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2章 黑人种族大移民 (2)

  许多没文化的黑人将这份报纸视为一种地位的象征——我也准备北移了。南部白人对此十分恐惧,曾一度禁止《卫报》在南部的发行。但《卫报》的发行者还是机智地使该报及时到达南部黑人手中。南部在这个时期经济不景气,连年的水旱灾害和棉铃虫害使黑人的处境进一步恶化,不得不到北方另谋生计。除了北方的“拉力”外,南部的强大推力——高失业率和恶劣的社会环境——促动黑人离开南部。根据一些美国学者的研究,大部分黑人离开南部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城市联盟的奠基人之一乔治·F.海恩斯于1912年指出,居于纽约市的南部黑人移民中有47.1%的人来此是为了找到好工作。美国劳工部所作的研究表明,黑人移民的首要动机是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而政治和社会的因素则在其次。劳工部对促使南部黑人北迁的原因作了如下表述:

  1、工资低;

  2、白人的恶劣待遇—各阶层黑人对其状况都不满意;

  3、租佃农场制的不公正和罪恶;

  4、依据世界民主运动的发展,他们对这些情况比以前更加不满。

  《危机》杂志在1917年所作的调查中显示,收入低下是移民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恶劣的待遇,糟糕的学校种族歧视和压迫。美国经济学家,黑人移民问题专家艾布拉姆·L.哈里斯则认为,自内战以来,所有离开南部农业区的运动都是“机器工业发展,和在南部农业区单一作物分成制下缺乏经济自由与基本生活保障的结果。”

  在上述北部的拉力和南部推力的相互作用下,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黑人流动浪潮。1916年6月美国劳工部在其报告中称,“一股巨大的黑人工人移民洪流正从南部流出,进入北部各州……”对于移民规模的估计,则因时间的长短而各异,从1916年6月—1917年9月的20万、到1916—1917年的75万、到1915—1918年的75万人不等。对从各州迁出的黑人的估计也不同,如从亚拉巴马州迁出7.5—9万人,佐治亚州:3.5—5万,密西西比州:7.5—10万人。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统计结果,到1920年时,北部黑人人口仍净增695,000人,西部则净增黑人以2,451,000人。

  这些北迁的黑人主要涌入城市,尤其是大工业中心城市中。到1920年,在北部将近40%的黑人集中于芝加哥、底特律、诺福克、克利夫兰、辛辛那提、哥伦布、费城和匹兹堡八大城市中,尽管这些城市的人口仅占北部总人口的20%。1910—1920年间黑人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为底特律,增加了611.3%以上。其后依次是克利夫兰(307.8%);芝加哥(148.2%);纽约(66.3%);印第安纳波利斯(59%),辛辛那提(53.2%);匹兹堡(47.2%)。就数量而言,芝加哥市、纽约市和底特律市的黑人人口分别增加了65,500、61,400和36,240人。<2>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黑人大移民对美国黑人自身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格局都产生了广泛、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居住在城市的黑人人口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1870的9%上升到1910的19%;居于农业地区的黑人人口占黑人总数的比例相应地由80%下降到70%。对于北、南、白黑而言都是城市化的时代。1920年代,黑人城市人口增加了46%,白人为24%,这主要是由于来美欧洲移民继续减少,而黑人继续从南部进入北部城市。据估计,在1920年代有614,000黑人涌入城市,其中大部分来自南部地区。

  当时,许多美国学者认为,黑人大规模地从南部地区迁出,将使黑人群众逐渐从仅仅依赖在南部的棉花种植园中谋取生存之道的窘境中解脱出来,使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并成为黑人改善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和必要条件。不仅如此,黑人的外迁还将使他们在内心产生一种平等的观念和要求实现这种平等的强烈渴望;生活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的黑人同那里的白人一样拥有选举权,这使得黑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和扩大,并促使美国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们对黑人的状况更加关注,直至制订一定的政策来积极地寻求改善黑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这将使黑人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黑人群众的大迁徙运动使黑人的生活氛围逐渐发生了有利于黑人的渐进变化。大批黑人连续不断地外迁,使南部白人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许多报纸公开承认,由于移民引起了黑人廉价劳动力流失对南部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佐治亚州哥伦布市的《咨询太阳报》称,“黑人劳动力是南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劳动力,别人不会在同样条件下工作那么长的时间。”受大量黑人外迁打击最重的密西西比州转而反对共和党州长候选人詹姆斯·瓦德曼,因为白人认为他在竞选州长时发表的种族主义演说将黑人吓得逃出了该州。比洛克西市的《先驱报》称瓦德曼是担任密西西比州州长一职的人中最危险的一位。该报编辑指出,黑人是本州最有价值的劳动力,宣扬种族歧视,反对黑人是不明智的。黑泽尔赫斯特市的《卫报》则担心瓦德曼的言论和行动将会使“听话”黑人们产生不安。纳奇兹的《民主党报》走得更远,它指出,“给予黑人社会平等地位,会危及谁家呢?”黑人的大规模外迁,使南方廉价劳动力大量流失,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这种情况促使南部白人不得不考虑有限度地改善对黑人的待遇。这对部分改善仍留在南部的黑人的处境是有益的。

  随着来到北部城市的黑人日益增多,那里的黑白种族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起来。黑人尽管主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引起了白人工人的不满。1917年,心怀恐惧和疑虑的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和切斯特市和伊利诺伊州的东圣路易市引发了种族骚乱。在这些20世纪十分严重的种族冲突中至少有39名黑人丧生。黑人、白人在经济方面的激烈竞争也使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磨擦层出叠现。在北部,尤其是城市中,甚至在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城市,从前对黑人提供服务的旅店和饭馆也将他们拒之门外。由于环境不断恶化。早期黑人定居者开始谴责大批的新来者,因为他们感到在北方,他们现在同样受到各种歧视。种族歧视问题在北部的逐渐凸现使种族歧视由原来主要是南部地区性问题渐进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黑人问题日益提上美国国会和联邦政府的日程。

