制运河的打算破灭了,其在中东的势力也就跟着瓦解了。英法势力从中东地区退出,意味着艾森豪威尔盼望的所谓“力量真空”出现了。纳赛尔的胜利,鼓舞了中东各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民族解放运动,杜勒斯那种“多米诺骨牌效应”看起来果然灵验。

  1957年元旦,艾森豪威尔发表谈话说,“我们是决心要维持西方在那一地区的权力的。在中东出现的权利真空必须在苏联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他要求国会批准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支持那里正在蓬勃兴起的各国民主独立力量”。艾森豪威尔说,在必要的时候,国会应该批准总统使用美国军队“来确保和保护这些请求援助的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反对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发动公开武装侵略”。以此为标志,美国正式进入了中东。

  叹曰:

  强弩之末 英法鸠占鹊巢纳赛尔横空出世

  善贾而沽 美苏分庭抗礼杜勒斯渔翁得利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智慧书 沉思录 自由选择 金刚经说什么 自私的基因 我等不到了 纯粹理性批判 色眼识人 上帝的指纹 道德情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