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章 绪论(1)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涉及方方面面,从八十年代以前的政治评论,到目前在各个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地普遍展开,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到画册、书法、起居、服饰等生活方面论着可谓林林总总,百花齐放。但是国内外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专着的研究,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上不够,自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来,对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领域内倍受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20多年来,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是逐步深入的。学术界对经济建设理论、政治建设理论、文化建设理论研究较为系统,形成相对的理论体系,但还没有学者专门论述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还没有把一些具体内容上升到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高度。主要体现在:(1)在学者整体研究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的研究中,一般都会涉及到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但只是散见于专着、回忆录、断代史、历史事件和传记的史料中,没有把这些思想提炼出来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去提出,也没有重点去论述。(2)对毛泽东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多集中在两篇文章,即《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研究中对其它毛泽东原着中包含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涉及得很少。虽然我们说,毛泽东的这两篇文章集中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许多主要观点,但学者们的研究一般都是把重点放在解读这两篇文章的背景、内容、意义方面,同样没有从社会建设的高度去论述内容,把握意义。(3)在十六大以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论述中涉及到毛泽东社会建设理论,这些论述都是从我党在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毛泽东做出的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入手,把毛泽东的社会建设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论述,指出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成为这一理论的奠基者。另外一方面,当前,在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毛泽东的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对我国今天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的借鉴作用。随着腐败现象、社会矛盾加剧、医疗、卫生、环保及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的产生,近年来以专题研究方式从管理学、社会伦理学、政治学等不同角度来论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的社会管理、社会关系、反腐败、民族团结、现代化建设、利益协调等等研究开始出现。这些论着和论文都是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相关内容的某一个点,也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通过对我国当前有关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文献的归纳总结及对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发现:虽然涉及到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面的研究有一些,有的是整体研究毛泽东思想中涉及相关内容,有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框架中把握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也有单一性从一个点出发,从问题的研究中把握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容等等,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还处于有意无意之间,研究不论是在全面性上还是在深入性上都还是很不够的。表现在:

  1.对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来源,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以及毛泽东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的研究,还很不清晰,不够系统。

  2.对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学者从整个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的角度去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原着,总结它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框架,填补这方面的理论空白。

  3.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容出发,指出它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及对当前社会建设理论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全面,这也成为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为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体系,深化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现在有必要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从形成发展脉络、从它的内容及重大的社会意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构建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体系框架。

  国外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述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有些毛泽东的传记文章,虽属一家之言,但其论说体系则具有自身的推理和论证逻辑,还比较侧重于史实与文献的考证和梳理,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异乡信息,如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和施拉姆的《毛泽东的思想》。国外论着中的一些对毛泽东的专题研究,也会涉及到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表述,他们一些专题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及之所以成为问题的可能性理由,对我们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发展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和注意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启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更科学地研究社会建设理论,并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更深入、全面地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二)研究意义

  首先,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拓展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研究领域。

  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样是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说,就目前系统的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点这一现状来说,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基本内容进行的梳理和分析,正是为了完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研究,丰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开拓性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其次,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中当然包括着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理论的不断探索,而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正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对我们当前的社会建设仍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社会建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问题,根本说来是一个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我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体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总体布局,社会建设不仅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也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发展规律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更是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三,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在实践当中产生的,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如果结合时代背景和当前实际来研究,就会看到: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它们都是一脉相承,不断继续,不断丰富发展的。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全社会形成宽容、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等等……这些问题扑面而来,摆在我们面前。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提供了分析处理矛盾的总的方法原则,而且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论述及解决办法必然对我们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第四,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是同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验总结,必将给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带来一些警示和启示。

  我们通过历史的实际来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容及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系统全面地研究它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践,这一研究将决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探讨,而且是同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验总结,同时由于它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也必将给我们带来一些警示和启示。

  总的看来,毛泽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开拓者,他的探索和创新,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主要表现在:阐述了社会基本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利益协调的理论和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思想;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提出了统筹社会发展的思想;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等等,这成为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相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地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起点。毛泽东在探索中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见地的思想,如对少数人闹事问题的阐述;对加强民主法治保障的阐述;对发展农业避免天下大乱的论述;对反对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缩小城乡差别,保障农民利益的论述等等。这些思想由于历史的和认识的原因,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却展现了它们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以及矛盾分析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就是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相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地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起点。

  二、相关概念辨析

  汉语中的“社会”源于古籍,如“村闾社会”(唐代)“乡民社会”(宋代),“社”指的是土地之神,或者祭祀之所;“会”就是集合。可见,古代的社会是“社”和“会”分开定义的。我们当代对社会的理解,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狭义的社会是小社会,我们称之为“社群”,侧重于古代所指的“社”,也就是一个地区,只指群体人类活动和聚居的范围,例如是村、镇、乡、城市、社区等等;广义的社会也就是大社会,则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大范围地区或一个文化圈,例如是中国社会、美国社会、东方社会、西方社会等等,也可以指为他们的文化习俗。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具体的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藉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在我国,社会建设这一概念,是上个世纪初出现的,是孙中山先生在1917年的着作《民权初步》中提出的,他指出社会建设的核心思想是:“教国民行民权”。这样就指出社会建设就是要如何建设民权社会,并使人民行使民权的过程,这作为一种建国的方略,在当时苦难的中国,为广大人民描绘了美好的社会蓝图。

  “社会建设”一词,在我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着作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2005年2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着重提出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问题,指出: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因而尤其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2006年11月10日,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从而构成了“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2007年10月2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社会建设”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讲,这在我们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

  (一)社会建设的内涵

  对于社会建设的定义一直是见仁见智,有的从均衡、秩序入手来论述,有的从矛盾、冲突层面来阐发。我综合了各家的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主要可以从社会冲突和社会协调、社会公正和社会控制、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建设的内涵。

  1社会冲突和社会协调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少有人走的路 怪诞行为学 自由选择 蓝海战略 世界是平的 权力意志 激荡三十年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佛祖在一号线 寂静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