  移民自身动摇了种植园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移民使黑人脱离种植园经济的束缚成为可能,北部城市的条件即使不令人满意,但相对于种植园而言也是一种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尽管在南部仍存在大部分受种植园主控制的黑人工人,他们仍从事棉花种植。但这些黑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也可以通过移民逃离种植主的控制。而另一些人则学着用集体行动的方式,靠团结的力量反对种植园主的专制统治。落后的种植园经济体制已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

  在大移民期间,集中于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学者们,如鲁珀特·万斯、查尔斯·约翰逊和伍夫特等人对种植园经济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使更多的美国人民受到教育,了解到南部种植园经济的状况及其弊病,使他们能在后来接受黑人为争取民权所做的努力。从这个意义来讲,学者们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移民时期,农民组织性和战斗精神大大增强。黑人农民自己自发地组织起来,其中最重要的组织是南部佃农联合会。该组织始建于1934年,黑人、白人都有。到1936年,其成员总数达3.1万人,其中黑人成员占三分之一,达1万人。在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和诺曼·托马斯领导的社会党的支持下,该组织要求政府将补贴款直接交给佃农,而不是交给地主。他们还进行反对收回租地的斗争。亚拉巴马州的分成农也为同样的目的组织起来,但收获不大。<3>黑人农民这些集体自卫的举动表明,他们已不愿再被动地接受种植园主的摆布和种植园经济的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种植园经济的结构。

  二、战期间至战后的黑人大移民运动

  同黑人第一次大迁徙运动相似的是二战的爆发并没有立即引发民黑人移民潮。在20世纪40年代最初的两年内,只有很少一部分黑人迁到了国防工业高度集中的地区。1941年10月美国工程振兴局(WorksProgressAdministration)对进入51个国防工业城市的黑人移民情况进行了研究。根据工程振兴局的研究的结果,1940年10月—1941年10月间,移入人口在2.5万以上城市的人口约为220万人。吸纳黑人最多的城市为北部的巴尔的摩、华盛顿特区、匹兹堡、约翰斯城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华盛顿市,南部城市为佐治亚州的伊拉肯市、得克萨斯州的威奇塔-弗尔斯市及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即使在这些城市中,黑人移民在移民人口中的比例也不足11%。在该局研究的10个国防工业城市中,该年黑人移民总量占移民总数不到0.5%。威斯康星的阿普尔顿市和新泽西的布罗姆菲尔德市根本没有黑人移民进入。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部分地是因为在二战爆发之初,美国并没有参战,在急剧膨胀的国防工业中,白人工人仍占极大的比例,同时这些工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十分严重,黑人是最后被雇用,最先被解雇的对象。激烈的竞争和严重的种族歧视,使大量移民工人望而却步,并就此展开了斗争。斗争情况将在下一章中专门论述。在黑人组织及广大黑人群众的压力下,罗斯福总统被迫于1941年6月颁布了第8802号行政命令。禁止国防工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在此之后,黑人在国防工业中的就业情形略有好转。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参战。美国征集大批白人赴海外战场参战,使国防工业中的白人工人急剧减少。同时国防工业的极度膨胀,外国移民的锐减,使国防工业中心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状况。广大黑人移民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迅速北进和西进,填补了这一劳动力短缺的真空。黑人在国防工业中的就业人数所占比例由1942年的3%迅速提高到1944年的8%,同时就业门类也扩展到飞机制造、通讯、工业机械、机器制造、塑料等以前仅白人才能从事的行业。

  南部黑人潮涌般地外迁,除了北部和西部国防工业中的就业机会的诱惑外,南部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也把黑人“推”出了南部农村和城市地区。这些“推力”主要是:

  1、南部依然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二战前,南部的社会行为和种族关系模式并未因战争的爆发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南部人虽准备不惜一切可能的牺牲,为维护四大自由而战,但却不希望因此破坏南部固有的白人至上的种族隔离制度,并就此使“南部问题”得到解决。<4>这种制度的继续存在规约着处于从属地位的黑人的生活方式,限制着他们的发展和进步,几乎不可能利用美国频繁的社会流动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社会位置。而且,白人们与生俱来的个人成就的自豪感和在管理与社会责任方面的优越感更使南部黑人的心灵备受创伤。

  2、南部农业生产,尤其是棉花生产的机械化使种植园所需的劳动力大量减少,这些失业的黑人农业工人,只好到别的地方另谋出路。

  3、南部地力下降,生产成本增加,从事农业生产已不再那样有利可图,这种形势使农业工人的就业机会更形减少。1935年,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估计全国45万个农场中的7500万英亩农田需要休耕,在这些农场和农田中,南部所占比例分别为63%和29%。

  4、南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租佃制向工资制的转变,使农场主对黑人的依赖性减少、迫使黑人外迁。同时,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也使白人佃农的失业人数上升,他们纷纷涌入南部城市,与那里的黑人移民为就业,住房等展开激烈的竞争,并因自身的肤色优势而获胜,从事本来为黑人占有的所谓“黑人工作”。南部黑人的经济机会更少。这样,黑人不得不移出这些南部城市,向北部和西部流动。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人体使用手册 干校六记 上帝的指纹 政府论 民主的细节 蓝海战略 正义论 生命的重建 中国哲学简史 论美国的民主